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适减压护脊背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593170发布日期:2022-04-09 09:51阅读:90来源:国知局
舒适减压护脊背包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手携物品或旅行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舒适减压护脊背包。


背景技术:

2.相关技术中,多数的背包仅设有普通背带,该背包的重量压力长时间施加于人体肩部和背部等承重部,容易造成人体的不适,产生较强的疲惫感,使用体验感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弹性带的舒适减压护脊背包,可以减轻背部压力,达到减压护脊的目的,提高使用舒适性。
4.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舒适减压护脊背包,包括:背包本体、弹性带、背带,所述背包本体的背部设有空腔;所述弹性带设于所述空腔内并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弹性带的下端与所述背包本体相连,且所述弹性带被构造成适于沿上下方向弹性伸缩;所述背带的下端与所述背包本体的下部相连,且所述背带的上端适于从所述空腔的上部向下伸入所述空腔内并连接所述弹性带的上端,其中,所述弹性带包括左右间隔排布的两个,所述背带包括与两个所述弹性带一一对应的两个。
5.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舒适减压护脊背包,可以减轻背部压力,达到减压护脊的目的,提高使用舒适性。
6.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舒适减压护脊背包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7.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腔内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导槽,所述弹性带的至少一部分设于所述导槽内并沿上下方向可弹性变形。
8.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背包本体包括:防护套,所述防护套设于所述空腔内并盖设于所述空腔内的安装面,以使所述防护套与所述安装面之间构造出所述导槽,其中,所述安装面为所述空腔内的前侧面或后侧面。
9.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防护套呈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长条状,且所述防护套的左右两侧边与所述背包本体相连以构造出所述导槽。
10.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防护套的下侧边和所述弹性带的下边层叠并连接于所述背包本体的底部,所述防护套的上侧边构造出叠边结构。
11.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加固带,所述加固带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加固带的下端与所述防护套相连,且所述加固带的上端与所述弹性带的上端和/或所述背带的上端相连,所述加固带被构造成适于限制所述弹性带沿上下方向伸缩变形的长度。
12.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背包本体包括:主体部、背板,所述背板盖在所述主体部的背面,所述背板与所述主体部的背面之间构造出所述空腔,且所述背板的上端与所述主体部的上端之间具有开口,以适于所述背带伸入所述空腔内。
13.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背板的左侧边、右侧边以及底边均与所述主体部连接,所述背板的顶部的中间位置与所述主体部连接,所述背板顶部的中间位置的左侧和右侧均与所述主体部分离,以构造出适于背带插入所述空腔的开口。
14.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加固带,所述加固带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加固带的下端与所述背包本体相连,且所述加固带的上端与所述弹性带的上端和/或所述背带的上端相连,所述加固带被构造成适于限制所述弹性带沿上下方向伸缩变形的长度。
