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部按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7267阅读:21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脚部按摩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与按摩器材有关,特别是指一种放置在地面上、能选择用不同形态按摩脚
部不同部位的脚部按摩装置。
背景技术
早期的按摩椅大多仅能按摩使用者的背部,近来则发展出能额外按摩手部、脚部、 臀部等身体其他部位的功能,以为使用者提供更好的使用感受及治疗效果。其中,在脚部的 部份, 一般都是在按摩椅的座部前端枢设一可上下偏摆的脚座,脚座具有供双脚容置的凹 槽,并在凹槽内设有可膨縮的气囊及/或可高频振动的按摩板等,以对使用者的小腿两侧、 小腿背面、脚盘两侧、脚底等处施行按摩。 不可避免地,装配有前述脚座的按摩椅会显得十分庞大、笨重,不仅不利生产者的 制造、包装、储送,也造成消费者在摆放或搬移时的困扰,同时,前述脚部按摩功能并不能被 充分活用,具体而言,因为前述脚座是装设在按摩椅上,所以使用者无法在室内其他角落使 用前述脚部按摩功能,换句话说,即使只想进行脚部按摩,使用者也必须坐在按摩椅上,以 特定的坐姿在特定的位置接受脚部按摩。 针对上述问题,市面上已推出一种功能类似上述脚座但却与按摩椅分离的脚部按 摩装置,它可以搭配没有脚座的按摩椅销售及使用,故对生产者及消费者而言都具有经济 效益,更重要的是,使用者可以灵活地使用脚部按摩的功能,例如,仅在需要时才将前述脚 部按摩装置安放在按摩椅前方地面搭配使用,以降低按摩椅平时的占据空间,而且,使用者 还可将前述脚部按摩装置安放在一般座椅或沙发椅前方地面单独使用,也就是能在室内任 何角落以各种坐姿轻松地接受脚部按摩功能。 日本特许第3624908号专利便揭示了一种较进步的脚部按摩装置,其主要包含有 一基座及一按摩台,基座以其底面平稳放置在地面上,按摩台则沿一对应于左右轴向的转 动轴线枢设在基座上,可相对于基座原地转动并定位在预定角度,而且,按摩台的其中一侧 设有可容纳双脚并以气囊对脚部进行按摩的左、右二凹槽,相反一侧则形成平坦开放的休 息面,由此,通过将按摩台定位在各种角度(例如让凹槽底面朝向上方、斜前上方、斜后上 方,或是让休息面朝向上方等),即能选择用凹槽内的气囊按摩小腿、脚盘及脚底,或是以休 息面供小腿自然搁歇。 上述现有脚部按摩装置的缺点在于,为了要能托撑使用者往前伸直的小腿,按摩 台是枢设在基座的预定高度,使其凹槽底面、休息面呈水平时能大致接近于一般座椅的椅 面高度,因此,如果使用者想要进行脚盘、脚底按摩,就必须将脚部按摩装置安放在座椅前 方稍远的位置,并使按摩台的凹槽底面朝向斜后上方(大致朝向使用者腰部),才能以双脚 往前伸直、小腿略微下斜的姿势将脚底踩在凹槽底面。使用者以上述姿势接受脚盘、脚底按 摩时,由于双脚几乎打直,而且小腿背面(此时的底侧)并无任何支撑,所以腿部肌肉与膝 盖部位其实难以放松,而是呈现一种僵硬、使力的不自然状态。再说,有时座椅前方没有足 够的距离供适当放置脚底按摩装置(例如客厅沙发椅的前方可能会有茶几挡住,或者是当脚部按摩装置放在书桌下使用时),更显出上述使用方式并不理想。 还有就是,前述脚部按摩装置在概念上虽可搭配各种座椅使用,但实际上因为座 椅的椅面高度不一 (例如沙发椅通常会低于办公椅),所以前述按摩台的高度可能在配合 某张座椅时较为适当,但在配合另一张座椅时却会显得略高或略低。再者,因为按摩台的高 度固定,较难同时满足身高腿长有所差异的不同使用者。 此外,因为前述按摩台距离地面一段高度,使用者只能以坐姿进行脚部按摩,并不 适合躺在地板上将双脚伸入凹槽内使用,使用方式较受局限。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放置在地面上、能供使用者以坐 姿进行脚部按摩的脚部按摩装置,其能呈现不同型态供使用者选择按摩小腿或脚底等不同 部位,而且在各种使用状态下,使用者的双脚均能保持轻松自然的姿势。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放置在地面上、能供使用者以坐姿进行脚部按摩 的脚部按摩装置,其能呈现不同型态供使用者选择按摩小腿或脚底等不同部位,而且在使 用上较不受地面空间所限制。 本发明的又一 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放置在地面上、可搭配按摩椅或一般座椅使用的 脚部按摩装置,其能呈现不同型态供使用者选择按摩小腿或脚底等不同部位,而且较能适 应高度不同的座椅或腿长不同的使用者。