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压粘扣的弯钩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33601阅读:25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模压粘扣的弯钩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模压粘扣,这种粘扣是采用挤压法或注射法和热塑性合成树脂使许多弯钩模压在一块基板上,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模压的弯钩结构,该结构既有适宜的单丝柔软度又有适宜的单丝强度,而且十分耐用。
在现有技术中已公知一种类型的粘扣,在这种粘扣中,通过将单丝编织入一种织物中以形成单丝线圈绒头然后剪断线圈绒头而形成许多弯钩。这种粘扣具有织物的柔软性和单丝的柔软性,其特征在于,带钩的粘扣与配对的粘扣的线圈接合和剥离时触感很光滑。由于构成上述弯钩的单丝已被拉紧,故粘扣具有良好的曳拉强度和弯钩强度,即使是横截面积小的粘扣也是这样。而且由于粘扣根据编织结构的不同可以有很高的钩子密度,故可保证高的接合率和足够的耐久性。但是,由于编织型的粘扣消耗材料多且加工工序多,故难以降低生产成本。
作为一种改进,研制出了一种模压型的粘扣,在这种粘扣中,采用挤压成形法或注射模压法使基板与弯钩同时形成一个整体。在例如美国专利NO.3312583和国际专利87/06522中公开过一种制造上述粘扣的模压工艺的典型实例。当由若干模压盘(每个盘在各个相对表面的外圆周边缘上分别带有形成钩子的空穴),和若干间隔盘(每个盘具有平坦的表面)交替重叠而成的转筒转动时,熔融的合成树脂材料被压向其圆周表面上而充满形成钩子的空穴,然后将空穴中形成的钩子与基板一起从转筒上取下。由于钩子形状的原因不能在一个模子中做出整个钩子形状的空穴,所以在模压盘之间设置了间隔盘。
但是,在模压型的粘扣中,一方面由于模压工艺技术难度的原因不能像编织型粘扣那样获得精密的形状,另一方面由于模压成的钩子分子取向差,所以,对于与上述单丝钩子同样尺寸的钩子来说,只能达到很低的强度。因此对于实际的应用来说,没有一种普通的模压型粘扣是令人满意的。而且,按照普通的弯钩结构,单个钩体的横截面形状简单,因此很容易从其底部平直倒下。结果,在重复使用后单个钩体就不能恢复它们的原先形态,从而降低了与配对的粘扣的扣圈的接合率。于是,为了获得所需的强度,必定需要增大单个钩子的尺寸,这就使得钩子刚性增大,并使单位面积的钩子数目(钩子密度)减小,从而降低与相配合的扣圈的接合率。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例如美国专利NO.5131119公开了一种新的弯钩结构,这种钩子在接合与剥离操作过程中能够像编织型粘扣那样具有光滑的触感,其钩体不易平直倒下,而且可增大接合率,从而保证了足够的强度和耐久性。在上述美国专利公开的模压型粘扣中,每个钩子带有一个从钩体顶部向前延伸的钩体连接部分,所述钩体具有一个从基板以光滑弯曲形成倾斜上升的后表面和一个从上述基板向上升起的前表面,而且,每个钩子还带有一个从钩体侧面凸起的加强肋,上述钩子的横截面积从钩形连接部分的上部到钩体底部逐渐增大。上述加强肋用来防止钩体向侧向倒下,而且可使钩体和钩形连接部分的尺寸减至最小,而又保持所需的接合强度。加强肋的高度大致等于钩形连接部分顶部高度的一半美国专利NO.5339499也公开了一种弯钩结构,这种钩子在其一个侧面上设有加强肋,该加强肋的厚度与钩子厚度相同,它的高度超过钩形连接部分顶部的高度。
但是,按照美国专利NO.5131119,由于其加强肋具有上述的形状,所以,无论是钩子侧面还是在加强肋顶点上方的钩形连接部分的后表面在展宽和压下时都会局部受到较大的力。因此,如果钩形连接部分重复受力,那么,加强肋顶点周围的部分就会变弱,钩子就容易在该处折断。
