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接瓶输液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0756阅读:51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动接瓶输液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输液器,尤其是一种可以自动接瓶的输液器。
目前,在医疗机构中,医务人员往往要对患者进行静脉输液治疗,当注射用药液超过一瓶时,必须要由医务人员及时进行接瓶,因此,医务人员和患者必须留意药液面的情况,这样即增加了患者的精神负担,也增加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量。
江苏科学出版社1988年6月出版的《基础护理学》中介绍了这种输液器,其中有一条通气管连通粗径针头,通气管与大气相通,输液管一条包括粗径针头→短橡胶管→茂菲氏滴管→长橡胶管→接管→针头。有些厂家生产的输液器,其中一根粗径针头内就有通气管和出液管,并且用透明的塑料导管代替橡胶管。其原理都是一样的由于通气管使输液瓶和大气相通,瓶内液体受大气压力的作用使液体流入橡胶管(或塑料导管),形成水柱,当水柱压力大于静脉压力时,使瓶内液体输入静脉。这种输液器有这样一个缺点就是必须由人进行接瓶操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自动接瓶并且可以按需要配接使用的输液器,这种输液器在输液过程中可以自动完成接瓶操作,且结构简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自动接瓶输液器由通气孔、出液管、短导管和针头等构成,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若干付由通气管、出液管和短导管构成的接瓶器,任何一出液管都可以与下一接瓶器的通气管由接通装置接通,所述短导管都可以由所述接通装置接通,本实用新型中设有密封装置,在输液过程中,药液只能从针头流出,本实用新型中设有防止不同类药液互相混合的防倒流装置,在没有反向压力时,所述防倒流装置允许空气反向通过,跟出液管相通的短导管上的接通装置与该出液管上的接通装置之间的长度比通气管的长度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接通装置由接通座和接通头构成,所述接瓶器还有一垂直于短导管出液端的水平管,所述接通座设在出液管上和短导管上,所述接通头设在通气管的进气端和水平管的出液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跟出液管相通的短导管上的接通座与该出液管上的接通座之间的长度为14-16cm,通气管的长度为10-12c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接通座和接通头的横截面皆为环形,接通头的外径稍小于接通座的内径,接通头外径沿圆周均匀分布有若干卡销,接通头内有一基部与接通头连为一体的刺管,接通座内有一支撑体,支撑体靠近接通座出口端的一侧有一弹性密封垫,另一侧为所述密封装置,该密封装置为一密封膜,接通座上有与卡销相对应的卡槽,每个卡槽上有设有挡板的外卡口和内卡口,当卡销卡入外卡口时,刺管未触及密封膜,当卡销卡入内卡口时,刺管已经刺穿密封膜,无论卡销卡入外卡口还是卡入内卡口,接通头的环形端面和支撑体之间皆为气密封。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弹性密封垫的厚度为7mm,外卡口和内卡口之间的距离为4m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防倒流装置是由外壳、基座和活动门构成的单向阀门,在没有反向压力时,活动门稍微打开,药液不会把活动门和基座粘连在一起,所述单向阀门设在短导管上的接通座的上游和所述接通头内,所述单向阀门开口向着短导管的出液端或向着接通头的出口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接通座、接通头和单向阀门质地硬且透明,所述接通座和接通头设有保护套。
采用这样的结构后,任何一出液管都可以成为下一接瓶器的通气管,所有短导管都能把输液瓶中的药液导向茂菲氏滴管。由于有密封装置的存在,空气只能由通气孔进入,当第一输液瓶中的药液面低于与该输液瓶相通的出液管上的接通装置时,空气就会经过此接通装置→下一接瓶器的通气管→第二输液瓶,因此第二输液瓶就与大气相通,在大气压力下,第二输液瓶内的药液就经接瓶器的出液管→接瓶器的短导管→茂菲氏滴管,这样就完成了自动接瓶操作。又因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单向阀门设在短导管上的接通装置的上游和所述接通装置内,这样不但可以防止不同类药液互相混合,同时在接瓶过程中,任何一出液管上的接通装置都不会被其后面的输液瓶内倒流出的药液封闭,空气可以顺畅地从该出液管→该出液管上的接通装置→下一接瓶器的通气管→下一输液瓶,使接瓶更加顺利。又因为跟出液管相通的短导管上的接通装置与该出液管上的接通装置之间的长度比通气管的长度长,所以第一输液瓶内的药液还没有全部流入茂菲氏滴管,空气就已经进入第二输液瓶,第二输液瓶内的药液就开始流入茂菲氏滴管,这样接瓶过程就不会间断,也不会产生气泡。不管输液过程中接有多少个输液瓶,都能由本实用新型自动接瓶。
