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菌非织造布和抗菌口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103652发布日期:2021-10-27 18:00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一种抗菌非织造布和抗菌口罩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非织造材料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抗菌非织造布和抗菌口罩。


背景技术:

2.非织造布是一种不需要纺纱织布而形成的织物,只是将纺织短纤维进行定向或随机排列,形成纤网结构,然后采用机械、热粘或化学等方法加固而成。
3.由于非织造布内部含有的短纤维较多,短纤维的结构比较松散,短纤维之间的抱合力差,在非织造布被反复摩擦时,非织造布内部短纤维受到外界张力和向心力作用,致使短纤维容易被挤出非织造布的外层,从而在非织造布表面形成毛羽,使得非织造布表面粗糙,影响使用者的使用感受。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减少非织造布表面毛羽产生,提高非织造布的平滑度,提高使用舒适度,本技术提供一种抗菌非织造布和抗菌口罩,采用如下的技术手段:
5.一种抗菌非织造布,所述抗菌非织造布顺次包括纺粘长丝布和壳聚糖聚丙烯复合纤维网,且所述纺粘长丝布和壳聚糖聚丙烯复合纤维网经过热轧粘合相连接。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纺粘长丝布的作用下,能够降低对壳聚糖聚丙烯复合纤维网的摩擦作用,使得壳聚糖聚丙烯复合纤维网内部的纤维不易被挤出,通过壳聚糖聚丙烯复合纤维网和纺粘长丝布的双层复合,使得壳聚糖聚丙烯复合纤维网和纺粘长丝布固定构成非织造布。同时,在壳聚糖聚丙烯复合纤维网的作用下,使得非织造布具有抗菌的效果,从而减少非织造布表面毛羽的产生,提高非织造布非平滑度,提高非织造布的使用舒适度。
7.可选的,所述纺粘长丝布的克重为20

35g/m2。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提高纺粘长丝布的连接强度和抱合力的同时,将抗菌非织造布的重克重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9.可选的,所述壳聚糖聚丙烯复合纤维网的克重为15

35g/m2。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保证抗菌非织造布抗菌效果的同时,将壳聚糖聚丙烯复合纤维网的重克重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11.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12.一种抗菌非织造布,所述抗菌非织造布顺次包括纺粘长丝布、壳聚糖纤维网和聚丙烯纤维网,且纺粘长丝布、壳聚糖纤维网和聚丙烯纤维网经过热轧粘合相连接。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纺粘长丝布和聚丙烯纤维网的作用下,能够降低对壳聚糖纤维网的摩擦作用,使得壳聚糖纤维网内部的纤维不易被挤出,通过纺粘长丝布、壳聚糖纤维网和聚丙烯纤维网的多层复合,使得纺粘长丝布、壳聚糖纤维网和聚丙烯纤维网固定构成非织造布。同时,在壳聚糖纤维网的作用下,使得非织造布具有抗菌的效果,从而减少非织造布表面毛羽的产生,提高非织造布非平滑度,提高非织造布的使用舒适度。
14.可选的,所述纺粘长丝布的克重为20

35g/m2。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提高纺粘长丝布的连接强度和抱合力的同时,将抗菌非织造布的重克重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16.可选的,所述壳聚糖纤维网的克重为1.5

3.5g/m2。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保证抗菌非织造布抗菌效果的同时,将壳聚糖纤维网的重克重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18.可选的,所述聚丙烯纤维网的克重为13.5

31.5g/m2。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保证抗菌非织造布抗菌效果的同时,将聚丙烯纤维网的重克重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20.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21.一种抗菌口罩,包括抗菌内层、熔喷布层和纺粘外层,所述抗菌内层采用抗菌非织造布制成。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抗菌口罩的使用寿命,提高使用舒适度。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4.第一、通过壳聚糖聚丙烯复合纤维网和纺粘长丝布固定构成非织造布,纺粘长丝布能够降低对壳聚糖聚丙烯复合纤维网的摩擦作用,使得壳聚糖聚丙烯复合纤维网内部的纤维不易被挤出,从而减少非织造布表面毛羽的产生,提高非织造布非平滑度,提高非织造布的使用舒适度;
25.第二、通过纺粘长丝布、壳聚糖纤维网和聚丙烯纤维网的多层复合构成非织造布,纺粘长丝布和聚丙烯纤维网能够降低对壳聚糖纤维网的摩擦作用,使得壳聚糖纤维网内部的纤维不易被挤出,从而减少非织造布表面毛羽的产生,提高非织造布非平滑度,提高非织造布的使用舒适度;
26.第二、将本技术的非织造布制得抗菌口罩,使得抗菌口罩和皮肤接触面的少毛羽,接触面的平滑度高,提高使用舒适度。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抗菌非织造布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抗菌非织造布的整体截面示意图;
29.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二的抗菌非织造布的整体截面示意图;
30.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三的抗菌口罩的正视图;
31.图5是图4中a