美国专利NO.5339499所述加强肋的形状从侧面看与钩体的形状一样。钩子的整个形状有如将一个单个钩形连接部分从侧向分开的半拉去掉的形状。具体地说,在没有加强肋的普遍模压弯钩结构中,将钩子(除钩体和钩形连接部分的底部外)侧向分开成两半拉,将其一个半拉去掉,以减小钩形连接部分的厚度。因此,钩形连接部分的厚度减去一半,故可变形,而钩体的刚度还与普通钩子一样。
上述这种模压粘扣的用途在于扩大应用于婴儿的纸尿布和内衣,在这些用途中希望钩子有良好的柔软度。要获得这种柔软度,材料的选用上已有限制,必需根据合理的弯钩结构来求得适宜的柔软度。
但是,在美国专利NO.5131119所公开的弯钩结构中,如果钩子太细,加强肋就只有一个很小的高度,所以钩子不仅在钩形连接部分而且在它与钩体间的连接处都很软,因此,钩子在该连接部位处容易弯曲,从而极度地降低了与扣圈的接合率。
再者,在美国专利NO.5339499所述的弯钩结构中,加强肋的侧面形状与钩子的从钩体至部分钩形连接部分处的形状是相同的,几乎整个钩子的厚度都与普通的钩子相同。因此,当使用者的皮肤直接或间接地与钩子接触时,不可避免地会有坚硬的触感。而且,由于整个钩子(除了钩形连接部分以外)的厚度是均匀的,所以,为了使钩子完全柔软,不可避免要减小钩体的厚度(该厚度比钩形连接部分的厚度大一倍)和部分钩形连接部分的厚度以及大部分钩子连接部分的厚度。这种钩子很容易向侧向直倒,从而大大降低与配对扣圈的接合率。
于是,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为一种粘扣提供一种弯钩结构,这种结构具有足够的重复使用的耐久性,同时整个钩子具有适宜的柔软度,因而不仅可有力地阻止钩子的侧向倒下,而且可保持高的与相配合的粘扣的扣圈的接合率。
按照本发明,上述的目的是通过一种模压的粘扣来实现。该粘扣含有一个基板和许多模压在该基板的一个表面上并从该基板的一个表面上凸起的钩子,每个钩子包含一个钩体、一个钩形连接部分和一个加强肋,上述的钩体具有一个从基板呈光滑曲线形式倾斜地上升的后表面和一个从基板向上升的前表面,上述的钩形连接部分从钩体的顶部向前延伸,上述的加强肋位于钩体的至少一个侧面上并从基板垂直凸起,位于从上述钩体的底端到部分钩形连接部分之间的位置,上述加强肋从一个顶点至其钩体呈多级形式,它的至少一个第一级肋件的顶点(该顶点位于最高处并且最接近于钩体)位于在钩形连接部分的弯曲部的尖点处与该弯曲部相切并大致平行于上述基板的一侧表面的一条直线之上方。
加强肋最好从钩体底部的大致中央的位置凸起,沿平行于基板的表面并通过钩体中心点的直线上加强肋的前后宽度与钩体的前后宽度之比介于1∶5与1∶2之间。
而且,上述加强肋位于每个钩子的钩体的两相对两个侧面上,该两加强肋的形状彼此相同或彼此不同,形状彼此不同的情况就是在钩子的两个相对侧面上的一个加强肋的高度比另一个加强肋的高度小。
一般来说,加强肋是从钩体底部的大致中央的位置上垂直凸起的,加强肋的宽度从钩体的大致中央的位置至其底部逐渐增大的。而在一种改型中,加强肋的第一级肋件从钩体底端的大致中央的位置垂直地凸起,并且与钩形连接部分的弯曲部一起沿钩子的中心线从大致中部位置沿高度方向延伸至每个钩子的上端。在另一个改型中,加强肋的第一级肋件从钩体底端的大致中央的位置沿每个钩子的中心线倾斜地凸起,并且与钩形连接部分的弯曲部一起沿钩子的中心线延伸到钩形连接部分的顶部附近,所述的第一级肋件的宽度和厚度从其底端至顶部逐渐减小。
在加强肋位于钩体的两个相对的侧面上的情况下,相邻两排钩子的最低一级肋件是互相连接成一个整体的。
钩子的模截面是从钩体的顶部至其底部逐渐增大的。
在操作中,本发明的垂直多级的加强肋用来防止钩子向侧向直倒。采用本发明的加强肋,当钩子被扣圈从上压下时,钩子将从上侧分步逐渐平直倒下,所以钩形连接部分将沿侧面上的一个扣圈向侧向逐步伸展。此外,由于钩子的厚度在底部的最低一级肋件处最厚,所以不会在底端发生侧向弯曲,这就使扣圈容易到达底端而牢牢地卡住钩形连接部分,从而提高了接合率。