因为本实用新型中的接通装置由卡口式接通座和带刺管的接通头构成,所述密封装置设在接通座内,并且所述接通座分别设在出液管上和短导管上,当所述接瓶器还有一垂直于短导管出液端的水平管时,所述接通头设在通气管的进气端和水平管的出液端,因此,本实用新型不配接接瓶器就可以正常使用,也可以按需要配接接瓶器使用,也可以在输液过程中临时配接接瓶器使用。
又因为所述防倒流装置是一单向阀门,并且所述接通座、接通头和单向阀门质地硬且透明,所以可以直接观察操作结果,比如单向阀门是关闭还是打开,密封膜是否被刺穿等。在接通座和接通头上设有保护套,可以使输液器在使用之前不被破坏和污染。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具体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自动接瓶输液器没有配接接瓶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接瓶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配接一接瓶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接通装置中接通座的放大纵剖视图,其中还示出了设在接通座内的密封膜。
图5是图4所示接通座的示意性透视图,其中示出了一个卡槽以及设有挡板的内卡口和外卡口。
图6是与接通座相配的接通头的放大纵剖视图,其中还示出了设在接通头内的单向阀门。
图7是设在短导管上和接通头内的单向阀门的放大纵剖视图。
图8是接通头上的卡销卡入接通座上的外卡口时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9是接通头上的卡销卡入接通座上的内卡口时的示意性剖视图。
现以本实用新型配接一接瓶器为例说明其工作原理。

图1所述,本实用新型由通气孔1、出液管2、短导管3和针头4等构成,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若干付接瓶器5,如图2所示,接瓶器5由通气管6、出液管7和短导管8构成,当接瓶器5还有一垂直于短导管8出液端的水平管9时,如图3所述,出液管2可以与通气管6由接通装置10接通,短导管3可以与水平管9由接通装置11接通,接通装置10与接通装置11之间的长度为14-16cm,通气管6的长度为10-12cm,本实用新型还设有密封装置和防止不同类药液互相混合的防倒流装置。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密封装置为密封膜12,所述防倒流装置分别是单向阀门13、14、15、16。
如图3所示,由于有密封膜12的存在,输液瓶17只能由通气孔1与大气相通,在大气压力下,输液瓶17内的药液流向出液管2→短导管3→单向阀门13→茂菲氏滴管18→长导管19→接头20→针头4,因为有单向阀门14、15、16的存在,输液瓶17内的药液不会倒流入输液瓶21内,而输液瓶21内暂时没有空气进入,输液瓶21内的药液也不会倒流入输液瓶17内。如图7所示,单向阀门13、14、15、16由外壳22、基座23和活动门24构成,在没有反向压力时,活动门24稍微打开并且药液不会把活动门24和基座23粘连在一起。如图3所示,当液面低于接通装置10时,单向阀门15没有反向压力而稍微打开,空气可以反向通过,因此,空气从通气孔1→输液瓶17→出液管2→接通装置10→单向阀门15→通气管6→输液瓶21内,在大气压力下,输液瓶21内的药液就开始由出液管7→短导管8→单向阀门14→水平管9→单向阀门16→接通装置11→茂菲氏滴管18→长导管19→接头20→针头4。由于接通装置10与接通装置11之间的长度为14-16cm,通气管6的长度10-12cm,所以,输液瓶17内的药液还没有全部流入茂菲氏滴管18,空气就已经进入输液瓶21内,使输液瓶21内的药液流入茂菲氏滴管18,因此不会出现接瓶过程有中断的现象。这就是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采用这种结构任一出液管都可以与下一接瓶器的通气管由接通装置接通,短导管3上可顺序设有多个接通装置,分别把对应的接瓶器的短导管接通,但要保证与出液管相通的短导管上的接通装置与该出液管上的接通装置之间的长度比通气管的长度长,只有这样,才不会在接瓶过程中出现中断现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本实用新型的接通装置10、11由接通座25(包括25A、25B、25C、25D)和接通头26(包括26A、26B)构成,接通座25和接通头26的横截面均为环形,接通头26的外径稍小于接通座25的内径。如图6所示,接通头26外径沿圆周均匀分布有若干卡销27,接通头26内有一根基部与接通头26连为一体的刺管28。如图4所示,接通座25内有一支撑体29,支撑体29靠近接通座25出口端的一侧有一弹性密封垫30,另一侧为密封膜12。如图4和图5所示,在接通座25上有与卡销27相对应的卡槽31,每个卡槽31上有设有档板32的外卡口33和内卡口34,档板32可以防止卡入卡口33、34内的卡销27滑出卡口33、34。如图8所示,当卡销27卡入外卡口33时,刺管28未触及密封膜12,如图9所示,当卡销27卡入内卡口34时,刺管28已完全刺穿密封膜12,此时,接通座25与接通头26已经接通,不论卡销27卡入外卡口33还是卡入内卡口34,接通头26的环形端面35与支撑体29之间皆为气密封。
