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吹风导风结构及电吹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70606发布日期:2018-08-28 22:22阅读:25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吹风导风结构及电吹风。



背景技术:

电吹风通过产生具有特定温度的风起到干燥作用,其包括:电吹风主体、设置在电吹风主体两端的进风口和出风口。电吹风主体由进风口吸入空气,形成一定温度和风速的风,并由出风口排出。

现有技术通常在电吹风的出风口处设置平面出风网,以对出风进行导流,其中,平面出风网的中心位置处汇集成一平面状中心连接点。

设计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出风由平面出风网直接排出时,其中心连接点会对出风产生阻力,使风速受到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吹风导风结构及电吹风,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吹风导风结构,所述导风结构包括:安装在电吹风主体的出风口处的支撑体;

设置在所述支撑体中部的锥形导流体,所述锥形导流体的外径沿风向逐渐增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锥形导流体的外壁上沿轴向方向设置有多条导流槽。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导流槽设置成弯槽。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锥形导流体的锥顶设置成球体结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锥形导流体与所述出风口的中轴线重合。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支撑体包括:环状支撑、设置在所述环状支撑内部的导风支撑;

所述环状支撑安装在所述出风口处;

所述锥形导流体安装在所述导风支撑中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导风支撑包括:多条螺旋导风片;

所述螺旋导风片的一端与所述环状支撑的内侧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锥形导流体的端部侧壁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导风支撑沿风向凸出于所述环状支撑外部。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吹风,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吹风包括第一方面所提及的任一项导风结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电吹风包括:电吹风主体;

所述电吹风主体的出风口处还设置有出风网;

所述出风网、所述导风结构沿风向依次设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出风网包括:环形支撑、设置在所述环形支撑内部的网状本体;

所述网状本体沿与风向相反的方向凸出于所述环形支撑外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电吹风主体的出风口处还设置有风嘴;

所述出风网、所述导风结构、所述风嘴沿风向依次设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电吹风主体包括:本体外壳;

与所述本体外壳的侧壁连接的手柄外壳;

设置在所述手柄外壳内部的主控元件;

设置在所述手柄外壳上,且与所述主控元件电性连接的开关元件;

设置在所述本体外壳内部,且与所述主控元件电性连接的电吹风本体;

与所述主控元件电性连接,且由所述手柄外壳的后端穿出的电源线;

所述本体外壳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电吹风主体的出风口处安装导风结构来降低风阻,通过在出风口处设置支撑体,来为该导风机构提供支撑;通过在支撑体的中部设置锥形导流体,并使其外径沿风向逐渐增大,锥形导流体的上述结构将显著减小其与出风的摩擦力,并且,出风在锥形导流体的导流作用下逐渐发散,从而达到降低出风所受阻力的目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从第一视角获取的电吹风导风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从第二视角获取的电吹风导风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锥形导流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出风网与电吹风主体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导风结构、出风网与电吹风主体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吹风的爆炸图。

附图标记分别表示:

1-导风结构,

101-支撑体,1011-环状支撑,1012-导风支撑,

102-锥形导流体,1021-导流槽,

2-出风网,

3-风嘴,

4-进风网,

5-本体外壳,

6-手柄外壳,

7-电吹风本体,

8-电源线,

9-内支撑件,

10-盖板,

11-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用的所有技术术语均具有与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的含义。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吹风导风结构,如附图1-1及附图1-2所示,该导风结构1包括:安装在电吹风主体的出风口处的支撑体101;设置在支撑体101中部的锥形导流体102,锥形导流体102的外径沿风向逐渐增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电吹风主体的出风口处安装导风结构来降低风阻,具体地,通过在出风口处设置支撑体101,来为该导风机构提供支撑;通过在支撑体101的中部设置锥形导流体102,并使其外径沿风向逐渐增大,锥形导流体102的上述结构将显著减小其与出风之间的摩擦力,并且,出风在锥形导流体102的导流作用逐渐发散,从而达到降低出风所受阻力的目的。

此外,锥形导流体102也起到了中心连接点的作用,但是,通过对其结构的上述限定,相比于平面状的中心连接点,锥形导流体102利于降低出风所受阻力,同时还达到了使出风均匀导流的目的。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风向”指的是:风由进风口流动至出风口的方向。锥形导流体102的外径沿风向逐渐增大,也可以理解为,其面向进风口的端部(即,锥顶)的外径为最小外径,面向出风口的端部(即,锥底)的外径为最大外径。