15.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固带被构造成将所述弹性带的上端限位于所述空腔内。
16.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背包本体下部的左右两侧均设有三角件,所述三角件的一边与所述背包本体相连,所述背带的下端与对应的所述三角件固定连接。
17.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带的下端连接于所述背包本体的底部。
18.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带的上端在自然状态下相对于所述背包底面的高度与所述背包总高度的比例在2/3到9/10的范围内。
19.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带的上端的伸长状态下相对于所述背包底面的高度与所述背包总高度的比例在2/3到1的范围内。
附图说明
20.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舒适减压护脊背包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舒适减压护脊背包的爆炸图。
22.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舒适减压护脊背包的结构示意图(未安装背板的状态下)。
23.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舒适减压护脊背包的爆炸图(示出了加固带)。
24.附图标记:
25.背包100,背包本体1,主体部11,安装面111,背板12,凸部121,背带2,调节扣21,弹性带3,防护套4,加固带5,三角件6,提手7,口袋8。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7.结合图1至图4,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舒适减压护脊背包100,包括:背包本体1、弹性带3和背带2。背包本体1的背部设有空腔;弹性带3设于空腔内并沿上下方向延伸,弹性带3的下端与背包本体1相连,且弹性带3被构造成适于沿上下方向弹性伸缩。具体而言,弹性带3设于空腔内,以适于弹性带3能够相对自由地弹性变形,避免影响使用者的背部,也可以避免弹性带3裸露受到损伤,以及可以遮挡弹性带3,利于提高美观性。弹性带3与背包本体1相连,且弹性带3沿上下方向弹性伸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承载背包本体1的重力,如在背包100拉力或重力的作用下被伸长,弹性带3在弹性力的作用下伸缩,以缓解压力。进一步地,背带2的下端与背包本体1的下部相连,且背带2的上端适于从空腔的上部向下伸入空腔内并连接弹性带3的上端。由此,可以方便手提或者背、挎背包100。其中,弹性带3包括左
右间隔排布的两个,背带2包括与两个弹性带3一一对应的两个,使用者可以双肩背负背包100,以减缓背负压力,且利于提高背包100平衡性,受力均匀性,提高使用舒适感。
28.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舒适减压护脊背包100,通过在背包本体1与背带2之间设置可以沿上下方向弹性伸缩的弹性带3,可以减轻背带2压力,起到减压护脊的效果,利于提高使用舒适性。
29.另外,相对于利用一根弹性带连接两个背带的方案,发明人经过仔细比对分析后发现,该方案会导致弹性带的弹力过大,会影响减压护脊的效果。
30.在实际应用时,弹性带3的上端与背带2连接,弹性带3的下端与背包本体1连接,背带2的上端连接弹性带3,下端连接背包本体1下部。使用时可以将对应的两个背带2和弹性带3背负于双肩。放背包本体1内放置较多物品而重量较大时,弹性带3可以沿上下方向发生形变,背带2的上端向上拉弹性带3,使得弹性带3被伸长,弹性带3蓄能,可以起到消耗力的效果,从而减缓压力。其中,弹性带3可以选择劲度系数较大的弹性带3,以提高弹性带3的韧性和耐用性,当背包本体1内承装的物品较少,弹性带3不会被拉伸,可以避免背包100在使用时发生晃动。
31.可选地,背包本体1也可以不设置空腔,将弹性带3和背带2直接设置于背包本体1背部;或者是仅设置覆盖弹性带3的遮挡件。
32.如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空腔内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导槽,弹性带3的至少一部分设于导槽内并沿上下方向可弹性变形。具体地,弹性带3的至少一部分设于沿上下延伸的导槽内,使得导槽可以起到限制弹性带3运动的效果,如导槽可以限制弹性带3受力时向左右偏移,导槽也可以设置用于限制弹性带3前后晃动的形式,以提高弹性带3的稳定性,提高背包100使用稳定性。
