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硬币分类收纳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57747阅读:144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收纳设备,具体地涉及一种硬币分类收纳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使用小面额货币时人们大多选用硬币,然而,硬币的分类储存和使用一直都是生活中令人颇感厌烦的事。如今有很多发明和实用新型提出了解决方案,但仍然遗留了不少问题。

如中国发明专利申请(申请公布号:CN102813353A,申请公布日:2012-12-12)公开了一种硬币盒,该硬币盒提供了单个圆柱体筒身加两端端盖存储硬币的技术方案,其结构较为简明,但是各种硬币混合存储不便于分类整理。

中国专利申请(申请公布号:CN102813353A,申请公布日:2015-09-23)公布了一种硬币分类收纳盒,该硬币分类收纳盒提供了多个不同直径的圆柱体内筒,在每个圆柱形内筒底部中央均固定有大弹簧,每根所述大弹簧一端固定在圆柱形内筒底部中央,另一端连接有压片。收纳硬币时,先用手从盒身上方取下盒盖,将硬币放入相应内筒中,硬币通过楔形弹片压紧,盖上盒盖并压紧即完成收纳;取出硬币时,用手指从外侧向内推推针,推针将最上面一枚硬币从扁平槽顶出,即完成取出。此方案实现了不同种类硬币的分类、收纳和取出,且硬币数量能得到控制,但是其结构复杂,制作成本高,且不方便携带以及在夜晚因为光线弱不方便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硬币分类收纳装置。该装置不仅结构简单,可方便的将不同种货币分类,且可随身携带及在没有灯光的情况下也可使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硬币分类收纳装置,包括若干个竖直紧密排列的圆柱形内筒,所述若干个圆柱形内筒设置为不同直径分别适应不同直径的各种硬币,还包括与每个圆柱形内筒的上端口以卡接方式连接的端盖,所述每个端盖的外表面均涂覆有荧光粉,其中一个圆柱形内筒的侧边设有圆环,所述圆环与钥匙环串接。

进一步地,所述每个圆柱形内筒的中心对称轴在同一直线上。

再进一步地,所述每个端盖的侧边边沿设有端盖开口端,与所述端盖开口端相对的端盖侧边边沿还设有端盖翻转侧,所述端盖翻转侧将圆柱形内筒的上端口与端盖连接在一起。

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硬币分类收纳装置可通过钥匙环扣在钥匙串上或者裤子上,或者直接将该收纳装置放入口袋中,便于携带;

2、本实用新型的硬币分类收纳装置也方便在夜晚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硬币分类收纳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部件的标号如下:

圆柱形内筒1、端盖2:端盖开口端21、端盖翻转侧22、圆环3、钥匙环4。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实用新型,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进一步阐明本实用新型的主要内容,但本实用新型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硬币分类收纳装置,该收纳装置包括若干个竖直紧密排列的圆柱形内筒1,所述若干个圆柱形内筒1设置为不同直径分别适应不同直径的各种硬币,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收纳装置外型美观且便于携带,本实施例优选每个圆柱形内筒1的中心对称轴在同一直线上,且结合日常生活中各种硬币的使用概率,进一步的优选圆柱形内筒的个数为6个,其中有三个圆柱形内筒的直径对应一元硬币的直径,有两个圆柱形内筒的直径对应五角硬币的直径,剩余一个圆柱形内筒的直径对应一角硬币的直径,且结合图1可知,6个圆柱形内筒的排列方式为直径对应一元硬币的直径的圆柱形内筒紧密排列在一起,直径对应五角硬币的直径的圆柱形内筒紧密排列在一起。

再次结合图1可知,该收纳装置还包括与每个圆柱形内筒1上端口以卡接方式连接的端盖2,因此端盖2在与圆柱形内筒1相接触的表面设有相应的卡扣,该卡扣能使圆柱形内筒1与端盖2紧密的连接在一起,与此同时,在每个端盖2的侧边边沿设有端盖开口端21,本实施例优选端盖开口端21为从端盖2的侧边边沿向外延伸的凸出部分,便于手指用力时能方便的打开端盖2,同时,与所述端盖开口端21相对的端盖侧边边沿设有端盖翻转侧22,所述端盖翻转侧22将圆柱形内筒1的上端口与端盖2连接在一起。此外,所述每个端盖2的上表面均涂覆有荧光粉,荧光粉在夜间发光,便于夜间取收硬币。

结合图1可知,为了便于携带该硬币分类收纳装置,在其中一个圆柱形内筒1上设有圆环3,圆环3又与钥匙环4串接在一起,本实施例优选在对应一元硬币的直径的圆柱形内筒上设有圆环3。

该硬币分类收纳装置在使用时,先翻转端盖开口端21,端盖2沿端盖翻转侧22向上转动,打开端盖2,将不同种类的硬币放入各个圆柱形内筒1中,再转动端盖开口端21将端盖2关闭,当需要使用硬币时,先翻转所用硬币对应直径的圆柱形内筒1顶端的端盖2将端盖2打开,然后倒出相应硬币,再翻转端盖2将端盖2关闭,端盖2表面的荧光粉使得该收纳装置在夜晚使用时也很方便。

以上实施例仅为最佳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除上述实施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其他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