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套囊内压力自动限制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8786阅读:26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医用套囊内压力自动限制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限制医用通气工具的套囊内压力的装置,属于医疗辅助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医学上控制呼吸道的通气工具包括喉罩、气管导管、食管气管联合导气管等,这些器械均存在由于高套囊内压所导致的跨套囊壁压超过粘膜毛细血管正常平均动脉压的问题,当持续时间较长时常常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如气管粘膜损伤、术后咽痛与吞咽困难、声音嘶哑、舌部神经损伤麻痹等。
据Burgard报道200例喉罩吸入65%N2O和35%O2,100例套囊不减压者60分钟后套囊压升高43cmH2O,术后咽痛8例;另100例术中不断减压并维持在最低有效压力,无术后咽痛发生。[1]另一项研究表明,在66%N2O吸入麻醉时,持续监测60分钟喉罩套囊内压力,基础压力40cmH2O,传统硅胶喉罩5分钟内压力升高就大于250%,即使使用PVC材料的Portex Soft Seal和Ambu喉罩,经过60分钟压力也分别上升了28.3±2.9和30.9±1.2cmH2O。[1]同样,气管导管套囊内压(ICP)过高也会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如气管粘膜损伤、术后咽痛与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甚至气管狭窄造成呼吸窘迫等。据Seegobin报道,当ICP在30cmH2O时气管粘膜血流(TBF)开始减少;达40cmH2O时,TBF明显减少,粘膜苍白;至60cmH2O以上时,TBF下降更明显,粘膜更苍白[2]。Leigh等认为,当气管导管套囊内压在50mmHg(约68cmH2O)时,15min后气管黏膜可出现明显损伤,部分基膜剥离。[3]国内有人做过调查,选择4种不同型号的进口气管导管(均带低压、高容量套囊),分别为VyGon,7.0(ID);Hudson,7.5(ID);Baxter,8.0(ID);Portex,8.5(ID),基础压力均为20cmH2O,用德国产Mallin-Ckradt测压计测ICP,气管导管套囊内注空气者在65%-70%N2O吸入全麻后60分钟ICP达(42.0±1.0)cmH2O,到180分钟时高达77.8cmH2O,远超过正常,这么长时间的高压足以使气管粘膜受到损伤[4]。
因此,研制出方便实用的套囊内压力调节器具有实际意义。据申请人了解,现有较为先进的套囊内压力调节器(德国产,商标VBM)可以一边监测套囊内压力,一边通过手动调节控制阀放气来降低套囊内压力。实践证明,这种调节器适用于只需一次调压操作的全静脉麻醉和无N2O的吸入麻醉,在复合N2O的吸入麻醉中,由于N2O对密闭腔的极强弥散性会使套囊内压力持续增加,使用上述产品时需要反复测压然后手动减压才能维持一个大致合适的压力,这给麻醉医师增添了很多麻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首要目的是针对以上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提出一种结构简单、成本经济的医用套囊内压力自动限制器,该限制器无需反复测压及放气即可将套囊内压力维持在预期合适水平,从而给麻醉医师带来极大方便。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医用套囊内压力自动限制器的技术方案为包括带刻度(类似10ml一次性注射器针管)的透明塑料管状主体,所述主体的一端为向外突出的通气注射头,所述主体的另一端制有内螺纹通孔,所述内螺纹通孔中旋装调节螺旋,所述主体邻近注射头的一端开有与大气相通的排气孔,所述主体内安放盖在通气头上的密闭垫,所述调节螺旋的内端与密闭垫之间装有弹簧。
使用时,按需调整调节螺旋对弹簧的作用力——设定好压力。在套囊已适量充气后将其充气接头与限压器通气头紧密插合。这样,在复合N2O吸入麻醉时,即使由于N2O向套囊内弥散而使压力不断增大,只要超过预设压力,就会顶开密闭垫,多余气体将通过主体上的排气孔排出,从而自动维持套囊内压力在正常范围,无需麻醉医师通过反复手动测压和放气来维持大致合适的套囊内压力,从而带来极大方便,这在长时间手术中更能体现其优点。在不使用N2O的麻醉方式中,也可在套囊充足气的基础上应用本装置来维持合适囊内压。尤其是,本发明可以用10m1一次性注射器改制,便于因地制宜,十分经济。只要选择合适的弹簧,掌握好注射器刻度与所需读数的换算关系(每1ml刻度相当于10cmH2O,每一小格刻度相当于5cmH2O),就可以直接借助注射器主体上自身的刻度以及透明度,直观掌握弹簧压力的调整,同时利用原先针管上的标准注射器头可以十分方便地插装在充气接头上,非常合理巧妙。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排气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俯视图。
图4是图1的仰视图。