为了提高该锥形导流体102的导流效果,达到进一步降低风阻的目的,如附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锥形导流体102的外壁上沿轴向方向设置有多条导流槽1021。即,每条导流槽1021在锥形导流体102的外壁上由其面向进风口的一端延伸至其面向出风口的一端,同时,多条导流槽1021沿锥形导流体102的周向均匀分布。

进一步地,该导流槽1021设置成弯槽,以扩大导流槽1021的面积,达到优化降阻效果的目的。

对于每一条导流槽1021来说,其弯曲方向与电吹风本体7内部的风扇旋向相同,以使出风沿着其原本的旋流方向经过导流槽1021,利于进一步减少风阻。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将锥形导流体102的锥顶设置成球体结构,由于出风首先会与锥形导流体102的锥顶接触,通过将该锥顶设置为球体结构,利于对出风进行均匀分配,提高其导流时的均匀性。

为了使出风经锥形导流体102的锥顶均匀分配后可直接流经其外壁上的导流槽1021,锥顶上的球体结构可以为半球体。可以理解的是,半球体的球面面向进风口。

为了对出风进行均匀导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锥形导流体102与出风口的中轴线重合。

考虑到使电吹风轻量化的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以将锥形导流体102设置为空心结构,其空腔面向出风口。进一步地,可使锥形导流体102的材质为高强质轻的材料,例如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改性聚苯乙烯塑料等。

以上对锥形导流体102的结构进行了阐述,以下就用于支撑锥形导流体102的支撑体101的结构进行示例说明:

如附图1-1及附图1-2所示,该支撑体101包括:环状支撑1011、设置在环状支撑1011内部的导风支撑1012。其中,环状支撑1011安装在出风口处;锥形导流体102安装在导风支撑1012中部。

考虑到电吹风的出风口均设计成环状结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环状支撑1011来将支撑体101安装在出风口处。可以理解的是,环状支撑1011与出风口的结构相适配。

为了确保出风经锥形导流体102后可以顺利排出,通过在环状支撑1011内部设置导风支撑1012,以确保出风的流通性。同时,通过将锥形导流体102安装在导风支撑1012上,来为锥形导流体102提供稳定支撑。

为了便于对电吹风内部进行维护和清洁,环状支撑1011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在电吹风的出风口处,举例来说,可以通过螺纹连接、卡接、扣接等方式进行上述安装。

示例地,当采用螺纹连接方式时,可以在出风口的内壁上设置内螺纹,在环状支撑1011的外壁上设置与其相适配的外螺纹,使环状支撑1011套设于出风口内部即可。

示例地,当采用卡接方式时,可以在出风口和环状支撑1011上设置适配卡接的第一卡接块与第二卡接块。例如,第一卡接块可以设置成卡槽,第二卡接块可以设置成弹性卡体,当弹性卡体受到径向压力时可以收缩,以适配插入卡槽内,并在卡槽内释放,以确保两者的稳定卡接。举例来说,第一卡接块可以设置在出风口的内壁上,对应地,第二卡接块可以设置在环状支撑1011的外壁上。

示例地,当采用扣接方式时,可以在出风口和环状支撑1011上设置适配扣接的公扣和母扣。举例来说,可以在出风口的端面上设置公扣,在环状支撑1011的端面上设置母扣即可。

考虑到导风支撑1012一方面需要为锥形导流体102提供支撑,一方面需要提供良好的导流功能,且不能增加风阻,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导风支撑1012包括:多条螺旋导风片,其中,螺旋导风片的一端与环状支撑1011的内侧壁连接,另一端与锥形导流体102的端部侧壁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多条螺旋导风片的螺旋方向与电吹风本体7内部的风扇旋向相同。

对于多个螺旋导风片来说,其一端汇集在锥形导流体102的端部侧壁上,另一端分散在环状支撑1011的内侧壁上,使相邻两个螺旋导风片之间的间距逐渐增大,利于提高对出风的分散性,在满足降低风阻的同时,提高导流效果。

进一步地,导风支撑1012沿风向凸出于环状支撑1011外部,即,导风支撑1012与锥形导流体102连接的一端位于环状支撑1011外部,而其与环状支撑1011连接的一端位于环状支撑1011的内部,如此设置,可使出风迅速导流至外部,进一步降低出风所受阻力。

