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链的拉片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9223362阅读:来源:国知局
金属制或树脂制的硬质的部件,比握持部件2硬得多,是所谓的刚体。连接部件3以远离拉片安装部13b的方式在前后方向上具有长度,也将该前后方向称为长度方向。连接部件3在长度方向上的一个方向具备与拉头主体13a连接的连接部31,在长度方向上的另一个方向具备与握持部件2的厚度方向上的另一面侧(图2中的下表面侦D相向的第二相向部35,在第二相向部35具备用于收容凸部5的顶部来进行连接的凹部
6ο
[0096]此外,对于握持部件侧的面,连接部件3使第二相向部35形成得比连接部31下凹。更详细而言,对于握持部件侧的面,连接部31形成从第二相向部35向着前方(长度方向上的一个方向)以急剧的倾斜角度向上方增高后以缓和的倾斜角度降低的形状,第二相向部35为水平面。这样,对于握持部件侧的面,在连接部31具有比第二相向部35高的部分,因此对于握持部件侧的面而言,连接部件3使第二相向部35形成得比连接部31下凹。另一方面,连接部件3的与握持部件2相反一侧的面(握持部件侧的相反侧的面)大致形成为同一平面。更详细而言,对于握持部件侧的相反侧的面,第二相向部35为水平面,连接部31为向着前方(长度方向上的一个方向)而朝向上方缓慢地增高的形状。
[0097]连接部件3的厚度形成为连接部31的厚度tl比第二相向部35的厚度t2厚,顺便说一句,连接部31的厚度tl可以为在其前后方向(长度方向)上厚度最厚的部分的尺寸,但在图示示例中为插通在拉片安装部13b中的部分、比如前端部的厚度。此外,第二相向部35的厚度t2由于其厚度遍及前后方向(长度方向)上的整个范围而大致均匀,所以为最厚部分的尺寸。
[0098]连接部31具备在其厚度方向上贯穿的贯通孔部32。更详细而言,连接部31的贯通孔部32形成在从连接部31的中央部到达其与第二相向部35的边界的范围内,因此连接部31形成为U形。此外,连接部31将U形的两端部以向着其顶端(第二相向部35)壁厚逐渐变薄的方式使握持部件侧的面形成为倾斜面。
[0099]第二相向部35呈板状,其在前后方向(长度方向)上的全长比握持部件2短。此夕卜,从握持部件侧观察,第二相向部35在其中央部形成有凹部6。由于该凹部6,第二相向部35形成为环状。更详细而言,第二相向部35呈大致圆环状,为用在前后方向上平行的直线将直径比连接部31的左右宽度大的圆的左右切除而得到的外形。由此,第二相向部35的后部形成为呈圆弧状地突起的形状。
[0100]凹部6也是第二相向部35的内周部,是包围在厚度方向上穿过的柱状的空间部63的周围的圆筒状的部分。凹部6包括:其深度方向上的握持部件2侧的缩径部61,以及其深度方向上的握持部件侧的相反侧的扩径部62。缩径部61形成其内径随着远离握持部件2而逐渐减小的锥形形状。扩径部62的直径比缩径部61的直径最小部分(最靠握持部侧的相反侧的部分)大,在图示示例中,形成为其内径随着远离握持部件2而逐渐变大的锥形形状,在直径最大部分,其直径比缩径部61的直径最大部分(最靠握持部侧的部分)大。
[0101]此外,在前后方向(长度方向)上,固定部件4的第一相向部41的尺寸S2为连接部件3的第二相向部35的尺寸SI以下(在图4中小于尺寸SI)。同样,在左右方向上,固定部件4的第一相向部41的尺寸为连接部件3的第二相向部35的尺寸以下(在图1中为相同的尺寸)。而且,在凸部5与凹部6被铆接嵌合的连接状态下,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中的任意方向上,固定部件4的第一相向部41的周缘配置在与连接部件3的第二相向部35的周缘相同的位置或配置在其内侧。此外,在上下方向上,在凸部5与凹部6被铆接嵌合的连接状态下,固定部件4的凸部5的顶部被完全收容在第二相向部35的凹部6内,因此在该连接状态下拉片I的厚度t3如图4(c)所示,是从固定部件4的上表面到连接部件3的下表面的厚度,为固定部件4的第一相向部41的厚度t4、第二相向部35的厚度t2、以及被夹持在第一相向部41与第二相向部35之间的握持部件2的厚度的合计值。此外,这里的第一相向部41的厚度t4遍及前后方向(长度方向)上的整个范围而大致均匀,因此为最厚部分的尺寸。而且,拉片I的厚度t3、连接部31的厚度tl和第二相向部35的厚度t2的关系为t2 < tl < t3。而且,连接部31的上表面相对于固定部件4的第一相向部41的上表面台阶状地下降,因此手指容易搭在第一相向部41的前端面。
