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49484发布日期:2019-02-12 22:36阅读:581来源:国知局
鞋底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形成鞋的底面的鞋底,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有助于排水的槽的鞋底。



背景技术:

以往,在穿着鞋在道路上行走时,为了在各种各样的表面状态的道路上实现稳定的行走,特别是抑制鞋打滑、即对鞋底赋予防滑性很重要。为此,对与道路的表面(以下称作路面)抵接的鞋底的材质、构造进行了设计。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示出了这样的内容:通过在鞋底形成条纹状的凹凸,并且鞋底的原材料使用将弹簧式硬度为25~40的聚降冰片烯橡胶作为主要成分的硫化橡胶体,从而确保防滑性和耐磨损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6-13380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专利文献1所述的鞋具有防滑性,能抑制在干燥的路面上行走时打滑,但存在这样的问题,即在降雨时等的湿润的路面上行走时得不到充分的防滑性。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会损害耐磨损性而具有较高的防滑性的鞋底。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发明人等针对解决所述问题的方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在湿润的路面上鞋打滑的原因是鞋底接地时存在于鞋底和路面之间的水膜,在鞋底接地时朝向鞋底外侧排出该水膜的做法对于湿润的路面上的防滑性的提升是有效的。并且,针对上述的水膜的除去而言,还发现通过在鞋底以适合行走时的脚掌动作及从鞋底内侧向外侧流动的水流的图案形成槽,从而能够实现优异的防滑性和耐磨损性,以致完成了本发明。

本发明的主旨如下。

(1)一种鞋底,其由与脚掌的脚跟相对应的后脚部、与所述脚掌的脚心相对应的中脚部、以及与所述脚掌的比脚心靠脚尖侧的部分相对应的前脚部形成,其中,

所述前脚部在隔着该前脚部的宽度方向中间区域的一侧和另一侧分别具有至少1条倾斜槽,该倾斜槽将所述宽度方向中间区域作为起点从所述中脚部侧向所述鞋底的最前端侧倾斜地延伸。

(2)根据上述(1)所述的鞋底,其中,

在隔着所述前脚部的宽度方向中间区域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一侧和另一侧分别具有两条以上所述倾斜槽。

(3)根据上述(1)或(2)所述的鞋底,其中,

所述倾斜槽的至少一部分弯曲地延伸。

(4)根据上述(1)或(2)所述的鞋底,其中,

所述倾斜槽随着从所述起点侧向延伸的那一侧去而槽宽逐渐增大。

(5)根据上述(1)或(2)所述的鞋底,其中,

所述前脚部具有与所述倾斜槽中的至少1条交叉的1条以上的细槽。

(6)一种鞋底,其由与脚掌的脚跟相对应的后脚部、与所述脚掌的脚心相对应的中脚部、以及与所述脚掌的比脚心靠脚尖侧的部分相对应的前脚部形成,其中,

所述后脚部在隔着自所述中脚部在所述鞋底的最后端的法线上延伸的纵槽的一侧和另一侧分别具有至少1条倾斜槽,该倾斜槽将所述纵槽作为起点从所述中脚部侧向所述鞋底的最后端侧倾斜地延伸。

(7)根据上述(6)所述的鞋底,其中,

所述倾斜槽在所述后脚部的周缘处开口。

(8)根据上述(6)或(7)所述的鞋底,其中,

所述倾斜槽向所述后脚部的周缘的法线方向开口。

(9)根据上述(6)或(7)所述的鞋底,其中,

在隔着所述纵槽的所述宽度方向一侧和另一侧分别具有两条以上所述倾斜槽。

(10)根据上述(6)或(7)所述的鞋底,其中,

所述倾斜槽的至少一部分弯曲地延伸。

(11)根据上述(6)或(7)所述的鞋底,其中,

所述倾斜槽随着从所述起点侧向延伸的那一侧去而槽宽逐渐增大。

(12)根据上述(6)或(7)所述的鞋底,其中,

所述后脚部具有与所述倾斜槽中的至少1条交叉的1条以上的细槽。

(13)一种鞋底,其由与脚掌的脚跟相对应的后脚部、与所述脚掌的脚心相对应的中脚部、以及与所述脚掌的比脚心靠脚尖侧的部分相对应的前脚部形成,其中,

所述前脚部在隔着该前脚部的宽度方向中间区域的一侧和另一侧分别具有至少1条倾斜槽,该倾斜槽将所述宽度方向中间区域作为起点从所述中脚部侧向所述鞋底的最前端侧倾斜地延伸,

