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拉头帽盖内侧卡弹片两端的铆合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996474发布日期:2020-11-20 10:04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拉头帽盖内侧卡弹片两端的铆合端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拉链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拉头帽盖内侧卡弹片两端的铆合端结构。



背景技术:

拉链是依靠连续排列的链牙,使物品并合或分离的连接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大量应用于服装、背包、帐篷等生活用品。拉链由链牙、拉头、上下止位件或锁紧件等组成。一般拉链由两片链带,每片链带上各自有一列链牙,两列链牙相互交错排列。链牙是关键部分,它直接决定了拉链的侧拉强度。拉头夹持两侧链牙,借助拉襻滑行,即可使两侧的链牙相互啮合或脱开。

随着拉链行业的发展,拉链用拉头不断进行着改变,有的更实用、有的更为美观,这些改进无一不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便利作出了贡献,科技的发展也为这样的改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也意味着人们对细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般而言,拉链包括链牙和拉头,通过带动拉头运动使链牙实现开合。通常,在拉头上会设有拉鼻,以使拉片固定在拉头上,通过手持拉片拉动拉头运动使拉链开合。拉头的分类具有多种,其对应的拉鼻也具有各种各样的设计,例如带锁防滑拉头、弹簧拉头等,而拉鼻的设计通常都为带帽盖的形式,帽盖内设计有弹片。弹片在帽盖内需要铆合以实现固定,但铆合固定弹片时又需要让弹片具有一定的活动空间以实现弹动,这对帽盖的铆合结构的设计有较为严格的要求。

因此,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亟需提供一种结构新颖,通过铆合结构将弹片固定在帽盖内侧,且使弹片具有稳定地固定在帽盖的同时而具有较好的活动空间的用于拉头帽盖内侧卡弹片两端的铆合端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而提出了一种用于拉头帽盖内侧卡弹片两端的铆合端结构;该铆合端结构简单新颖,通过铆合结构将弹片固定在帽盖内侧,且使弹片具有稳定地固定在帽盖的同时而具有较好的活动空间。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拉头帽盖内侧卡弹片两端的铆合端结构,包括帽盖本体;所述帽盖本体具有构成帽腔的顶部、两端部及两侧壁;

所述帽腔内对应的顶部向外侧凸起使顶部端面形成弧面;所述帽腔内设有两个分别设置在帽腔内两端部的弹片搁置台,分别为第一弹片搁置台和第二弹片搁置台;

具体的,帽腔内对应的顶部是指当帽盖与拉身连接时,远离拉身的一侧为顶部。

具体的,弹片搁置台的设计,相当于垫高了弹片,使弹片与帽腔内的顶部端面具有一定的距离,增大弹片弯曲时的活动空间。

以上的,其中,所述帽腔内靠近第一弹片搁置台的一个侧壁上设有第一铆合端,靠近第二弹片搁置台的另一个侧壁上设有第二铆合端;

具体的,即在帽腔内的两个侧壁上,分别设置有一个铆合端,且这两个铆合端均设置在靠近弹片搁置台一侧的侧壁上。将两个铆合端分设在两个相对的侧壁上,以实现弹片的固定;用最少数量的铆合端实现弹片的固定。且第一铆合端、第二铆合端分别固定弹片的一边,使得弹片的固定不会过紧,从而使弹片能在帽腔内更好地活动。同时减少帽盖的重量,使该结构稳定且更为轻盈。

所述第一弹片搁置台、第二弹片搁置台分别用于支撑放置弹片的两端部,所述弹片与帽腔内顶部弧面的距离为弹片活动空间;所述第一铆合端与第二铆合端经冲压后产生弯曲覆盖弹片边缘端面,以使所述弹片由弯曲的铆合端锁在所述帽腔内。