a向剖视图。
32.图中,1、纺粘长丝布;2、壳聚糖聚丙烯复合纤维网;3、壳聚糖纤维网;4、聚丙烯纤维网;5、熔喷布层;6、纺粘外层;7、口罩主体;8、耳带。
具体实施方式
33.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4.实施例一
35.参照图1,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抗菌非织造布,包括纺粘长丝布1和壳聚糖聚丙烯复合纤维网2,纺粘长丝布1和壳聚糖聚丙烯复合纤维网2从内至外顺次叠合并通过热轧
粘合连接在一起,使用时,将纺粘长丝布1和皮肤接触,能够实现大于壳聚糖聚丙烯复合纤维网2的防护,减小对壳聚糖聚丙烯复合纤维网2的摩擦作用,使得壳聚糖聚丙烯复合纤维网2内部纤维不易在外力作用下断裂,产生毛羽。
36.结合图1和图2,其中纺粘长丝布1和皮肤接触的一侧为平面,提高纺粘长丝布1和皮肤的贴合程度,提高使用舒适度。纺粘长丝布1的克重为25g/m2。
37.结合图1和图2,壳聚糖聚丙烯复合纤维网2由壳聚糖纤维和pp纤维共混并通过机械梳理形成网状结构,其中,壳聚糖纤维的长度为38

64mm,pp纤维的长度为38

64mm。壳聚糖聚丙烯复合纤维网2包括5

15wt%的壳聚糖纤维和85

95wt%的pp纤维,优选的,壳聚糖聚丙烯复合纤维网2包括10wt%的壳聚糖纤维和90wt%的pp纤维。制作时,将壳聚糖纤维和pp纤维共混,经过梳理、铺网、主梳理进行梳理成网,制成壳聚糖聚丙烯复合纤维网2;壳聚糖聚丙烯复合纤维网2的克重为25g/m2。然后将壳聚糖聚丙烯复合纤维网2平铺于纺粘长丝布1上方,将壳聚糖聚丙烯复合纤维网2和纺粘长丝布1固定连接。
38.本实施例一的实施原理为:将纺粘长丝布1、壳聚糖聚丙烯复合纤维网2顺次叠合并通过热轧粘合工艺连接在一起,制得非织造布成品。纺粘长丝布1能够降低对壳聚糖聚丙烯复合纤维网2的摩擦作用,使得壳聚糖聚丙烯复合纤维网2内部的纤维不易被挤出,从而减少非织造布表面毛羽的产生,提高非织造布的平滑度,提高非织造布的使用舒适度。
39.在壳聚糖聚丙烯复合纤维网2的作用下,使得非织造纤维布具有抗菌的效果,从而使非织造布具有抑菌性能效果,使用舒适。
40.实施例二
41.参照图3,本技术实施例还公开一种抗菌非织造布包括纺粘长丝布1、壳聚糖纤维网3、聚丙烯纤维网4,纺粘长丝布1、壳聚糖纤维网3、聚丙烯纤维网4从内至外顺次叠合并通过热轧粘合工艺连接在一起,使用时,将纺粘长丝布1和皮肤接触,能够实现对壳聚糖纤维网3的防护,减小对壳聚糖纤维网3的摩擦作用,使得壳聚糖纤维网3内部纤维不易在外力作用下断裂,产生毛羽。
42.参照图3,其中壳聚糖纤维网3由壳聚糖纤维经过梳理、铺网、主梳理进行梳理成网状结构,制得的壳聚糖纤维网3的克重为1.5g/m2。聚丙烯纤维网4由聚丙烯纤维网4经过梳理、铺网、主梳理进行梳理成网状结构,制得的聚丙烯纤维网4的克重为13.5g/m2。将聚丙烯纤维网4叠放于壳聚糖纤维网3背向纺粘长丝布1的一侧。
43.本实施例二的实施原理为:将纺粘长丝布1、壳聚糖纤维网3、聚丙烯纤维网4顺次叠合并通过热轧粘合工艺连接在一起,制得非织造布成品。纺粘长丝布1和聚丙烯纤维网4能够降低对壳聚糖纤维网3的摩擦作用,使得壳聚糖纤维网3内部的纤维不易被挤出,从而减少非织造布表面毛羽的产生,提高非织造布的平滑度,提高非织造布的使用舒适度。
44.实施例三
45.本技术实施例还公开一种抗菌口罩,结合图4和图5,包括抗菌内层、熔喷布层5和纺粘外层6,将纺抗菌内层、熔喷布层5和纺粘外层6从内至外依次叠放,然后进行打片制成口罩主体7,并在口罩主体7的两侧安装耳带8,制得抗菌口罩。抗菌非织造布可以选用上述实施例一中公开的抗菌非织造布,也可以选用上述实施例二中公开的抗菌非织造布。佩戴口罩时,将抗菌内层和人体皮肤接触,可以保持皮肤接触面的抑菌卫生,延长抗菌口罩的使用寿命。
46.本实施例三的实施原理为:将本技术的非织造布制得抗菌口罩,使得抗菌口罩和皮肤接触面的少毛羽,接触面的平滑度高,提高使用舒适度。
47.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