当然本实用新型的接通装置10、11还可以采用内螺口与外螺口齿合的方式,所述的密封装置还可以采用弹簧挤压圆型密封垫的方式,当卡销27卡入内卡口34时,刺管28把圆型密封垫顶着离开支撑体29,使接通座25与接通头26接通。不论采用何种方式,均落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接通座25内的弹性密封垫30的厚度为7mm,内、外卡口33、34之间的长度为4mm,当然,所述弹性密封垫30的厚度和内、外卡口33、34之间的长度也可以采用其他尺寸,只要在接通操作过程中,接通头26的环形端面35与支撑体29之间能够实现气密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输液过程中,药液只能在针头4流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如
图1和图2所示,单向阀门13、14分别设在接通座25B、25D的上游并且开口向着短导管3、8的出液端,单向阀门15、16设在接通头26A、26B内,如图6所示,设在接通头26A、26B内的单向阀门15、16的外壳22与接通头26的外壳连为一体并且开口向着接通头26A、26B的出口端。如图3所示,接瓶后,由于输液瓶21内有空气进入,输液瓶21内的药液就有可能倒流入短导管3和出液管2上,并且液面有可能超过出液管2上的接通装置10,防碍空气顺利进入输液瓶21内,而有单向阀门13的存在,输液瓶21内的药液在短导管3上不可能超过单向阀门13,空气就可以通过接通装置10顺利进入输液瓶21内。同样,单向阀门13、14也可以起到防止第三输液瓶(图中未画出)内的药液倒流入短导管3、8上的作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接通装置10、11(包括接通座25A、25B、25C、25D和接通头26A、26B)和单向阀门13、14、15、16的质地硬且透明,这样接通操作更加简便,并且可以由透明的外壳看到工作状态,如密封膜12是否被刺穿,单向阀门13、14、15、16是打开着还是关闭着等,所述接通装置10、11设有保护套,使接通装置10、11在使用前不被污染和破坏。
因为本实用新型的接瓶器5采用单元组合结构,所以可以按需要配接使用,当有两瓶药液时,按图3所示结构图进行配接,如图8所示,首先将接通头26的卡销27卡入相对应的接通座25上的外卡口33,然后分别将粗径针头36、37分别插入相对应的输液瓶17、21,如图9所示,再把接通头26上的卡销27卡入接通座25的内卡口34,让刺管28刺穿密封膜12,在进行排气和静脉穿刺后,就可以进行正常输液了。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在输液正在进行时,临时增加配接接瓶器5,如
图1所示,正在进行输液时,要增加输药瓶21,操作顺序如下如图8所示,首先把接通头26上的卡销27卡入相对应的接通座25的外卡口33,然后将粗径针头37插入已经倒挂的输液瓶21,如图9所示,再把接通头26上的卡销27卡入接通座25的内卡口34,让刺管28刺穿接通座25内的密封膜12,这样就可以继续输液了。
权利要求1.一种自动接瓶输液器,由通气孔(1)、出液管(2)、短导管(3)和针头(4)等构成,其特征在于该自动接瓶输液器还可以有若干付由通气管(6)、出液管(7)和短导管(8)构成的接瓶器(5),任何一出液管(2)都可以与下一接瓶器(5)的通气管(6)由接通装置(10)接通,所述短导管(3、8)都可以由所述接通装置(11)接通,该自动接瓶输液器中设有密封装置,在输液过程中,药液只能从针头(4)流出,该自动接瓶输液器中设有防止不同类药液互相混合的防倒流装置,在没有反向压力时,所述防倒流装置允许空气反向通过,跟出液管(2)相通的短导管(3)上的接通装置(11)与该出液管(2)上的接通装置(10)之间的长度比通气管(6)的长度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接瓶输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通装置(10、11)由接通座(25A、25B、25C、25D)和接通头(26A、26B)构成,所述接瓶器(5)还有一垂直于短导管(8)出液端的水平管(9),所述接通座(25A、25B、25C、25D)设在出液管(2、7)上和短导管(3、8)上,所述接通头(26A、26B)设在通气管(6)的进气端和水平管(9)的出液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接瓶输液器,其特征在于跟出液管(2)相通的短导管(3)上的接通座(25B)与该出液管(2)上的接通座(25A)之间的长度为14-16cm,通气管(6)的长度为10-12cm。