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胃血止糊剂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847874阅读:25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胃血止糊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以中草药为原料制备的中成药,具体地说是胃血止糊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上消化道出血为临床常见的多发性内科急症,属祖国医学“呕血”、“黑便”范畴。中医学认为,该病多由饮食不节,胃中积热,情志失和,肝郁化火,致火盛气逆,迫血妄行而成。
在现有的文献报道中,国内见新田县中医院何石生自拟胃血康糊剂(黄芪、地榆、大黄炭、藕节炭、白芨、三七、海螵蛸)治疗上消化道出血,该方以益气摄血、凉血止血为治法,锦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毕旭东,以自制止血糊剂(三七粉、洛赛克、盖胃平)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此为中西药合用组方。湖南省醴陵市中医院彭泽龙,运用自制黄白止血糊剂(黄芪、生大黄、蒲黄炭、白芨、乌贼骨、云南白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龙岩市第一医院林平的研究,则单用生大黄粉治疗等。国内有用中药大黄、三七、白芨、乌贼骨等1-2味与其他中药组成糊剂和散剂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研究。但未见与本发明药物配方相同的报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清胃降火,疏肝降逆,凉血止血且综合止血、抑酸、保护胃黏膜、促进胃肠蠕动等多种作用,功效更全面的胃血止糊剂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药物由以下重量份原料制备而成柴胡10~20,白芍10~30,枳实10~20,乌贼骨10~30,浙贝母10~30,白芨10~30,厚朴10~20,槟榔10~20,苍术10~20,乌药10~20,大黄15~30,生甘草6克~10。
本发明的制备方法是1)1/2白芨留用粉碎成细粉;2)其余药物除大黄外,进行减压煮提两次,大黄于第二次煮提时加入,合并滤液,浓缩至稠膏,混入白芨细粉,拌匀;
3)拌匀后的药物,进行减压干燥后,粉碎过80目筛,即可制成散剂。
用本发明的组方可以制备成多种剂型的药物。
本发明中的前期单味药物的临床及药理研究已进行了三十多年,如方中主药大黄内含鞣酸,具有局部收敛及收缩血管作用,白芨富含挥发油、淀粉及黏液质,有良好的局部止血作用,能使血细胞凝聚,形成人工血栓,白芨研面煮糊后更增其胶粘之性,口服可直接作用于出血部位。本发明的创新点主要表现在具有清胃降火,疏肝降逆,凉血止血且综合止血、抑酸、保护胃黏膜、促进胃肠蠕动等多种作用。较目前报道的中药组方功效更全面。
本发明的药物经63例治疗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观察,获得满意疗效。
治疗上消化道出血63例报告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128例患者为1995年至2004年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的住院病人,其中男72例,女56例,治疗前均经过胃镜证实为上消化道出血,除外肝硬变并发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消化道肿瘤、胃黏膜脱垂、胆道疾病等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病例,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63例,男41例,女22例,年龄24~82岁,对照组65例,男42例,女23例,年龄22~78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分型及出血量等经X2检验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两组临床资料见表1表1 两组病例临床资料比较

2、出血程度轻度估计出血量在500毫升以内,黑便成形,偶有头昏、心悸,脉率、血红蛋白无明显变化。
中度估计出血量在500~1000毫升,大便稀溏色黑如漆,可有吐血、心悸、口干、眩晕或见昏厥,脉率100次/分左右,血红蛋白70~100克/升。
重度估计出血量在1000毫升以上,吐血便血频作,眩晕心悸,口干尿少,甚则汗出肢冷,神志恍惚或昏迷,脉微细欲绝,脉率120次/分以上,血压下降,收缩压在90mmHg以下,血红蛋白低于70克/升。①二、治疗方法1、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1)卧床休息;(2)补充血容量;(3)抑制胃酸及保护胃黏膜;(4)止血药;(5)重度出血者以冰盐水加去甲肾上腺素口服;(6)中至重度出血有呕吐者则禁食,禁食期间注意能量供给、内环境的稳定,必要时输血、抗休克等治疗。
2.治疗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的同时,口服自拟“胃血止”粉(本发明的药物),用法每次5克,用稀释藕粉一起煮沸,置冷后服用,或胃管内注入。每天3~4次。疗程一周。
三、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1、疗效标准(一)临床治愈A一周内吐血或黑便停止,大便潜血试验连续3天阴性。B出血伴随症状明显改善。
(二)显效A一周内吐血或黑便停止,连续3天大便潜血试验(+)。B出血伴随症状有所改善。
