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底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95040阅读:356来源:国知局
鞋底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鞋底结构;具体而言,特别是一种具避震功能的鞋底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鞋子的功能性也日新月异,例如篮球鞋、慢跑鞋、休闲鞋等,可依照不同场合/用途选择所需要的鞋款。

现今的运动鞋款,于避震的功能上来说,大致采用例如气垫的方式制作。其是以类似高压的方式灌入坚韧的合成橡胶内,特殊的大分子气体体积大于合成橡胶层的细微缝隙,致使气垫中的气体不会流失,气体分子吸收外来的震动和冲击压力实现缓冲。

然而,其对橡胶材质和充入气体均匀特殊的要求,且制作工艺比较复杂,难度也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避震功能的鞋底结构。鞋底结构包括大底、碳纤维片及中底片。大底是由橡胶上片、中底布及橡胶底片依序由上而下组成。碳纤维片设置于大底上,具有底部、两侧弯折部以及后弯折部。中底片设置于碳纤维片上。其中,两侧弯折部是由底部朝中底片及彼此的方向延伸弯曲。后弯折部由底部朝中底片及两侧弯折部的方向延伸弯曲。

于一实施例中,该大底由一橡胶上片、一中底布及一橡胶底片依序由上而下组合而成。

于一实施例中,该中底布包括一第一中底布及一第二中底布,该第一中底布与该第二中底布之间具有一第一间距,该第一中底布对应于该碳纤维片的前端,该第二中底布对应于该碳纤维片的后端,该第一间距至少部份对应该碳纤维片的该两侧弯折部。

于一实施例中,该橡胶底片包括一第一橡胶底片、一第二橡胶底片及一第三橡胶底片,该第一橡胶底片与该第二橡胶底片之间具有一第二间距,该第二橡胶底片与该第三橡胶底片之间具有一第三间距,该第一橡胶底片对应于该第一中底布的前段部分,该第二橡胶底片对应于该第一中底布的后段部分,该第三橡胶底片对应于该第二中底布,该第三间距对应于该第一间距。

于一实施例中,该第二间距小于该第三间距。

于一实施例中,该第二间距大致对应于该第一中底布的中间部分。

于一实施例中,该第一橡胶底片的侧边具有一第一边墙,该第二橡胶底片的侧边具有一第二边墙,该第三橡胶底片的侧边具有一第三边墙。

于一实施例中,该第一边墙是从该第一橡胶底片的两侧边分别向上延伸且部分相连形成,该第二边墙是从该第二橡胶底片的两侧边分别向上延伸形成,该第三边墙是从该第三橡胶底片的两侧边分别向上延伸且部分相连形成。

于一实施例中,该第一边墙遮蔽至少部分该第一中底布的该前段部分,该第二边墙遮蔽至少部分该第一中底布的该后段部分,及该第三边墙遮蔽至少部分该两弯折部及部分该后弯折部。

于一实施例中,该两侧弯折部大致对应于该中底片的中后端。

于一实施例中,该后弯折部大致对应于该中底片的尾端。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能提供较易制作且避震效果更佳的鞋底结构。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实用新型鞋底结构的一实施例爆炸图。

图1B为本实用新型碳纤维片的一实施例上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鞋底结构的另一实施例爆炸图。

图3A为鞋底结构应用于鞋面的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3B为图3A实施例的后视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 鞋底结构

2 鞋款

11A 中底片

11B 中底片

12 碳纤维片

13 大底

121 底部

122 侧弯折部

123 后弯折部

131 橡胶上片

1321 第一中底布

1322 第二中底布

1331 第一橡胶底片

1332 第二橡胶底片

1333 第三橡胶底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附图配合文字叙述揭露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为简化附图起见,一些常见的结构与元件在附图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绘出。

请参阅图1A及图1B,鞋底结构1包括中底片11A、碳纤维片12及大底13。中底片11A较佳为弹性体材料,较佳但不限于热塑性聚酯弹性体(Thermoplastic Polyester Elastomer,TPEE)、热可塑性聚氨酯树脂(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TPU),或其两者的混合材质,具有良好的延展性、耐热性等特性。大底13是由橡胶上片131、中底布132及橡胶底片133依序由上而下组成。中底布132的材质较佳但不限于玻璃纤维强化塑胶(Fiber Glass Reinforced Plastics,FRP)。碳纤维片12设置于大底13上,较佳但不限于由弹性碳纤维所制成,具有底部121、两侧弯折部122以及后弯折部123。中底片11A较佳则设置于碳纤维片12的两侧弯折部122以及后弯折部123的上方。

其中,橡胶底片133的侧边具有边墙(即图中由橡胶底片133侧边向上延伸的高度)。边墙可与鞋款的鞋面缝合、接合或黏合等方式连接。本实施例的鞋底结构较佳但不限使用于篮球鞋。

详细来说,碳纤维片12较佳包含底部121、两个侧弯折部122及后弯折部123。其外观以断面来看,大致上呈现类似C型的态样。两侧弯折部122分别由底部121左右两侧朝中底片11A及彼此的方向延伸弯曲。后弯折部123是由底部121朝中底片11A及两侧弯折部122的方向延伸弯曲。主要是利用弹性碳纤维弯折后产生的回弹力而形成的避震结构。然而,于其他实施例中,两弯折部122及后弯折部123亦可朝反方向延伸弯曲,亦即,两侧弯折部122分别由底部121左右两侧朝大底13及彼此的方向延伸弯曲,后弯折部123由底部121朝大底13及两侧弯折部122的方向延伸弯曲。