33.当然,空腔内也可以不设置导槽,或者采用定位带等部件限制弹性带3的晃动,还可以是将弹性的一部分与背包本体1背部固定连接等形式。
34.结合图3,可选地,背包本体1包括:防护套4,防护套4设于空腔内并盖设于空腔内的安装面111,以使防护套4与安装面111之间构造出导槽,其中,安装面111为空腔内的前侧面或后侧面。具体地,通过直接将防护套4设于安装面111上,在安装面111与防护套4之间构造出导槽,利于简化结构,且可以提高弹性带3安装的稳定性。举例而言,安装面111为可以为空腔内的前侧面,由此,防护套4可以直接通过缝合的方式连接于安装面111上,如可以根据弹性带3的宽度设置防护套4的宽度,以提高导槽的限位和定位效果。当然,安装面111也可以为空腔的后侧面,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
35.结合下述实施例,背包本体1可以包括主体部11和背板12,背板12盖在主体部11背面以构造出空腔,此时,安装面111可以为主体部11的背面、也可以为背板12的前侧面。另外,也可以通过空腔内的前侧面和后侧面相接以构造出导槽的结构。
36.可选地,防护套4呈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长条状,以适于定位和限制弹性带3,且防护套4的左右两侧边与背包本体1相连以构造出导槽。也就是说,防护套4和背包本体1之间可以构造出导槽,弹性带3的一部分设于导槽内,可以使弹性带3与背包本体1的贴合性较好,利于弹性带3分散背包本体1的重力,提高减压效果,另外,防护套4的左右两侧边与背包本体1相连,使得弹性可以在导槽内沿上下方向伸缩,且结构简单,便于制造。在实际制造时,可以将长条形防护套4的左右两边通过缝合与背包本体1上,其中,防护套4的宽度可以略大
于弹性带3的宽度,以便于弹性带3容纳于导槽中,且弹性带3在导槽内可以活动。
37.结合图2和图3,可选地,防护套4的下侧边和弹性带3的下边层叠并连接于背包本体1的底部,可以在背包本体1底部对弹性带3起到加固效果,提高弹性带3安装的稳定性,防护套4的上侧边构造出叠边结构,可以构造出双层结构,提高弹性带3连接和使用时的稳定性,提高背包100的结构强度,进而提高背包100耐用性。
38.结合图4,可选地,还包括:加固带5,加固带5沿上下方向延伸,加固带5的下端与防护套4相连,且加固带5的上端与弹性带3的上端和/或背带2的上端相连,加固带5被构造成适于限制弹性带3沿上下方向伸缩变形的长度,以起到保护弹性带3的效果,可以避免书包本体重量较大时,弹性带3被拉伸的程度较大而受到损伤。具体而言,加固带5在自然状态下的长度可以略长于弹性带3自然状态下的长度,以使弹性带3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伸缩,以缓解压力,还可以避免弹性带3伸缩较长,背包本体1晃动较大而产生不适。即当弹性带3伸长到一定程度时,加固带5可以沿上下方向限制弹性带3继续伸长。
39.需要说明的是,加固带5的长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将弹性带3的伸缩长度限制在合适的范围,例如,但背包本体1体积较小时,所容纳的物品较少,重量较轻,因此可以适当缩小加固带5的长度。
40.结合图2,可选地,背包本体1包括:主体部11和背板12,背板12盖在主体部11的背面,背板12与主体部11的背面之间构造出空腔,且背板12的上端与主体部11的上端之间具有开口,以适于背带2伸入空腔内。具体而言,空腔可以用于容置背带2和弹性带3,起到保护弹性带3的效果,还可以提高背包100整体美观性。弹性带3伸缩时,与弹性带3相连的背带2可以在开口处适当伸缩,提高减压效果。
41.进一步地,由于背板12远离主体部11的一侧与人体背部直接接触,因此,背板12可以由较为柔软或透气的材料制成,以提高使用舒适性。结合图1和图2,背板12远离主体部11的一侧的可以设置凸出于表面的凸部121,凸部121可以设置为柔软层,以提高使用舒适性。具体地,背板12远离主体部11的一侧的上表面可以构造出h型的柔软层凸部121,以适于提高背部与背板12接触时的舒适性;在下表面柔软层凸部121可以成开口向下的v型结构,以提高腰部与背板12接触时的舒适性。其中,凸部121可以被设置成与人体背部的凸起位置相适配,例如与肩胛骨、腰部相配合,其中凸部121可以包括上半部和下半部,上半部和下半部之间间隔开,上半部和下半部之间形成中部上凸的弧形槽,且上半部呈中部具有向上开口的凹槽形状,从而与背部相适配,以进一步地提高背包100的舒适度。
