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智能手环腕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79622阅读:776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智能手环腕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手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智能手环腕带。



背景技术:

智能手环是一种穿戴式智能设备。通过这款手环,用户可以记录日常生活中的锻炼、睡眠、部分还有饮食等实时数据,并将这些数据与手机、平板、ipod touch同步,起到通过数据指导健康生活的作用。智能手环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在保证强大功能的基础上,用户对智能手环在佩戴舒适性、美观性、可靠性以及操作的便捷性上要求越来越高。

智能手环的主要部件包括用于佩戴的表带和集成智能功能的手环主体,现有技术的手环表带和手环主体大多采用一体结构,表带佩戴时间长后不能更换。手环主体的功能主机不便于取出,造成手环主体充电维护不便。手环的表带不能灵活适应不同手腕粗细的人佩戴,以调整佩戴舒适度。长时间佩戴时,往往出现表带内侧的汗水长期浸泡皮肤产生过敏的情况。以上都大大影响手环佩戴的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智能手环腕带,以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智能手环腕带,其特征在于:包括保护壳、长表带、两个软胶卡扣、手环功能主机、扣钉、短表带、两个弹簧轴,所述的两个软胶卡扣分别装在保护壳的两端,所述手环功能主机装在保护壳中位于两个软胶卡扣之间的空间内,所述保护壳两端还分别通过弹簧轴安装长表带一端、短表带一端,所述弹簧轴分别穿过长表带一端和短表带一端的孔位,且弹簧轴两端分别安装在保护壳端部两侧设置的安装孔中。

上述的一种新型智能手环腕带,其特征在于:所述长表带上设置依次排列的多个调节孔。

上述的一种新型智能手环腕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短表带另一端设置扣钉。

上述的一种新型智能手环腕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扣钉与长表带上依次排列的多个调节孔中任意一个安装连接。

上述的一种新型智能手环腕带,其特征在于:所述长表带和短表带表面设置有纵横编织交错的碳纤维纹理。

上述的一种新型智能手环腕带,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壳为金属或塑胶保护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调节灵活、佩戴舒适、安装拆卸方便、维护便于操作、表带可更换,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的不足。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后视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前视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后视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前视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4所示,一种新型智能手环腕带,其特征在于:包括保护壳1、长表带2、两个软胶卡扣3、手环功能主机4、扣钉5、短表带6、两个弹簧轴7,所述的两个软胶卡扣3分别装在保护壳1的两端,所述手环功能主机4装在保护壳1中位于两个软胶卡扣3之间的空间内,所述保护壳1两端还分别通过弹簧轴7安装长表带2一端、短表带6一端,所述弹簧轴7分别穿过长表带2一端和短表带6一端的孔位,且弹簧轴7两端分别安装在保护壳1端部两侧设置的安装孔中。

本实施例中,所述长表带2上设置依次排列的多个调节孔。

本实施例中,所述短表带6另一端设置扣钉5。

本实施例中,所述扣钉5与长表带2上依次排列的多个调节孔中任意一个安装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长表带2和短表带6表面设置有纵横编织交错的碳纤维纹理。

本实施例中,所述保护壳1为金属或塑胶保护壳。

本实用新型的具有以下功能优点:

1、手环替换腕带装拆手环功能主机的结构

实现方式是设计了两个热塑形弹性体的软胶卡扣,通过软胶卡扣固定在保护壳上,装入手环功能主机时挤压软胶卡扣变形,手环功能主机落入保护壳和软胶卡扣形成内凹的空间里固定。取出手环功能主机,采用直接推出,压迫软胶卡扣变形,脱出保护壳内腔。

2、金属保护壳和软胶表带的搭配

设计了可分离式的金属保护壳和表带结构,金属保护壳能有效预防手环功能主机的丢失,并提供坚固的保护。采用弹簧轴的装配结构,设计了可拆卸的表带,方便使用时间长表带磨损褪色,好更换各种搭配的新表带。

3、长表带设计调节孔调节佩戴舒适度。

长表带上设置依次排列的多个调节孔,设计了距离更短的表带佩戴调节孔距,更好适应不同手腕粗细的佩戴舒适度。

4、方便易佩戴的圆形金属扣钉结构

扣钉优先采用圆形扣钉,和表带单孔扣合的方式更有利于单手操作佩戴。

5、表带表面采用碳纤维纹理设计

长表带和短表带表面设置有纵横编织交错的碳纤维纹理,可以有效导通外部气流,更有利于腕带佩戴时的舒适透气,防止汗水长期浸泡皮肤产生过敏。而且碳纤维纹有仿划伤的功能。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做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