所述后脚部在隔着自所述中脚部在所述鞋底的最后端的法线上延伸的纵槽的一侧和另一侧分别具有至少1条倾斜槽,该倾斜槽将所述纵槽作为起点从前中脚部侧向所述鞋底的最后端侧倾斜地延伸。

(14)根据上述(13)所述的鞋底,其中,

在隔着所述前脚部的宽度方向中间区域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一侧和另一侧分别具有两条以上所述前方倾斜槽。

(15)根据上述(13)或(14)所述的鞋底,其中,

所述前方倾斜槽的至少一部分弯曲地延伸。

(16)根据上述(13)或(14)所述的鞋底,其中,

所述前方倾斜槽随着从所述起点侧向延伸的那一侧去而槽宽逐渐增大。

(17)根据上述(13)或(14)所述的鞋底,其中,

所述前脚部具有与所述倾斜槽中的至少1条交叉的1条以上的细槽。

(18)根据上述(13)或(14)所述的鞋底,其中,

所述后方倾斜槽在所述后脚部的周缘处开口。

(19)根据上述(13)或(14)所述的鞋底,其中,

所述后方倾斜槽向所述后脚部的周缘的法线方向开口。

(20)根据上述(13)或(14)所述的鞋底,其中,

在隔着所述纵槽的、所述宽度方向一侧和另一侧分别具有两条以上所述后方倾斜槽。

(21)根据上述(13)或(14)所述的鞋底,其中,

所述后方倾斜槽的至少一部分弯曲地延伸。

(22)根据上述(13)或(14)所述的鞋底,其中,

所述后方倾斜槽随着从所述起点侧向延伸的那一侧去而槽宽逐渐增大。

(23)根据上述(13)或(14)所述的鞋底,其中,

所述后脚部具有与所述后方倾斜槽中的至少1条交叉的1条以上的细槽。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兼顾较高的防滑性和耐磨损性的鞋底。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鞋底的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鞋底的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鞋底的图。

图4是表示比较例的鞋底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鞋底;1a、周缘;2、后脚部;3、中脚部;4、前脚部;5a~5c、6a~6e、前方倾斜槽;7、周槽;8、接地部;8a、接地部;9a~9d、细槽;10、纵槽;11a~11c、12a~12c、后方倾斜槽;13、接地部;14a~14d、细槽;t、最前端;h、最后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鞋底。一般来讲,鞋由包覆脚的表面侧的鞋面部和支承该鞋面部且与脚掌接触的大底部形成,该鞋在大底部中的、在行走时与路面相对的部分处具有鞋底。针对该鞋底详细地分别说明以下所示的第1形态~第3形态。首先,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鞋底的图。

另外,图1表示适用于右脚的鞋的鞋底,但由于适用于右脚的鞋底和适用于左脚的鞋底处于线对称的关系,因此以下将右脚用的鞋底作为典型例子进行说明。这一点对于图2和图3也是同样的。

[第1形态]

在图1中,鞋底1由与脚掌的脚跟相对应的后脚部2、与脚掌的脚心相对应的中脚部3、以及与脚掌的比脚心靠脚尖侧的部分相对应的前脚部4形成。在此,与脚掌的脚跟相对应的后脚部2是指在穿着鞋时容纳脚掌的脚跟的部位的鞋底。同样地,与脚掌的脚心相对应的中脚部3是指在穿着鞋时容纳脚掌的脚心的部位的鞋底部分,与脚掌的比脚心靠脚尖侧的部分相对应的前脚部4是指除了上述的后脚部2和中脚部3之外的部分。

在此,在图1中,在将鞋底1的与脚掌的脚尖侧相对应的那一侧设为前方,将与脚掌的脚跟侧相对应的那一侧设为后方时,若将鞋底1的最后端h的法线n方向上的、最后端h与最前端t之间的距离设为全长l,则前脚部4是指在法线n方向上比线段b1靠最前端t侧的区域,该线段b1连结处于距最前端t的距离为长度l1的位置的点p1和处于距该最前端t的距离为长度l2的位置的点p2。优选的是,规定前脚部4的长度l1为全长l的20%~50%,长度l2为全长l的40%~70%。