(三)有效A一周内出血减少,大便潜血由强阳转为(++)。B出血伴随的症状略有改善。
(四)无效A经治一周,出血不止,重度出血经治疗24小时后无好转甚至加重。B出血伴随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五)加重A经治一周,出血量有增无减。B出血伴随症状加重,或出现脱症(休克)。②2、治疗结果两组疗效比较见表2表2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虽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X2=0.806,P>0.05)。而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X2=5.937,P<0.05>两组大便转阴时间治疗组平均为3.2+1.6天,对照组平均为4.6+1.5天。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在整个治疗期间未见过敏及明显肝肾功能受损表现。
讨论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多由食管、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病变所致,以消化性溃疡出血最多见。自拟方“胃血止”系本发明人遍览古今名方并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而组成,具有清胃泻火,疏肝降逆,凉血止血的功效。方中的单味中药、合剂、冲剂已见诸多报道,如大黄,内含鞣酸,具有局部收敛及收缩血管作用。白芨富含挥发油、淀粉及黏液质,有良好的局部止血作用,能使血细胞凝聚,形成人工血栓,白芨研面煮糊后更增其胶粘之性,口服可直接作用于出血部位。乌贼骨、浙贝母有明显的吸附胃蛋白酶和中和胃酸的作用,因而能保护溃疡面。芍药中的芍药甙对应激性溃疡有预防作用,并抑制胃液分泌。其余诸药协同作用,共同起到清胃止血的作用。通过上述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可以看到,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方“胃血止”,止血时间明显缩短,治愈率提高。由此减少了住院时间,降低了医疗费用,减轻了患者负担,并且未见明显毒副作用,安全、可靠。因此自拟“胃血止”方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疗效好,可以改进剂型,争取科研立项,进一步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①李开兴.中医药临床科研指南[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540;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血证急症协作组.中医内科急症诊疗规范(血证急症诊疗规范)[M].北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1994,60。)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按重量份(千克)取原料柴胡10,白芍10,枳实10,乌贼骨10,浙贝母10,白芨10,厚朴10,槟榔10,苍术10,乌药10,大黄15,生甘草6克。
制备方法1)1/2白芨留用粉碎成细粉;
2)其余药物除大黄外,进行减压,煮提两次,大黄于第二次煮提时加入,合并滤液,浓缩至稠膏,混入白芨细粉,拌匀;3)拌匀后的药物,进行减压干燥(现有常规技术)后,粉碎过80目筛,即可制成散剂。
实施例2按重量份(千克)取原料柴胡15,白芍15,枳实15,乌贼骨15,浙贝母15,白芨20,厚朴15,槟榔15,苍术12,乌药15,大黄20,生甘草8克。
按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
实施例3按重量份(千克)取原料柴胡20,白芍30,枳实20,乌贼骨30,浙贝母30,白芨30,厚朴20,槟榔20,苍术20,乌药20,大黄30,生甘草10。
按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
权利要求
1.一种胃血止糊剂,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以下重量份原料制备成的药物柴胡10~20,白芍10~30,枳实10~20,乌贼骨10~30,浙贝母10~30,白芨10~30,厚朴10~20,槟榔10~20,苍术10~20,乌药10~20,大黄15~30,生甘草6克~10。
2.权利要求1所述的胃血止糊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它是按以下步骤进行1)1/2白芨留用粉碎成细粉;2)其余药物除大黄外,进行减压煮提两次,大黄于第二次煮提时加入,合并滤液,浓缩至稠膏,混入白芨细粉,拌匀;3)拌匀后的药物,进行减压干燥后,粉碎过80目筛,即可制成散剂。
全文摘要
本发明是一种胃血止糊剂及其制备方法。它是由以下重量份原料制备成的药物柴胡10~20,白芍10~30,枳实10~20,乌贼骨10~30,浙贝母10~30,白芨10~30,厚朴10~20,槟榔10~20,苍术10~20,乌药10~20,大黄15~30,生甘草6克~10。本发明中的药物具有清胃降火,疏肝降逆,凉血止血且综合止血、抑酸、保护胃黏膜、促进胃肠蠕动等多种作用,较目前报道的中药组方功效更全面。
文档编号A61P1/00GK1785366SQ20051004862
公开日2006年6月14日 申请日期2005年11月14日 优先权日2005年11月14日
发明者姜莉芸, 余晓玲, 耿嘉蔚, 刘明, 范红, 顾力华 申请人:昆明市中医医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