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996484发布日期:2020-11-20 10:04阅读:67来源:国知局
可穿戴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信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穿戴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电子设备涌入人们的生活之中。其中,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尤为迅速,已经受到消费者越来越多的青睐。可穿戴设备通常配置有连接带和设备主体,连接带与设备主体相连,连接带实现整个可穿戴设备的穿戴。但是,目前的可穿戴设备的连接带的长度基于用户的平均身体尺寸进行设计,因此可穿戴设备的连接带的长度依据可穿戴设备的型号不同有所差异,但是我们知道,用户的身体尺寸大小各异,可穿戴设备的连接带的长度无法较好地适应用户的身体尺寸。

用户只能选择连接带的长度偏长或偏短的可穿戴设备,这会导致用户的佩戴存在不舒适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可穿戴设备,以解决目前的可穿戴设备的连接带无法较好的适应用户的身体尺寸进而导致用户佩戴不舒适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可穿戴设备,包括设备主体、连接带和驱动机构,所述设备主体包括设备壳体,所述设备壳体具有内腔和与所述内腔连通的开口,所述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内腔中,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动力源、基座、第一移动座、第一支撑杆和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基座和所述第一移动座相连,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移动座和所述连接带的第一端铰接,所述动力源与所述第一移动座相连,所述动力源与所述第一弹性件中,一者驱动所述第一移动座朝着靠近所述基座的方向移动,另一者驱动所述第一移动座朝向远离所述基座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一支撑杆可随所述第一移动座的移动驱动所述连接带的部分通过所述开口伸出所述设备壳体之外或回缩至所述设备壳体之内。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可穿戴设备对现有技术中的可穿戴设备的结构进行改进,使得连接带的第一端与驱动机构相连,在动力源和第一弹性件驱动第一移动座移动的过程中,第一移动座的移动会导致第一支撑杆发生转动,最终通过第一支撑杆的转动带动连接带的部分通过开口伸出至设备壳体之外或回缩至设备壳体之内,最终对连接带外露于设备壳体的部分的长度进行调节。由于连接带的长度通过其部分移动实现,因此连接带的长度能够实现无极调速,从而能够较好地调节至适合用户的长度,最终能够提高可穿戴设备的佩戴舒适性。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和图2分别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可穿戴设备在不同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可穿戴设备的局部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设备主体、110-设备壳体、111-壳体主体、112-第一附耳、112a-导向凹槽、113-第二附耳、

200-连接带、210-刚性段、211-导向凸起、220-柔性段、

300-驱动机构、310-动力源、311-卷绕装置、312-拉绳、320-基座、330-第一移动座、340-第一支撑杆、350-第一弹性件、360-第二移动座、370-第二支撑杆、380-第二弹性件、390-导向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公开的技术方案。

请参考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一种可穿戴设备,所公开的可穿戴设备包括设备主体100、连接带200和驱动机构300。

设备主体100为可穿戴设备的主体部分,设备主体100包括可穿戴设备的主要功能器件,例如显示屏、主板等。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设备主体100包括设备壳体110,设备壳体110为可穿戴设备的部分功能器件提供安装基础。驱动机构300设置于设备壳体110。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设备壳体110具有内腔和与内腔连通的开口,具体的,驱动机构300设置在内腔中。

连接带200用于实现可穿戴设备在人体上的佩戴。例如,在可穿戴设备为手表的情况下,连接带200可以为手表带,设备主体100则可以为表盘。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连接带200的种类可以有多种,例如,连接带200可以是皮质带、金属带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限制连接带200的具体种类。

连接带200包括第一端,连接带200的第一端可移动地连接于设备主体100,具体的,连接带200的第一端可移动地连接于设备壳体110。连接带200的第一端能够相对于设备壳体110移动,从而能够改变连接带200外露于设备壳体110部分的长度,进而能够调节连接带200的佩戴长度。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驱动机构300包括动力源310、基座320、第一移动座330、第一支撑杆340和第一弹性件350。动力源310设置在内腔中,具体的,动力源310固定在内腔中。基座320、第一移动座330、第一支撑杆340和第一弹性件350均设置于内腔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移动座330可移动地设置于设备壳体110的内腔中。具体的,第一移动座330可以以滑动或滚动的方式在内腔内移动。

第一弹性件350具有良好的弹性,能够伸缩。第一弹性件350的两端分别与基座320和第一移动座330相连,动力源310与第一移动座330相连,动力源310与第一弹性件350中,一者驱动第一移动座330朝着靠近基座320的方向移动,另一者驱动第一移动座330朝向远离基座320的方向移动。

