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织拉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33522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针织拉链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针织拉链,它具有当针织拉链带时沿着拉链带一条纵缘的连结件支承部分织入的一排连续的连结件。
例如,日本专利公告第38—11673号中公开了一种普通的针织拉链,它包括一条用链式针迹线和衬纬线织的拉链带,拉链带具一条纵缘,一条尼龙线当拉链带被针织时以链式针迹沿上述纵缘织入其中。美国专利第5,035,125号公开了另一种针织拉链,它包括一条用链式针迹线和衬纬线织成的拉链带和一排沿拉链带一条纵缘织入的塑料单丝形成的续连结件。在纵缘部分,衬纬线以两相邻纵行的链式针迹交织以迫使连结件的上腿向下,也以一相邻纵行的链式针迹交织以迫使连结件的下腿向下。
上述的普通针织拉链属于下述类型,即在这种类型中包括一条以链式针迹线和衬纬线织成的拉链带,以及织入拉链带的一条纵缘的塑料单丝,这条塑料单丝形成一排沿所述纵缘部分织入的连续连结件。在上述第一种针织拉链中,所述一排连续的连结件由基底结构的链式针迹线的沉降弧所限制或束缚,因而在链式针迹受纵向拉伸或压缩时,难于获得理想的尺寸稳定性。因此,难于实现相对的两排连结件的顺利接合。在上述第二种针织拉链中,由于链式针迹线的针编弧只是与横过纵缘部分的衬纬线交织,用于限制连结件的腿的链式针迹构成的纵行容易在在纵向上拉伸。因此,与上述第一种针织拉链一样,上述第二种拉链也是尺寸不稳定且不能保证相对的两排连结件的顺利连结。
鉴于现有技术存在上述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针织拉链,它具有一排牢固地固定在拉链带一条纵缘部分上的连续连结件,其具有很高的尺寸稳定性,能保证两排相对的连续连结件之间的顺利连接。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针织拉链,它包括一条由经编针织基底结构构成的拉链带且具有沿拉链带一条纵缘的连结件支承部分,以及当拉链带针织时沿着拉链带的连结件支承部分织入的一排连续连结件,每个连结件具有一对腿,其中的改进在于一条线作为双面针织结构构的束缚链式针迹织入连结件支承部分,束缚链式针迹线具有一系列纵向布置的束缚连续连结件排的腿的上部针编弧,以及一系列纵向布置的在连结件支承部分与经编基底结构的针织线缠结的下部针编弧。
针织拉链还可包括一条作为双面针织结构的特里科经编针迹(tricot stitches)与束缚链式针迹线一起织入连结件支承部分的线。特里科经编针迹线具有一系列束缚连续连结件排的腿并与束缚链式针迹线的上部针编弧缠结的纵向布置的上部针编弧,以及一系列在连结件支承部与经编基底结构的针织线缠结的纵向布置的下部针编弧。
作为一种替代方案,针织拉链还可以包括一条作为双面针织结构的束缚重经组织与束缚链式针迹线一起织入连结件支承部分的线。上述重经组织线具有一系列束缚连续连结件排的腿并与束缚链式针迹线的上部针编弧缠结的,纵向布置的上部针编弧。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针织拉链,它包括一条由经编基底结构构成的拉链带,且具有沿拉链带一条纵缘的连结件支承部分,以及当针织拉链带时沿着连结件支承部分织入的一排连续连结件,每个连结件具有一对腿,其中的改进在于至少两条平行并置的线作为双面针织结构的束缚链式针迹织入连结件支承部分,每条束缚链式针迹线具有一系列与沿连续连结件排的上表面延伸的作为特里科经编组织的线的针编弧缠结的上部针编弧,以及一系列与在连接件支承部分形成经编基底结构的一部分的作为特里科经编线迹的线的针编弧相缠结的下部针编弧。连续连接件排由束缚链式针迹线固定在连结件支承部分上,其腿限制在覆盖在连结件排上的特里科经编线迹和在连接件排下面的特里科经编线迹之间。
本发明还有一个方面提供一种针织拉链,它包括由经编基底结构构成的拉链带,且具有沿其拉链带一纵缘的连结件支承部分,以及当针织拉链带时沿连结件支承部分织入的一排连续连结件,每个连结件具有一对腿,其中的改进在于至少两条平行并置的线作为双面针织结构的束缚链式针迹织入连结件支承部分,每条束缚链式针迹线具有一系列与沿连续连结件排上表面延伸的作为重经组织的线的针编弧相缠结的上部针编弧,以及一系列构成连结件支承部分的经编基底结构一部分的重经组织的线的针编弧相缠结的下部针编弧。连续连结件排由束缚链式针迹线固定在连结件支承部分上,其腿限制在覆盖在连续连结件排上面的重经组织和在连续连结件排下面的重经组织之间。