[0102]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拉片I按下述步骤组装。如图4(a)所示,在连接部件3的正上方依次配置握持部件2、固定部件4,并且进行对位使得连接部件3的凹部6和固定部件4的凸部5分别配置在握持部件2的贯通孔部21的正下方和正上方。而且,如图4(b)所示,将凸部5插入到握持部件2的贯通孔部21、以及连接部件3的第二相向部35的凹部6中。此时,即使凹部6与凸部5的位置稍稍偏离,由于在凹部6的握持部件侧具备直径随着远离握持部件2而变小的缩径部61,所以凸部5容易进入到凹部6中,因此安装作业变得容易。最后,如图4(c)所示,将凸部5的顶部铆接,使凸部5的顶部发生变形以与凹部6的形状一致,从而固定在连接部件3的第二相向部35的凹部6。由此,握持部件2成为前端部由固定部件4的第一相向部41和连接部件3的第二相向部35夹紧,前端部以外的部分向后方延伸的状态。
[0103]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拉片I具有下述⑴?(6)的效果。
[0104](I)由于使连接部31和第二相向部35形成为I个部件即连接部件3,所以能够将软质的握持部件2以由硬质的连接部件3和固定部件4这2个部件夹紧的方式固定。也就是说,为了将握持部件2安装于连接部件3所需要的部件仅为固定部件4,能够提高拉片I的一体性。此外,既不需要为了将握持部件2安装于连接部件3而如以往那样在连接部件3上设有的较大的孔,也不需要如以往那样折返成U形,能够进一步提高拉片I的一体性。
[0105](2)由于将握持部件2以不能在其厚度方向上移动的方式夹在连接部件3的第二相向部35与固定部件4的第一相向部41之间,所以将握持部件2的厚度方向上的两个面以面状夹紧,可以说与以往那样的折返部分的内表面以线状接触的结构相比,安装强度得到了提高。而且,握持部件2难以从贯穿有凸部5的部分发生破损,耐久性得到了提高。
[0106](3)对于握持部件侧的面,由于连接部件3使第二相向部35形成得比连接部31下凹,所以能够相应于该下凹的量而使第二相向部35的厚度变薄,并且能够使固定握持部件2的部分的厚度变薄,能够提高拉片I的外观。
[0107](4)在前后方向(长度方向)上,由于将固定部件4的第一相向部41的周缘配置在与连接部件3的第二相向部35的周缘相同的位置或配置在其内侧,所以能够使拉片I整体的厚度变薄,能够提高拉片I的外观。
[0108](5)由于使连接部件3的第二相向部35的后端部形成为呈圆弧状地突起的形状,并且与该后端部对应的固定部件4的第一相向部41的后部也为呈圆弧状地突起的形状,所以能够抑制在用手指握住握持部件2来操作拉片I时握持部件2因连接部件3的后端部和固定部件4的后部而磨损。
[0109](6)由于在凹部6的握持部件侧的相反侧具备直径随着远离握持部件2而逐渐变大的扩径部62,所以如果凸部5的顶部被铆接,则难以从凹部6脱离,因此握持部件2的安装强度提高。而且,由于被铆接的凸部5的顶端被收容在凹部6的扩径部62中、换言之凸部5不从连接部件3的握持部件侧的相反侧的面(与握持部件2相反一侧的面)突出,所以在握持固定部件4的上表面和连接部件3的第二相向部35的下表面来操作拉片I的情况下也容易握持。
[0110]如图5和图6所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拉片I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拉片I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固定部件4的第一相向部41的握持部件侧的面突出有用于按压握持部件2的突起部71。更详细而言,突起部71在以凸部5为中心的半径方向外侧沿圆周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由这些多个突起部71构成突起部组7。此外,突起部71形成其顶端为水平面并且向着顶端的外周逐渐变细的圆柱状。这样,突起部71陷入到握持部件2的一个面中,由此能够通过连接部件3的第二相向部35和固定部件4的第一相向部41更牢固地夹紧握持部件2进行固定。
[0111]此外,构成突起部组7的突起部71的配置不局限于图5、图6所示的在I个圆周方向上隔开间隔的结构,能够适当地变更,例如如图7所示,突起部组7可以将多个突起部71呈同心圆状地配置。此外,突起部71的形状也不局限于形成为图5、图6所示的顶端为水平面并且向着该顶端逐渐变细的圆柱状,能够适当地变更,例如也可以如图7所示那样采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