第一支撑杆34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移动座330和连接带200的第一端铰接,因此第一支撑杆340能够随第一移动座330的移动而发生相对转动,第一支撑杆340可随第一移动座330的移动,驱动连接带200的部分通过开口伸出设备壳体110之外或回缩至设备壳体110之内。连接带200的第一端通过驱动机构300实现与设备壳体110之间的连接,进而实现与设备主体100之间的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驱动机构300驱动连接带200的第一端移动,如图1为连接带200的部分在回缩后的示意图;图2为连接带200的部分在伸出后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可穿戴设备对现有技术中的可穿戴设备的结构进行改进,使得连接带200的第一端与驱动机构300相连,在动力源310和第一弹性件350驱动第一移动座330移动的过程中,第一移动座330的移动会导致第一支撑杆340发生转动,最终通过第一支撑杆340的转动带动连接带200的部分通过开口伸出至设备壳体110之外或回缩至设备壳体110之内,最终对连接带200外露于设备壳体110的部分的长度进行调节。由于连接带200的长度通过其部分移动实现,因此连接带200的长度能够实现无极调速,从而能够较好地调节至适合用户的长度,最终能够提高可穿戴设备的佩戴舒适性。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动力源310和第一弹性件350中的一者驱动第一移动座330远离基座320移动,另一者会驱动第一移动座330靠近基座320移动。动力源310和第一弹性件350对第一移动座330的驱动会导致第一支撑杆340发生转动,从而达到对连接带200的第一端的驱动。

请再次参考图1和图2,以图1和图2所示为例详细说明,在具体的驱动过程中,动力源310克服第一弹性件350的弹力,从而驱动第一移动座330向着远离基座320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得第一支撑杆340在一个方向偏转,进而带动连接带200的第一端移动,最终带动连接带200的部分回缩至设备壳体110之内,使得连接带200外露于设备壳体110的部分的长度变小,达到调紧连接带200的目的。

相反,在动力源310撤销或减小对第一移动座330施加的驱动力后,第一弹性件350能够克服动力源310的驱动力,从而驱动第一移动座330向靠近基座320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得第一支撑杆340向着另一个方向偏转,进而带动连接带200的第一端移动,最终带动连接带200的部分伸出至设备壳体110之外,使得连接带200外露于设备壳体110的部分的长度变大,达到调松连接带200的目的。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基座320可以为固定座,固定座固定在设备壳体110内,可以作为第一移动座330移动的基础。当然,基座320也可以为能够移动的座体,只要能够满足上文所述的工作目的即可。

在基座320为固定座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可穿戴设备还可以包括第二移动座360、第二支撑杆370和第二弹性件380。

第二移动座360可移动地设置在内腔中,第一移动座330与第二移动座360可以分别设置在固定座的两侧。具体的,第二移动座360可以以滑动或滚动的方式实现在内腔中的移动。

第二弹性件380的两端分别与固定座和第二移动座360相连。第二支撑杆370的两端分别与第二移动座360和连接带200的第一端铰接。动力源310与第二移动座360相连,动力源310与第二弹性件380中,一者驱动第二移动座360朝向靠近固定座的方向移动,另一者用于驱动第二移动座360朝向远离固定座的方向移动,第一移动座330的移动方向与第二移动座360的移动方向相反。

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动力源310同时对第一移动座330和第二移动座360进行驱动,第一弹性件350和第二弹性件380可以同时分别对第一移动座330和第二移动座360进行驱动,具体的,第一移动座330和第二移动座360可随卷绕装置311对拉绳312的收卷相互远离,或者,第一移动座330和第二移动座360可随卷绕装置311对拉绳312的放卷相互靠近。上述运动最终能够使得第一支撑杆340和第二支撑杆370协同驱动连接带200的第一端,最终能够驱动连接带200的第一端移动,使得连接带200的部分伸出设备壳体110之外或会回缩至设备壳体110之内。由于连接带200的第一端的移动被第一支撑杆340和第二支撑杆370同时驱动,这无疑能使得驱动机构300对连接带200的第一端驱动更加稳定。

进一步优选的方案中,第一移动座330与第二移动座360可以对称分布在固定座的两侧。同理,第一支撑杆340和第二支撑杆370也可以对称地分布在固定座的两侧。此种情况下,能够使得对连接带200的第一端的驱动更加均衡。

第一弹性件350可以是弹性皮筋,也可以是弹簧。优选的,第一弹性件350为第一伸缩弹簧,弹簧具有良好的强度及弹性,能够确保弹性伸缩的稳定性。同理,第二弹性件380可以为弹性皮筋,也可以是弹簧。优选的,第二弹性件380为第二伸缩弹簧。

为了确保第一移动座330和第二移动座360移动的稳定性,优选的方案中,本实施例公开的可穿戴设备还可以导向杆390,第一弹性件350和第二弹性件380均套于导向杆390上,且可沿导向杆390伸缩。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动力源310能够驱动第一移动座330和基座320相对移动。能够对第一移动座330和基座320施加作用力的机构有多种。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在可穿戴设备包括第一移动座330和第二移动座360的前提下,动力源310可以包括两个伸缩件,两个伸缩件可以分别与第一移动座330和第二移动座360连接,进而能够通过自身的伸缩对第一移动座330和第二移动座360分别移动。当然,在可穿戴设备仅包括第一移动座330,基座320为固定座的前提下,动力源310可以包括一个伸缩件,该伸缩件对第一移动座330施加作用力。

