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管推条口红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00367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双管推条口红,其特征在于:包括柱体状的外套壳、两个分别用以承载口红条(1)的桶子(2)、以及两个滑移件(3),其中,所述外套壳的内部形成有两个并排布置且相互独立的容纳腔,两个所述容纳腔各分别开口于所述外套壳的上轴端面上,以形成两个出料口;两个所述容纳腔还各分别开口于所述外套壳的侧立表面上,以形成两个分别沿所述外套壳轴向延伸的长条状滑移口;

两个所述桶子(2)分别对应的设置于两个所述容纳腔中,两个所述滑移件(3)分别对应的滑设于两个所述长条状滑移口中,并还分别能够带动两个所述桶子(2)沿所述外套壳轴向进行往复移动,且每一所述桶子(2)的往复移动恰能够带动位于其上的口红条(1)伸出或回缩于与所述桶子(2)相对应的出料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管推条口红,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壳由一盖外壳(4)和一底外壳(5)相对合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管推条口红,其特征在于:所述盖外壳(4)具有盖本体(40)和第一分隔件(41),所述盖本体(40)由一矩形板状的第一基部(400)和一圈围设于所述第一基部周缘上的第一周侧壁(401)构成,所述第一分隔件(41)为由一沿所述第一基部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竖隔条(410)和一沿所述第一基部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横隔条(411)相连接构成的倒T形结构体,所述第一分隔件(41)定位设置于所述盖本体(40)的内腔中,并将所述盖本体的内腔分隔成两个第一半片腔(42)和一个第一容置槽(43),且该两第一半片腔(42)和所述第一容置槽(43)之间相互独立;

所述底外壳(5)具有底本体(50)和第二分隔件(51),所述底本体(50)由一矩形板状的第二基部(500)和一圈围设于所述第二基部周缘上的第二周侧壁(501)构成,且所述第二基部(500)还与所述第一基部(400)相平行;所述第二分隔件(51)为由一沿所述第二基部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竖隔条(510)和一沿所述第二基部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二横隔条(511)相连接构成的倒T形结构体,所述第二分隔件(51)定位设置于所述底本体(50)的内腔中,并将所述底本体的内腔分隔成两个第二半片腔(52)和一个第二容置槽(53),且该两第二半片腔(52)和所述第二容置槽(53)之间相互独立;

其中,所述盖本体(40)能够与所述底本体(50)相对合,所述第一分隔件(41)与所述第二分隔件(51)相配合抵接,进而使得两个所述第一半片腔(42)分别对应与两个所述第二半片腔(52)相对合,以形成两个所述容纳腔,所述第一容置槽(43)对应与所述第二容置槽(53)相对合,以形成一容置腔室。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管推条口红,其特征在于:实现所述盖本体(40)能够与所述底本体(50)相对合的结构为:在每一所述第一半片腔(42)中各定位设置有一母插件(44),并在每一所述第二半片腔(52)中各定位设置有一子插件(54),两个所述子插件(54)能够对应与两个所述母插件(44)对插互连;另外,所述盖本体(40)的第一周侧壁(401)还与所述底本体(50)的第二周侧壁(501)相熔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管推条口红,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部和第二基部的长度方向各分别与所述外套壳的轴线方向相平行;

所述第一周侧壁(401)具有一连接于所述第一基部(400)的一短边上的第一弧形顶壁、一连接于所述第一基部(400)的另一短边和两个长边上的第一U形侧壁、以及两个分别衔接于所述第一弧形顶壁与所述第一U形侧壁的上侧之间的第一过渡壁;所述第二周侧壁(501)具有一连接于所述第二基部(500)的一短边上的第二弧形顶壁、一连接于所述第二基部(500)的另一短边和两个长边上的第二U形侧壁、以及两个分别衔接于所述第二弧形顶壁与所述第二U形侧壁的上侧之间的第二过渡壁;其中,所述第一弧形顶壁与第二弧形顶壁之间未熔接,以形成两个所述两个出料口;所述第一U形侧壁的下部与所述第二U形侧壁的下部之间相熔接,所述第一U形侧壁的余下部分与所述第二U形侧壁的余下部分之间未熔接,以形成两个所述长条状滑移口。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管推条口红,其特征在于:实现两个所述桶子(2)分别对应的设置于两个所述容纳腔中的结构为:每一所述第一半片腔(42)中还定位设置有两个第一承接条(45)和两个第一滑条(46),该两第一承接条(45)和该两第一滑条(46)皆分别沿所述第一基部长度方向延伸,且该两第一承接条(45)的宽度还大于该两第一滑条(46)的宽度,该两第一滑条(46)还布置于该两第一承接条(45)之间;每一所述第二半片腔(52)中还定位设置有两个第二承接条(55)和两个第二滑条(56),该两第二承接条(55)和该两第二滑条(56)皆分别沿所述第二基部长度方向延伸,且该两第二承接条(55)的宽度还大于该两第二滑条(56)的宽度,该两第二滑条(56)还布置于该两第二承接条(55)之间;另外,当所述第一半片腔(42)对应与所述第二半片腔(52)相对合时,相对应的该两第一承接条(45)、两第一滑条(46)、两第二承接条(55)、以及两第二滑条(56)共同围成一用以限制所述桶子(2)移动的活动空间;

