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桥梁抗震支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103651发布日期:2021-10-27 18:00阅读:72来源:国知局
一种桥梁抗震支座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桥梁结构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桥梁抗震支座。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包括立交桥在内的桥梁建设越来越多,尤其是大型的桥梁建设数量与日俱增。在桥梁,尤其是大型桥梁的建设中,抗震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其关系到桥梁的安全性。
3.目前,相关技术中,采用分层橡胶座来实现缓冲抗震的目的。分层橡胶座又称叠层橡胶隔震座,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夹层薄钢板,一部分是多层橡胶片,这两部分相互交错叠置,经特殊工艺粘合而制成隔震支座。当受到竖向荷载的作用下,钢板束缚橡胶层一起共同承担荷载,使橡胶支座具有足够的竖向承载力和刚度。当受到横向载荷的作用下,橡胶层能提供相当大的侧向位移且不失稳,从而起到缓冲震动和冲击的作用。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分层橡胶座尽管对于震动具有很好的缓冲效果。但是当震动比较严重,如发生地震时,分层橡胶支座的变形过大,会导致整体结构的不稳定。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相关技术存在的不足,为了在不失缓冲效果的前提下,减少结构变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桥梁抗震支座。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桥梁抗震支座,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7.桥梁抗震支座,包括底座、下滑移座、上滑移座、顶板、第一阻尼器、第二阻尼器以及弹性支撑件;
8.所述下滑移座通过一组第一阻尼器可移动地设置在底座上,所述上滑移座通过另一组第一阻尼器可移动地设置在下滑移座上,且上滑移座的运动方向与下滑移座的运动方向垂直;
9.所述顶板通过弹性支撑件连接在上滑移座上方,且第二阻尼器垂直设置于顶板和上滑移座之间,并与两者均连接;
10.所述第一阻尼器包括第一筒体、第一活塞、第一活塞杆以及连通管;所述第一筒体内具有第一腔体,且第一腔体中充满阻尼介质;所述第一活塞可移动地设置在第一腔体中并将其分为两个分腔体,所述连通管连通第一腔体的两个分腔体;所述第一活塞两侧分别连接第一活塞杆且两第一活塞杆的自由端分别从第一筒体的两端穿出;
11.所述第二阻尼器包括第二筒体、第二活塞以及第二活塞杆;所述第二筒体内具有第二腔体,且第二腔体中充满阻尼介质;所述第二活塞可移动地设置在第二腔体中并将其分为两个分腔体,第二活塞上设置连通第二腔体两个分腔体的通孔;所述第二活塞杆一端与第二活塞连接,另一端从第二筒体顶端穿出。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水平震动传递到本桥梁抗震支座时,下滑移座与底板
以及下滑座与上滑移座之间会分别发生滑移。当震动不大时,第一阻尼器不会阻碍上述滑移,而通过上述滑移,可以起到缓冲震动的作用。当震动严重时,滑移座与底板以及下滑座与上滑移座之间的滑移会变剧烈,此时第一阻尼器阻碍滑移,减小了整体结构发生较大变形的可能性;同时将本桥梁抗震支座的内部滑移相对锁死,可将本桥梁抗震支座与桥墩和梁体构成一个较为刚性的整体,共同抗击强震。同理,当竖直震动传递到本桥梁抗震支座时,顶板与上滑移座之间会发生滑移。当震动不大时,第一阻尼器不会阻碍滑移,从而起到减弱震动传递的作用;当震动严重时,第一阻尼器阻碍滑移,从而减少了整体结构发生较大变形的可能性。另外通过两组第一阻尼器与第二阻尼器的设置,可以应对各个方向传递而来的震动,从而提高了抗震的效果。
