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控温度的服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31035发布日期:2019-09-21 00:31阅读:1716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调控温度的服装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服装服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可调控温度的服装。



背景技术:

温控服,就是一种通过调控服装的温度来保持人体温度平衡的服装。目前,现有的温控服装主要为制冷和制热功能分开的,功能比较单一。主要发热途径有:相变材料发热、导体半导体发热、自发热、太阳能发热、化学发热等。主要制冷途径有:相变材料制冷、气体制冷、液体制冷、导体或半导体制冷。制冷制热一体的途径主要有:蓄能剂制冷、制热、冷暖控制制冷、制热、金属导体制冷、制热。

随着全球的气候变暖,各地均出现了气候反常,往往早晨温度过低,中午气温又会迅速上升,这种温差变化大的情况容易导致感冒、呼吸道等疾病的发生。人们出门在外遇到温差较大的情况时就需要一种温控服来适应现在的环境。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简单、方便穿脱、根据穿衣者体感温度变化自动调控温度的可调控温度的服装。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可调控温度的服装,包括服装本体,所述服装本体包括衣领、衣袖、衣身和内胆,所述衣领设置在衣身的上方,两个所述衣袖对称设置在衣身的两侧,所述内胆设置在衣身的内层,所述衣袖与衣身的第一连接口、衣领与衣身的第二连接口和衣身的位于人体胸部形成的区域为服装表面温度高区,所述衣身的除人体胸部外区域、衣袖远离第一连接口及衣领远离第二连接口的部分为服装表面温度低区,所述服装表面温度高区采用降温面料制成,所述服装表面温度低区采用保温面材制成。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降温面料采用以聚乙烯材料为织物基底,在该织物基底上混纺形状记忆聚氨酯材料而制成。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保温面料采用3股相变纱线以不加捻的方式针织平纹织造而成。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服装表面温度高区包括人体胸腔处、人体左腋下处、人体右腋下处。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服装表面温度低区包括人体腹部、左肩胛骨处、人体脊椎上部、人体脊椎中部和人体脊椎下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连接口与第二连接口的周边设有防护层。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内胆设有导热碳纤维层。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导热碳纤维层的外部设有温控器以用于与外部控制终端通讯连接来提示穿着者的温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衣袖的下端设有粘扣。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衣身的前表面设有口袋。

本发明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1.在服装表面温度高区处设置降温面料,降温面料采用以聚乙烯材料为织物基底,在该织物基底上混纺形状记忆聚氨酯材料而制成的,能够获得在室温下具有形状记忆功能的材料,并将人体的热量辐射散发,具有独特的湿气渗透性,快速调节温度。

2.采用聚乙烯材料作为织物基地,成本低廉,适用范围广。

3.在服装表面温度低区处采用保温材料,有效对人体体感温度较低的区域进行保温,提高服装的舒适程度。

4.在人体需要辐射降温的区域选用降温面料,有效节约布料,提高服装的控温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服装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服装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

1、衣袖 2、衣领 3、衣身

4、服装表面温度高区 5、服装表面温度低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决不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的可调控温度的服装,包括服装本体,服装本体包括衣领2、衣袖1、衣身3和内胆,衣领2设置在衣身3的上方,两个衣袖1对称设置在衣身3的两侧,内胆设置在衣身3的内层,衣袖1与衣身3的第一连接口、衣领2与衣身3的第二连接口和衣身3的位于人体胸部形成的区域为服装表面温度高区4,衣身3的除人体胸部外区域、衣袖1远离第一连接口及衣领2远离第二连接口的部分为服装表面温度低区5,服装表面温度高区4采用降温面料制成,服装表面温度低区5采用保温面材制成。

上述降温面料采用以聚乙烯材料为织物基底,在该织物基底上混纺形状记忆聚氨酯材料而制成。

上述保温面料采用3股相变纱线以不加捻的方式针织平纹织造而成。

进一步地说,服装表面温度高区4包括人体胸腔处、人体左腋下处、人体右腋下处。

进一步地说,服装表面温度低区5包括人体腹部、左肩胛骨处、人体脊椎上部、人体脊椎中部和人体脊椎下部。

进一步地说,第一连接口与第二连接口的周边设有防护层。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发明的可调控温度的服装,包括服装本体,服装本体包括衣领2、衣袖1、衣身3和内胆,衣领2设置在衣身3的上方,两个衣袖1对称设置在衣身3的两侧,内胆设置在衣身3的内层,衣袖1与衣身3的第一连接口、衣领2与衣身3的第二连接口和衣身3的位于人体胸部形成的区域为服装表面温度高区4,衣身3的除人体胸部外区域、衣袖1远离第一连接口及衣领2远离第二连接口的部分为服装表面温度低区5,服装表面温度高区4采用降温面料制成,服装表面温度低区5采用保温面材制成。

上述降温面料采用以聚乙烯材料为织物基底,在该织物基底上混纺形状记忆聚氨酯材料而制成。

上述保温面料采用3股相变纱线以不加捻的方式针织平纹织造而成。

进一步地说,服装表面温度高区4包括人体胸腔处、人体左腋下处、人体右腋下处。

进一步地说,服装表面温度低区5包括人体腹部、左肩胛骨处、人体脊椎上部、人体脊椎中部和人体脊椎下部。

进一步地说,第一连接口与第二连接口的周边设有防护层。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内胆设有导热碳纤维层。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导热碳纤维层的外部设有温控器以用于与外部控制终端通讯连接来提示穿着者的温度。

实施例3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发明的可调控温度的服装,包括服装本体,服装本体包括衣领2、衣袖1、衣身3和内胆,衣领2设置在衣身3的上方,两个衣袖1对称设置在衣身3的两侧,内胆设置在衣身3的内层,衣袖1与衣身3的第一连接口、衣领2与衣身3的第二连接口和衣身3的位于人体胸部形成的区域为服装表面温度高区4,衣身3的除人体胸部外区域、衣袖1远离第一连接口及衣领2远离第二连接口的部分为服装表面温度低区5,服装表面温度高区4采用降温面料制成,服装表面温度低区5采用保温面材制成。

上述降温面料采用以聚乙烯材料为织物基底,在该织物基底上混纺形状记忆聚氨酯材料而制成。

上述保温面料采用3股相变纱线以不加捻的方式针织平纹织造而成。

进一步地说,服装表面温度高区4包括人体胸腔处、人体左腋下处、人体右腋下处。

进一步地说,服装表面温度低区5包括人体腹部、左肩胛骨处、人体脊椎上部、人体脊椎中部和人体脊椎下部。

进一步地说,第一连接口与第二连接口的周边设有防护层。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衣袖1的下端设有粘扣。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衣身3的前表面设有口袋。

为了易于说明,实施例中使用了诸如“上”、“下”、“左”、“右”等空间相对术语,用于说明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特征相对于另一个元件或特征的关系。应该理解的是,除了图中示出的方位之外,空间术语意在于包括装置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图中的装置被倒置,被叙述为位于其他元件或特征“下”的元件将定位在其他元件或特征“上”。因此,示例性术语“下”可以包含上和下方位两者。装置可以以其他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位于其他方位),这里所用的空间相对说明可相应地解释。

而且,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与另一个具有相同名称的部件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部件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发明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发明申请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发明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