对照以下附图,阅读对本发明推荐结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专业技术人员可以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的和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


图1是按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针织拉链的线迹图(pointdiagram);图2(A)—2(D)是表示图1中各线的针织图案的线迹图;图3是图1所示拉链主要部分的示意立体图,表示一排连续连结件的固定方式;图4是图3所示拉链的横剖图;图5与图3类似,但表示一种变型的拉链,它包括插在连结件相对的腿间的芯线;图6是按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针织拉链的线迹图;图7是图6所示拉链的主要部分的示意立体图,表示一排连续连结件的固定方式;图8是图7所示拉链的横剖图;图9与图8类似,但表示一种变型的拉链,它包括插在连结件相对的腿间的芯线;图10是按照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针织拉链的线迹图;图11是表示图10中束缚链式针迹线的针织图案的线迹图;图12是按照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针织拉链的线迹图;图13(A)—13(E)是表示图12中各线的针织图案的线迹图;图14是图12所示拉链的主要部分的示意立体图,表示一排连结件的固定方式;图15是图14所示拉链的横剖图;图16是按照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针织拉链的线迹图17是图16所示拉链的主要部分的示意立体图,表示一排连结件的固定方式;图18是按照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针织拉链的线迹图;图19(A)—19(C)是表示图18中各线的针织图案的线迹图;图20是图18所示拉链的主要部分的示意立体图,表示一排连结件的固定方式;图21是图20所示拉链的横剖图;图22是按照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针织拉链的线迹图;图23(A)—23(E)是表示图22中各线的针织图案的线迹图;图24是按照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针织拉链的线迹图;图25是图24所示拉链的横剖图,表示一排连结件的固定方式;图26是按照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针织拉链的线迹图;图27是图26所示拉链的横剖图,表示一排连结件的固定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各推荐实施例。现参阅图1。图1是按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针织拉链的线迹图。
针织拉链(以下简称“拉链”)是在具有双针床的普通类型的经编机(例如拉舍尔经编机)上织出的。拉链包括一条拉链带1,拉链带1具有经编基底结构,由多条以1—0/0—0/0—1/1—1型链式针迹针织的线19(如图2(B)所示),多条以1—2/1—1/1—0/1—1型特里科经编针迹针织的线22(如图2(C)所示),以及多条0—0/2—2/4—4/2—2齿型衬纬线26(如图2(D)所示)构成。每条衬纬线伸过4个相邻纵行3。上述纵行3中的三个相邻者沿拉链带1的一条纵缘延伸,构成连结件支承部分2,当拉链带1被针织时,一排连续的螺旋绞绕连结件5被织入而固定在支承部分2上。绞绕连结件5的排是由合成树脂如尼龙或聚酯单丝构成的。在形成绞绕连结件5的过程中,在改变单丝织入的线圈横列4时沿拉链带1往复移动合成树脂单丝。如图3所示,这样固定的绞绕连结件5的排具有由两条线10限制或束缚的上、下腿6和7,线10以0—1/1—0/1—0/0—1型束缚链式针迹针织,如图2(A)所示,并沿着拉链带1的纵缘的从外向内数的第二和第三纵行3延伸。