锥形导流体102可通过焊接、插接、卡接等方式与支撑体101的中部(即导风支撑1012的中部)连接,考虑到能够提高导风结构1的强度,可以使锥形导流体102与支撑体101一体成型。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吹风,该电吹风包括第一方面所提及的任一项导风结构1。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吹风,基于采用了上述导风结构1,能够有效降低出风口处的风阻,不仅利于获得更好的体验效果,且利于减小电吹风的功耗。

示例地,如附图3所示,该电吹风包括:电吹风主体;其中,电吹风主体的出风口处还设置有出风网2;如附图4所示,出风网2、导风结构1沿风向依次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出风网2、导风结构1沿风向依次设置可以理解为两者由内至外顺次设置,通过设置出风网2,以将外界的杂质与电吹风本体7内部进行隔离,同时,也可实现对出风进行导流。

作为一种示例,出风网2包括:环形支撑、设置在环形支撑内部的网状本体。其中,网状本体沿与风向相反的方向凸出于环形支撑外部。通过如此设置出风网2的结构,其与导风结构1相互配合,两者之间利于获得更大的容风空间,利于提高导风结构1的减阻效果。

为了使出风网2也能降低风阻,可以使出风网2的网状本体中部设置环状中心连接点。

为了使电吹风吹出去的风能够沿特定的方向吹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附图5所示,电吹风主体的出风口处还设置有风嘴3。其中,出风网2、导风结构1、风嘴3沿风向依次设置。

对于风嘴3的结构来说,其可以包括顺次连接的连接体和嘴体,其中,连接体安装在出风口处,嘴体可以设置成特定的形状,以获取特定的风向,而连接体的内腔结构设置成能够使出风顺利导流至嘴体即可。示例地,嘴体可以设置成扁腔状。

进一步地,如附图5所示,在电吹风主体的进风口处还设置有进风网4,通过设置进风网4,以将外界的杂质与电吹风本体7内部进行隔离,同时,也可实现对来风进行导流的作用。其中,进风网4包括:环形支撑、设置在环形支撑内部的网状本体。其中,网状本体沿与风向相反的方向凸出于环形支撑外部。

对于电吹风来说,其电吹风主体为本领域所常见的,以下就电吹风主体的结构给出示例说明:

如附图5所示,该电吹风主体包括:本体外壳5;

与本体外壳5的侧壁连接的手柄外壳6;

设置在手柄外壳6内部的主控元件;

设置在手柄外壳6上,且与主控元件电性连接的开关元件;

设置在本体外壳5内部,且与主控元件电性连接的电吹风本体7;

与主控元件电性连接,且由手柄外壳6的后端穿出的电源线8;

本体外壳5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应用时,通过将电源线8插接在外部电源上,来为电吹风供电。通过操作开关元件,使主控元件控制电吹风本体7进行吹风作业。

可以理解的是,电吹风本体7包括:壳体、风扇元件和电加热元件。其中,风扇元件包括:设置在壳体内部且与主控元件电性连接的电动机,以及,设置在壳体外部且与电动机的输出轴连接的扇叶。在主控元件的控制下,电动机的输出轴进行旋转,进而带动扇叶旋转,从而由本体外壳5上的进风口吸入空气,而由本体外壳5上的出风口吹出风。

电加热元件包括:设置在电吹风本体7的壳体内部,且与主控元件电性连接的电加热丝。在主控元件的控制下,电加热丝加热,使由此经过的冷风变成热风,进而由吹风口吹出。

对于上述的主控元件来说,其可设计成印制电路板的形式,并且可以通过螺丝固定在手柄外壳6内部,同时,该主控元件与设置在手柄外壳6上的开关元件相对。

主控元件与电吹风本体7的电动机和电加热丝电性连接,以对两者进行作业控制,可以理解的是,主控元件可通过线缆与电动机和电加热丝电性连接,该线缆由手柄外壳6前端引出,直至伸入到电吹风本体7的壳体内部。

主控元件与开关元件电性连接,两者可以通过电触点的方式进行电性连接。

其中,开关元件可以包括:开关按键,进一步地,还可包括:调温按钮或推钮、以及,调速按钮或推钮。其中,通过按压开关按键,使其上的触点与主控元件上的触点相接触,以使主控元件控制电动机和/或电加热丝的开/关。