42.可选地,背板12的左侧边、右侧边以及底边均与主体部11连接,背板12的顶部的中间位置与主体部11连接,背板12顶部的中间位置的左侧和右侧均与主体部11分离,以构造出适于背带2插入空腔的开口。
43.可选地,主体部11上还可以设置提手7,提手7位于主体部11顶部的中间区域,提手7可以便于手提背包,或者将背包悬挂于挂钩上,以便于收纳和放置,提手7可以通过缝合的方式与主体部11固定连接。
44.可选地,主体部11还可以设置口袋8,口袋8可以设置于主体部11的左右两侧边,以便于使用者存放水杯或者小物件,便于用户单手直接拿取物品,提高便利性。可选地,主体部11的前表面上也可以设置多个口袋,以利于用户分区存放物品。
45.结合图4,可选地,减压护脊背包100还包括:加固带5,加固带5沿上下方向延伸,加
固带5也可以是下端与背包本体1相连,且加固带5的上端与弹性带3的上端和/或背带2的上端相连,加固带5被构造成适于限制弹性带3沿上下方向伸缩变形的长度。也就是说,加固带5可以是从背包本体1连接至弹性带3上端或背带2上端的,以提高加固带5连接的稳定性,使得加固带5可以与弹性带3重叠,以限制弹性带3的整体伸缩范围,起到保护弹性带3的效果,提高背负稳定性的效果。举例而言,加固带5和弹性带3的下端可以均连接于背包本体1下部,加固带5和弹性带3的上端可以与背带2上端固定连接,以提高加固带5、弹性带3即背带2连接的结构强度,提高背包100耐用性。
46.可选地,加固带5被构造成将弹性带3的上端限位于空腔内,也就是说,通过设置加固带5使得弹性带3的上端在伸到最长也不会伸出空腔。加固带5的长度可以大于弹性带3自然状态下的长度,以使弹性带3具有伸缩空间,加固带5的长度还可以限制弹性带3的上端伸出空腔,以避免弹性带3拉伸过长,导致弹性带3损伤,缩短弹性带3的使用寿命;也可以避免弹性带3伸缩程度较大造成背包100晃动较大;还可以提高背包100美观性,避免弹性带3从空腔中漏出。实际应用时,可以通过测试,来确定加固带5的长度,例如测试在背包100主体重量不同时,弹性带3的拉伸长度及拉伸程度,由此确定弹性带3适宜的最大伸长长度,从而确定加固带5的长度,以将弹性带3的伸长程度限定在合理范围。
47.结合图1,可选地,背包本体1下部的左右两侧均设有三角件6,三角件6的一边与背包本体1相连,背带2的下端与对应的三角件6固定连接。即背板12本体下部与背带2下端之间可以通过三角件6连接,一方面可以提高连接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背带2下端连接于背包本体1下部的左右两侧,背带2与背包100下部侧边连接时,三角件6可以改变背带2下端与背包100下部的连接角度,使得背带2连接后较为平整,适于背负。具体地,三角件6可以为直角三角形,其中三角件6的斜边与背包本体1下部相连,直角边与背带2下端相连,利于提高背带2平整性和背负稳定性。当然,也可以不设置三角件6,之间将背带2下端与背包本体1下部相连。
48.可选地,弹性带3的下端连接于背包本体1的底部,可以提高连接强度,利于增加弹性带3的长度,且利于制造和装配。
49.可选地,背带2上可以设置调节扣21,调节扣21设于背带2下部,使用者可以通过调节调节扣21来调节背带2的长短,以适应不同情况,提高背负舒适性。具体而言,背带2可以由上背带和下背带构成,其中,上背带可以设置成柔软的材质,例如在上背带内填充可以减震的柔性层,提高背带2与肩部接触时舒适性,下背带部可以为宽度小于上背带的普通带子,上背带的下端与下背带的上端固定连接,调节扣21穿过下背带安装于背带2上。
50.结合图2和图4,可选地,弹性带3的上端在自然状态下相对于背包100底面的高度与背包100总高度的比例在2/3到9/10的范围内,以保证弹性带3的强度和韧性,提高减压效果,且利于提高耐用性。弹性带3与背包100总高度的比例也可以根据弹性带3的弹性及背包100的大小和功能进行调节,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
51.可选地,弹性带3的上端的伸长状态下相对于背包100底面的高度与背包100总高度的比例在2/3到1的范围内。由此,可以避免弹性带3伸长较小,减压效果不明显,或者伸长过长导致背包100晃动较大、弹性带3寿命较短等问题,利于提高减压效果和耐用性。
5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
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53.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54.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
55.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56.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