两侧弯折部122大致对应于中底片11A的中后端部分,后弯折部123大致对应于中底片11A的尾端部分。于实际使用上,两侧弯折部122大致对应于人体足弓部位;后弯折部123则大致对应于人体脚跟的部位。

于本实施例中,中底布132较佳为通过不限制织法形成具有多个网格的网格结构的织布,其中每一网格的大小范围较佳为介于0.2mm至4mm之间,但不以此为限。此外,橡胶上片131、中底布132及橡胶底片133是以上下热加压方式使橡胶上片131穿透中底布132的网格结构而和橡胶底片133黏合以形成大底13。据此,本实用新型的大底13具有较佳的强度,不会像一般的薄橡胶容易扯断。

中底片11A较佳但不限制贴合于碳纤维片12上。必须注意的是,碳纤维片12可贴合或不贴合于大底13上,具体来说,碳纤维片12是设置覆盖于橡胶上片131上,且碳纤维片12较佳与橡胶上片131可彼此固定/黏合或不固定/黏合。其中,橡胶上片131较佳可透过黏着剂与碳纤维片12A黏合,但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透过挤压黏着、射出接着等方式实现。

当使用者穿着球鞋进行弯曲及/或跳跃动作时,由于橡胶上片131并未和碳纤维片12相互黏合,因此碳纤维片12不会和大底13同步弯曲,此时可使跳跃弯折的应力发生在碳纤维片12,并且让缓冲应力发挥在中底片11A上,进而可增加球鞋的整体弹性并提供缓冲的效果。

于本实施例中,中底布132较佳可由两个彼此分离的第一中底布1321及第二中底布1322所构成。第一中底布1321与第二中底布1322之间所夹距离在此定义为第一间距。第一中底布1321的设置位置大致对应于碳纤维片12的前端部份,于使用时大致对应至人体脚掌的部位;第二中底布1322的设置位置则大致对应于碳纤维片12的后端部份,于使用时大致对应至人体的脚跟部位;第一间距至少部份对应于碳纤维片12的两侧弯折部122,于使用时大致对应于人体足弓部位。

橡胶底片133较佳可由三个彼此分离的第一橡胶底片1331、第二橡胶底片1332及第三橡胶底片1333所构成。其中第一橡胶底片1331与第二橡胶底片1332之间具有第二间距,第二橡胶底片1332与第三橡胶底片1333之间具有第三间距。第一橡胶底片1331的设置位置是对应于靠近第一中底布1321的前段部分,第二橡胶底片1332的设置位置是对应于靠近第一中底布1321的后段部分,第三橡胶底片1333的设置位置是对应于第二中底布1322,第三间距是大致对应于第一间距。第二间距较佳是小于第三间距,且第二间距较佳是大致对应于第一中底布1321的中间部分。

请继续参阅图1A,第一橡胶底片1331的侧边具有第一边墙(即,向上延伸的高度),第二橡胶底片1332的侧边具有第二边墙,第三橡胶底片1333的侧边具有第三边墙。第一边墙、第二边墙及第三边墙可分别以贴合、黏合或缝合的方式与鞋面作连接。

其中,第一边墙较佳是从第一橡胶底片1331的两侧边分别向上延伸且部分相连而形成,可视为对应于人体脚尖的位置相互连接(亦即围绕于人体脚尖处),第一边墙遮蔽至少部分第一中底布1321的前段部分;第二边墙是从第二橡胶底片1332的两侧边分别向上延伸形成,且遮蔽至少部分第一中底布1321的后段部分;第三边墙较佳是从第三橡胶底片1333的两侧边分别向上延伸且部分相连而形成,可视为对应于人体脚后跟的位置相互连接(亦即围绕于人体脚跟处),第三边墙遮蔽至少部分两弯折部122及部分后弯折部123。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请参阅图2,鞋底结构1大致与前述实施例相同,其差异在于本实施例的中底片11B由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thylene Vinyl Acetate,EVA)材质所制成,其优点在于具有类似塑胶的物理刚性,及类似橡胶的弹性,并能兼顾环保要求。其余细部结构及功效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请参阅图3A及图3B。主要将前述实施例的鞋底结构与鞋面作结合,以形成一鞋款2。本实施例的鞋款2较佳包含但不限于篮球鞋。须说明的是,图3A及图3B将大底省略,以此能更了解碳纤维片12的构造与其对应位置。两侧弯折部122大致对应于人体足弓部位;后弯折部123则大致对应于人体脚跟的部位。主要是利用弹性碳纤维弯折后产生的回弹力而形成的避震结构。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能提供较易制作且避震效果更佳的鞋底结构。

通过以上较佳具体实施例的详述,是希望能更加清楚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特征与精神,而并非以上述所揭露的较佳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的范畴加以限制。相反地,其目的是希望能涵盖各种改变及具相等性的安排于本实用新型所欲申请的专利范围的范畴内。因此,本实用新型所申请的专利范围的范畴应该根据上述的说明作最宽广的解释,以致使其涵盖所有可能的改变以及具相等性的安排。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