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循环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7841阅读:3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体外循环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引流、置换的体外循环医疗设备。
技术背景在临床中,由于脑外伤脑出血、脑中风脑出血、脑动脉瘤脑出血、脑血 管畸形脑出血、脑部手术脑内积血、脑脊髓炎症等等,使脑内的脑脊液变成 浑浊的血性或炎性脑脊液,在临床上会导致患者产生严重的临床症状甚至生 命危险。治疗上最关键的是使血性、炎性等病理性脑脊液在短时间内被引流、 替换,以减少对脑、脊髓的病理性刺激,是引流和置换的目的,这样病人可 以早日解除症状、脱离危险。通常情况下在临床治疗中,大多数病人的身上已带有脑脊液外引流管。 因此现在所使用的脑脊液引流方法是,使用引流管让脑脊液在重力、压力的 作用下自然的导流出。但是该方法容易产生虹吸现象,安全性、稳定性不高, 而且浪费时间和精力,在病理数据的采集、统计上也存在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为解决现有技术使用中容易产生虹吸现象,安全性、稳定性不高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体外循环设备,它包括液体处理装置3和与液体处理装置 3连通的管路组件,所述液体处理装置3包括依次连通的入液储液罐3-l、 过滤器3-2、净液储液罐3-3、透析器3-4和出液储液罐3-5;其中,所述透析 器3-4上设置有成分输入口 3-7、温度控制器3-8和气体成分感应控制器3-10,所述出液储液罐3-5上设置有输药口 3-6和化学成分感应控制器3-9;所述管 路组件包括 一号穿刺针置管接头l-l、 一号泵l-2、连通在一号穿刺针置管 接头1-1和一号泵1-2之间的一号进泵管路1-3、 一号多通阀1-4、连通在一 号泵1-2和一号多通阀1-4之间的一号出泵管路1-11、连通在多通阀1-4和入 液储液罐3-l之间的一号液体出流管l-5、连通在出液储液罐3-5和多通阀1-4 之间的一号液体进流管1-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所述液体处理装置3还包括三号泵3-12、连通 在净液储液罐3-3和三号泵3-12之间的反馈输入管3-11、连接在三号泵3-12 和入液储液罐3-1之间的反馈输出管3-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管路组件的一号进泵管路1-3上 设置有一号恒温控制器1-7;在所述一号恒温控制器1-7与一号泵1-2之间的 一号进泵管路1-3上增设有一号多通接头1-8,所述管路组件还包括分别与一 号多通接头1-8连接的一号温度传感控制器1-9和一号压力传感控制器1-10。 控制流体的温度,便于气体溶解与人体吸收。当进行脑脊液(CSF)的体外循 环的时候, 一号穿刺针置管接头1-1与置于人体内脑室区域或蛛网膜下腔或 脊髓或小脑延脊池内的穿剌针置管连接,脑脊液(CSF)流入一号进泵管路 1-3,此时, 一号温度传感控制器1-9、 一号压力传感控制器1-10、 一号恒温 控制器1-7将会控制脑脊液(CSF)的温度以及压力,之后脑脊液(CSF)通 过一号多通阀l-4、 一号液体出流管l-5进入液体处理装置3,处理后的液体 经过一号液体进流管1-6、 一号多通阀l-4流回人体内。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改进,它还包括一组管路组件,它包括二号 穿刺针置管接头2-l、 二号泵3-2、连通在二号穿刺针置管接头2-1和二号泵2-2之间的二号进泵管路2-3、 二号多通阀2-4、连通在二号泵2-2和二号多通 阀2-4之间的二号出泵管路2-4、连通在多通阀2-4和入液储液罐3-1之间的 二号液体出流管2-5、连通在出液储液罐3-5和多通阀2-4之间的二号液体进 流管2-6;在于所述管路组件的二号进泵管路2-3上设置有二号恒温控制器 2-7;在所述二号恒温控制器2-7与二号泵2-2之间的二号进泵管路2-3上增 设有二号多通接头2-8,它还包括分别与二号多通接头2-8连接的二号温度传 感控制器2-9和二号压力传感控制器2-10。所述的一号泵1-2、 二号泵2-2和三号泵3-12可以为滚压泵、离心泵或 者重力皮囊滚压泵。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液体处理装置3排出净化后的脑脊液,回输到患 者的体内,它的特点是将抽出的脑脊液经过处理后再完全输回人体,不是通 过引流部分病理性脑脊液,再回输干净脑脊液的稀释方法来完成治疗。因此, 安全性好、稳定性高,可有效避免使用中产生虹吸现象和手工操作引起的病 理分析、数据统计缺陷。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具体说明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
