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穿刺式负压引流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8871阅读:32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穿刺式负压引流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外科医疗手术器械,具体属于负压引流器,用于引流和收集手术后皮下、肌肉及关节腔内等处的渗液。
背景技术
目前,医生普遍采用的负压引流器一种是仅包括采集球和引流管两部分,直接将引流管的一部分插入体内,将体内积液等通过负压作用被吸入采集球;还有一种是包括采集球、连接管、引流管三个部分,但连接管和引流管的管径基本上一样粗。以上这两种现有的负压引流器大都采用硅胶材料制成,管子非常软,为了保证引流效果通畅,目前都采用比较粗的引流管。在手术过程中操作者必须首先在皮肤表面另开一个1公分大小的切口,并先用血管钳将引流管放在皮下伤口处,然后夹住引流管由上述切口拖曳至体外,最后在切口处缝扎以固定引流管。因此,目前现有的负压引流器存在如下缺陷首先,因为引流管管径较大,增加了体外感染的机会;其次,皮肤表面的切口增加了另一个感染源和疤痕;再者,操作过程复杂给操作人员带来不便。另外,粗软的引流管埋在伤口内,在缝合伤口过程中,经常不慎将它缝在肌肉或皮下层,以致不能拔出,而重新切开伤口将给病人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穿刺式负压引流器一种穿刺式负压引流器,其包括采集球,其包括瓶体和密封瓶体的端盖,端盖上设有出气孔和管接头;连接管,其一端通过上述管接头与采集球连接;引流管,其包括连接部和引流部,引流部上设有多个引流孔;其中,该引流器还包括穿刺针,其包括安装部和穿刺部,该安装部的末端具有倒刺结构以便在穿刺时紧配合于引流管的连接部内,而在穿刺完成后穿刺针可从引流管的连接部脱离;引流管的管径较连接管小,引流管的连接部的末端在穿刺完成后插入连接管上与采集球相对的另一端内并与之紧配合。
优选的,上述引流器还包括一紧固圈,该紧固圈卡在上述连接管和引流管相配合处的外圆周面上;上述紧固圈由高橡胶材料制成。
较佳的,在上述引流管上靠近引流孔处的连接部上还设有止拉标记。
最佳的,上述引流管上至少引流部设有可在X光线下显影的金属线。
进一步,上述穿刺针与引流管的外径相等。
又,上述穿刺针的穿刺部相对安装部倾斜一角度α;上述角度α的范围是135°~17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穿刺式负压引流器具有穿刺针和管径较小的引流管,因而避免了为从体内引出引流管而必须另开创口造成的体外感染和疤痕;由于在引流管和连接管的结合处套有弹性紧固圈,从而避免了上述管子的意外脱开造成环境污染;同时,引流管上止拉标记的设置也避免了具有引流孔的引流管引流部被拉出体外导致空气进入患者体内;另外,引流管上显影金属线的设置也可在其意外滞留于体内时轻松探测到它所在的位置。最后,由于引流管较细,该新型应用范围较广,即使在皮下组织也可使用,能有效避免手术后的皮下淤血。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穿刺式负压引流器穿刺前的状态示意图;图2是图1中穿刺式负压引流器穿刺后的状态示意图;图3是图1中A处的放大图,为清楚显示穿刺针的倒刺结构对引流管进行了局剖。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作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为一种穿刺式负压引流器,其包括采集球1,与采集球连接的连接管2,引流管3,穿刺针4,在该穿刺式负压引流器被使用之前,上述各部件可分开存放即互不连接;当手术需要使用本新型引流器时,穿刺针4与引流管3连接(见图1),当穿刺针4穿过皮肤并牵引引流管3从体内部分延伸至体外时,穿刺针的功能执行完毕,这时,引流管3与连接管2连接(见图2)。
下面,再参见图1,并结合图2、图3来说明本实用新型引流器的具体结构。采集球1包括瓶体11和端盖12,瓶体11用于接收引流管3从体内引流的体液,端盖12用于密封瓶体11,端盖12上设有出气孔121、管接头122以及可用于密封出气孔121的密封塞123。为了使采集球1产生负压,以便在使用时可顺利将体液引流至其瓶体11内,需要先将采集球内的空气通过出气孔121挤出来,然后用密封塞123堵住该出气孔。连接管2可用聚氯乙烯等材料制成,其一端21套在采集球1的管接头122上,由于其本身的弹性会紧紧地箍在管接头122外侧,从而与采集球1连通。引流管3在放入体内之前和之后,与它连接的部件完全不同,这一点将随后说明。该引流管3可用聚氯乙烯等材料制成,其包括连接部31和引流部32,引流部32上设有多个细密的引流孔33,以便当引流部32被埋留在体内时经末端管口34和该多个引流孔33将体液引出体外,为使身体的创口尽可能小,引流管3的管径尽量小些,但其管径又必须足以将体液从体内引流至体外,因此,引流管3的内径控制在1.4mm~2.0mm的范围内。同时,该引流管的外径要较连接管2的外径小,同时可与该连接管的内径形成紧配合。引流前与引流管3连接的穿刺针4是由不锈钢(例如奥氏体不锈钢)等材料制成的,其包括安装部41和穿刺部42,该安装部41的末端具有倒刺结构43(见图3)以便紧配合于引流管3的连接部31之内,从而避免在穿刺时受到皮肤的阻力导致穿刺针4从引流管3中脱出,同时,也使为了防止二者脱离,露在引流管外的穿刺针4的直径应与引流管3的外径相当。从图1可以看出,上述穿刺针4的穿刺部42相对安装部41倾斜一角度α,该角度α的范围可控制在135°~170°之间,具体角度可根据所穿刺的部位需要来设计。
