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部直肠息肉结扎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653阅读:47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深部直肠息肉结扎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
在纤维结肠镜出现之后,对于深部直肠较大带蒂息肉、普通采用电凝、电切术摘除,但这种方法不能避免出血、穿孔等并发症、使患者感到很大的痛苦,再加上器械昂贵,对手术的技术要求较高,中小型医院无力购买,也给临床工作带来一定困难,同时使许多患者不能得到及时的医治,而负压吸引圈仅适用于小息肉,对于深部较大的直肠息肉则无能为力。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一种价廉、易操作、并能有效防止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深部直肠息肉结扎器械。
本实用新型实现上述任务的方法是、将与乙状结肠镜配套的棉球夹持器上的不锈钢推压短管除去,换上一根20cm~35cm、内径相同的金属推压管成为夹持器,将一根直径在2cm-5cm,长度在25cm-50cm的一端带一圆孔的金属条成为结扎器,再配合直肠镜或乙状结肠镜成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是在直肠镜或乙状结肠镜直视下进行的,先小心地使夹持器夹住息肉蒂基部,将一根线缚于结扎器的圆孔上、使其插入直肠、绕过息肉及夹持器、使线尽量靠近息肉的蒂基部、然后使线随结扎器退出肛门外、解开缚结、将两线头在肛门外打上外科结之第一扣,将一线头穿过结扎器圆孔,在助手的帮助下,借助结扎器将线结推入至息肉蒂基部扎紧成为第一扣,然后以同样方式结上第二扣,即为结扎完毕。退下夹持器推压管,取出夹持器及结扎器,将两线头留置于肛门外、取出直肠镜或乙状结肠镜,手术即为完成。一段时间后,息肉则会自行脱落。线头留于肛门外、可观察脱落时间。
本实用新型同已有技术相比,有明显的优点和积极的效果,首先是在临床中,能有效的避免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其次是成本低廉、易于制造(需注意的是要打磨光滑、以免戳伤肠壁及割断缚线),是电凝、电切器械所不能比拟的;第三是操作容易,不需要很高的技术,操作人员仅需在体外试验操作几次,能较好的掌握持线之力度就可进入临床操作。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图1为夹持器;图2为结扎器;图3为实施图。
图1为夹持器,(1)、为弹性夹口,(2)、为夹持杆,(3)、为推压管,(4)、为把手。虚线为推压管(3)上推,弹性夹口(1)夹紧的状态。图2为结扎器,(5)、为圆孔,(6)、为结扎器杆。图3为实施图。(7)、为直肠镜或乙状结肠镜,(8)、为直肠深部息肉,(9)、为结扎器,(10)、为夹持器,(11)、为结扎器。箭头为结扎线的受力方向。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照图3将直肠镜或乙状结肠镜(7)从患者肛门插入直肠,使夹持器(10)从直肠镜或乙状结肠镜(7)中插入、待弹性夹口(1)卡住息肉蒂(8)后使推压管(3)向上,弹性夹口(1)夹住息肉(8)蒂基部,然后使缚有线的结扎器(11)从直肠镜或乙状结肠镜(7)中伸至息肉(8)并经过息肉(8),并使线从息肉(8)底基部滑过并在结扎器(11)的引导下达到肛门外,解开缚于结扎器(11)圆孔(5)的线结,使两个线头结成一个外科结之第一扣,一端由助手持住、另一端重新穿过圆孔(5)由术者持住、在结扎器(11)重新推进到息肉(8)的底基部时使之结紧、之后顺线头抽出结扎器(11),使两线头在肛门外打上一外科结之第二扣,在助手及结扎器(11)、术者的配合下,用前法将线结推入扎紧、再将结扎器(11)抽出,此时,息肉已被扎死。将两线头留于肛门外,取出夹持器(10)及直肠镜或乙状结肠镜(7),本手术即告完成,而息肉(8)由于被缚紧,血液循环断绝,逐步坏死,在一定时间之后,息肉(8)便会自行脱落。
权利要求
1.深部直肠息肉结扎器、包括直肠镜或乙状结肠镜,其特征是结扎器的一端有一小孔,夹持器由与乙状结肠镜配套的棉球夹持器去掉短推管,换上一根长推管而成。
2.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深部直肠息肉结扎器、其特征是结扎器由一根长度在25~50cm、直径在2~5cm的金属条制成。
3.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深部直肠息肉结扎器,其特征是夹持器推管的长度在20cm~35cm之间。
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主要用于医治距肛门30cm以下的较大的带蒂息肉。过去采用纤维结肠镜下电凝、电切方法摘除,不能避免出血,穿孔等并发症,使患者感到很大的痛苦,再加上价钱昂贵,对手术要求较高,常使中小型医院无力购买和实施,使许多患者不能得到及时的医治。本实用新型具有价格低廉,操作容易的特点,而且在手术过程中,能有效避免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制造的特点。
文档编号A61B17/22GK87205085SQ87205085
公开日1988年1月27日 申请日期1987年6月25日
发明者刘建新 申请人:刘建新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