在图1所示的线迹图中,前针的针位和后针的针位的标号分别为F和B。前针F和后针B是以交错横列布置的。在前针F上,每条针织线构成的针编弧覆盖在正织入拉链带1的绞绕连结件5的排的上表面上。在图示实施例中,以双面针织结构针织的束缚链式针迹线10具有在一侧即上侧上的针编弧12。每个针编弧12与同一束缚链式针迹线10的接续针编弧12互锁。重复上述针织过程,纵向地沿绞绕连结件5上形成一系列链式线迹。在后针B上,针织拉链带1的一个带部和用来支承连接件5的排的支承部分的一部分。在图示实施例中,链式针迹线19,特里科经编针迹线22和衬纬线26一起织成拉链带1,同时,每条束缚链式针迹线10在相反的一侧即下侧形成一系列针编弧12。下部针编弧12与构成拉链带1的基底结构一部分的链式针迹线19的针编弧20互锁。
如图1和3(在图3中,为图示的目的,特里科经编针迹线22被略去,每条衬纬线26由一条单一的实线表示,在图中每条针织线都由细线条构成,织成疏松的线迹)所示,第一实施例的每条束缚链式针迹线10与相应的一条链式针迹线19及基底结构的特里科针迹线22(图1)的针编弧23相缠结。因此,每个连结件5的上、下腿6和7由束缚链式针迹线10的针编弧形成的线迹所限制或束缚。在这个实施例中,如上所述,由于单丝往复移动变化横列4,因而链式针迹线10的沉降弧在各连结件5的下腿6和上腿7之间穿过,如图3所示,因此,每个连结件5的上、下腿6和7分别被限制或束缚,使连结件5的排得到固定。这样固定的连结件5的排可防止横向位移,从而可以改善拉链的性能。作为一种推荐的变型,如图5所示,在绞绕连结件5的排的全长上,在上、下腿6和7之间可插入芯线27。芯线27布置在两条束缚链式针迹线10,10之间的中央。织成双面针织结构的束缚链式针迹线10可以比构成拉链带1的针织线粗且具有较大的热缩性。当拉链进行热定形处理时,粗的且热缩性高的束缚链式针迹线10热缩,比处理前更紧地束缚连结件,因此,可保证连结件排的牢固固定,改善了尺寸稳定性。
用来形成一排连结件5的合成树脂单丝在连接件5的连结头8部分和连接部分9部分先被压平。具有压平部分的单丝送至前、后针F和B之间,在每个压平部分弯曲时,在正在针织的拉链带1的连结件支承部分2的横向上往复移动。因此,单丝形成一排绞绕的连结件5,每个连结件5具有一连结头8,一对从连结头8同向延伸的上、下腿6,7,以及与连结头8相对的,连接着一连结件5的上腿6和相邻连结件5的下腿7的一个连接部分9。当单丝具有矩形或椭圆形横截面时,前述的压平可以免去。具有上述横截面的单丝不经压平即编入,形成一排连结件。
图6表示按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拉链,它与图1所示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衬纬线26a和一排绞绕的连结件5a。衬纬线26a在拉链带1a的全宽上以齿形编入。每个绞绕连结件5具有在同一横列4编入的上腿6a和下腿7a,因而两者相互垂向对准。如图7和8(在图7中特里科经编针迹线为图面清晰而未画)所示,垂向对准即重叠的上、下腿6a,7a由具有双面针织结构的两条束缚链式针迹线10的针编弧12从上面限制或束缚。连结件5的排是由合成树脂单丝形成的,合成树脂单丝送至前、后针F和B之间,然后在拉链带一丝向边缘的横向上,在同一横列中往复移动。本实施例的拉链还可包括一条芯线27,如图9所示,在绞绕连结件5a的排的全长上,芯线27插在上、下腿6a和7a之间。
图10以线迹图表示按照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图11表示在第三实施例中所使用的线的针织花样。
在上述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用于限制或束缚连结件5;5a的上、下腿6,7;6a,7a的两条束缚链式针迹线10沿相应纵行基本直线地针织。与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不同的是,第三实施例包括两条束缚链式针迹线,每条在两相邻纵行内并横跨其延伸以便限制或束缚连续连结件排。
更具体来说,拉链包括一条拉链带1b,它具有一基底结构,除了沿其一条纵缘延伸的连结件支承部分之外,基底结构是由链式针迹线19,特里科经编针迹线22和衬纬线26织成的,每条衬纬线是以齿形织入的,且横过四个相邻纵行4,以便承受作用在拉链带1b上的横向拉力或负载。沿带的纵向边缘形成的连结件支承部分具有两个相邻纵行。一排绞绕连结件5a是使一合成树脂单丝横过连结件支承部分上的四条纵行往复移动而不变换横列形成的。连结件5a的排是由两条线10b,10b'在针织连链带1b时固定在连结件支承部分上的,连结件的上、下腿是由这两条线10b,10b’限制或束缚的。线10b,10b’织成双面针织结构的束缚链式线迹,每条线在两相邻纵行中且横过这两个相邻纵行延伸,如图10所示。束缚链式针迹线10b织成2—1/1—2/1—0/0-1型,而束缚链式针迹线10b’织成0—1/1—0/1—2/2—1型。
