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拔火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56168阅读:46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保健拔火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保健拔火罐属于医疗保健类器材制造技术。
背景技术
拔火罐是传统医学中常用的医疗器械之一,最早为有底圆柱体形容器,经过明火的加热后迅速放在患者穴位的皮肤上,通过热胀冷缩后容器内空气收缩产生负压,使容器吸附在穴位的皮肤上,进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近期人们改用在圆柱体形容器内增加活塞,并在上部改用螺旋装置,旋转螺旋装置,使活塞上移,从而使内部产生负压,也有人在容器顶端增加一个单向活塞,并配备一个抽气筒用软管接通抽气筒与单向活塞并抽气,使之产生负压,但以上的拔火罐都存在不足之处,传统拔罐需要明火加热,而螺旋式装置的拔火罐需要在患者穴位上多次旋转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还有抽气式拔火罐需要配备抽气筒和软管给操作带来许多不便。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克服上述缺陷,只要旋转拔火罐上的拔动手柄,通过其转动就能牵动活塞绳带动下部的活塞上移而产生负压,并在转动轴旁设置了保险止回装置,它可灵活固定转动手柄的位置,进而控制拔火罐产生负压的大小,当使用完毕时,只要下压止回装置后,活塞在弹簧的作用下,自动复位的保健拔火罐。
解决该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保健拔火罐由罐体、扳动手柄、活塞构成,其特征在于罐体为空心圆柱形,上部为半球形,中间开口,两侧各设有一个转动轴孔,用于固定扳动手柄,其中上部还设有一隔板,隔板上开设三个通孔,并设有一固定止回杠的凸出凹槽;扳动手柄由扳动轴、锯形齿轮、止回杠组成,止回杠上凸出部份与扳动手柄上锯形齿轮相吻合,扳动手柄上还开设上下贯通的一个通孔,用于活塞绳的通过,并在上部通孔附近增设一个活塞绳调节固定螺丝,活塞由上下活塞垫片和橡皮活塞组成,通过左右两个活塞杠螺纹连接,活塞弹簧套置在两个活塞杠外,活塞杠通过隔板上的两个通孔,上部经过螺母限定在罐体内,其上活塞垫片上设有一个活塞绳固定扣,活塞绳系在活塞垫片的固定扣上,经过罐体隔板中心的通孔后再通过扳动手柄上下贯通的通孔固定在扳动手柄上,使扳动手柄与活塞通过活塞绳连接,使用时只要将扳动手柄旋转即可带动活塞绳进而使活塞上移产生负压,同时利用止回装置可灵活控制扳动手柄的旋转幅度,进而控制活塞上移的幅度,使之控制罐体产生的负压大小。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有如下优点1、不用明火加热罐体,只需旋转扳动手柄即可产生负压。
2、止回装置可灵活控制活塞上移的幅度,使之控制罐体产生和负压大小。
3、使用方便安全。



图1、图2、图3、图4、图5、图6为本实新型的立体图、主视图、左视图、右视图、俯视图及仰视图。
图7、图8、图9、图10、图11、图12、图13、为本实用新型扳动手柄的立体图、主视图、左视图、右视图、俯视图、仰视图及A-A剖面图。
图14、图15、图16为本实用新型的上活塞垫片的主视图、俯视图及仰视图。
图17、图18为本实用新型下活塞垫片的主视图及俯视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橡皮活塞的俯视图。
