一种具有织带的针织一体鞋及其编织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29467阅读:508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织带的针织一体鞋及其编织工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制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织带的针织一体鞋及其编织工艺。



背景技术:

针织一体鞋已成为鞋业领域的一个新系列产品,其具有轻薄透气,花色多变等优点,受到市场的欢迎,对于现有的针织一体鞋,鞋后跟及鞋面部的织带都是通过后续加工而实现的,浪费大量的边角余料,且效率低,费时费工,更有甚者会使鞋体质量受到破坏,织带处的鞋体牢固度降低。

鉴于此,本案发明人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拉强度更佳、整体稳定性更佳、织带材料浪费少、增加鞋体美观性的具有织带的针织一体鞋;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织带的针织一体鞋的编织工艺,其具有生产效率高、织带材料浪费少、编织样式多的优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具有织带的针织一体鞋,包括由袜机一体编织的鞋本体,鞋本体为具有一开口的筒体,鞋本体包括罗口部、后跟部、鞋面部和鞋底部,还包括与鞋本体一体编织成型的织带,鞋本体对应脚趾和脚后跟处分别对应为前后方向;鞋本体对应罗口部和脚后跟处分别对应为上下方向;设定上述织带的起始编织端为第一端,编织结束端为第二端,上述织带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沿前后或上下方向布设;上述织带与鞋本体形成织带孔,且鞋本体与对应织带形成有一条处于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编织缝,编织缝从鞋本体的外表面贯穿至内表面。

上述织带作为针织一体鞋的提带设在后跟部上。

上述织带设在上述鞋面部上,织带位于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的部位与鞋面部围成用于穿设鞋带的穿孔,以脚掌的宽度方向为左右方向,穿孔的两端沿左右方向布设。

上述织带设为两排,两排织带分设在左右两侧,每排包括多个织带,多个织带沿前后方向布设。

一种具有织带的针织一体鞋编织工艺,针织一体鞋采用袜机编织,袜机上有若干路喂纱嘴,每路喂纱嘴包括若干把梭子,袜机的针筒内的织针的起针方式分为起半位针、起全位针和不起针,针织一体鞋的编织包括鞋本体的编织和织带的编织,在鞋本体编织过程中,需要编织织带时,下梭进行织带的编织,同时编织鞋本体的织针停止编织,设定上述织带的起始编织端为第一端,编织结束端为第二端,在织带的第二端编织结束后,编织鞋本体的织针开始重新起针,鞋本体继续编织。

上述袜机共有四路喂纱嘴,第一、三路喂纱嘴有5把梭子,第二、四路喂纱嘴有4把,梭子袜机的针筒共有120枚针,针筒逆时针转动为正转,顺时针转动为反转,上述袜机的针筒内的织针,以起始位置在第三路喂纱嘴的第一枚针为零位针,第一路喂纱嘴的起针针位为第30至第90枚针,第二路喂纱嘴的起针针位为第60至第120枚针,第三路喂纱嘴的起针针位为第90至第120和第1至30枚针,第四路喂纱嘴的起针针位为第1至第60枚针。

上述袜机采用计算机控制,计算机上有用于针织一体鞋编织设计的制版,上述织带的编织在制版上设定,设定内容如下:

(1)设定织带的编织针位区域;

(2)选定喂纱嘴和梭子

(3)在织带的编织区域内,在织带的编织针位起针,非织带编织针位不起针;

(4)设定织带的编织圈数。

上述织带可由单路或者多路喂纱嘴同时编织若干条。

上述织带由至少两路喂纱嘴编织时,织带由各路的喂纱嘴所编织的编织块组成,织针在各块编织块的拼接处起半位针,每两个编织块拼接处形成有拼接线。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后,提带可与袜子鞋一体成型,提带与鞋面结合好,牢固性好,减少了传统制鞋中提带的黏贴和后加工工序,提高了生产效率,并节约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针织一体鞋的一种提带1设置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袜子机喂纱嘴分别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制版设计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三种起针方式的示意图。

图中:

1-织带11-第三编织块

12-第四编织块13-拼接线

14-编织缝15-第一端

16-第二端17-织带孔

18-穿孔21-第一编织块

22-第二编织块23-第五编织块

24-第六编织块25-第七编织块

31-第一路挡梭板32-第二路挡梭板

33-第三路挡梭板34-第四路挡梭板

41-生克罩42-生克片

5-织针6-罗口部

7-后跟部8-鞋底部

9-鞋面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具有织带1的针织一体鞋,为一种袜子鞋,包括由袜机一体编织的鞋本体,鞋本体为具有唯一开口的筒体,鞋本体包括罗口部6、后跟部7、鞋面部9和鞋底部8,还包括与鞋本体一体编织成型的织带1,由于采用了一体成型的编织,因此织带1与鞋本体的结合牢固可靠,且鞋本体后续加工后固定于选用的鞋底并加以修整后就可形成完整的袜子鞋,整个袜子鞋的生产工艺变得更加简单。将鞋本体套在鞋楦或人脚上,鞋本体对应脚趾和脚后跟处分别对应为前后方向;鞋本体对应罗口部6和脚后跟处分别对应为上下方向。设定织带1的起始编织端为第一端15,编织结束端为第二端16,由于袜机的编织特点,若织带1设在后跟部,则织带1的第一端15和第二端16沿上下方向布设,若织带1设在鞋面部9或者鞋底部8,则织带1的第一端15和第二端16沿前后方向布设。织带1与鞋本体一体成型后,由于第一端15与第二端16距离极小,因此织带1与鞋本体形成了织带孔17,且鞋本体与对应织带1形成有一条处于第一端15和第二端16之间的编织缝14,编织缝14从鞋本体的外表面贯穿至内表面,编织缝14的缝隙小,外形美观。

优选的,织带1可作为针织一体鞋的提带设在后跟部7上。具体作用为,方便针织一体鞋的提拿,与鞋本体的结合牢固,工艺简单无需后续处理,穿鞋时,脚先穿入鞋内,而后只需提拉织带1就可完成穿鞋。

优选的,织带1作为鞋带孔设在鞋面部9上。织带1位于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的部位与鞋面部9围成用于穿设鞋带的穿孔18,以脚掌的宽度方向为左右方向,穿孔18的两端沿左右方向布设,织带1设为两排,两排织带1分设在左右两侧,每排包括多个织带1,多个织带1沿前后方向布设。鞋带穿过穿孔18调节针织一体鞋的松紧。如此织成的鞋带孔不仅与鞋体的结合性好、外形美观、牢固可靠、无需后续加工,而且由于编织缝14的存在还会增加鞋体的透气性,穿着更加舒适。

一种具有织带1的针织一体鞋编织工艺,如图1-4所示,袜机的针筒内的织针50的起针方式分为起半位针、起全位针和不起针,起半位针进行集圈编织,起全位针进行成圈编织,不起针则不编织。鞋本体编织过程中,下梭进行织带1的编织的同时,编织鞋本体的织针5停止编织,设定织带1的起始编织端为第一端15,编织结束端为第二端16,在织带1的第二端16编织结束后,编织鞋本体的织针5开始重新起针编织。

优选的,袜机为高乐斯s1袜机,针筒配置120枚织针50,所述袜机包括均匀配设在针筒的周沿的四路进梭区,四路进梭区设为第一路、第二路、第三路以及第四路,第一路和第三路配置5把梭子,第二路和第四路配置4把梭子。如图2所示,显示了生克罩41、生克片42以及挡梭板的相对位置,挡梭板与梭子的位置对应,织针成圈设置在生克片42上,生克罩41的作用在于控制生克片42,第一路挡梭板31、第二路挡梭板32、第三路挡梭板33以及第四路挡梭板34即对应四路进梭区。针筒逆时针转动为正转,顺时针转动为反转,织针5在挡梭板区域起针。由于袜机工作时,针筒旋转的角度为180°,织针在挡梭板的区域起针,若织针在不当的挡梭板的区域起针,则编织时易出现鞋体松垮,甚至脱线的情况,使得编织的废品率急剧提高。因此每一路喂纱嘴的都有最佳的针位区域,本发明中以起始位置在第三路喂纱嘴的第一枚针为零位针,第一路喂纱嘴的起针针位为第30至第90枚针,第二路喂纱嘴的起针针位为第60至第120枚针,第三路喂纱嘴的起针针位为第90至第120和第1至30枚针,第四路喂纱嘴的起针针位为第1至第60枚针,第一、三路喂纱嘴有5把梭子,第二、四路喂纱嘴有4把梭子。