在针织过程中,两束缚链式针迹线10b,10b’的有关导杆在两相邻针之间对称地往复移动,避免重叠。每条束缚链式针迹线10b,10b’具有一系列沿连续连结件5a的排延伸的纵向设置的上部针编弧,以及一系列在基底结构侧与针织线缠结以形成精细针织结构的纵向设置的下部针编弧。
图12以线迹图表示按照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拉链,图13(A)—13(E)表示在第四实施例中使用的各线的针织花样,图14以主体图示意地表示一排连结件的固定方式,图15是拉链的横剖图。
第四实施例的拉链包括一条具有基底结构的拉链带,除了沿其一纵缘延伸的连结件支承部分以外,基底结构是由织成图13(C)所示1—0/0—0/0—1/1—1型的链式针迹的线19,织成图13(D)所示1—2/1—1/1—0/1—1型特里科经编针迹的线22,以及如图13(E)所示覆盖在拉链带1c整个面积上的0—0/2—2/4—4/2—2齿型衬纬线26构成的,每条衬纬线26横过四个相邻纵行延伸以经受作用在拉链带1c上的横向拉力或负载。衬纬线26可以由下述衬纬线取代,该衬纬线在每一横列中横过拉链带1c的所有纵行,并沿拉链带1c的长度以齿形纵向延伸。沿一纵缘部分延伸的连结件支承部分2具有在拉链带1c被针织时一排绞绕连结件5a固定在其上的两个相邻纵行。这排绞绕连结件5a是由合成树脂如尼龙或聚酯单丝形成的,单丝每隔四横列4往复横过连结件支承部分2而不变换横列,如图12所示,两条织成如图13(A)所示的0—1/1—0/1—0/0—1型双面针织结构的束缚链式线迹,分别沿两相邻纵行延伸的线10,以及一条织成如图13(B)所示的1—1/1—2/1—1/1—0型的束缚特里科经编针迹,在两相邻纵行中且横过这两个相邻纵行延伸的线13共同限制或束缚上、下腿6a和7a,从而使这排连结件5a固定。
更具体来说,在图12所示的线迹图中,前针的针位F隔行布置,后针的针位B与前针交错布置。在前针F,每条束缚链式针迹线构成一针编弧12,覆盖在正被织入拉链带1c中的连结件排的上表面上。在图示实施例中,每条织成双面针织结构的束缚链式针迹线10具有一系列上部针编弧12,每个针编弧12与同一束缚链式针迹线10的接续针编弧12互锁,如图14所示。重复上述针织过程,两平行并置的链式针迹线纵向地沿着绞绕连结件5a排的上表面上形成,并限制或束缚各连结件5a的上、下腿5a,7a,以便将连结件5a固定在拉链带上,如图15所示。在前针F上,两平行并置束缚链式针迹线10在连结件5a的排的上表面针织,与具有单面针织结构的束缚特里科经编针迹线13的针编弧15缠结,因此,连结件5a的排的上表面被束缚链式针迹线10的上部针编弧12和束缚特里科经编针迹线13的针编弧15共同覆盖,如图15所示。因此,在绞绕连结件5a的排的上表面上形成具有需要宽度的精细针织束缚结构。在后针B上,拉链带1c的带部和适于在一纵缘部分上支承连结件5a的排的连结件支承部分2的一部分被针织。在图示实施例中,拉链带1c的带部由链式针迹线19,特里科经编针迹线22和衬纬线26织成。另一方面,适于支承连结件5a的排的连结件支承部分2的上述部分没有链式针迹线19,只由特里科经编针迹线22和衬纬线26织成。如图14所示,具有双面针织结构的束缚链式针迹线10也具有与特里科经编针迹线22的针编弧23缠结的下部针编弧12以形成精细针织结构。除了图示实施例之外,适于支承连结件5a的连结件支承部分2的上述部分也可以包括为了具有需要的针迹密度而设置的链式针迹线,以保证针织的顺利操作,在图14中,束缚特里科经编针迹线13的沉降弧的标号为14。
如图14和15所示,两条平行并置的双面针织结构的束缚链式针迹线10,每条都具有一系列分别位于两相邻连结件5a之间的空间中的沉降弧11,因此,每个连结件5a的上、下腿6a和7a在垂直于连结件支承部分2的上表面(安装表面)的方向上被迫对准或重叠。部分是因为束缚特里科经编针迹线13沿连结件5a的排的上表面上延伸,部分是因为在连结件支承部分2的安装表面上存在拉链带1c的基底结构的特里科经编针迹线22,所以连结件5a的排的上、下表面上都覆盖有相同针织结构的线。因此,前针F和后针B在基本相同的状态下工作,其结果是可高速地顺利制造针织拉链,而不会出现由于在经编机上作用有过度的局部针织负载而引起的断线故障。另外,两条束缚链式针迹线10在连结件5a的排的上表面上与束缚特里科经编针迹线13相缠结,因而可防止束缚链式针迹线10的横向位移,因此,使连结件5a的排牢固地固定在连结件支承部分2上,同时保持连结件5a的稳定的安装姿态。因此可以避免两排相对的连结件5a的偶然断链。