图20、图21、图22、图23为本实用新型的止回杠的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及仰视图。
图24、图25为本实用新型的扳动手柄与止回杠及活塞的关系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详细阐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如附图1、图2、图3、图4、图5、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保健拔火罐,由罐体(1)、扳动手柄(2)、活塞(3)构成,罐体(1)为透明空心圆柱形状,上部为半球形,中间开口,其上中部有一隔板(11),隔板(11)上开设三个通孔,活塞杠通孔(111)、(111)及活塞绳通孔(112),分别用于稳定和限定活塞杠,当活塞上下移动时活塞杠被限定在通孔处作垂直上下移动从而保证活塞不发生斜移,及让活塞绳(333)通过,隔扳(11)上还设有固定止回杠的凸出部份中间开凹槽的凹座(14),其凹槽的宽度与止回杠(26)的宽度相同,两侧中心开设一个贯穿的通孔,用于固定止回杠(26),并使用插销贯通凹槽的通孔和止回杠(26)前端的通孔(261)使之为活动连接,在罐体(1)上部两侧中心还设有一扳动轴通孔(12),用于转动轴(27)的贯穿及固定扳动手柄(2);扳动手柄(2)轴端左侧设有一锯形齿轮(21),扳动轴(27)贯通扳动手柄(2)和锯形齿轮(21)并活动连接在罐体(1)上部两侧的扳动轴孔(12)上;活塞(3)由橡皮活塞(32)和上下活塞垫片(33)、(31)及活塞杠(34)和活塞绳(333)及活塞弹簧(35)构成,其橡皮活塞(32)与罐体(1)的空心圆柱内径相匹配,而上下活塞垫片(33)(31)略小于橡皮活塞(32),其作用为保护橡皮活塞在移动时不变形以及固定活塞杠(34),上下活塞垫片(33)、(31)及中间的橡皮活塞(32)通过活塞杠(34)下部的螺母固定,并在中部套置活塞弹簧(35)后穿过隔板(11)的活塞杠通孔(111)上部用螺母旋紧,限定在罐体(1)内。
又如附图7、图8、图9、图10、图11、图12、图13所示,扳动手柄(2)左侧的锯形齿轮(21)为八齿锯形构造,并与扳动手柄为连体结构,其齿轮的齿高与齿距与止回杠(26)上的凸出部份止回齿(262)相吻合;扳动手柄(2)靠近轴端的垂直中线上还开设一上下贯通的活塞绳孔(22)、(23),在上活塞绳孔(22)附近还开设底部与之相通的丝纹调节绳塞(24),调节绳塞(24)可调节和固定活塞绳长短。扳动手柄(2)前端中心还左右开设一贯通的转动轴孔(25)其大小与转动轴(27)相匹配,用于转动轴(27)的通过,使之固定在罐体(1)上部的扳动轴孔(12)上。
又如附图14、图15、图16、图17、图18、图19所示,上下活塞垫片(33)、(31)为圆形结构,其靠近两侧各开设有一活塞杠通孔(331)、(331)、(311)、(311)、橡皮活塞(32)亦为圆形结构,其靠近两侧亦也开设有活塞通孔(321)、(321)它们的大小与活塞杠(34)的直径相匹配并互相对应,且也与隔板(11)上的活塞杠通孔(111)、(111)相对应,用于活塞杠(34)的穿过并用螺母固定组成活塞(3),上活塞垫片(33)的上部圆心处还设置一个活塞绳固定扣(332),用于固定活塞绳与活塞的连接。
又如附图20、图21、图22、图23所示,止回杠(26)其前端开设有一通孔(261)作用为通过插销使之连接在罐体(1)上中部隔板(11)上的止回杠固定凸出凹座(14)上,其前上部设有一凸出的止回齿(262)其形状大小与锯形齿轮(21)的齿轮相匹配,其下部还开设一止回弹簧凹槽(263),用于隐埋止回弹簧(264)。