一(参见图l)本实施方式它包括液体处理装置3和与液 体处理装置3连通的管路组件,所述液体处理装置3包括依次连通的入液储液罐3-l、过滤器3-2、净液储液罐3-3、透析器3-4和出液储液罐3-5;其 中,所述透析器3-4上设置有成分输入口3-7、温度控制器3-8和气体成分感应控制器3-10,所述出液储液罐3-5上设置有输药口 3-6和化学成分感应控 制器3-9;所述管路组件包括 一号穿刺针置管接头1-1、 一号泵1-2、连通 在一号穿刺针置管接头M和一号泵l-2之间的一号进泵管路1-3、 一号多通 阀l-4、连通在一号泵l-2和一号多通阀1-4之间的一号出泵管路1-11、连通 在多通阀l-4和入液储液罐3-l之间的一号液体出流管1-5、连通在出液储液 罐3-5和多通阀1-4之间的一号液体进流管1-6。其中,温度控制器3-8可选 用深圳市易利美电子有限公司的KSD型,气体成分感应控制器3-10可选用 北京泰华恒越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MND型。优选地,所述液体处理装置3还包括三号泵3-12、连通在净液储液罐3-3 和三号泵3-12之间的反馈输入管3-11、连接在三号泵3-12和入液储液罐3-1 之间的反馈输出管3-13。更优选地,在所述管路组件的一号进泵管路1-3上设置有一号恒温控制 器1-7;在所述一号恒温控制器1-7与一号泵1-2之间的一号进泵管路1-3上 增设有一号多通接头1-8,所述管路组件还包括分别与一号多通接头1-8连接 的一号温度传感控制器1-9和一号压力传感控制器1-10,其中所述一号恒温 控制器1-7可选用上海天沐自动化仪表有限公司的WR型, 一号温度传感控 制器1-9可选用上海天沐自动化仪表有限公司的WR型, 一号压力传感控制 器1-10可选用深圳新世联科技有限公司的FOP-M型。利用本实施方式所述体外循环设备进行脑脊液(CSF)的体外循环的时候, 一号穿剌针置管接头1-1与置于人体内脑室区域或蛛网膜下腔或脊髓或小脑 延脊池内的穿刺针置管连接,在一号泵l-2的带动下,脑脊液(CSF)流入一 号进泵管路1-3,此时, 一号温度传感控制器1-9、 一号压力传感控制器1-10、一号恒温控制器1-7将会控制脑脊液(CSF)的温度以及压力,之后脑脊液(CSF) 通过一号多通阀1-4、 一号液体出流管1-5进入液体处理装置3的入液储液罐 3-1;通过控制一号多通阀1-4,关闭一号液体出流管1-5通道,打开一号液 体进流管l-6通道;然后脑脊液(CSF)通过过滤器3-2,过滤掉多余杂质, 并有一部分通过反馈回路回流到入液储液罐3-1;之后脑脊液(CSF)进入透析 器3-4,在化学成分传感控制器3-9、气体成分传感控制器3-10的协助下完 成透析及成分调整过程,并通过成分输入口 3-7加入有益成分;然后脑脊液(CSF)进入出液储液罐3-5,在温度控制器3-8的协助下完成温度的调节, 并通过输药口 3-6加入药物;最后脑脊液(CSF)进入一号液体进流管1-6、 一号多通阀1-4,在一号泵1-2的匀速带动下,经过一号温度传感控制器1-9、 一号压力传感控制器1-10和一号恒温控制器1-7的监测与控制,通过一号穿 刺针置管接头l-l,进入穿剌针置管流回人体内,完成了整个体外循环过程。
具体实施方式
二(参见图l)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的不同点在 于,它还包括一组管路组件,它包括二号穿刺针置管接头2-l、 二号泵3-2、 连通在二号穿刺针置管接头2-1和二号泵2-2之间的二号进泵管路2-3、 二号 多通阀2-4、连通在二号泵2-2和二号多通阔2-4之间的二号出泵管路2-4、 连通在多通阀2-4和入液储液罐3-1之间的二号液体出流管2-5、连通在出液 储液罐3-5和多通阀2-4之间的二号液体进流管2-6;在于所述管路组件的二 号进泵管路2-3上设置有二号恒温控制器2-7;在所述二号恒温控制器2-7与 二号泵2-2之间的二号进泵管路2-3上增设有二号多通接头2-8,它还包括分 别与二号多通接头2-8连接的二号温度传感控制器2-9和二号压力传感控制器 2-10。其他组成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相同。利用本实施方式所述体外循环设备进行脑脊液(CSF)的体外循环的时候, 当脑脊液(CSF)从一组管路组件流入, 一号穿刺针置管接头1-1 (或二号穿 刺针置管接头2-l)与置于人体内脑室区域或蛛网膜下腔或脊髓或小脑延脊池 内的穿刺针置管连接;另一组管路组件流出时,通过二号穿刺针置管接头2-l (或一号穿刺针置管接头1-1),进入穿刺针置管流回人体内,完成了整个体 外循环过程。
具体实施方式
中对于使用过程的表述,只是基于脑脊液(CSF)的引流和 置入循环操作,但该特殊实施例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在其他范围的使用。特 别说明的是,体外循环设备可以运用到其他循环领域,即能够把该设备用到 血液循环,体液循环等领域,也能够为一些条件不是很好的医疗机构服务, 或者野外医院服务。优选地,所述的一号泵1-2、 二号泵2-2和三号泵3-12可以为滚压泵(保 定普赛思恒流泵有限公司的蠕动DG系列)、蠕动泵、离心泵、涡流泵或者重 力皮囊滚压泵。所述多通阀l-4、多通阀2-4可以选用多通型(上海巨良电磁 阀制造有限公司的DT-2型)、夹断型(美国BCV公司的Class VI型)。所述 管道均为一次性医用管(佛山特种医用管道有限责任公司的CVC型)。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采用了可以根据功能需要,剔除或增设的组件, 节约了成本,提高了适用性。另外,可以采用的自动化安全监护、治疗方法,通过传感控制系统对患 者的状态数据进行实时监测,有效的完成了临床治疗,提高了治愈率,减轻 了患者痛苦和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其中,主控系统可以采用嵌入式3 2位 AMR控制板,以Windows CE为操作系统,附属控制系统采用5 1单片机控制板,使用汇编系统.通过以上控制系统完成对传感器、泵、阀的控制以 及人机交互、数据处理的功能。基于现有技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实现 具体控制部分,因此,在此不再赘述。