另外,由于第一级肋件之上端延伸至钩形连接部分的弯曲部的中部,同时又保持钩形连接部分的适宜的柔软度,所以,扣圈就很难从钩形连接部分脱开,从而保证了预定的接合力。具体地说,当要从钩形连接部分移出扣圈而将扣圈向上拉起时,钩子的钩形连接部分的弯曲部不会发生弯曲,因为第一级肋件是延伸至该弯曲部得中部的。因此,即使将扣圈向上拉起,钩形连接部分还是保持着其本来的弯曲形状,所以扣圈不易移出。虽然对于单个钩子来说此时的反作用力是小的,但对于整个粘扣来说就很大了,故可获得预定的剥离力。
加强肋最好从钩形底部的大致中央的位置凸起,而且沿平行于基板的表面并通过钩体中心点的直线上加强肋的前后宽度与钩体的前后宽度之比最好为1∶5——1∶2。加强肋附近的厚度可以与钩体和钩形连接部分的厚度相同。如果上述的前后宽度之比小于1∶5,加强肋就不会有原有的加强作用,如果该比值大于1∶2,整个钩子就会由于加强肋的刚度大而变得坚硬。采用本发明的加强肋,一方面由于加强肋附近柔软的钩体和钩形连接部分呈凸片形式,所以加强肋附近的钩子部分(包括钩形连接部分)具有较大的柔软度,故当具有弯钩结构的粘扣用在内衣时可获得良好的触感,而不致伤着使用者。
再者,在加强肋分别置于钩体之两个相对的侧面上而相邻的最低一级肋件连接成整体的情况下,很难在两排钩子之间将基板扯开。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附图中


图1(A)、1(B)和1(C)是模压粘扣的横剖面图,示出按照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弯钩结构及其排列情况;图2(A)和2(B)示出本发明的一种钩子排列的实例;图3(A)、3(B)和3(C)示出本发明钩子的第一种改型;图4(A)和4(B)示出本发明钩子的第二种改型;图5(A)和5(B)示出本发明钩子的第三种改型;图6是类似于图5(B)的局部前视图,示出另一种钩子结构;图7(A)和7(B)示出本发明钩子的第四种改型;图8(A)、图8(B)和8(C)示出本发明钩子的第五种改型;和图9(A)、图9(B)和9(C)示出本发明钩子的第六种改型。
下面参见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各种优选实施例。图1(A)、1(B)和1(C)分别是按照本发明的一个典型实施例的带有钩形结构的一个模压粘扣的局部剖切的侧视图、前视图和另一侧视图。
如图1所示,钩子10具有一个钩体11和一个钩形连接部分12,上述钩体11带有一个从基板15呈光滑弯曲形式倾斜上升的后表面11a,而上述连接部分12则从钩体11的顶部向前延伸并向下弯曲。另外,钩子10的侧面上从钩体11之底部到钩形连接部分12处带有垂直凸起的第一加强肋13。
作为本发明的第一个特征,上述的第一加强肋13具有一种由一系列垂直台阶式肋件组成的多级形式,在所示实例中,第一加强肋13具有一个由第一级肋件13a和第二级肋件13b组成的双级形式。上述第一级肋件13a从钩体11的底部向钩形连接部分12的弯曲部12a延伸,它的前后宽度从钩体11的大致中心位置至其上端处是均匀的,但从钩体11的大致中心位置至其底部处是逐渐增大的。上述的第二级肋件13b具有与第一级肋件13a侧面一样的普通人字形,且是从第一级肋件13a的侧面凸起的,第一级肋件13a的顶点O2位于在尖点O1处与钩形连接部分12相切,并与基板15之表面大致平行的直线之上方,上述第一加强肋13的厚度可根据需要来选择,一般说来,每一级肋件13a、13b的厚度小于钩体11的厚度。