13.可选的,所述上滑移座顶面设置向下凹陷的容纳槽,所述第二阻尼器垂直地固接在容纳槽中,且其第二活塞杆的自由端连接在顶板下表面;
14.所述弹性支撑件一端固接在容纳槽中,另一端与顶板下表面连接,且弹性支撑件环绕在第二阻尼器周围。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顶板与上滑移座之间会发生滑移时,会带动第二活塞在第二腔体内上下移动,从而第二腔体的两个分腔体的相对大小发生了变化,阻尼介质从一个分腔体通过通孔流到另一个分腔体。当震动不大时,滑移相对缓慢,阻尼介质能够顺利地从一个分腔体流入另一个分腔体,从而顶板与上滑移座的滑移不受阻碍。当震动比较严重时,滑移剧烈,阻尼介质来不及迅速通过通孔从一个分腔体流入另一个分腔体,从而对第二活塞产生了极大的反向阻力,进而阻碍了顶板与上滑移座之间的滑移。
16.可选的,还包括活塞台,所述活塞台上表面与顶板下表面固接,且活塞台下表面与第二阻尼器和弹性支撑件连接;所述活塞台下部位于容纳槽内,且活塞台的侧面与容纳槽的内壁贴合并可在内壁上滑动。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保证顶板与上滑移座之间的滑移稳定顺畅。
18.可选的,所述弹性支撑件为弹簧。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簧便于稳定地连接在活塞台和容纳槽之中。
20.可选的,所述上滑移座置于下滑移座上,所述上滑移座的两侧水平设置有第一阻尼器,两者平行设置;且两者的第一筒体固接在上滑移座的侧面,两者的两第一活塞杆的自由端均与下滑移座的上表面固接。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上滑移座与下滑移座之间会发生滑移时,会带动第一活塞在第一腔体内移动,从而使阻尼介质从一个分腔体通过连通管流到另一个分腔体。当震动不大时,由于滑移相对缓慢,阻尼介质能够顺利地从一个分腔体流入另一个分腔体,则上滑移座与下滑移座之间的滑移不受阻碍。当震动比较剧烈时,阻尼介质来不及迅速通过连通管从一个分腔体流入另一个分腔体,从而对第一活塞产生了极大的反向阻力,进而阻碍了上滑移座与下滑移座之间的滑移。
22.可选的,所述下滑移座置于水平设置的底座上,所述下滑移座上表面还水平连接有一对第一阻尼器,两者平行设置;且两者的第一筒体固接在下滑移座的上表面,两者的两第一活塞杆的自由端均与底座上表面固接;
23.第一筒体连接在下滑移座上的第一阻尼器与第一筒体连接在上滑移座上的第一阻尼器垂直设置。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下滑移座与底座之间会发生滑移时,会使对应的第一活塞在第一腔体内移动,阻尼介质从一个分腔体流到另一个分腔体。在震动不大,下滑移座与底座之间滑移相对缓慢时,阻尼介质能够顺利地从一个分腔体流入另一个分腔体,下滑移座与底座之间的滑移不受阻碍,通过滑移起到缓冲震动的作用。当震动比较剧烈,下滑移座与底座之间滑移相对剧烈时,阻尼介质来不及迅速从一个分腔体流入另一个分腔体,从而对第一活塞产生了极大的反向阻力,下滑移座与底座之间滑移被阻碍。
25.可选的,所述第一腔体为圆柱形,第一活塞为圆柱块,两者同轴设置;所述第一活塞的侧面贴合在第一筒体的内壁上并可在内壁上滑动;
26.所述第二腔体的内腔为圆柱形,第二活塞为圆柱块,两者同轴设置;所述第二活塞的侧面贴合在第二筒体的内壁上并可在内壁上滑动。
2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现了第一活塞在第一腔体,第二活塞在第二腔体中顺利的移动。
28.可选的,所述第一筒体端部与对应的第一活塞杆之间设置油封;所述第二筒体顶端与第二活塞杆之间也设置油封。
2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阻碍了阻尼介质从第一筒体或第二筒体中的溢出。
30.综上所述,本技术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技术效果之一:
31.1.本技术通过第一阻尼器和第二阻尼器的设置,使本桥梁抗震支座在震动不大时,其内部能够顺畅地发生相对滑移,以起到缓冲震动的效果;当震动剧烈时,其内部的相对滑移被阻碍,从而减少了整体结构发生较大变形的可能性,同时可将本桥梁抗震支座与桥墩和梁体构成一个较为刚性的整体,共同抗击强震。
32.2.本技术通过两组相互垂直的第一阻尼器以及第二阻尼器的设置,可以应对各个方向传递而来的震动,从而提高了抗震的效果。
附图说明
33.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桥梁抗震支座的立体示意图;
34.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桥梁抗震支座的分解示意图;
35.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阻尼器的轴向剖面示意图;
36.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阻尼器的轴向剖面示意图。
37.附图标记说明:1、底座;2、下滑移座;3、上滑移座;31、容纳槽;4、顶板;5、第一阻尼器;51、第一筒体;511、第一腔体;52、第一活塞;53、第一活塞杆;54、连通管;6、第二阻尼器;61、第二筒体;611、第二腔体;62、第二活塞;621、通孔;63、第二活塞杆;7、弹性支撑件;8、活塞台;9、油封。
具体实施方式
38.以下结合附图1

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9.参照图1,一种桥梁抗震支座,包括底座1、下滑移座2、上滑移座3以及顶板4。其中,底座1的下表面用于与桥墩固接(如通过锚碇钢棒固接),顶板4的上表面用于与梁体固接(如通过锚碇钢棒固接)。
40.参照图2,上滑移座3为圆柱体结构的钢块,其顶面具有向下凹陷的、圆柱形的容纳
槽31,容纳槽31和上滑移座3同轴设置;容纳槽31内同轴且垂直设置有第二阻尼器6。
41.参照图3,第二阻尼器6包括第二筒体61、第二活塞62以及第二活塞杆63。其中,第二筒体61由不锈钢材料制成,其内具有圆柱形的第二腔体611;第二腔体611与第二筒体61同轴设置,且第二腔体611中充满阻尼介质,阻尼介质可为各种润滑油或润滑脂,如硅脂。第二活塞62为不锈钢材质的圆柱块,其同轴设置在第二腔体611内,且第二活塞62的外径与第二腔体611的直径相同,故第二活塞62的侧面贴合在第二筒体61的内壁(即第二腔体611的侧壁)上并可在该内壁上滑动,从而第二活塞62可沿第二腔体611轴向方向做相对运动并将第二腔体611分为两个分腔体;第二活塞62上均匀设置多个连通两个分腔体的通孔621。当第二活塞62沿第二腔体611轴向方向发生相对移动时,第二腔体611的两个分腔体的相对大小发生了变化,阻尼介质从一个分腔体通过通孔621,流到另一个分腔体。另外,第二活塞杆63一端与第二活塞62通过焊接等方式固接,另一端(即自由端)从第二筒体61顶端穿出,且第二活塞杆63可随第二活塞62运动而运动。第二筒体61顶端与第二活塞杆63之间设置油封9,以阻碍阻尼介质从第二筒体61中溢出。
42.参照图2,第二阻尼器6垂直设置,其第二筒体61的底部固接在容纳槽31的中心处,第二活塞杆63的自由端垂直向上延伸并与一活塞台8的下表面固接。活塞台8为圆柱体结构,其与容纳槽31同轴设置且其下部伸入容纳槽31中;活塞台8的侧面与容纳槽31的内壁贴合,并可在内壁上滑移。活塞台8上表面上固接顶板4。同时,容纳槽31中还固接有弹性支撑件7,具体的,弹性支撑件7为弹簧,其一端焊接在容纳槽31的底部,另一端焊接在活塞台8的下表面。弹性支撑件7设置多个且均匀环绕在第二阻尼器6的周围,起到支撑活塞台8和顶板4的作用,同时也具有减震的功效。选择弹簧作为弹性支撑件7的目的在于,其能更方便地固定在容纳槽31和活塞台8上。
43.参照图1和图2,上滑移座3水平叠放在长方形钢板结构的下滑移座2的上表面的中心处,且上滑移座3临近下滑移座2长边的两侧对称固接有第一阻尼器5;两个第一阻尼器5均水平设置,每个第一阻尼器5与下滑移座2的长边一一对应且平行设置。