具体的,弹片搁置台撑起弹片两端部,而弹片中部与帽腔内的顶部弧面具有一定的距离,该距离使得弹片中部在弯曲形变时,具有更多的空间,反弹后对拉片具有更好的复位效果。

以上的,所述弹片搁置台端面设有多个沿端面突起的凸点。

优选的,所述多个凸点在弹片搁置台端面以直线排列方式分布。

优选的,所述凸点的高度为0.01mm~0.05mm。

具体的,凸点的设计,更进一步抬高弹片,使弹片能更好地进行弯曲形变。

以上的,所述第一铆合端、第二铆合端底部均与帽腔内的顶部弧面连接。

具体的,铆合端底部与帽腔内的顶部弧面连接,使其铆合端能更好地固定在帽腔内,具有更好的刚性,使铆合端不会因冲压受力而产生断裂脱落。

以上的,所述第一铆合端、第二铆合端包括主体和冲压部;所述主体与帽腔形成连接,所述冲压部沿主体端面朝帽盖端面方向延伸,使冲压部相对主体凸起。

具体的,所述帽盖端面是指帽盖与拉身连接的端面。

具体的,冲压部和主体的设置,可以保证铆合端非冲压部分(即主体部分)可以在冲压时不受力。仅对冲压部进行冲压弯曲,使铆合端的结构更为稳定。冲压部的厚度可设置为相对于主体而言更薄,使其便于弯曲。同时,主体要与帽腔内壁连接,其需要具备较好的刚性,防止铆合端在帽腔内脱落;而冲压部则可以选用易弯曲变形的材料,从而使冲压弯曲的效果更好,能更好地把弹片锁在帽腔内。

优选的,所述冲压部的厚度自主体向帽盖端面方向逐渐变小。

优选的,所述冲压部经冲压弯曲后,冲压部覆盖所述弹片边缘端面的范围为0.02mm~2mm。

以上的,所述弹片的形状为工字型,当所述弹片置放于帽腔内时,所述弹片两端部与帽腔内壁面形成接触连接。

具体的,工字型的弹片,弹片的两端部与帽腔的两端部形成连接,相当于把弹片卡在帽腔内,使其能更好地锁在帽腔内;且铆合端对于弹片的锁合无需过紧,因工字型的弹片与帽腔的配合在一定程度上辅助了其固定,而铆合端的锁合部分主要针对弹片中部区域,故铆合端不用冲压过紧,让弹片的中部能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上下活动,具有更好的复位效果。

优选的,所述弹片与帽腔内顶部弧面的距离为0.02mm~2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拉头帽盖内侧卡弹片两端的铆合端结构,其在帽腔内设有弹片搁置台以及铆合端;弹片搁置台垫高了弹片,使弹片与帽腔内的顶部端面具有一定的距离,增大弹片弯曲时的活动空间;而帽腔内的两个侧壁上,分别设置有一个铆合端,且这两个铆合端均设置在靠近弹片搁置台一侧的侧壁上。将两个铆合端分设在两个相对的侧壁上,以实现弹片的固定;用最少数量的铆合端实现弹片的固定。且第一铆合端、第二铆合端分别固定弹片的一边,使得弹片的固定不会过紧,从而使弹片能在帽腔内更好地活动。同时减少帽盖的重量,使该结构稳定且更为轻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铆合端结构的帽盖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帽腔内铆合端结构与弹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铆合端未冲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铆合端冲压部与主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弹片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铆合端冲压后弯曲铆合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帽腔,11顶部,12帽腔两端部,13侧壁;2弹片,21弹片两端部;

11a顶部弧面;121弹片搁置台,121a第一弹片搁置台,121b第二弹片搁置台;131铆合端,131a第一铆合端,131b第二铆合端,131-1主体,131-2冲压部;122凸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拉头帽盖内侧卡弹片两端的铆合端结构,包括帽盖本体;所述帽盖本体具有构成帽腔1的顶部11、两端部12及两侧壁13;

所述帽腔1内对应的顶部11向外侧凸起使顶部端面形成弧面11a;所述帽腔1内设有两个分别设置在帽腔1内两端部12的弹片搁置台121,分别为第一弹片搁置台121a和第二弹片搁置台121b;