图16的线迹图表示按照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拉链,图17的立体图表示拉链的一排连结件的安装方式。
第五实施例的拉链与第四实施例的拉链的区别在于形成绞绕连结件排所用的单丝的织入方式。在第四实施例中,单丝是在同一横列中往复以形成具有一对垂向对准或重叠的上、下腿6a和7a的一个连结件5a,每条缚链式针迹线10具有一系列沉降弧11,每个沉降弧11处在每对相邻连结件5a之间限定的连结件间的空间中,从而将连结件5a固定在拉链带1c上,使其上、下腿6a,7a从上方被限制和束缚。与第四实施例不同的是,第五实施例的单丝是通过如图16所示具有沿不同横列的向前和向后行程的往复移动而织入的,每条束缚链式针迹线10具有一系列沉降弧11,每个沉降弧11处在每个连结件5的上腿6和下腿7之间,从而将连结件固定在拉链带上,使上、下腿分别受到限制或束缚。由于这种结构,连结件5的排被稳定地保持在位以防横向位移,而且在长度方向上具有更好的尺寸稳定性,因此,拉链的性能得到改善。在第五实施例中,构成拉链带的针织线和束缚连结件排的针织线与第四实施例所用者相同,其针织图案如图13所示。
图18和20表示按照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拉链(在图20中,为图面清晰,在拉链带侧面的特里科经编针迹线未画,衬纬线由在每一横行中的单根实线表示)。
第六实施例的拉链基本与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拉链基本相同,其区别在于,除了两条其有不同花纹的束缚链式针迹线10e和一排以不同的花纹织入的连结件5a之外,增加了两条特里科经编针迹线13e,13e’以固定连结件5a的排。束缚链式针迹线10e织成如图19所示的0—1/0—1/1—0/1—0型开口线圈的双面针织链式线迹,并用来束缚绞绕连结件5a的排。束缚特里科经编针迹线13e,13e’织成双面针织结构的特里科经编线迹,以便束缚连结件5a的排。一条束缚特里科经编针迹线13e为图19(B)所示的1—0/1—2型,另一条束缚特里科经编针迹线13e’为图19(c)所示的1—2/1—0型。束缚特里科经编针迹线13e是以下述方式针织的,首先,在后针B上,线13e与沿最外纵行3形成拉链带1e的基底组织的链式针迹线19的一串针编弧之一相缠结,接着,在前针F上,线13e构成一针编弧15e,针编弧15e位于相应连结件5a的上腿6a上,与其连接部分9a相邻,并与沿第二最外纵行3延伸的束缚链式针迹线10e的一串针编弧12e的相应一个相缠结,然后,在后针B上,线13e与沿最外纵行3构成基底结构的链式针迹线19的相继外编弧相缠结。另一方面,束缚特里科经编针迹线13e’以下述方式针织,首先在后针B上,它与沿第二最外纵行3构成拉链带1e的基底结构的链式针迹线19的一个针编弧相缠结,接着,在前针F上,它构成一个针编弧15e,针编弧15e在相应的连结件5a的上腿6a上,与其连结头8a相邻,并与沿最外纵行3延伸的束缚链式针迹线10e的相继针编弧12e之相应的一个相缠结,然后,在后针B上,它与沿第二最外纵行3形成基底结构的链式针迹线1 9的相继针编弧相缠结。两条束缚特里科经编针迹线13e和13e’,每一条都具有许多沉降弧14e,14e’,每个沉降弧位于相邻连结件5a之间,并相互斜交针织,如图21所示,从而防止束缚链式针迹线10e横向位移并将连结件5a的排拉向拉链带1e,以便牢固地固定在其上。束缚链式针迹线10e和束缚特里科经编针迹线13e,13e’共同形成在连结件5a的排的上表面上延伸的复式针迹结构,其具体优点在于在拉链使用过程中,即使当复式针迹结构的一部分由于拉链头的滑动而磨坏,复式针迹结构的另一部分仍能可靠地将连结件保持在拉链带1e上。
在图18和19所示的第六实施例中,拉链带1e不包括在连结件支承部分上形成基底结构一部分的特里科经编针迹线,但是,连结件支承部分却可以包括特里科经编针迹线。
图22的线迹图表示按照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拉链,图23(A)—23(E)表示在第七实施例中所用的各条线的针织花样。