另外,上述第一级肋件13大致在钩体11底部的中央部位向上凸起,沿平行于基板15表面并穿过钩体中心点的直线上加强肋13的前后宽度与钩把11的前后宽度之比介于1∶5与1∶2之间。而且,第一加强肋13的前部和背部厚度相同,该厚度小于第一加强肋13本部的厚度。如果上述宽度比小于1∶5,加强肋就不会有原先的加强作用,如果该比值大于1∶2,整个钩子就会由于加强肋的刚性太大而变硬。按照本发明的加强肋,一方面由于加强肋13附近的柔软钩体11和钩形连接部分12是呈凸片状的,所以靠近加强肋处的部位、包括钩形连接部分12具有较大的柔软性,所以在带钩的粘扣用于内衣时能获得良好的触感而不致伤着使用者。
钩子10在其钩体11的另一侧面上还带有一个第二加强肋14,如图1(c)所示。该加强肋14是一种带有第一级肋件14a和第二级肋件14b的垂直连续性的双级形式加强肋。与第一级肋件13a相对应的第一级肋件14a基本上等于钩形连接部分12顶部的高度,并且小于位于钩体11的相对侧面上的第一级肋件13a的高度。上述的第二级肋件14b也具有与位于钩体11相对侧面上的第二级肋件13b相同的人字形的形状,并与相邻钩子10的第而级肋件13b在它们相遇的侧面处形成整体连接。由于相邻的第二级肋件13b、14b互相连接,故可防止粘扣在相邻两排钩子之间的基板处发生局部扯开。
在有多级加强肋13、14的情况下,钩子10可避免向侧向直倒。与此相反,在美国专利NO.5131119公开的现有技术的弯钩结构中,当带有作为连接件的扣圈的配对表面粘扣从上边将钩子压下时,钩形连接部分将与钩体一起立刻从加强肋的上端向侧向倒下,而碰开要连接的扣圈,所以不能实现与扣圈的接合。在美国专利NO.5339499公开的现有技术钩形结构中,当钩子与具有预定柔软度的加强肋被扣圈拉下时,不可能断定加强肋从什么位置侧向倒下,因此,许多肋件容易从它们的底部侧向倒下。在这种情况下,在上述的现有技术中,要连接的扣圈非常可能由于受到弯曲力而被侧向碰出,甚至不能将已与钩形连接部分接合的扣圈导引至钩子底部而使其与钩子脱开。
按照本发明的加强肋13、14,当钩子10由扣圈从上拉下时,它就从上边逐步平直地逐渐倒下,从而使钩形连接部分12沿侧边的扣圈逐步向侧向倒下。此外,由于钩子在底端的最低一级肋件(在所示实例中就是第二级肋件13b)处的厚度最大,所以在底端不会出现横向弯曲,故扣圈很容易达到底端,而牢牢地卡住钩形连接部分12,从而提高了接合率。
作为本发明的第二个特征,由于第一级肋件13a的上端延伸到钩形连接部分12的弯曲部12a中部,同时又保持钩形连接部分12具有适宜的柔软性,故扣圈就很难从钩形连接部分12移出,从而保证了一个预定的接合力。具体来说,如果将通过一个缩颈部分与粗的钩体连接的整个钩形连接部分做成像美国专利NO.5339499所述钩形构件那样细,那么,当上述扣圈从钩形连接部分12移动而向上拉起时,扣圈就容易从钩子脱开,因为整个扣圈连接部分12十分柔软。反之,按照本发明,由于第一级肋件13a延伸至钩形连接部分12的弯曲部12a的中部,故钩子10在其弯曲部12a处不会弯曲。因此,即使扣圈被向上拉起,钩形连接部分12仍保持其本来的弯曲形状,故扣圈不易移出。虽然对于单个的钩子10来说,这时的反作用力是小的,但对于整个粘扣来说就是很大的,因而,可获得预定的剥离力。
图2(A)——图9示出上述实施例的弯钩结构的各种改型,其中,与图1(A)、1(B)和1(C)所示实施例相对应的部分或零件采用相同的标号表示。
在图2(A)和2(B)的改型中,单个钩子10的结构与图1(A)、1(B)和1(C)所示实施例一样,但其两排相邻钩子10的方向是相反的。在图3(A)、3(B)和3(C)所示的改型实施例中,第一级肋件13a垂直凸起到钩形连接部分12的上表面。在图2(A)、2(B)、3(A)、3(B)和3(C)所示的改型实施例中,单个钩子10具有与上述实施例的钩子10大致相同的功能,但是,在图2(A)和2(B)所示的改型中,有两个相反的接合方向,而在图3(A)、3(B)和3(C)所示的改型中,与图1(A)、1(B)和1(C)的实施例相比较,虽然其钩形连接部分12的弯曲部12a上带有第一级肋形件13a的部分较小,因此接合力较低,但是,它可提高与扣圈的接合率,因为这种改型不仅可以防止钩子10向侧向直倒,而且可防止钩子10向前直倒。