具体的,帽腔1内对应的顶部11是指当帽盖与拉身连接时,远离拉身的一侧为顶部11。弹片搁置台121的设计,相当于垫高了弹片2,使弹片2与帽腔1内的顶部11端面具有一定的距离,增大弹片2弯曲时的活动空间。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帽腔1内靠近第一弹片搁置台121a的一个侧壁13上设有第一铆合端131a,靠近第二弹片搁置台121b的另一个侧壁13上设有第二铆合端131b;

具体的,即在帽腔1内的两个侧壁13上,分别设置有一个铆合端131,且这两个铆合端131均设置在靠近弹片搁置台121一侧的侧壁13上。将两个铆合端131分设在两个相对的侧壁13上,以实现弹片2的固定;用最少数量的铆合端131实现弹片2的固定,减轻帽盖重量。且第一铆合端131a、第二铆合端131b分别固定弹片2的一边,使得弹片2的固定不会过紧,从而使弹片2能在帽腔1内更好地活动。同时减少帽盖的重量,使该结构稳定且更为轻盈。

所述第一弹片搁置台121a、第二弹片搁置台121b分别用于支撑放置弹片的两端部12,所述弹片2与帽腔1内顶部弧面11a的距离为弹片活动空间;所述第一铆合端131a与第二铆合端131b经冲压后产生弯曲覆盖弹片2边缘端面,以使所述弹片由弯曲的铆合端锁在所述帽腔1内。弹片搁置台121撑起弹片两端部12,而弹片中部与帽腔1内的顶部弧面11a具有一定的距离,该距离使得弹片中部在弯曲形变时,具有更多的空间,反弹后对拉片具有更好的复位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弹片搁置台121a和121b的端面设有两个沿端面突起的凸点122。两个凸点122在弹片搁置台121a、121b端面以直线排列方式分布。该凸点122的高度为0.02mm。凸点122的设计,更进一步抬高弹片2,使顶部弧面与弹片之间具备更多的避让空间,弹片能更好地进行弯曲形变。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铆合端131a、第二铆合端131b底部均与帽腔1内的顶部弧面11a连接。铆合端底部与帽腔1内的顶部弧面11a连接,使其铆合端能更好地固定在帽腔1内,具有更好的刚性,使铆合端不会因冲压受力而产生断裂脱落。

以上的,所述第一铆合端131a、第二铆合端131b包括主体131-1和冲压部131-2;所述主体131-1与帽腔1形成连接,所述冲压部131-2沿主体端面朝帽盖端面方向延伸,使冲压部131-2相对主体凸起。所述帽盖端面是指帽盖与拉身连接的端面。

具体的,冲压部131-2和主体131-1的设置,可以保证铆合端非冲压部分(即主体部分)可以在冲压时不受力。仅对冲压部131-2进行冲压弯曲,使铆合端131的结构更为稳定。冲压部131-2的厚度可设置为相对于主体而言更薄,使其便于弯曲。同时,主体要与帽腔1内壁连接,其需要具备较好的刚性,防止铆合端在帽腔1内脱落;而冲压部131-2则可以选用易弯曲变形的材料,从而使冲压弯曲的效果更好,能更好地把弹片锁在帽腔1内。所述冲压部131-2的厚度自主体向帽盖端面方向逐渐变小。冲压部131-2经冲压弯曲后,冲压部131-2覆盖所述弹片2边缘端面的范围为0.05mm。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弹片2的形状为工字型,当所述弹片2置放于帽腔1内时,所述弹片两端部21与帽腔1内壁面形成接触连接。

具体的,工字型的弹片,弹片的两端部21与帽腔1的两端部12形成连接,相当于把弹片2卡在帽腔1内,使其能更好地锁在帽腔1内;且铆合端131对于弹片2的锁合无需过紧,因工字型的弹片与帽腔1的配合在一定程度上辅助了其固定,而铆合端的锁合部分主要针对弹片中部区域,故铆合端不用冲压过紧,让弹片的中部能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上下活动,具有更好的复位效果。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实用新型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