第七实施例的拉链与图12所示第四实施例的区别在于,第四实施例中的构成拉链带基底结构的一部分的特里科经编针迹线22和在连结件排上表面上延伸的束缚特里科经编针迹线13分别被织成重经组织的线25和织成束缚重经组织的线16所取代,以便将两条束缚链式针迹线10f保持在位以免横向位移,因此改善了拉链在横向上的尺寸稳定性。第七实施例的拉链包括一条拉链带,其基底结构是由织成图23(c)所示的1—0/0—0/0—1/1—1型的链式针迹线19,织成图23(D)所示的0—2/2—2/2—0/0—0型的重经组织的线25,以及织成图23(E)所示的0—0/2—2/4—4/2—2齿型的且横过四条相邻纵行的衬纬线26构成的。一排绞绕连结件5a由一条单丝构成,该单丝按照与第四实施例中相同的方式在同一横列中往复一次。这排绞绕连结件5a由两条线10f固定,线1 0F织成具有1—0/0—1/1—0/0—1型的双面针织结构的开线圈链式束缚针迹,如图23(A)所示。除了束缚链式针迹线10f以外,还有一条线16,线16织成如图23(B)所示的2—2/2—0/0—0/0—2型单面针织结构的束缚重经组织,在束缚链式针迹线10f的两针之间延伸。束缚重经组织线16在前针F上针织,并且有在连结件5a的排的上表面上延伸的一系列沉降弧17,以便从上方限制或束缚连结件5a。用于支承连结件5a的排的连结件支承部分2的一部分是由基底结构的重经组织线25织成的,与在连结件5a的排的上表面上延伸的束缚重经组织线16具有相同的针织结构。因此,前、后针F和B可以在相同的针织状态下工作,因而不会承受过度的局部针织负载,所以可顺利地以高速生产拉链。
图24的线迹图表示按照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图25以横剖面表示拉链的一排连结件的固定方式。第八实施例的拉链是一种暗拉链,它包括一排绞绕连结件5g,连结件5g由单丝形成,每个连结件具有一连结头和一连接部分,它们布置的方向与图15所示第四实施例中所用的连结件的布置方向相反。单丝在同一横列中往复一次以形成一个连结件5g,连结件5g具有一对垂向对准或重叠的上、下腿6g和7g,一个靠近连结件支承部分内缘(或从包括连结件支承部分的拉链带一纵缘伸出的)连结头8g,以及一个靠近拉链带上述纵缘的连接部分9g。绞绕连结件5g的排在针织拉链带的同时固定在连结件支承部分上,上、下腿6g和7g在上方被三条织成具有双面针织结构的束缚链式针迹的线10所限制或束缚。如图25所示,连结件支承部分向后折,绞绕连结件5g的排与一个相配合的绞绕连结件排相连结,以形成一条暗拉链。通过上述方式,包括第四实施例的前述各实施例的拉链都可变成暗拉链。
图26的线迹图表示按照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拉链,图27以横剖图表示拉链的一排连结件的固定方式。
第九实施例的拉链与前述各实施例的区别在于,使用一排连续的所谓“齿”型的合成树脂连结件5h来替代绞绕连结件排。如图26所示,齿型连结件5h的排由许多交错的上、下连结件构成,每个连结件具有一个从该平面看去的水平U形,并连接在一起形成沿带的一纵缘延伸的齿型连结件。在针织拉链带的同时,齿型连结件5h的排织入拉链带的一条纵缘部分,每个连结件5h的一对垂向对准的上、下腿6h和7h借助三条束缚链式针迹线10从上方受到限制或约束。
在前述任何一个实施例中都可以采用齿型连结件排来代替绞绕连结件排。
如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一种针织拉链,它包括一排连续连结件,这排连续连结件在织造拉链带时织入经编拉链带一纵缘的连结件支承部分中,以及一条线以双面针织结构的束缚链式针迹织入连结件支承部分,从而固定连结件排,获得高度的尺寸稳定性。在上述各实施例中,使用了两条或三条上述的束缚链式针迹线。但是,最好按照所采用的连结件的尺寸而决定束缚链式针迹线的数目。连结件支承部分的宽度则可按照所用束缚链式针迹线的数目而变化。一般来说,连结件支承部分的宽度等于沿拉链带一纵缘延伸的两条或三条相邻纵行的总宽度。上述纵行的第一行即最外的纵行可以用来,也可以不用来固定连结件。由于最外的纵行容易被压实,因而这条纵行最好用粗的针织线来形成。
为图面清晰起见,图3,7,14,17和20中所示的线由细线条表示,针织在一起构成疏松的线迹。实际上,每条线的粗度或直径是按照拉链的功能来决定的,线迹是致密形成的。