44.参照图4,第一阻尼器5包括第一筒体51、第一活塞52、第一活塞杆53以及连通管54。其中,第一筒体51由不锈钢材料制成,其内具有圆柱形的第一腔体511;第一腔体511与第一筒体51同轴设置,且第一腔体511中充满阻尼介质;阻尼介质可为各种润滑油或润滑脂,如硅脂。第一活塞52为不锈钢材质的圆柱块,其同轴设置在第一腔体511内,且第一活塞52的外径与第一腔体511的直径相同,故第一活塞52的侧面贴合在第一筒体51的内壁(即第一腔体511的侧壁)上并可在该内壁上滑动,从而第一活塞52可沿第一腔体511轴向方向做相对运动并将第一腔体511分为两个分腔体。连通管54设置在第一筒体51外侧,其两端分别与第一腔体511的两个分腔体连通。当第一活塞52沿第一腔体511轴向方向发生相对移动时,第一腔体511的两个分腔体的相对大小发生了变化,阻尼介质从一个分腔体通过连通管54,流到另一个分腔体。另外,第一活塞52两侧均连接有第一活塞杆53;每根第一活塞杆53的一端与第一活塞52一侧通过焊接等方式固接,另一端(即自由端)从第一筒体51的一端端部穿出,两根第一活塞杆53与第一筒体51的两端端部一一对应;且第一活塞杆53可随第一活塞52运动而运动。第一筒体51的端部与对应的第一活塞杆53之间设置油封9,以阻碍了阻尼介质从第一筒体51中溢出。
45.参照图1和图2,每个第一阻尼器5的第一筒体51均通过支架固接在上滑移座3侧
面,同时每个第一阻尼器5所属的两第一活塞杆53的自由端均通过连接柱固接在下滑移座2的上表面上。
46.参照图1和图2,下滑移座2水平叠放在正方形钢板结构的底座上1,下滑移座2的长边长度和底座1的侧边长度相同;具体的,下滑移座2位于底座1中部,其一对短边与底座1相对的一对侧边一一对应且分别齐平。同时,下滑移座2的上表面上还水平地连接一对第一阻尼器5;该对第一阻尼器5的第一筒体51均固接在下滑移座2的上表面上,且该对第一阻尼器5的的两第一活塞杆53的自由端均通过连接柱固接在底座1的上表面上;该对第一阻尼器5也以上滑移座3为中心对称设置,且该对第一阻尼器5分别位于上滑移座3临近下滑移座2短边的两侧;该对第一阻尼器5与下滑移座2的两短边一一对应且平行设置。故,第一筒体51连接在下滑移座2上的两个第一阻尼器5与第一筒体51连接在上滑移座3上的两个第一阻尼器5相互垂直设置,且四个第一阻尼器5环绕在上滑移座3四周,四个第一阻尼器5相互配合可以应对水平面各个方向传递而来的震动,提高了抗震的效果。
47.本桥梁抗震支座的作用原理,以下滑移座2与底板1之间的运动为例:当有水平震动传递到本桥梁抗震支座时,由于下滑移座2叠放在底板1之上,故两者会发生相对滑动;此时,底板1带动固接在其上的第一活塞杆53进而带动与该第一活塞杆53相连的第一活塞52相对于下滑移座2移动,使第一活塞52在第一腔体511内相对移动,促使阻尼介质通过连通管54从一个分腔体流入另一个分腔体。当水平震动相对不大时,下滑移座2与底板1之间的滑移相对缓慢,阻尼介质能够顺利地从一个分腔体流入另一个分腔体,从而下滑移座2和底板1的滑移不受阻碍,而通过相对的滑移可以起到减弱震动传递的作用。当水平震动比较严重时,下滑移座2与底板1之间的滑移剧烈,阻尼介质来不及迅速通过连通管54从一个分腔体流入另一个分腔体,从而对第一活塞52产生了极大的反向阻力,进而阻碍了第一活塞52在第一腔体511中的相对移动,也即阻碍了下滑移座2和底板1的滑移,减少了整体结构发生较大变形的可能性。同时本桥梁抗震支座的内部滑移被相对锁死,可将本桥梁抗震支座与桥墩和梁体构成一个较为刚性的整体,共同抗击强震。
48.下滑移座2与上滑移座3之间的运动原理与下滑移座2与底板1之间的运动原理基本类似。同时,上滑移座3与顶板4之间的运动原理和下滑移座2与底板1之间的运动原理也相似。当有竖直震动传递到本桥梁抗震支座时,顶板4和活塞台8作为一个整体与上滑移座3发生相对移动;当竖直震动相对轻微时,阻尼介质可以通过第二活塞62上的通孔621顺利由一个分腔体流到另一个分腔体,故顶板4和上滑移座3的相对移动不受阻碍。当竖直震动比较严重时,阻尼介质来不及迅速从一个分腔体流入另一个分腔体,故阻碍了顶板4和上滑移座3,减少了整体结构发生较大变形的可能性。
49.故本桥梁抗震支座在震动相对轻微时,其内部可通过相对滑移,减弱震动的传递,起到较好缓冲减震的作用;同时当震动比较严重时,其内部的相对滑移会通过阻尼器而相对锁死,从而减少了整体结构发生较大变形的可能性。
50.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