从图2可以看出,本使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引流器还包括一弹性紧固圈5,该紧固圈5卡在上述连接管2的另一端22和引流管3相配合处的外圆周面上,从而可防止在使用时二者相互脱离。上述紧固圈5由高橡胶材料制成。
另外,为了防止将引流管3的引流部32拉出体外从而使引流孔33暴露于空气中导致引流失败,较佳的,在上述引流管3的连接部31上邻接引流孔33处设置止拉标记35,当连接引流管3的穿刺针4从伤口内穿过皮肤穿出体外时,在穿刺针4的牵引下,引流管3的连接部31从缝合的伤口内穿过皮肤暴露于体外,一旦发现止拉标记35露出来便需立即停止连接部31的向外牵拉,保证具有诸多引流孔的引流部32埋放在体内。为防止不小心导致引流管3滞留在体内,其上设有的金属线36将保证在X光线下显影从而知道引流管在体内的位置,有助于医生迅速找到取出途径。
下面总结性的介绍一下本实用新型引流器的使用操作过程首先将引流管3的有孔的引流部32置于伤口内,将已嵌套于连接部31的穿刺针4从伤口内穿至皮肤外直到引流管3的止扯标记35露出体外,将穿刺针4与引流管分离(比如剪断),然后将引流管的连接部31的末端(剪切端)插入连接管2端22中,用紧固圈5卡住,双手压紧采集球1后,使其产生负压,接着将采集球1与连接管2套接在一起,从而保证引流顺畅。
穿刺针4与引流管3的连接,因为是靠物理连接,没有采用任何粘接剂,因此,一方面考虑穿刺针4与引流管3的内外径应保持一致,使其连接处过渡平滑,无凸起感。另一方面考虑到两者的连接固定性,固将穿刺针4的端部设计成竹形倒刺结构,这样两者结合,确保了连接强度,不致在穿刺过程中导致脱落。而紧固圈5的设计防止了引流管3与连接管2的脱落,如图1所时,在使用前,紧固圈5可随意套在连接管端部,在医生将两者连接完成后,将紧固圈5移至连接处,确保连接牢固。另外,为了使用方便,如图1、2所示,采集球1的端盖12上还具有吊环124,以方便在本实用新型的引流器使用时通过该吊环悬挂起来。
综上所述,由于本实用新型采取了用穿刺针和引流管连接直接穿出皮肤外达到引流的目的,减少了另开创口引起的感染机会增大。不需要缝合固定,避免了另一个疤痕的产生;同时采用较细的引流管,但有较强的硬度,不会造成引流不畅。
权利要求1.一种穿刺式负压引流器,其包括采集球,其包括瓶体和密封瓶体的端盖,端盖上设有出气孔和管接头;连接管,其一端连接所述管接头以与采集球相连通;引流管,其包括连接部和引流部,引流部上设有多个引流孔;其特征在于,该引流器还包括穿刺针,其包括安装部和穿刺部,该安装部的末端具有倒刺结构以在穿刺时紧配合于引流管的连接部内,而在穿刺完成后穿刺针可从引流管的连接部脱离;引流管的管径较连接管小,引流管连接部的末端在穿刺完成后插入连接管上与采集球相对的另一端内并与之紧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刺式负压引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器还包括弹性紧固圈,该紧固圈卡在所述连接管和引流管相配合处的外圆周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穿刺式负压引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圈由高橡胶材料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刺式负压引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上至少在引流部设有可在X光线下显影的金属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刺式负压引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上邻接引流孔处的连接部上还设有止拉标记。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刺式负压引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刺针与引流管的外径相等。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刺式负压引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刺针的穿刺部相对其安装部倾斜一角度α。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穿刺式负压引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α的范围是135°~170°。
专利摘要一种穿刺式负压引流器包括采集球,其包括瓶体和密封瓶体的端盖,端盖上设有出气孔和管接头;连接管,其一端通过所述管接头与采集球连接;引流管,其包括连接部和引流部,引流部上设有多个引流孔;其中,该引流器还包括穿刺针,其包括安装部和穿刺部,该安装部的末端具有倒刺结构以便在穿刺时紧配合于引流管的连接部内,而在穿刺完成后穿刺针可从引流管的连接部脱离;引流管的管径较连接管小,引流管的连接部的末端在穿刺完成后插入连接管上与采集球相对的另一端内并与之紧配合。本实用新型有效避免了为从体内引出引流管而必须另开创口造成的体外感染和疤痕,而且操作简单,大大提高手术效率。
文档编号A61M27/00GK2907685SQ20062004060
公开日2007年6月6日 申请日期2006年3月28日 优先权日2006年3月28日
发明者李凛 申请人:李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