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慢性咽喉炎的外用中药及其治疗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0658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急慢性咽喉炎的外用中药及其治疗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治疗急慢性咽喉炎的中药,具体地说是采用中医理论“内病外治”的学说,通过选方中药由喉部自外向内渗透以治疗急慢性咽喉炎的中药及其治疗带。
背景技术
急性咽喉炎是咽粘膜、粘膜下组织的急性炎症,慢性咽喉炎为咽部粘膜、粘膜下及淋巴组织的弥漫性炎症,常为上呼吸道慢性炎症的一部分,一般病程冗长,顽固难愈,均属于是常生活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据统计,患咽喉炎早期没有得到有效治疗的病人尤其是儿童患者,导致引发急性支气管炎、肺炎、肾炎的病例屡屡可见,有的甚至延发为慢性支气管炎、感染型支气管哮喘、慢性肾炎等等而造成终身遗憾。因此,急慢性咽喉炎的治疗意义十分重大。
目前,治疗咽喉炎的方法及药物已有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一,雾化剂。雾化剂是将西药或中药制成药液,用雾化器将药液从口腔喷入咽部,通过使药液直接作用于咽部来治疗咽喉炎,需要到医院中由专门的医生采用专业器械来进行,需要抽出一定的时间,令部分患者难以接受,而对于儿童患者就更不易采用,并且在喷入的药液过程中由于经过蒸发可能改变药物成份含量。
二,口服西药或中药及注射针剂,其主要原理是使药物通过人体吸收进入人体的循环系统,从而达到局部治疗的作用,因而易产生副作用,而且因为药物进入整个循环系统,其有效量较小,造成大量的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使用方便、不改变中药成份和无副作用的治疗急慢性咽喉炎的外用中药及其治疗带,其主要目的在于克服前述现有治疗咽喉炎的方法及药物所存在的种种缺点。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急慢性咽喉炎的外用中药,其组分及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如下知母10-16、牡丹皮10-16、紫苏10-16、霍香10-16、大青叶5-9、薄荷5-9、枇杷叶5-9、桔梗5-9、甘草5-9、蝉脱5-9、柴胡5-9、射干5-9。
前述各组分的推荐重量百分比为知母13、牡丹皮13、紫苏13、霍香13、大青叶6、薄荷6、枇杷叶6、桔梗6、甘草6、蝉脱6、柴胡6、射干6。
急慢性咽喉炎的外用中药治疗带,包括药囊以及可将药囊固定于人体喉部的护带,药囊夹设于护带和人体喉部之间,护带两端设有扣接件或系带,药囊内装有捣碎并均匀混合的中药,其组分及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如下知母10-16、牡丹皮10-16、紫苏10-16、霍香10-16、大青叶5-9、薄荷5-9、枇杷叶5-9、桔梗5-9、甘草5-9、蝉脱5-9、柴胡5-9、射干5-9。
前述药囊内的中药各组分的推荐重量百分比为知母13、牡丹皮13、紫苏13、霍香13、大青叶6、薄荷6、枇杷叶6、桔梗6、甘草6、蝉脱6、柴胡6、射干6。
本发明采用辛凉解表、祛风清热的多种纯中药合理配伍,使用时将药囊通过护带固定紧贴于人体咽喉外部增音、强音、人迎等穴位处,经药物渗透促进咽喉内壁的血液循环,增强局部细胞营养,提高局部组织自身免疫力而达到治疗目的。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一,通过临床试验证明,其治愈时间短,不同阶段患者的平均治愈率高,无副作用;二,其使用方法简单,一般只需在夜间临睡前将治疗带系上,早晨起床时解下即可;三,由于只对局部产生作用,其药物的利用率高,并且不会对人体其他部位产生不良影响。


图1为对50例各阶段咽喉炎患者采用本发明中药治疗带进行治疗的临床观察记录表;图2为对50例各阶段咽喉炎患者采用西药进行治疗的临床观察记录表。
具体实施例方式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一,一种外用中药治疗带,包括药囊以及可将药囊固定于人体喉部的护带,药囊夹设于护带和人体喉部之间,对准人体喉部的增音、强音、人迎三个穴位,护带两端设有扣接件或系带,将以下各组分的中药捣碎后均匀混合放入药囊内知母13克、牡丹皮13克、紫苏13克、霍香13克、大青叶6克、薄荷6克、枇杷叶6克、桔梗6克、甘草6克、蝉脱6克、柴胡6克、射干6克。该组分适宜各类型成人使用。
使用该中药治疗带时应注意如下事项
一,将药囊对准喉结部位,用护带松紧适宜地将其固定,一般在夜间睡前系上,早晨起床后解下,若天气寒冷也可24小时使用。药囊每袋每次用3天左右,根据病情更换新的药囊使用,护带宜专人专用,每次用过之后,洗净晒干后备用。药囊平时应防潮防水,若不慎碰湿必须更换新药囊使用。
二,急性咽喉炎早期患者不用其他辅助药品,体温在37.6℃-38℃时加服少量退热药物,局部如咽喉后壁或扁桃腺化脓感染、体温高于38℃的患者必须增用西药抗生素及退热药物,慢性咽喉炎采不服药或适量服用润喉片进行局部辅助治疗。
三,使用期间出现咽喉干燥,属正常现象,须多饮温开水或凉开水。
发明人从1989年至2001年对50例采用本发明中药治疗带的咽喉炎患者和50例采用西药治疗的咽喉炎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