上述图中1.调节旋钮,2.调节螺旋,3.主体,4.上弹簧座(同时作刻度指针),5.弹簧,6.下弹簧座,7.排气孔,8.密闭橡胶垫,9.通气头。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一本实施例的医用套囊内压力自动限制器如图1至图4所示,采用国内通用的10ml一次性的带刻度透明塑料针管作为限压器主体1,其主体为圆柱形,底端为漏斗形。该主体底端是一突出的标准注射器头——通气头9,主体内安置用于盖住通气头通孔的密闭橡胶垫8,该密闭橡胶垫8外形为与主体漏斗形端相的圆锥形,直径等于下弹簧座6的直径,但小于主体3的内径。主体3靠近通气头9的一端圆柱面上开有一圈排气孔7。主体3内置一弹簧系统,它由上、下两个片状弹簧座4和6以及中间的弹簧5固定在一起构成。弹簧系统中的上弹簧座边缘同时用来指示刻度,其中部与调节螺旋2的下端相接触。该调节螺旋2由上端的调节旋钮1和与之垂直的螺杆段组成,螺杆长度大于主体3长度,旋拧安装在主体上端的内螺纹孔中。调节旋钮1呈扁圆柱形(参见图3),厚度3-4mm,便于手动旋转调节。
使用时,首先通过旋转调节弹簧预紧力,预先设定好压力值(一般气管导管套囊内压15-25cmH2O,喉罩20-60cmH2O),在套囊已充好气(做呼吸时气道不漏气)后,用通气头顶开套囊充气接头内的单向阀与之紧密结合。如套囊内压力大于限压器所设压力,套囊内的气体将克服弹簧作用力,顶开主体内的密闭橡胶垫,并通过底端的排气孔排出,直至达到所设压力值。即使由于N2O使套囊内压力不断增大,多余气体也会通过限压器不断排出,从而维持正常的套囊内压力。
实践证明,本实施例的医用套囊内压力自动限制器结构简单,制作容易,指示直观,操作方便。密闭橡胶垫呈与主体端头漏斗形相配的圆锥形不仅具有自定位作用,而且可以沿锥面将气流引导到排气孔,有利于减小套囊内的压力波动。采用本实施例的压力自动限制器之后,在复合N2O吸入麻醉时,无需麻醉医师通过反复手动测压和放气来维持较合适的套囊内压力,可自动保持合适的并且稳定的套囊内压力,在长时间手术中更充分显示出其优越性。在不使用N2O的麻醉方式中,也可在套囊充足气的基础上维持合适囊内压,具有理想的适应性。
除上述实施例外,本发明还可以有其他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
参考文献[1]李士通.喉罩临床应用的几个问题,2005年中华医学会全国麻醉学术年会知识更新讲座,Page99-102. Seegobin RD,Hasselt GLV.Endotracheal cuff pressure and tracheal mucosal blood flowendoscopicstudy of effects of four Large volume cuffs.Br Med J,1984,288965-968. Leigh J M;Maynard J P.Pressure on the tracheal mucosa from cuffed tubes.Br MedJ.1979,2831173-1174. 卫法泉 李申波 程远.吸入麻醉药对气管导管套囊内压的影响,中华麻醉学杂志,1999,19(3)190-191.
权利要求
1.一种医用套囊内压力自动限制器,包括带刻度的透明塑料管状主体,所述主体的一端为向外突出的通气注射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的另一端制有内螺纹通孔,所述内螺纹通孔中旋装调节螺旋,所述主体邻近注射头的一端开有与大气相通的排气孔,所述主体内安放盖在通气注射头上的密闭垫,所述调节螺旋的内端与密闭垫之间装有弹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医用套囊内压力自动限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邻近注射头的一端呈漏斗形,所述密闭垫外形为与所述漏斗形相配的圆锥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医用套囊内压力自动限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与上、下两个片状弹簧座固定结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医用套囊内压力自动限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弹簧座与密闭橡胶垫固定连接,所述上弹簧座中部与调节螺旋的下端相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医用套囊内压力自动限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螺旋由上端的扁圆柱形调节旋钮和与之垂直的螺杆段组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医用套囊内压力自动限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杆段的长度大于限压器主体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医用套囊内压力自动限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靠近通气注射头一端的圆柱面上开有一圈排气孔。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用套囊内压力自动限制器,属于医疗辅助器械技术领域。该产品包括带刻度的注射器管状主体,该主体的一端为向外突出的通气注射头,主体的另一端制有内螺纹通孔,内螺纹通孔中旋装调节螺旋,主体上开有与大气相通的排气孔,主体内安放盖在通气头上的密闭垫,调节螺旋的内端与密闭垫之间装有弹簧。采用本发明后,在套囊充好气后只需接上本发明的装置便可自动地维持合适并且稳定的套囊内压力,无需测压和放气,从而带来极大方便,并且本发明可以用10ml一次性注射器改制,便于就地取材,十分经济、合理巧妙。
文档编号A61M16/00GK101041098SQ20071002135
公开日2007年9月26日 申请日期2007年4月9日 优先权日2007年4月9日
发明者杨扬, 顾连兵 申请人:杨扬, 顾连兵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