在第1形态的鞋底1中,前脚部4在隔着前脚部4的宽度方向中间区域的一侧和另一侧分别具有至少1条将该宽度方向中间区域作为起点从中脚部3侧向最前端t侧倾斜地延伸的前方倾斜槽。即,在图1的例子中,在隔着宽度方向中间区域m的一侧(穿着内侧)具有3条前方倾斜槽5a~5c,在隔着宽度方向中间区域m的另一侧(穿着外侧)具有3条前方倾斜槽6a~6c。

另外,鞋底1的宽度方向是指与最后端h的法线n正交的方向。而且,前脚部4的宽度方向中间区域m是指包含通过前方倾斜槽的起点的、从鞋底1的一端沿着宽度方向延伸到另一端的线段的宽度方向中心在内的区域。图1所示的例子中的前脚部4的宽度方向中间区域m例如是指将通过前方倾斜槽5a的起点的、从鞋底1的一端沿着宽度方向延伸到另一端的线段q1的宽度方向中心m1作为中心的宽度d2的区域。该宽度d2是将该宽度方向中心m1作为中心的、线段q1的宽度d1的50%以下的区域。并且,针对前方倾斜槽5b、5c及前方倾斜槽6a~6c而言,也同样将以上述线段的宽度方向中心为中心的该线段的宽度的50%以下的区域称作各前方倾斜槽的、前脚部4的宽度方向中间区域m。

另外,优选的是,宽度d2是宽度d1的30%以下的区域,针对前方倾斜槽5b、5c及前方倾斜槽6a~6c而言也是同样的。

前方倾斜槽5a~5c将前脚部4的宽度方向中间区域m作为起点朝向隔着上述宽度方向中间区域m的一侧(穿着内侧)延伸,并在鞋底1的周缘1a的跟前形成末端。并且,前方倾斜槽5a~5c从中脚部3侧向最前端t侧倾斜,并与法线n方向形成锐角。该倾斜角度是沿着各前方倾斜槽5a~5c的槽宽的中心延伸的轴线在该槽宽度方向中心点处的切线与法线n方向形成的夹角。例如在前方倾斜槽5a中,优选的是,如图1所示,将该前方倾斜槽5a的轴线c1的、在从该槽的起点到末端为止的宽度方向中心点m2处的切线s1与法线n形成的角度θ1设为20°~70°。针对前方倾斜槽5b和前方倾斜槽5c而言也优选将同样地限定的角度设为20°~70°。

还优选的是,在前方倾斜槽5a~5c彼此之间,上述那样限定的角度满足前方倾斜槽5a≤前方倾斜槽5b≤前方倾斜槽5c的关系。

并且,前方倾斜槽6a~6c将前脚部4的宽度方向中间区域m作为起点朝向隔着上述宽度方向中间区域m的另一侧(穿着外侧)延伸,并在鞋底1的周缘1a的跟前形成末端。并且,前方倾斜槽6a~6c从中脚部3侧向最前端t侧倾斜,并与法线n方向形成锐角。该倾斜角度通过与上述的前方倾斜槽5a~5c相同的方法来限定,是沿着各前方倾斜槽6a~6c的槽宽的中心延伸的轴线在该槽宽度方向中心点处的切线与法线n方向形成的夹角。针对前方倾斜槽6a~6c而言,上述限定的角度优选为10°~60°。

还优选的是,在前方倾斜槽6a~6c彼此之间,上述那样限定的角度满足前方倾斜槽6a≤前方倾斜槽6b≤前方倾斜槽6c的关系。

另外,在图示例子中,在隔着宽度方向中间区域m的另一侧(穿着外侧)还具有从线段b1朝向穿着外侧以与前方倾斜槽6a~6c相同的倾斜度延伸并在周缘1a的跟前终止的前方倾斜槽6d和6e。