参照图1的表格,显示了本发明中药治疗带的治疗情况,其中包括20例早期患者,20例中期患者,7例晚期患者和3例慢性患者。早期患者的临床症状为咽喉部痒、痛、干燥不适,体温正常,治疗措施只使用本中药治疗带而不用其他药物,夜间临睡前将该中药治疗带系上,早晨起床时解下,使用1-2天,治愈19例,1例无效;中期患者的临床症状为咽喉部明显充血,扁桃腺I°肿,体温小于38℃,治疗措施除采用本中药治疗带外,还服用适量解热止痛药,治疗时间为2-4天,治愈18例,2例无效;晚期患者的临床症状为扁桃腺II°肿,疼痛、化脓感染,体温大于38℃,治疗措施除采用本中药治疗带外,还加服用解热止痛药及抗菌素,治疗时间为3-7天,治愈5例,2例无效;慢性患者的临床症状为反复性咽喉不适、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体温正常或低温,治疗措施除采用本中药治疗带外,加用润喉药片,治疗时间为28-35天,治愈2例,1例无效。平均治愈率为88%。
参照图2的表格,显示了西药的治疗情况,其中包括和前述相同临床症状的20例早期患者,20例中期患者,7例晚期患者和3例慢性患者。早期患者采用口服抗菌素、润喉片进行治疗,治疗时间为2-3天,治愈16例,4例无效;中期患者采用口服解热止痛药、抗菌素、润喉片,治疗时间为3-5天,治愈15例,5例无效;晚期患者采用注射解热、抗菌素针剂进行治疗,治疗时间为3-6天,治愈7例;慢性患者采用消炎、激素雾化及口服抗菌素、润喉片,治疗时间为28-35天,治愈1例,2例无效。平均治愈率为74%。
通过上述临床观察的对比可知,采用本中药治疗带对于早期、中期、慢性的咽喉炎患者的疗效均优于西药的疗效,仅对于晚期患者的疗效略逊于西药。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二,与实施方式一的主要区别在于其药囊中的各中药组分含量不同,其各组分含量分别为知母6.5克、牡丹皮6.5克、紫苏6.5克、霍香6.5克、大青叶3克、薄荷3克、枇杷叶3克、桔梗3克、甘草3克、蝉脱3克、柴胡3克、射干3克。该配方的各组分相对实施方式一减半,适宜十三岁以下儿童使用。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三,与实施方式一的主要区别在于其药囊中的各中药组分含量不同,其各组分含量分别为知母10克、牡丹皮10克、紫苏16克、霍香16克、大青叶5克、薄荷5克、枇杷叶5克、桔梗6克、甘草9克、蝉脱9克、柴胡9克。该组分适宜各类型成人使用。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四,与实施方式一的主要区别在于其药囊中的各中药组分含量不同,其各组分含量分别为知母16克、牡丹皮16克、紫苏10克、霍香10克、大青叶9克、薄荷9克、枇杷叶7克、桔梗8克、甘草5克、蝉脱5克、柴胡5克。该组分适宜各类型成人使用。
上述仅为本发明的几个具体实施方式
,但本发明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发明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发明保护范围的行为。
权利要求
1.急慢性咽喉炎的外用中药,其特征在于其组分及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如下知母10-16、牡丹皮10-16、紫苏10-16、霍香10-16、大青叶5-9、薄荷5-9、枇杷叶5-9、桔梗5-9、甘草5-9、蝉脱5-9、柴胡5-9、射干5-9。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急慢性咽喉炎的外用中药,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组分的推荐重量百分比为知母13、牡丹皮13、紫苏13、霍香13、大青叶6、薄荷6、枇杷叶6、桔梗6、甘草6、蝉脱6、柴胡6、射干6。
3.急慢性咽喉炎的外用中药治疗带,其特征在于包括药囊以及可将药囊固定于人体喉部的护带,药囊夹设于护带和人体喉部之间,护带两端设有扣接件或系带,药囊内装有捣碎并均匀混合的中药,其组分及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如下知母10-16、牡丹皮10-16、紫苏10-16、霍香10-16、大青叶5-9、薄荷5-9、枇杷叶5-9、桔梗5-9、甘草5-9、蝉脱5-9、柴胡5-9、射干5-9。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急慢性咽喉炎的外用中药治疗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药囊内的中药各组分的推荐百分比为知母13、牡丹皮13、紫苏13、霍香13、大青叶6、薄荷6、枇杷叶6、桔梗6、甘草6、蝉脱6、柴胡6、射干6。
全文摘要
一种外用中药及其治疗带,治疗带包括药囊以及可将药囊固定于人体喉部的护带,药囊夹设于护带和人体喉部之间,护带两端设有扣接件或系带,药囊内装有捣碎并均匀混合的中药,其组分及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如下知母10-16、牡丹皮10-16、紫苏10-16、霍香10-16、大青叶5-9、薄荷5-9、枇杷叶5-9、桔梗5-9、甘草5-9、蝉脱5-9、柴胡5-9、射干5-9。通过临床试验证明,本发明对急慢性咽喉炎的治愈时间短,不同阶段患者的平均治愈率高,无副作用,其使用方法简单,药物的利用率高。
文档编号A61K35/64GK1778374SQ20041003637
公开日2006年5月31日 申请日期2004年11月19日 优先权日2004年11月19日
发明者林明江 申请人:林明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