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菌保健女士内裤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43625阅读:466来源:国知局
一种抗菌保健女士内裤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抗菌保健女士内裤。



背景技术:

目前的内裤其大体的款式都是一个裤体,然后在裤体的前面部分或前下部分加一块裆布,有的裤体和裤裆是同种材质,有的不是同种材质,再者是在裤体上的一些部位添加了一点概念功能性的材质等等。大部分面料布都一味的追求亲肤性和舒适性,把透气排汗,抗菌爽肤和保健功能性给忽视了,更忽略了裤体后面人体肛门位置的抗菌防臭处理,及生殖器部位的透气抗菌和菌群维持平衡保健的重视,造成了一些人群外阴皮肤病久治不愈而烦恼。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抗菌保健女士内裤,具有良好透气性、导热及吸湿型和抗菌保健效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抗菌保健女士内裤,包括内裤本体,所述内裤本体包括裤体部和裤裆部;所述内裤本体上端周侧设置有弹性带,所述内裤本体正前侧设置有保暖垫;所述裤体部由第一径向纤维和第一纬向纤维编织的布料而成,所述第一径向纤维和第一纬向纤维均为大麻纤维、棉纤维、石墨烯纤维和多元功能纤维混纺而成的纱线;所述裤裆部由第二径向纤维和第二纬向纤维编织而成的布料制成,所述第二径向纤维和第二纬向纤均为大麻纤维、棉纤维、石墨烯纤维、远红外 功能纤维和负离子纤维混纺而成的纱线。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径向纤维和第一纬向纤维的纱线由大麻纤维、棉纤维、石墨烯纤维和多元功能纤维彼此缠绕构成。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径向纤维和第二纬向纤的纱线由大麻纤维、棉纤维、石墨烯纤维、远红外功能纤维和负离子纤维彼此缠绕构成。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径向纤维和第一纬向纤维的纱线的支数为21-150公支。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径向纤维和第二纬向纤维的纱线的支数为21-150公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通过各种功能性纤维构成的纱线,编织成布料,并且对应内裤不同部位采用不同功能性的布料,有针对性保护女性生殖器和肛门的健康,让女性阴部充分的自由吸收氧气,消除因闷热,潮湿等引发的异味,可抵御大部分有害细菌的入侵和滋生,有效的维护了正常菌群的平衡存在,减少了妇科病的发生;内裤对应子宫位置设置有保暖垫,有效保护子宫。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抗菌保健女士内裤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抗菌保健女士内裤的后视图;

图3为裤体部布料结构示意图;

图4为裤裆部布料结构示意图;

图5为第一径向纤维和第一纬向纤维的纱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第二径向纤维和第二纬向纤维的纱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内裤本体;2-裤体部;3-裤裆部;4-保暖垫;5-弹性带; 6-锁边结构;7-第一径向纤维;8-第一纬向纤维;9-第二径向纤维;10-第二纬向纤维;11-大麻纤维;12-棉纤维;13-石墨烯纤维;14-多元功能纤维;15-远红外功能纤维;16-负离子纤维。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6所示,一种抗菌保健女士内裤,包括内裤本体1,所述内裤本体1包括裤体部2、裤裆部3;所述内裤本体1上端周侧设置有弹性带5,裤体部2下端设置有锁边结构6;如图3所示,所述裤体部由第一径向纤维7和第一纬向纤维8编织的布料而成,其中所述第一径向纤维7和第一纬向纤维8均为由大麻纤维11、棉纤维12、石墨烯纤维13和多元功能纤维14彼此缠绕混纺而成的纱线;如图4所示,所述裤裆部3由第二径向纤维9和第二纬向纤维10编织而成的布料制成,所述第二径向纤维9和第二纬向纤10均为由大麻纤维11、棉纤维12、石墨烯纤维13、远红外功能纤维15(如碳纤维)和负离子纤维16彼此缠绕混纺而成的纱线;所述内裤本体1正前侧设置有保暖垫4,用于保护女性子宫,所述裤裆部3大小尺寸需满足完全覆盖女性的生殖器和肛门。

多元功能纤维包括木棉纤维、罗布麻纤维、含有中药成分材料的纤维、带磁性的纤维、保温纤维等。

其中,所述第一径向纤维和第一纬向纤维的纱线的支数为21-150公支,所述第二径向纤维和第二纬向纤维的纱线的支数为21-150公支。

本实用新型的女士内裤通过各种功能性纤维构成的纱线,编织成布料,并且对应内裤不同部位采用不同功能性的布料,有针对性保护女性生殖器和肛门的健康,让女性阴部充分的自由吸收氧气,消除因闷热,潮湿等引发的异味,可抵御大部分有害细菌的入侵和滋生,有效的维护了正常菌群的平衡存在,减少了妇科病的发生;内裤对应子宫位置缝制有保暖垫,有效保护子宫。

其具有如下优点:透气干爽,吸湿速干,抗菌除臭,防螨防霉;激活皮肤细胞,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器官活力;天然环保材料,自然非溶出功效物质,持久有效;卫生安全,物理抗菌,维护正常菌群,无副作用。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