采用上述结构的鞋底1,排水性上升,并且能够实现较高的防滑性。即,在穿着应用了该鞋底1的鞋在湿润的路面上行走时,随着该行走的动作,前脚部4自最后端h朝向最前端t侧地接触路面,此时,路面的水分被压入到前方倾斜槽5a~5c及6a~6c(在图示例子中包含前方倾斜槽6d和6e),沿着朝向斜前方的倾斜方向流动,在鞋底1的前脚部4的周缘侧的开口处被排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前方倾斜槽5a~5c及前方倾斜槽6a~6e没有开口于鞋底1的周缘1a而是在周缘1a的跟前具有末端,但是当然也可以延伸到周缘1a而开口。另外,各槽的末端部与周缘1a的宽度方向隔离长度d1可以是任意的长度,但优选的是平均为10mm以下。

此外,前方倾斜槽5a~5c及前方倾斜槽6a~6c可以设为直线状或曲线状等任意的形状,但优选的是以向法线n方向靠拢的方式朝向槽的起点侧弯曲地延伸。在图示例子中,前方倾斜槽5a~5c及前方倾斜槽6a~6c在宽度方向中间区域m中在沿着法线n方向的方向上延伸,并经由在宽度方向中间区域m的外侧弯曲的部分从而以朝向周缘1a的方式呈大致直线状延伸。通过这样使前方倾斜槽的形状的一部分弯曲,从而能够促进压入到各前方倾斜槽的水分的排出。

另外,如图所示,针对前方倾斜槽6d和6e而言,也能够通过将其设为在宽度方向中间区域m中沿着法线n方向延伸且经过弯曲而向周缘1a侧延伸的形状,从而有助于促进随着鞋底1的路面接触时的动作而实现的水分的排出。

还优选的是,前方倾斜槽5a~5c及前方倾斜槽6a~6c随着从起点侧向周缘1a侧去而槽宽逐渐增大。其中,本实施方式的逐渐增大也可以包含以恒定的槽宽延伸的部分。在图示例子中,前方倾斜槽5a~5c是在宽度方向中间区域m中随着从起点侧向周缘1a侧去而槽宽逐渐增大、在比宽度方向中间区域m靠一侧(穿着内侧)的位置以大致恒定的槽宽延伸的形状。前方倾斜槽6a~6c也是在宽度方向中间区域m中随着从起点向周缘1a侧去而槽宽逐渐增大、在比宽度方向中间区域m靠另一侧(穿着外侧)的位置以大致恒定的槽宽延伸的形状。

采用上述结构,在前脚部4的宽度方向中间区域m中压入到各前方倾斜槽的水分随着行走时的动作而向更宽的槽宽侧移动,促进水分的排出效果。另外,前方倾斜槽6d和6e可以设为任意的结构,在图示例子中,前方倾斜槽6d在从起点开始槽宽逐渐增大了之后以大致恒定的槽宽延伸,前方倾斜槽6e从起点到末端为止以大致恒定的槽宽延伸。

此外,前方倾斜槽5a~5c及前方倾斜槽6a~6e的槽宽并不限于上述结构,也可以设为恒定的槽宽。

在此,前方倾斜槽5a~5c优选具有将槽宽最窄的部分、即最小槽宽w1设为1mm且将槽宽最宽的最大槽宽w2设为10mm的1mm~10mm的槽宽,针对前方倾斜槽6a~6e而言也优选设为满足相同的数值范围的槽宽。通过上述限定,能够抑制鞋底1的刚度下降,并且即便是存在水膜的路面也能够获得充分的排水效果而提高防滑性。更优选的是,通过将最小槽宽w1设为5mm,从而能够获得较高的排水效果。

此外,前方倾斜槽5a~5c及前方倾斜槽6a~6e的深度方向上的截面形状可以设为矩形、半圆等任意的形状。另外,槽的最大深度优选为0.5mm以上且8mm以下。采用上述结构,通过设为0.5mm以上,从而能够兼顾耐磨损性和防滑性,通过设为8mm以下,从而能够在穿着行走时维持平衡,提高行走的稳定性。

在法线n方向上彼此相邻的前方倾斜槽5a~5c的法线n方向上的彼此间隔h1优选为长度l1的10%~40%。通过设为10%以上,从而能够抑制由槽的形成引起的鞋底1的刚度下降,通过设为40%以下,从而能够实现充分的排水效果,提高防滑性。