通过按压或者推拉调温按钮或推钮,使其上的电子触点与主控元件上的电子触点相接触,以使主控元件控制电加热丝的温度,进而实现对风温大小的调节。

通过按压或者推拉调速按钮或推钮,使其上的电子触点与主控元件上的电子触点相接触,以使主控元件控制电动机的转速,进而实现对风速大小的调节。

进一步地,还可以在手柄外壳6上设置用于显示风速和风温的显示屏元件,其同样与主控元件电性连接,以在进行风速和风温调节时,其适应性地显示对应的风速等级和风温等级。

对于本体外壳5和手柄外壳6来说,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附图5所示,本体外壳5可以一体成型制备得到,并且,手柄外壳6也可以一体成型制备得到。该电吹风还可以包括:内支撑件9。其中,本体外壳5用于容纳电吹风本体7,且本体外壳5的侧壁上设置有作业孔;内支撑件9的前端用于与暴露于作业孔中的电吹风本体7的外壁可拆卸连接;手柄外壳6套设于内支撑件9外部,且手柄外壳6的前端与作业孔卡接。

当进行电吹风的组装时,可将电吹风本体7放置于本体外壳5内部,随后,利用内支撑件9的前端与暴露于作业孔中的电吹风本体7连接,并将主控元件和电源线8安装于内支撑件9上,随后,将手柄外壳6套设于内支撑件9外部,并使电源线8由手柄外壳6后端引出,随后,使手柄外壳6的前端与本体外壳5侧壁上的作业孔进行卡接,即可实现电吹风的组装。

综上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吹风,通过设置一体成型的本体外壳5和一体成型的手柄外壳6,并使手柄外壳6与本体外壳5上开设的作业孔卡接,其外表面无任何连接件,例如螺钉11外露,能提高电吹风外壳的触感和的整体美观性。同时,通过设置内支撑件9,使其不仅能与本体外壳5内部的电吹风本体7连接,还能够安装主控元件,实现对电吹风内部组件的固定。通过使手柄外壳6套设于内支撑件9外部,实现对以上各内部组件,特别是主控元件的密封和防护。可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吹风,不仅便于电吹风的组装,而且,基于手柄外壳6和本体外壳5均一体成型,利于提高电吹风外壳的触感和美观性。

其中,使手柄外壳6的后端与内支撑件9的后端通过可拆卸的紧固件连接。并且,该电吹风还包括:盖板10,盖装在手柄外壳6的后端。

通过利用可拆卸的紧固件,即可实现手柄外壳6后端与内支撑件9后端的连接,当需要拆卸时,将紧固件拆卸下来即可。基于紧固件的存在,为了提高电吹风外壳的美观性,该电吹风还包括盖板10,以盖装在手柄外壳6的后端,从而将紧固件给密封于其内,防止其外露。可以理解的是,盖板10上也设置有用于使电源线8穿过的线缆过孔。

对于紧固件来说,其可以为螺钉、紧固销钉等,示例地,该紧固件可以为螺钉11(也可理解为螺丝)。此时,可以在手柄外壳6的后端内壁上设置至少一个连接块,同时在连接块上设置螺钉11孔。对应地,在内支撑件9的后端设置对应的连接块,在连接块上设置与螺钉11相适配的内螺纹孔,或者,直接在内支撑件9的后端设置与螺钉11相适配的内螺纹孔,使螺钉11穿过手柄外壳6后端上的螺钉11孔与内支撑件9后端的内螺纹孔螺纹连接即可。

对于内支撑件9来说,考虑到其即要适配套设于手柄外壳6内部,又需要和电吹风本体7稳定连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内支撑件9包括:内支撑件9本体、设置在内支撑件9本体前端的连接体。其中,连接体用于与电吹风本体7的外壳可拆卸连接。

通过设置连接体,使其与暴露于作业孔中的电吹风本体7的外壳适配连接。作为一种示例,该可拆卸连接可通过可拆卸的紧固件来实现,例如,该紧固件可以为螺钉11,此时,在卡接体和电吹风本体7上设置对应连通的内螺纹孔,通过使螺钉11与该内螺纹孔螺纹连接,即可实现两者的可拆卸连接。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说明性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