又如附图24、图25、所示,当扳动手柄在右侧时,下活塞绳孔(23)处于最低点,活塞绳(333)最长,其活塞(3)也处在最低位置,如图(25)的状态。当扳动手柄在左侧时,下活塞绳孔(23)处于最高点,而活塞绳(333)部份缠绕在扳动手柄前端上,从而牵动活塞(3)使之上移,这时止回杠(26)在止回弹簧(264)的作用下其前上部的止回齿(262)恰好卡住锯形齿轮(21)使扳动手柄(2)固定,其活塞(3)也处在最高位置,此时罐体(1)内产生的负压最大,如图24的状态。当下压止回杠(26)时其前上部的止回齿(262)离开锯形齿轮(21),活塞(3)在活弹簧(35)的作用下,自动复位下移,在活塞绳(333)的牵动下扳动手柄(2)也随之回到右侧,恢复到图25的状态。
使用本实用新型保健拔火罐,只要将罐体(1)下部的罐口(13)对准患者穴位的皮肤处并按紧,这时只需将右侧的扳动手柄(2之向左侧旋转,在活塞(332)的牵动下,活塞(3)则随之上移,并产生负压,这时通过透明的罐体(1)观察皮肤上隆状况,可随时停止旋转,而止回杠(26))在止弹簧(264)的作用下其前上部的止回齿(262)恰好卡住锯形齿轮(21)使扳动手柄(2)被固定。使用完毕时只需将止回杠(26)下压,其前上部止回齿(262),离开锯形齿轮(21)后,活塞(3)在活塞弹簧(35)的作用下随之下移,并通过活塞绳(333)的牵动,使扳动手柄(2)也回复到右侧。如果活塞(3)上移幅度不够时,只需将扳动手柄(2)上的绳塞(24)旋松,并拽紧活塞绳(333)再次旋紧绳塞(24),即可调节活塞绳(333)的长度,从而调节拔火罐产生的负压大小。
当然,此保健拔火罐,罐体的直径大小、扳动手柄的形状与长短、转动轴与手柄及罐体的连接方式、活塞的组成的方式也可不同,但这样的变化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保健拔火罐由罐体、活塞、扳动手柄构成,其特征在于罐体为空心圆柱形,上部为半球形,中间开口两侧设有转动轴孔,上中部设有一隔板,隔板上开设三个通孔分别用于限定活塞杠和活塞绳的通过,并设有一固定止回杠的凸出凹槽,用于固定止回杠;活塞由上下活塞垫片和橡皮活塞及活塞杠和活塞弹簧组成,上下活塞垫片及中间的橡皮活塞通过两个活塞杠下部螺纹固定,活塞弹簧套置在活塞杠中部上,活塞杠穿过罐体隔板的通孔后上部用螺母限定在罐体内;扳动手柄由锯形齿轮和止回杠组成,转动轴通过罐体上部的转动轴孔和扳动手柄上的轴孔,使扳动手柄与罐体相连接,在扳动手柄上开设一贯通上下的通孔,用于活塞绳与扳动手柄的连接,通孔旁开设一底部相通的丝纹调节绳塞,止回杠上的止回齿与扳动手柄上的锯形齿轮相匹配,并固定在罐体的隔板上,通过止回弹簧使止回齿与锯形齿轮吻合,发挥止回作用;活塞绳一端固定在活塞上垫片的固定扣上,穿过隔板的圆心通孔后,一端与扳动手柄上下的活塞绳通孔连接,并通过旁边的绳塞固定与调节。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保健拔火罐属于医疗保健器材制造技术领域,它所要解决的是现有拔火罐需要明火加热或需要配置抽气筒的技术问题,解决该技术方案要点是保健拔火罐,由罐体、扳动手柄和活塞构成,其主要技术特征在于罐体内设活塞并通过活塞绳与扳动手柄相连,并在扳动手柄上设置止回装置,当转动扳动手柄时活塞随之上移在罐体内产生负压,并被止回装置固定,当下压止回杠时,止回杠上的止回齿离开扳动手柄上的锯形齿轮后,活塞在弹簧作用下才能自动下移,扳动手柄也随之复位,本实用新型主要用于传统医学的治疗和家庭保健之用。
文档编号A61H7/00GK2654089SQ200320102770
公开日2004年11月10日 申请日期2003年11月5日 优先权日2003年11月5日
发明者林辉明 申请人:林辉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