同样,通过将在法线n方向上彼此相邻的前方倾斜槽6a~6e的法线n方向上的彼此间隔h2设为长度l2的5%~30%,从而能够谋求兼顾鞋底1的刚度下降的抑制和防滑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沿着前脚部4的周缘1a延伸且在线段b1上连续的周槽7,利用该周槽7和前方倾斜槽5a~5c及前方倾斜槽6a~6c划分出接地部8a。通过使鞋在前脚部4具有在从最前端t到最后端h的整个范围内连续的接地部8a,从而能够稳定地行走。即,在路面行走时重复这样的动作:鞋底1从最后端h侧朝向最前端t侧地接触路面,接着按照从最后端h侧向最前端t侧的顺序离开路面。在上述动作中的、特别是仅有前脚部4与路面抵接的时刻,利用在鞋底的前后方向上连续的平面状的接地部8a确保了鞋对路面的抓地力,能够不易打滑且稳定地行走。此外,由于在前脚部4的中央具有连续的接地部,因此也能抑制鞋底1的刚度下降,提升耐磨损性。

另外,在图示例子中,如上所述在前方倾斜槽5a~5c和前方倾斜槽6a~6c之间形成有接地部8a,但也可以在该接地部8a上形成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纵槽,并使前方倾斜槽5a~5c和前方倾斜槽6a~6c合流于该纵槽。采用这样的结构,由于能够将宽度方向中间区域m作为中心地将路面的水有效地压入到各前方倾斜槽内,并且压入的水分能够经由纵槽流到宽度方向中间区域m的一侧和另一侧中的任一侧,因此促进了水分的排出。

并且,在图示例子中,前方倾斜槽5a~5c及前方倾斜槽6a~6e开口于周槽7,利用该开口部促进了压入到各前方倾斜槽的水分的排出。

另外,鞋底1也可以设为不具有周槽7的结构,但此时优选的是,前方倾斜槽5a~5c及前方倾斜槽6a~6c设为在周缘1a开口的形状。其目的在于促进压入到各前方倾斜槽的水分的排出。

还优选的是,前脚部4具有与前方倾斜槽5a~5c及前方倾斜槽6a~6c中的至少1条交叉的1条以上的细槽。在图示例子中,具有细槽9a~9d。细槽9a从沿着线段b1延伸的周槽7开始与前方倾斜槽5a~5c交叉地延伸,并经由接地部8a中的向最前端t侧突出的部分从而与前方倾斜槽6a~6e交叉。细槽9b在比细槽9a靠宽度方向中间区域m侧的位置从周槽7开始与前方倾斜槽5b和5c交叉地延伸,并与前方倾斜槽5a连通。并且,细槽9c从周槽7开始与前方倾斜槽6b~6e交叉地延伸,并与前方倾斜槽6a连通。此外,细槽9d使前方倾斜槽5a和前方倾斜槽6a连通。在前脚部4接触到路面时,能够利用由前方倾斜槽5a~5c及前方倾斜槽6a~6e、细槽9a~9d形成的边缘切分路面上的水膜,防止了由存在于鞋底1和路面之间的水膜引起的打滑,能够抑制鞋底1的刚度下降并且实现更不易打滑的行走。

在此,细槽9a~9d是指具有0.3mm~3mm的槽宽的、比各前方倾斜槽细的槽。

另外,针对第1形态而言,具有以上的前脚部4是很重要的,后脚部2可以是任意的构造。

[第2形态]

接着,参照图2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鞋底。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鞋底的图。对图2中的与图1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了与图1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说明。

如图2所示,鞋底1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由与脚掌的脚跟相对应的后脚部2、与脚掌的脚心相对应的中脚部3、以及与脚掌的比脚心靠脚尖侧的部分相对应的前脚部4形成。若将鞋底1的最后端的法线n方向上的、最后端h与最前端t之间的距离设为全长l,则后脚部2是指在法线n方向上比线b2靠最后端h侧的区域,该线b2连结处于距最后端h的距离为长度l3的位置的点p3和处于距该最后端h的距离为长度l4的位置的点p4。优选的是,规定后脚部2的长度l3为全长l的10%~45%,长度l4为全长l的10%~45%。另外,线b2既可以是图2所示的曲线,也可以是直线。