在图4(A)和4(B)所示的改型实施例中,其第一级肋件13a的侧面形状与钩体11是一样的,并且它垂直凸起到钩形连接部分12的上表面,但其第二级肋件13b却不是一种像图1(A)所示的单单是人字形形状,而是垂直地向上凸起,从顶部到底部的前后宽度均匀,并大致等于图1(A)的第一级肋件13a的宽度。其第二级肋件13ba的高度大致等于钩形连接部分12的弯曲部12a顶部的高度。在该改型实施例中,位于钩体11另一侧的第二加强肋14的形状与第一加强肋13相同。由于第一级肋件13a的前后宽度与钩体11相同,故这一改型的钩子结构比图1(A)、1(B)和1(C)所示的钩子结构更稳定,尽管它的刚性比图1(A)、1(B)和1(C)所示的上述实施例大。
在图5(A)和5(B)所示的改型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加强肋13、14分别是由多个肋件(在所示实例中是四件)组成的多级形式,并且其第一级肋件13、14延伸至大致到达钩形连接部分12的弯曲部12a的中央处。图6的肋结构与图5(B)的肋件相似,但在相邻的两排钩子中的相邻的第三级肋件13c、14c是互相连接的,而且在另一侧上的相邻第四级肋件13d、14d也是互相连接的。图7(A)和7(B)的改型加强肋13、14与图5(A)和5(B)的加强肋13、14相当,但省去了第一级肋件和第三级肋件13a、14c和14a、14c。因此,本发明决不限制肋件的形状和级数。在图5(A)、5(B)和6中所示的改型实施例中,虽然其钩子10的刚性比图1(A)、1(B)和1(C)所示的实施例稍为大些(特别是图5(A)和5(B)所示实例钩子的刚性更大),但是,其钩子10从底到顶点具有逐步渐增的不同柔软度,因此得到了一个理想形状的钩子结构。
在图8(A)、8(B)和8(C)所示的改型实施例中,在钩子10的一个侧面上带有图1(A)、1(B)和1(C)那样的第一级肋件13a,而在钩子10的另一个侧面上则带有图7(A)和7(B)那样的第一级肋件14a,并且在每个钩子10的两个相对侧面的每一侧面上,相邻两排钩子中相对的第二级肋件13b互相连接,而相邻两排钩子中相对的第一级肋件14a互相连接。
此外,在图9(A)、9(B)和9(C)所示改型实施例中,在钩子10的相对两个侧面的每一侧面上的第一级肋件13a、14a与图1(A)、1(B)和1(C)所示的第一级肋件13a的形状大致相同。而且每个第一级肋件13a、14a都沿钩形连接部分12的弯曲部12a延伸到连接部分12的顶部。其第一级肋件13a、14a具有变化的宽度和厚度,即从底部到上部逐渐减小。在钩子10的相对两个侧面上的的第二级肋件13b、14b则形状彼此不同。具体地说,虽然在钩子10的每一侧面上第二级肋件13b、14b都具有人字形的形状,但是,在钩子10的前侧面上,第二级肋件13b沿钩子10底部的前面和后面倾斜地凸起,并且具有不同的前后宽度,即向着上端逐渐减小,在钩子10的后侧面上,第二级肋件14b的前后宽度是变化的,在其底部的前后宽度比钩子10的底部的前后宽度小,并且向着上端逐渐地减小。此外,在相对的两个侧面上相遇的第二级肋件13b彼此连接,同时,在相对两个侧面上相遇的第二级肋件14b也彼此连接。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中,钩子10可以具有组合的第一和第二加强肋13、14,并且在钩子结构上加强肋的形状可以有各种改变。虽然按照肋件的形状和组合情况的不同在功能上会有少许差异,但是,这些钩子结构都具有共同有初始功能,并且可通过改变钩体11和/或钩形连接部分12的厚度获得所需的功能,从而满足广泛的需求。