束缚链式针迹线,束缚特里科经编针迹线和束缚重经组织线可以比形成拉链带基底结构的链式针迹线,特里科针迹线和重经组织线较粗并具有更大的热缩性。当拉链经受热定形处理时,粗且热缩性大的线热缩,因而比原来更紧地束缚连结件,使连结件排被牢固地固定在拉链带上,获得更好的尺寸稳定性。在两条或三条束缚链式针迹线的内侧邻接的纵行中延伸的一条链式针迹线19’(图12,16和22)最好比带部的其它纵行的链式针迹线粗,以便增加抵抗由于拉链头滑动而造成的磨损的能力。沿拉链带基底结构最外纵行延伸的链式针迹线19″(图12,16和22)最好也比带部纵行的链式针迹线粗,以便加大最外的纵行,从而加强纵向带缘以保持其形状。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拉链带的带部和拉链带上用于支承一排连续连结件的部分是在后针B上针织的,用来固定连续连结件排的束缚结构是在前针F上针织的。按照本发明,拉链带的带部和连结件支承部分也可以在前针F上针织,而用于束缚连续连结件排的束缚结构则在后针B上针织。
在上述的许多实施例中,束缚链式针迹线也织成在连续连结件排上表面上的闭合线圈针迹。它们也可在连续连结件排上表面上织成开式线圈。同样,在连结件支承部分这样织成开式线圈线迹的束缚链式针迹线也可以由形成闭合线圈的线来替代。另外,所有由束缚链式针迹线形成的线迹可以由开式线圈线迹构成,也可以由闭合线圈线迹构成。当向经编机供送合成树脂单丝以形成一排连续连结件时,也可以同时供送一条芯线,使芯线在连续连结件排的全长上插在上、下腿之间,也布置在一对横向间隔开来的双面针织结构的束缚链式针迹线的相继沉降弧的排之间的中央。
当使用多条束缚链式针迹线来固定连续连结件排时,最好使用至少一条束缚特里科经编针迹线来连接在连结件排上表面上的两相邻的束缚链式针迹线。这样由束缚特里科经编针迹线连接的束缚链式针迹线可防止横向位移,并可以稳定地使连续连结件排固定在位以防横向位移。如果使用三条或更多条束缚链式针迹线,位于邻近连结头的,连结件的上表面上的至少两条相邻的束缚链式针迹线最好由一条束缚特里科经编针迹线相互连接,如图14所示。在后一种情况下,可以取得相同的有利效果。
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发明有下述优点。本发明的针织拉链包括一条织成双面针织结构的链式针迹的线,它具有一系列纵向布置的上部针编弧以限制或束缚一排连续连结件的腿,以及一系列纵向布置的下部针编弧,与形成经编拉链带基底结构的一部分的针织线相缠结,拉链带的用于支承连结件排的部分在结构上很紧,基本上是不可拉伸的。安装在这样很紧、不可拉伸的连结件支承部分上的连结件排具有高度的尺寸稳定性。由于一系列沿连结件排上表面上延伸的束缚链式针迹线的针编弧或线迹,拉链具有良好的对连结件的覆盖性及改善的耐受熨烫操作的性质。
另外,一条特里科经编针迹线能够以双面针织结构与至少两条束缚链式针迹线一起织入连结件支承部分中。这条特里科经编针迹线具有一系列纵向布置的,与基底结构的针织线相缠结的下部针编弧,以及一系列纵向布置的,与在连续连结件排上表面上的束缚链式针迹线的针编弧相缠结的上部针编弧,以便束缚连结件的腿,将其固定在连结件支承部分上。由于上述布置,连结件支承部分形成一种紧的,基本不可拉伸的针织结构,这保证了连结件排可牢固地安装在连结件支承部分上,具有很高的尺寸稳定性。由于在连结件排上表面上两条束缚链式针迹线由特里科经编线迹连接起来,因而可防止束缚链式针迹线横向位移,并可将连结件排稳定地保持在位,防止相对于连结件支承部分的横向位移。另外,由特里科经编线迹覆盖在上表面上的连结件排,很耐熨烫,总是与拉链带表面紧密接触,可避免意外的浮动。具有这样两排连结件的拉链可完全避免断链,即分开,可以总是保持拉链的功能。
即使当连结件排上表面上的束缚特里科经编针迹线和连结件排的下表面上的特里科经编针迹线分别被束缚重经组织线取代时,也可获得具有同样优点的拉链。
在拉链的连结件支承部分上,至少两条束缚链式针迹线织成双面针织结构,每条都具有一系列与构成基底结构的一部分的特里科经编针迹线的针编弧相缠结的下部针编弧,以及一系列在连续连结件排的上表面上与特里科经编针迹线的针编弧相缠结的上部针编弧。因此,连续连结件排的上、下腿从上、下两方分别被在连续连结件排上、下面上的两相对的特里科经编线迹结构所束缚,使连续连结件排被固定,由于上述布置,连结件支承部分的针织结构很紧,基本上是不可拉伸的。安装在这种很紧、不可拉伸的连结件支承部分上的连续连结件排具有高度的尺寸稳定性,由于两条束缚链式针迹线在连结件排上表面上被特里科经编线迹所连接,因而束缚链式针迹线被保持在位,防止横向位移,从而使连结件排被稳定地保持在位,防止在连结件支承部分上的横向位移。另外,上表面上覆盖特里科经编线迹的连结件排,很耐熨烫,与拉链带的表面紧密接触,以便防止在使用中拉链弯曲时发生偶然的浮动。具有这样两排连结件的拉链可完全避免意外的断链或分开,所以总是保持拉链的必要功能。由于在连续连结件排上表面上针织的特里科经编线迹与在连续连结件排下表面上针织的特里科经编线迹具有相同的针织结构,因而双针床的各针经受均匀一致的针织负载,因此基本上避免了断线的问题,保证了拉链的高生产效率。