后脚部2具有在中脚部3侧开口且从中脚部3侧向鞋底1的最后端h侧延伸到后脚部2的法线n方向中间区域为止的纵槽10。纵槽10在最后端h的法线n上延伸。在隔着纵槽10的一侧和另一侧分别具有至少1条将该纵槽10作为起点从中脚部3侧向最后端h侧倾斜地延伸的后方倾斜槽。在图2的例子中,在隔着纵槽10的宽度方向一侧(穿着内侧)具有3条后方倾斜槽11a~11c,在隔着纵槽10的宽度方向另一侧(穿着外侧)具有3条后方倾斜槽12a~12c。

后方倾斜槽11a~11c将后脚部2的纵槽10作为起点朝向隔着纵槽10的宽度方向一侧(穿着内侧)延伸,并在鞋底1的周缘1a处开口。并且,后方倾斜槽11a~11c从中脚部3侧向最后端h侧倾斜,并与法线n形成锐角。该倾斜角度是沿着各后方倾斜槽11a~11c的槽宽的中心延伸的轴线在该槽宽度方向中心点处的切线与法线n方向形成的夹角。例如在后方倾斜槽11a中,优选的是,如图2所示,将该后方倾斜槽11a的轴线c2的、在从该槽的起点到末端为止的宽度方向中心点m3处的切线s2与法线n形成的角度θ2设为30°~80°。针对后方倾斜槽11b和后方倾斜槽11c而言,也优选将同样限定的角度设为20°~70°。

还优选的是,在后方倾斜槽11a~11c彼此之间,像上述那样限定的角度满足后方倾斜槽11c≤后方倾斜槽11b≤后方倾斜槽11a的关系。

另外,后方倾斜槽12a~12c将后脚部2的纵槽10作为起点朝向隔着纵槽10的另一侧(穿着外侧)延伸,并在鞋底1的周缘1a处开口。并且,后方倾斜槽12a~12c从中脚部3侧向最后端h侧倾斜,并与法线n方向形成锐角。该倾斜角度通过与各后方倾斜槽11a~11c相同的方法来限定,是沿着各后方倾斜槽12a~12c的槽宽的中心延伸的轴线的在该槽宽度方向中心点处的切线与法线n方向形成的夹角。针对后方倾斜槽12a~12c而言,上述限定的角度优选设为30°~80°。

还优选的是,在后方倾斜槽12a~12c彼此之间,像上述那样限定的角度满足后方倾斜槽12c≤后方倾斜槽12b≤后方倾斜槽12a的关系。

采用上述结构的鞋底1,能够实现优异的防滑性和耐磨损性。即,存在于后脚部2和路面之间的水分被压入到后方倾斜槽11a~11c及后方倾斜槽12a~12c内,随着行走时的动作而沿着槽的倾斜形状聚集于纵槽10,从面向中脚部3的纵槽10的开口被排出。因而,能够防止由水分引起鞋打滑。另外,压入到后方倾斜槽11a~11c及后方倾斜槽12a~12c内的水分的一部分也从各槽的开口被排出。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后方倾斜槽11a~11c及后方倾斜槽12a~12c弯曲地延伸,并在周缘1a处向周缘1a的大致法线方向开口。采用这样的结构,如图所示,由于在各后方倾斜槽的开口部处隔着该槽的接地部的角从锐角接近直角,因此能够抑制由行走时的输入引起的接地部的角的磨损。

此外,后脚部2具有被以最后端h为中心的周缘1a、后方倾斜槽11c及后方倾斜槽12c划分出的、朝向后方扩宽的扇形的接地部13,利用该接地部13能够实现稳定的行走。即,如上所述,在路面行走时重复这样的动作:鞋底1从最后端h侧朝向最前端t侧地接触路面,接着按照从最后端h侧向最前端t侧的顺序离开路面。特别是在仅有后脚部2与路面抵接的时刻,利用朝向后方扩宽的扇形的接地部13确保了鞋对路面的抓地力,能够不易打滑且稳定地行走。此外,由于也能抑制鞋底1的刚度下降,因此耐磨损性也上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后脚部2是相对于鞋底1的前脚部4的表面隆起的凸部、即所谓的鞋跟,但也可以设为与前脚部4的表面相同的高度。