从上述的说明中可以明显看出,按照本发明的钩子结构,由于具有垂直多级的加强肋,就有可能使钩形连接部分12具有适宜的柔软度,并且同时提高与扣圈的接合率。另外,由于加强肋13、14延伸至钩形连接部分12的弯曲部12a,所以,尽管钩形连接部分12细而软,都有可能得到预定大小的接合力,这与普通技术的简单加强肋是不同的。因此,根据粘扣的应用情况选择最佳的肋件形状和单个零件的最佳厚度,就可能将粘扣除了普通的用途外,还可用到各种其他用途,例如内衣和婴儿用的纸尿布等。
权利要求
1.一种模压的粘扣,含有(a)一个基板;和(b)多个模压在上述基板的一个表面上并从该表面凸起的钩子;(c)每个上述的钩子含有1)一个带有一个后表面和一个前表面的钩体,所述的后表面从上述基板呈光滑弯曲形式倾斜地上升,而上述的前表面则从上述基板向上升起;2)一个从上述钩体的末端向前延伸的钩形连接部分;和3)一个位于上述钩体的至少一个侧面上的加强肋,该加强肋从上述基板垂直地凸起,位于从上述钩体之底端至上述钩形连接部分的一部分之间;(d)上述加强肋从顶点到其钩体之间呈多级形式,上述加强肋的至少一个第一级肋件的上述顶点(它是最高的并且最接近于上述钩体)位于在上述钩形连接部分的弯曲部的尖端处与该弯曲部相切并且大致平行于上述基板的上述一个侧表面的直线的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模压粘扣,其特征在于,上述的加强肋大致在上述的钩体底部的中央处凸起,并且沿平行于上述基板的上述表面并穿过上述钩体的中心点的直线上该加强肋的前后宽度与上述钩体的前后宽度之比介于1∶5至1∶2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的模压粘扣,其特征在于,每个上述的钩子带有一个位于上述钩体的另一侧面上的加强肋,上述的加强肋的形状彼此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的模压粘扣,其特征在于,每个上述的钩子具有一个位于上述钩体之另一侧面上的加强肋,上述的加强肋的形状彼此不同。
5.根据权利要求4的模压粘扣,其特征在于,上述的加强肋位于上述钩子之上述钩体的两个相对的侧面上,上述加强肋中的一个比另一个低。
6.根据权利要求1的模压粘扣,其特征在于,上述的加强肋大致从上述钩体底端的中央位置上垂直凸起,它的宽度从上述钩体的大致中央位置到上述的底端逐渐地增大。
7.根据权利要求1的模压粘扣,其特征在于,上述加强肋的第一级肋件从上述钩体的底端的大致中央位置垂直地凸起,并且与上述弯曲部一起,从大致中央位置沿上述钩子的中心线按高度方向延伸到每个上述钩子的上端,上述的加强肋的宽度以上述钩体的大致中央位置到上述底端逐渐增大。
8.根据权利要求1的模压粘扣,其特征在于,上述的加强肋的第一级肋件从上述钩体的底端的大致中央的位置沿每个上述钩子的中心线倾斜地上升并且与上述弯曲部一起,沿着上述钩子的中心线延伸到上述钩形连接部分顶部附近,上述第一级肋件的宽度和厚度从底部到顶部逐渐减小。
9.根据权利要求1的模压粘扣,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排上述钩子的最下面一级的肋件是互相连接成一整体的。
10.根据权利要求1的模压粘扣,其特征在于,上述加强肋的横截面积从上述钩体的顶端至上述钩体的底端逐渐增大。
全文摘要
在一种模压的粘扣中,钩子在其钩体的两相对的侧面上带有垂直的多级加强肋,因此可使钩形连接部分具有合适的柔软性,并可增加与扣圈的接合率。另外,由于每个加强肋都延伸至钩形连接部分的弯曲部,故可获得预定大小的接合力(尽管钩形连接部分是细而软的),这一点不同于现有技术的简单加强肋。
文档编号A44B18/00GK1133150SQ9511812
公开日1996年10月16日 申请日期1995年10月31日 优先权日1994年11月1日
发明者明野满, 村崎柳一, 大上户信一, 湊强志 申请人:Ykk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