即使当布置在连续连结件排上表面上,用于束缚连结件排的特里科经编线迹,以及在连结件支承部分上构成基底结构的特里科经编线迹分别被重经组织所替代时,也可取得前述的有利效果。
显然本专业技术人员可对以上所描述的本发明作出各种修改和变化而并不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针织拉链,它包括一条由经编基底结构构成的拉链带,并具有沿拉链带一纵缘的连结件支承部分和在针织所述拉链带时沿所述连结件支承部分织入其中的一排连续连结件,每个所述连结件具有一对腿,其特征在于一条双面结构的束缚链式针迹线织入所述连结件支承部分,所述束缚链式针迹线具有一系列纵向布置的,用于束缚所述一排连续连结件的所述腿的上部针编弧,以及一系列纵向布置的,与在所述连结件支承部分的所述经编基底结构的针织线相缠结的下部针编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拉链,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条与所述束缚链式针迹线一起织入所述连结件支承部分的束缚特里科经编针迹线,所述特里科经编针迹线具有一系列纵向布置的,用于束缚所述一排连续连结件的,且与所述束缚链式针迹线的所述上部针编弧相缠结的上部针编弧,以及一系列纵向设置的,与在所述连结件支承部分的所述经编基底结构的所述针织线相缠结的下部针编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拉链,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条与所述束缚链式针迹线一起织入所述连结件支承部分的双面针织结构的束缚重经组织线,所述重经组织线具有一系列纵向布置的,用于束缚所述一排连续连结件的所述腿的,且与所述束缚链式针迹线的所述上部针编弧相缠结的上部针编弧。
4.一种针织拉链,它包括一条由经编基底结构构成的拉链带,并具有沿拉链带一纵缘的连结件支承部分,和在针织所述拉链带时沿所述连结件支承部分织入其中的一排连续连结件,每个所述连结件具有一对腿,其特征在于至少两条平行并置的,双面针织结构的束缚链式针迹线织入所述连结件支承部分,每条上述束缚链式针迹线具有一系列上部针编弧和一系列下部针编弧;至少一条特里科经编针迹线形成在所述连结件支承部分的所述经编基底结构的一部分,所述特里科经编针迹线具有许多针编弧;以及至少一条束缚特里科经编针迹线沿着所述一排连续连结件的上表面上延伸,所述束缚特里科经编针迹线具有许多针编弧,其中,所述束缚链式针迹线的上部针编弧和下部针编弧分别与所述束缚特里科经编针迹线的所述针编弧和所述特里科经编针迹线的所述针编弧相缠结,以便将所述一排连续连结件固定在所述连结件支承部分上,使所述腿限制在所述特里科线迹和所述束缚特里科线迹之间。
5.一种针织拉链,它包括由经编基底结构构成的一条拉链带,并具有沿所述拉链带一纵缘的连结件支承部分,和当针织所述拉链带时沿所述连结件支承部分织入其中的一排连续连结件,每个所述连结件具有一对腿,其特征在于至少两条平行并置的双面针织结构的束缚链式针迹线织入所述连结件支承部分,每条所述束缚链式针迹线具有一系列上部针编弧和一系列下部针编弧;至少一条重经组织线形成在所述连结件支承部分上的所述经编基底结构的一部分,所述重经组织线具有许多针编弧;以及至少一条束缚重经组织线沿所述一排连续连结件上表面上延伸,所述束缚重经组织线具有许多针编弧,其中,所述束缚链式针迹线的所述上部针编弧和下部针编弧分别与所述束缚重经组织线的所述针编弧和所述重经组织线的所述针编弧相缠结,以便将所述一排连续连结件固定在所述连结件支承部分上,使所述腿限制在所述重经组织和所述束缚重经线迹之间。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拉链包括由经编基底结构构成的拉链带并具有沿其一纵缘的连结件支承部分和当针织拉链带时沿支承部分织入其中的一排连续连结件,其中,两条双面针织结构的束缚链式针迹线织入支承部分,每条都具有一系列束缚一排连续连结件的腿的上部针编弧和一系列与构成基底结构的相应链式针迹线的针编弧缠结的下部针编弧。由于上述布置,支承部分很紧,其精细的针织结构保证连结件牢固地固定在支承部分上,具有高度的尺寸稳定性。
文档编号A44B19/24GK1122218SQ9510768
公开日1996年5月15日 申请日期1995年6月22日 优先权日1994年6月23日
发明者松田义雄, 池口祥人, 明石俊次, 加藤秀信 申请人:Ykk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