在后脚部2的高度与前脚部4的表面的高度相同的情况下,后脚部2和中脚部3之间的线b2优选是自表面凹入的槽。通过设为这样的槽形状,从而使纵槽10成为开口于槽的形状,能够将压入到后方倾斜槽11a~11c及后方倾斜槽12a~12c的水分从纵槽10的开口部排出,排水性上升,能够获得较高的防滑性。

此外,在后脚部2是隆起的凸部的情况下,后脚部2在线b2侧既可以垂直地隆起,也可以借助倾斜状的壁面而隆起。

此外,后方倾斜槽11a~11c及后方倾斜槽12a~12c可以设为直线状或曲线状等任意的形状,但优选的是以向法线n方向靠拢的方式朝向槽的起点侧弯曲地延伸。在图示例子中,后方倾斜槽11a~11c及后方倾斜槽12a~12c从开口部以向法线n方向靠拢的方式朝向槽的起点侧弯曲地延伸。通过这样使后方倾斜槽弯曲,从而能够促进压入到各后方倾斜槽的水分的排出。

还优选的是,后方倾斜槽11a~11c及后方倾斜槽12a~12c随着从起点侧向周缘1a侧去而槽宽逐渐增大。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逐渐增大也可以包含以恒定的槽宽延伸的部分。在图示例子中,后方倾斜槽11a~11c是随着从槽的起点侧向周缘1a侧去而槽宽逐渐增大的形状。后方倾斜槽12a~12c也是随着从槽的起点侧向周缘1a侧去而槽宽逐渐增大的形状。

采用上述结构,在后脚部2的起点侧压入到各后方倾斜槽的水分的一部分随着行走时的动作而向更宽的槽宽侧移动,促进了水分的排出效果。

此外,后方倾斜槽11a~11c及后方倾斜槽12a~12c的槽宽并不限于上述结构,也可以设为恒定的槽宽。

在此,后方倾斜槽11a~11c优选具有将槽宽最窄的部分、即最小槽宽w3设为1mm、将槽宽最宽的最大槽宽w4设为10mm的1mm~10mm的槽宽,后方倾斜槽12a~12c也优选设为满足相同的数值范围的槽宽。根据上述限定,能够抑制鞋底1的刚度下降,并且即便是存在水膜的路面也能够获得充分的排水效果而提高防滑性。更优选的是,通过将最小槽宽w3设为5mm,从而能够获得较高的排水效果。

此外,后方倾斜槽11a~11c及后方倾斜槽12a~12c的深度方向上的截面形状可以设为矩形、半圆等任意的形状。另外,槽的最大深度优选为0.5mm以上且8mm以下。采用上述结构,通过设为0.5mm以上,从而能够兼顾耐磨损性和防滑性,通过设为8mm以下,从而能够在穿着行走时维持平衡,提高行走的稳定性。

在法线n方向上彼此相邻的后方倾斜槽11a~11c的法线n方向上的彼此间隔h3优选为长度l3的10%~40%。通过设为10%以上,从而能够抑制由槽的形成引起的鞋底1的刚度下降,通过设为40%以下,从而能够实现充分的排水效果,提高防滑性。

同样,通过将在法线n方向上彼此相邻的后方倾斜槽12a~12c的法线n方向上的彼此间隔h4设为长度l4的10%~40%,从而能够谋求兼顾鞋底1的刚度下降的抑制和防滑性。

还优选的是,后脚部2具有与后方倾斜槽11a~11c及后方倾斜槽12a~12c中的至少1条交叉的1条以上的细槽。在图示例子中,具有细槽14a~14d。细槽14a从脚跟的最后端h附近开始与后方倾斜槽11a~11c交叉地延伸,并在周缘1a处开口。细槽14b将后方倾斜槽11c作为起点地与后方倾斜槽11b和后方倾斜槽11a交叉,并在线b2处终止。此外,细槽14c从脚跟的最后端h附近开始与后方倾斜槽12b和后方倾斜槽12c交叉,并开口于后方倾斜槽12a。并且,细槽14d将后方倾斜槽12c作为起点地与后方倾斜槽12b和后方倾斜槽12a交叉,并在线b2处终止。采用上述细槽14a~14d,在后脚部2接触到路面时,能够利用由后方倾斜槽11a~11c及后方倾斜槽12a~12c、细槽14a~14d形成的边缘切分路面上的水膜,防止由存在于鞋底1和路面之间的水膜引起的打滑,能够在抑制鞋底1的刚度下降,并且实现更不易打滑的行走。