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 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 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 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权利要求1、体外循环设备,它包括液体处理装置(3)和与液体处理装置(3)连通的管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处理装置(3)包括依次连通的入液储液罐(3-1)、过滤器(3-2)、净液储液罐(3-3)、透析器(3-4)和出液储液罐(3-5);其中,所述透析器(3-4)上设置有成分输入口(3-7)、温度控制器(3-8)和气体成分感应控制器(3-10),所述出液储液罐(3-5)上设置有输药口(3-6)和化学成分感应控制器(3-9),所述管路组件包括一号穿刺针置管接头(1-1)、一号泵(1-2)、连通在一号穿刺针置管接头(1-1)和一号泵(1-2)之间的一号进泵管路(1-3)、一号多通阀(1-4)、连通在一号泵(1-2)和一号多通阀(1-4)之间的一号出泵管路(1-11)、连通在多通阀(1-4)和入液储液罐(3-1)之间的一号液体出流管(1-5)、连通在出液储液罐(3-5)和多通阀(1-4)之间的一号液体进流管(1-6)。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体外循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处理装置(3) 还包括三号泵(3-12)、连通在净液储液罐(3-3)和三号泵(3-12)之间的反馈输入管 (3-11)、连接在三号泵(3-12)和入液储液罐(3-1)之间的反馈输出管(3-13)。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体外循环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管路组件 的一号进泵管路(l-3)上设置有一号恒温控制器(l-7)。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体外循环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一号恒温控制 器(l-7)与一号泵(l-2)之间的一号进泵管路(l-3)上增设有一号多通接头(l-8),所 述管路组件还包括分别与一号多通接头(l-8)连接的一号温度传感控制器(l-9)和 一号压力传感控制器(1-10)。
5、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体外循环设备,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一组管 路组件,它包括二号穿刺针置管接头(2-l)、 二号泵(3-2)、连通在二号穿剌针置 管接头(2-l)和二号泵(2-2)之间的二号进泵管路(2-3)、 二号多通阀(2-4)、连通在 二号泵(2-2)和二号多通阀(2-4)之间的二号出泵管路(2-4)、连通在多通阀(2-4)和 入液储液罐(3-l)之间的二号液体出流管(2-5)、连通在出液储液罐(3-5)和多通阀 (2-4)之间的二号液体进流管(2-6)。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体外循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路组件的二号 进泵管路(2-3)上设置有二号恒温控制器(2-7)。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体外循环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二号恒温控制 器(2-7)与二号泵(2-2)之间的二号进泵管路(2-3)上增设有二号多通接头(2-8),它 还包括分别与二号多通接头(2-8)连接的二号温度传感控制器(2-9)和二号压力传 感控制器(2-10)。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体外循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号泵(l-2)、 二号泵(2-2)和三号泵(3-12)可以为滚压泵。
9、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体外循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号泵(l-2)、 二号泵(2-2)和三号泵(3-12)可以为蠕动泵。
10、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体外循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号泵(l-2)、 二号泵(2-2)和三号泵(3-12)可以为离心泵。
专利摘要体外循环设备,它涉及一种适用于体外循环的医疗设备。本实用新型所述液体处理装置包括依次连通的入液储液罐、过滤器、净液储液罐、透析器和出液储液罐;其中,透析器上设置有成分输入口、温度控制器和气体成分感应控制器,出液储液罐上设置有输药口和化学成分感应控制器;管路组件包括穿刺针置管接头、号泵、连通在穿刺针置管接头和泵之间的进泵管路、多通阀、连通在泵和多通阀之间的出泵管路、连通在多通阀和入液储液罐之间的液体出流管、连通在出液储液罐和多通阀之间的液体进流管。本实用新型的特点是将抽出的脑脊液经过处理后再完全输回人体,安全性好、稳定性高,可有效避免使用中产生虹吸现象和手工操作引起的病理分析、数据统计缺陷。
文档编号A61M1/00GK201094766SQ20072017590
公开日2008年8月6日 申请日期2007年9月12日 优先权日2007年9月12日
发明者宇 张 申请人:宇 张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