每一所述桶子(2)各具有一桶子本体(20)、以及定位设置于所述桶子本体(20)外侧壁上的四个抵接凸点(21)和两个导向凸点(22),所述桶子本体(20)能够活动置于与其相对应的该活动空间中,且同时该四个抵接凸点(21)能够分别对应与该两第一承接条(45)和该两第二承接条(55)相抵接,一所述导向凸点(22)能够滑置于该两第一滑条(46)之间,另一所述导向凸点(22)能够滑置于该两第二滑条(56)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管推条口红,其特征在于:实现所述滑移件(3)能够带动所述桶子(2)沿所述外套壳轴向进行往复移动的结构为:在每一所述容纳腔中还活动设置有一长条片状的推条(6),所述推条(6)的一端为自由端,另一端定位连接在与其相对应的所述桶子本体(20)的底端上;所述滑移件(3)与所述推条(6)定位连接,并籍以推动所述推条(6)来带动所述桶子(2)沿所述外套壳轴向进行往复移动的同时,还能够带动所述推条(6)的一端封闭或打开所述容纳腔的出料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管推条口红,其特征在于:将靠近于所述第一竖隔条(410)的一所述第一承接条(45)定义为第一内承接条,将靠近于所述第一内承接条的一所述第一滑条(46)定义为第一内滑条,相应的,另一所述第一承接条(45)定义为第一外承接条,另一所述第一滑条(46)定义为第一外滑条;同样的,将靠近于所述第二竖隔条(510)的一所述第二承接条(55)定义为第二内承接条,将靠近于所述第二内承接条的一所述第二滑条(56)定义为第二内滑条,相应的,另一所述第二承接条(55)定义为第二外承接条,另一所述第二滑条(56)定义为第二外滑条;

还在每一所述第一半片腔(42)中定位设置有第一U形衔接条(47)和第一弧形衔接条(48),所述第一U形衔接条(47)定位连接在所述第一外承接条的下侧和所述第一外滑条的下侧之间,所述第一弧形衔接条(48)定位连接在所述第一内滑条的下侧和所述第一周侧壁(401)的内表面之间,且同时所述第一弧形衔接条(48)还位于所述第一U形衔接条(47)的下方;所述第一内滑条、第一外滑条、第一外承接条、第一U形衔接条、第一弧形衔接条、以及第一周侧壁(401)的内表面共同围成一第一半片轨道腔;

还在每一所述第二半片腔(52)中定位设置有第二U形衔接条(57)和第二弧形衔接条(58),所述第二U形衔接条(57)定位连接在所述第二外承接条的下侧和所述第二外滑条的下侧之间,所述第二弧形衔接条(58)定位连接在所述第二内滑条的下侧和所述第二周侧壁(501)的内表面之间,且同时所述第二弧形衔接条(58)还位于所述第二U形衔接条(57)的下方;所述第二内滑条、第二外滑条、第二外承接条、第二U形衔接条、第二弧形衔接条、以及第二周侧壁(501)的内表面共同围成一第二半片轨道腔;

当所述第一半片腔(42)对应与所述第二半片腔(52)相对合时,相对应的所述第一半片轨道腔与所述第二半片轨道腔一起合围成一供所述推条(6)移动的轨道腔,且每一所述轨道腔还各贯通于与其相对应的所述出料口。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管推条口红,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容置腔室中还设置有一垂重块(7)。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