另外,细槽14a~14d是指具有0.3mm~3mm的槽宽的、比各后方倾斜槽细的槽。

[第3形态]

接着,图3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鞋底。在图3所示的鞋底1中,前脚部4是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后脚部2是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对各结构标注了与图1和图2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因而,在第3实施方式中,能够一起享受上述的前脚部4和后脚部2所起到的效果。

[橡胶组合物]

另外,在上述第1形态~第3形态中,优选的是,鞋底1由含有1种以上橡胶成分的橡胶组合物形成。作为橡胶组合物,特别优选的是,含有丁二烯橡胶(br)、苯乙烯丁二烯橡胶(sbr)及聚异戊二烯橡胶(ir)这3种二烯系橡胶成分、二氧化硅,相对于橡胶成分的100质量部,含有二氧化硅50质量部以上。

此外,在应用于鞋底1的橡胶组合物中除了混合上述的橡胶成分和二氧化硅之外,还能够在不损害本发明的目的的范围内适当地选择并混合硫化促进剂、抗老化剂、异硬脂酸、硅烷偶联剂等在橡胶行业内通常使用的混合剂。这些混合剂可以较佳地使用市售品。另外,能够通过向上述橡胶成分中混合根据需要适当地选择的各种混合剂并进行混炼、热处理、挤出等来制造上述橡胶组合物。

鞋底1的前脚部4、中脚部3及后脚部2既可以全部由相同的橡胶组合物形成,也可以由不同的橡胶组合物形成。例如,将前脚部4、中脚部3及后脚部2的橡胶组合物设为不同的橡胶组合物。

【实施例1】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本发明并不仅限定于此。

对于具有图3所示的图案的鞋底(发明例)和具有图4所示的图案的鞋底(比较例)的防滑性和耐磨损性进行了评价。

<防滑性>

依据iso13287的试验方法对应用了上述鞋底的鞋的防滑性进行了评价。使用依据该国际规格的人工脚,将地面设为不锈钢。针对干燥路面和湿润路面这两者进行评价,在湿润路面使用离子交换水。另外,铅垂力为500n。在此,针对表1所示的指数值而言,将干燥路面和湿润路面的比较例各自的评价设为100,数值越大,则表示防滑性越优异。

<耐磨损性>

利用jisk6264―2b法并使用威廉氏磨损试验机(日文:ウイリムス摩耗試験機)来测量耐磨损性。在表1中,将测量结果为250cm3/kw/h以下的对象设为能够作为产品而出厂的“合格”。

【表1】

【实施例2】

接着,使上述的发明例的鞋底和结构均相同,由表2所示的各种配比的橡胶组合物来制作材质并且仅改变材质。按照下述所示的方法对于这样得到的试验用鞋底1~7的缺胶的发生和耐磨损性进行了评价。

<缺胶的发生>

利用视觉识别来评价在自模具取出鞋底的橡胶时产生的缺胶的发生。将未发生缺胶的情况设为“无”,用“有”标记发生了缺胶的情况。另外,发生了缺胶的鞋底的橡胶因产品不良而不能出厂。

<耐磨损试验>

依据jisk6264-2b法针对各试验用鞋底1~7的耐磨损性进行了测量。表2表示其结果。结果是将试验用鞋底2的数值设为100而用指数表示的。指数值越大,则表示耐磨损性越高。

【表2】

※1日本zeon(株)制“nipolbr1220”

※2日本zeon(株)制“nipol1502”

※3下卡姆斯克石化制“ski-3”

※4东曹·硅化工(株)制、“nipsilaq”(ctab比表面积150m2/g)

※5jingdezhenhungpaichemistrytechnologyco.,ltd.制“hp-669”

※6东邦化学工业(株)制“peg-4000”

※7川口化学工业(株)制“抗老化剂sp”

※8三新化学工业(株)制“sancelerm,m-g”、2-疏基苯并噻唑

※9大内新兴化学工业(株)制“noccelerdm-p”、二-2-二硫化苯并噻唑

※10大内新兴化学工业(株)制“noccelerts(ts-p)”、一硫化四甲基秋兰姆

※11大内新兴化学工业(株)制“noccelerd(d-p)”、1,3-二苯胍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