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接瓶输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通座(25)和接通头(26)的横截面皆为环形,接通头(26)的外径稍小于接通座(25)的内径,接通头(26)外径沿圆周均匀分布有若干卡销(27),接通头(26)内有一基部与接通头(26)连为一体的刺管(28),接通座(25)内有一支撑体(29),支撑体(29)靠近接通座(25)出口端的一侧有一弹性密封垫(30),另一侧为所述密封装置,该密封装置为一密封膜(12),接通座(25)上有与卡销(27)相对应的卡槽(31),每个卡槽(31)上有设有挡板(32)的外卡口(33)和内卡口(34),当卡销(27)卡入外卡口(33)时,刺管(28)未触及密封膜(12),当卡销(27)卡入内卡口(34)时,刺管(28)已经刺穿密封膜(12),无论卡销(27)卡入外卡口(33)还是卡入内卡口(34),接通头(26)的环形端面(35)和支撑体(29)之间皆为气密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接瓶输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密封垫(30)的厚度为7mm,外卡口(33)和内卡口(34)之间的距离为4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接瓶输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倒流装置是由外壳(22)、基座(23)和活动门(24)构成的单向阀门(13、14、15、16),在没有反向压力时,活动门(24)稍微打开,药液不会把活动门(24)和基座(23)粘连在一起,所述单向阀门设在短导管(3)上的接通装置(11)的上游和所述接通装置(10、11)内,所述单向阀门开口向着药液流向茂菲氏滴管(18)的方向。
7.根据权利要求2至5项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自动接瓶输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倒流装置是由外壳(22)、基座(23)和活动门(24)构成的单向阀门(13、14、15、16),在没有反向压力时,活动门(24)稍微打开,药液不会把活动门(24)和基座(23)粘连在一起,所述单向阀门设在短导管(3、8)上的接通座(25B、25D)的上游和所述接通头(26A、26B)内,所述单向阀门开口向着短导管(3、8)的出液端或向着接通头(26A、26B)的出口端。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项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自动接瓶输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通装置(10、11)和防倒流装置质地硬且透明,所述接通装置(10、11)设有保护套。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动接瓶输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通座(25A、25B、25C、25D)、接通头(26A、26B)和单向阀门(13、14、15、16)质地硬且透明,所述接通座(25A、25B、25C、25D)和接通头(26A、26B)设有保护套。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由通气孔1、出液管2和短导管3等构成的自动接瓶输液器,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若干付由通气管6、出液管7和短导管8构成的接瓶器5,任何一出液管2都可以与下一接瓶器5的通气管6由接通装置10接通,所述短导管3、8都可以由接通装置11接通,本实用新型还设有密封装置12和防止不同类药液互相混合的防倒流装置13、14、15、16,跟出液管2相通的短导管3上的接通装置11与该出液管2上的接通装置10之间的长度比通气管6的长度长,本实用新型可以自动完成接瓶操作。当接通装置10、11由特殊的接通座和接通头构成时,接瓶器5可以按需要配接使用。
文档编号A61M5/14GK2478597SQ0122587
公开日2002年2月27日 申请日期2001年5月31日 优先权日2001年5月31日
发明者罗显泉 申请人:罗显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