请再次参考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一种具体结构的动力源310,所公开的动力源310可以包括卷绕装置311和拉绳312,拉绳312缠绕在卷绕装置311上,拉绳31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移动座330和第二移动座360相连,第一移动座330和第二移动座360可随卷绕装置311对拉绳312的收卷相互远离,或者,第一移动座330和第二移动座360可随卷绕装置311对拉绳312的放卷相互靠近。

卷绕装置311的转动能够同时实现拉绳312的两端放绳或收绳。在卷绕装置311向着收绳的方向转动时,拉绳312被收紧,拉绳312的两端分别对第一移动座330和第二移动座360施加第一牵引力和第二牵引力。在卷绕装置311向着放绳的方向转动时,拉绳312被放松,拉绳312放松后对第一移动座330施加的第一牵引力消失,对第二移动座360施加的第二牵引力消失。

具体的,拉绳312的两端均可以通过导向轮分别与第一移动座330和第二移动座360连接,进而实现拉绳312延伸方向的灵活调节。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设备壳体110包括壳体主体111和固定在壳体主体111的第一附耳112,壳体主体111包括第一子腔,第一附耳112包括第二子腔,内腔包括第一子腔和与第一子腔连通的第二子腔,第二子腔开设有所述开口,连接带200与第二子腔的内壁滑动配合,从而能够提高连接带200的第一端移动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连接带200可以包括柔性段220和与柔性段220相连的刚性段210,刚性段210可滑动地设置于设备壳体110内,第一支撑杆340和第二支撑杆370均与刚性段210铰接。在此种情况下,连接带200包括刚性段210,刚性段210能够较好地相对于设备壳体110移动,不会发生变形,有利于更精确地调节连接带200外露于设备壳体110的部分的长度。与此同时,柔性段220能够保证连接带200的形变,进而方便佩戴。

具体的,刚性段210与柔性段220的一端相连,刚性段210可滑动地连接于设备壳体110的第一端,柔性段220的另一端连接于设备壳体110的第二端,设备壳体110的第一端与设备壳体110的第二端相背设置。此种情况下,刚性段210只存在于柔性段220的一端,通过刚性段210的一端实现整个连接带200在设备壳体110外的部分的长度调节。同时,此种结构无需调节连接带200的两端,进而能够确保柔性段220的长度尽可能地长,从而能够提高连接带200的变形性能,更有利于用户的佩戴。

如上文所述,设备壳体可以包括壳体主体111和第一附耳112,壳体主体111具有第一子腔,第一附耳112具有第二子腔和开口,该开口为内腔的开口,设备壳体110的内腔包括第一子腔和所述第二子腔,第一子腔与第二子腔连通,刚性段210可以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子腔内,柔性段220部分位于设备壳体110之外。第二子腔能够较好地为刚性段210实施导向,从而能够提高连接带200的端部的移动的稳定性。与此同时,第一附耳112能够为刚性段210提供专门的移动空间,使得刚性段210无需在壳体主体111的第一子腔内移动,从而能够避免对设备主体100内的空间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提高滑动的稳定性,所述第二子腔的内壁与所述刚性段210中,一者设置有导向凸起211,另一者设置有导向凹槽112a,导向凸起211与导向凹槽112a滑动配合。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设备壳体110还包括第二附耳113,第二附耳113固定在壳体主体111与第一附耳112相背的端部,连接带200包括第二端,第二端穿过第二附耳113的第三子腔,且与壳体主体111相连。

为了优化外观性能,可选地,第一附耳112和第二附耳113可以对称设置在壳体主体111的两侧。

为了方便调节,在较为优选的方案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可穿戴设备还可以包括压力传感器和控制器,压力传感器设置于连接带200,控制器与压力传感器相连。控制器与驱动机构300相连,控制器控制驱动机构300驱动连接带200的端部。压力传感器能够感应人体受到的连接带200施加的压力,然后根据检测的压力,使得控制器控制驱动机构300对连接带200的端部的驱动,最终以用户的佩戴感受为准来进行连接带200的调节。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连接带200可以包括第二端,连接带200的第一端通过驱动机构300与设备壳体110的一端,连接带200的第二端与设备壳体110相背的另一端相连,压力传感器设置于连接带200的与设备主体100相对的位置,从而能够使得人体较好地感受连接带200的松紧度,压力传感器能够更准确地检测压力。具体的,压力传感器可以位于连接带200外露于设备壳体110之外部分的中间位置,此位置能够较准确地反应用户的佩戴舒适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可穿戴设备可以是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项链、智能腰带等可穿戴设备,当然还可以为其他种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限制可穿戴设备的具体种类。

本实用新型上文实施例中重点描述的是各个实施例之间的不同,各个实施例之间不同的优化特征只要不矛盾,均可以组合形成更优的实施例,考虑到行文简洁,在此则不再赘述。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