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形快餐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52132发布日期:2019-01-08 21:11阅读:512来源:国知局
方形快餐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饭盒,具体是一种快餐盒。



背景技术:

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了公开号为108030218A的专利文献,一种多功能快餐盒,包括快餐盒本体以及开设在快餐盒本体顶面上的一个向下凹陷的食品槽,所述食品槽由底面板和四块侧面板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食品槽各底角均设置平面加强块,所述底面板四个底角分别与各侧面板通过该平面加强块连接;至少两个侧面板的内侧面上具有垂直延伸的保温分隔板插槽,各保温分隔板插槽底部也具有平面加强块,所述食品槽内设有至少一个保温分隔板,并且保温分隔板至少一条侧边插入一个侧面板的内侧面上的保温分隔板插槽,将食品槽分隔成至少两个食品存放空间。

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了公开号为107826439A的专利文献,一种能快速开盖的防拆快餐盒,包括底盒(2)和盒盖(3),在所述底盒和盒盖的周边通过多套防拆结构(4)锁紧连接在一起,其特征在于,所述盒盖(3)由内往外分成一体成型的盒盖主体(32)、撕拉带(33)和外缘(34);所述撕拉带(33)在与盒盖主体(32)和外缘(34)的连接处通过胶骨(36)或薄壁(35)连接;在所述撕拉带(33)的一端设有撕拉把手(331)。

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了公开号为207341353U的专利文献,一种新型密封快餐盒,包括盒体和盒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的盒口向外侧延伸形成边沿,所述边沿中部向下凹陷形成U形卡槽,所述U形卡槽两侧壁上端部对应设有第一弧状凸缘,所述盒盖上对应所述盒体上的U形卡槽位置处向下凹陷形成U形卡臂,所述U形卡臂两侧壁下端部对应设有第二弧状凸缘,所述盒体和盒盖在盖合时,U形卡臂扣合在U形卡槽内,所述第二弧状凸缘与U形卡槽两侧壁紧密接触,所述第一弧状凸缘与U形卡臂两侧壁紧密接触。

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了公开号为 205006178U的专利文献,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漏快餐盒,包括盒盖、顶部具有敞口的盒体,盒体包括有内层盒体和外层盒体,内层盒体和外层盒体之间设有夹层,内层盒体的侧壁上开有溢液孔,夹层设有容纳溢出液的空腔,溢出孔与空腔连通。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快餐盒的运输过程中,由于快餐盒相互之间或者快餐盒与其他物体的挤压会使盒体与盒盖之间的卡扣出现缺口,而运输过程中汤汁会晃动。当晃动的汤汁超过溢液孔位置时,会通过溢液孔流到空腔的底部,防止汤汁从缺口中洒出,使快餐盒外表面沾满汤汁,影响顾客的消费体验。

本专利与上述检索到的专利文献的技术方案不同,现有技术中,小盒体的顶部外缘是吊挂在大盒体顶部的,由于小盒体的顶部外缘将大盒体顶部外缘遮住,影响了塑封,故塑封效果不太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之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塑封效果好、坚固耐用的方形快餐盒。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方形快餐盒,包括大盒体和小盒体,所述大盒体和小盒体为方形,所述大盒体侧壁的外表面分布有多个竖立的凹槽,凹槽的下端向下延伸到大盒体的底部,凹槽的下端形成通槽,凹槽向内凸出,在大盒体侧壁的内表面形成了多个间隔分布的立柱,立柱的高度小于大盒体的高度,所述小盒体侧壁的外表面分布有多个与立柱相适配的支撑槽,支撑槽的下端向下延伸到小盒体的底部,立柱的上端从支撑槽的下端穿入,所述小盒体位于大盒体内且使支撑槽支撑在立柱上;所述大盒体的外底面上开有两条间隔分布的通槽,两条通槽在大盒体的内底面上形成了2个隔板,2个隔板将大盒体的下部空腔分隔成3个均等的空间,隔板顶部到大盒体顶部距离大于小盒体的高度;所述大盒体的底面向上凸出,形成一个加强型凸台,加强型凸台的表面设有网格状条纹。

进一步地,所述大盒体和小盒体是由塑料注塑而成。

进一步地,所述大盒体侧壁的外表面分布有多个竖立的加强筋,加强筋沿着大盒体侧壁向下延伸到大盒体的底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小盒体的侧壁上分布有多个竖立的加强筋。

进一步地,所述的凹槽设有4个,其中两个设在大盒体前侧壁上,另外两个设在大盒体后侧壁上,所述凹槽为槽口宽、槽底窄的梯形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由于凹槽向内凸出,在大盒体侧壁的内表面形成了多个间隔分布的立柱,不仅增大了大盒体的承载力,具有坚固耐用的特点,而且在塑封工序,放置大盒体时,凹槽还能起到定位作用;立柱最大的特点是能支撑小盒体,从而方便了塑封;利用隔板将大盒体的下部空腔分隔成3个均等的空间,3个空间可以放置不同的菜,小盒体用以放置米;加强型凸台和网格状条纹都是用来提高大盒体底面的承载力,使之不容易变形。

附图说明

利用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以下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大盒体的附视图。

图中:1、大盒体; 2、小盒体; 3、凹槽; 4、立柱; 5、支撑槽;6、加强筋;7、加强筋;8、通槽;9、隔板;10、加强型凸台;11、网格状条纹;12、大盒体前侧壁;13、大盒体后侧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所示,方形快餐盒,包括大盒体1和小盒体2,所述大盒体1和小盒体2为方形,所述大盒体1侧壁的外表面分布有4个竖立的凹槽3,其中两个设在大盒体前侧壁12上,另外两个设在大盒体后侧壁13上,所述凹槽3为槽口宽、槽底窄的梯形槽。凹槽3的下端向下延伸到大盒体1的底部,凹槽3的下端形成通槽,凹槽3向内凸出,在大盒体1侧壁的内表面形成了4个间隔分布的立柱4,立柱4的高度小于大盒体1的高度,所述小盒体2侧壁的外表面分布有4个与立柱相适配的支撑槽5,支撑槽5的下端向下延伸到小盒体2的底部,立柱4的上端从支撑槽5的下端穿入,所述小盒体2位于大盒体内且使支撑槽5支撑在立柱4上。所述大盒体1和小盒体2是由塑料注塑而成,所述小盒体2的侧壁上分布有多个竖立的加强筋7。所述大盒体1侧壁的外表面分布有多个竖立的加强筋6,加强筋6沿着大盒体侧壁向下延伸到大盒体1的底面上。

所述大盒体1的外底面上开有两条间隔分布的通槽8,如图1所示;两条通槽8在大盒体的内底面上形成了2个隔板9,如图2所示;2个隔板9将大盒体的下部空腔分隔成3个均等的空间,隔板9顶部到大盒体1顶部距离大于小盒体的高度;所述大盒体1的底面向上凸出,形成一个加强型凸台10,加强型凸台10的表面设有网格状条纹11。加强型凸台10和网格状条纹11都是用来提高大盒体1底面的承载力,使之不容易变形。

上面所述的实施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方案前提下,本领域中普通工程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等效结构和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