优选的,袜机采用计算机控制,计算机上有用于针织一体鞋编织设计的制版,织带1按制版上的设定往复编织,设定内容如下:

(1)设定织带1的编织针位区域;

(2)选定喂纱嘴和梭子

(3)在织带1的编织区域内,在织带1的编织针位起针,非织带1的编织针位不起针;

(4)设定织带1的编织圈数;

优选的,织带1可由单路或者多路喂纱嘴同时编织若干条。

优选的,织带1由至少两路喂纱嘴编织时,织带1由各路的喂纱嘴所编织的编织块组成,织针5在各块编织块的拼接处起半位针。织带1由第三编织块11和第四编织块12组成,第三编织块11和第四编织12拼接处形成有拼接线13。

具体编织时,如图1到4所示,织带1可由多路喂纱嘴的多把梭子同时进行编织,形成不同颜色和不同纹路的织带1,同时使得与织带1相同的进给方向上的鞋本体的颜色多样化,以两路喂纱嘴同时编织袜筒全长22cm,宽11.2cm,共织546圈,其中织带1长3.1cm,宽2.6cm的袜子鞋为例,此袜子鞋即为上述的针织一体鞋,织带1设在鞋后跟上作为后跟的提带使用,设计要求织带1为土黄色,其下方的纱线需用黑色纱线来达成袜子鞋的编织工艺要求,在计算机上设定编织针织一体鞋的制版上设计内容。由于每路喂纱嘴有特定的最佳针位,选用第一路喂纱嘴的梭子来编织织带1下方第七编织块25,所选纱线均为黑色2*(4*150d/40d)涤纶高弹并线空包;因第一路喂纱嘴的梭子被占用,以及第一编织块21和第二编织块22分别由第二路喂纱嘴和第四路喂纱嘴上的梭子编织,为达到设计中颜色的要求以及让织带1更加的牢固可靠,所以选用第二路第二把梭子与第四路第四把梭子来编织织带1,所选纱线均为土黄色2*(4*150d/40d)涤纶高弹并线空包。在制版中设定第一编织块、设定第十四圈为本发明中织带1的编织工艺的起始圈数,四十七圈为织带1的编织结束圈数,第54至第67枚织针为织带1的编织针位。织带1开始编织时,第1至第53和第68至第120枚针不起针,织针5在第四路起针,第54至第59枚针在第四路上起全位针,第60枚针起半位针,第61枚针起全位针;针筒正转,织针5在第二路起针,第60枚针在第二路起全位针,第61枚针在第二路起半位针,第62至第67起全位针;针筒反转,针筒在第四路起针位置起针,第54至第59枚针在第四路上起全位针,第60枚针起半位针,第61枚针起全位针;如此往复编织,第54至第67枚针的区域即为织带1的编织宽度,随后再分别以相反的方向编织,如此往复动作编织33圈,往复编织的圈数即为织带1所编织出的长度,即织带自由展开后第一端15至第二端16的长度。第二路编织成第三编织块11,第四路编织成第四编织块12,织带1由第三编织块11和第四编织块12组成。后跟部7的中线处形成有两块编织块搭接成的拼接线13。从第四十八圈开始0-53和68-120针位重新起针,鞋本体继续编织,第二路喂纱嘴的第二梭子编织第五编织块23,第四路喂纱嘴的第四把梭子编织第六编织块24,从而第一编织块21的下一边缘和第五编织块23的上边缘连接在一起,第二编织块22的下一边缘和第六编织块24的上边缘连接在一起,鞋本体与织带1形成了处于第一端15和第二端16之间的编织缝14,编织缝14从鞋本体的外表面贯穿至内表面。

上述实施例和图式并非限定本发明专利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发明专利的专利范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