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放置在地面上的脚部按摩装置,其可供使用者选 择坐在座椅上或躺在地板上进行脚部按摩。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脚部按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基座, 具有左、右二侧部、至少一第一置地部及至少一第二置地部;所述左、右二侧部上各设有一 枢接部,所述二枢接部构成一转动轴线;所述第一置地部构成一与所述转动轴线平行的第 一支撑面,所述第二置地部构成一与所述转动轴线平行的第二支撑面;所述转动轴线与所 述第一支撑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所述转动轴线与所述第二支撑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一按 摩台,沿所述转动轴线枢设在所述基座的左、右二侧部之间,能相对于所述基座原地转动; 所述按摩台具有一可托撑使用者脚部的按摩面,以及一能对被所述按摩面托撑的使用者脚 部进行按摩的按摩机构;一定位机构,设在所述基座与所述按摩台之间,能锁定或解放所述 按摩台与所述基座的角度相对关系。 上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基座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及第三侧向,以及彼此 相对的第二及第四侧向;所述第一支撑面位于所述基座的第一侧向,所述第二支撑面位于 所述基座的第二侧向。 上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基座在第一侧向上具有一连接所述左、右二侧部 的连结部;所述基座的第二、第三及第四侧向,在所述左、右二侧部之间呈开放状;所述第 二置地部设在所述左、右二侧部对应所述第二侧向的侧边。 上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在所述基座的第一侧向上,所述左、右二侧部之间形成 有一凹缺部,所述凹缺部的凹缺开口朝向所述第四侧向;所述左、右二侧部在所述凹缺部的 左、右二侧分别设有所述第一置地部。 上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按摩台能通过所述定位机构选择定位在一特定角度,使所述按摩面朝向所述基座的第四侧向;所述凹缺部的凹缺内缘与所述第二支撑面之 间的距离,等于或小于所述按摩台在所述特定角度时所述按摩面与所述第二支撑面之间的 距离。 上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按摩台能通过所述定位机构选择定位在一特定角 度,使所述按摩面朝向所述基座的第四侧向。 上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按摩台能通过所述定位机构选择定位在使所述按
摩面朝向所述基座的第三侧向的角度、使所述按摩面朝向所述基座的第二及第三侧向之间
的角度、或是使所述按摩面朝向所述基座的第三及第四侧向之间的角度。 上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按摩台能通过所述定位机构选择定位在使所述按
摩面朝向所述基座的第三及第四侧向之间的角度、或是使所述按摩面朝向所述基座的第一
及第四侧向之间的角度。 上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按摩台具有一可托撑使用者脚部的休息面,所述 休息面与所述按摩面位于所述转动轴线径向上的相对二侧;所述按摩台能通过所述定位机 构选择定位在使所述按摩面朝向所述基座的第三侧向的角度、或是使所述休息面朝向所述 基座的第三侧向的角度。 本发明还提供了另一技术方案一种脚部按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基座,能 选择以其第一侧向或以其第二侧向朝向地面平稳放置;一按摩台,沿一对应于左右轴向的 转动轴线枢接在所述基座上,能相对于所述基座原地转动并定位在预定角度;当所述基座 以其第一侧向朝向地面平稳放置时,所述转动轴线距离地面相对较远;当所述基座以其第 二侧向朝向地面平稳放置时,所述转动轴线距离地面相对较近。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所提供的按摩台如同能够选择枢接在距离地面不同高 度的两个位置,因此较能适应高度不同的座椅或腿长不同的使用者,并能以较低位置供使 用者选择躺在地板上进行脚部按摩,而且,当按摩台在较低位置时,使用者即可将本发明放 置在紧邻座椅前端的地面,坐在座椅上以膝盖弯折、小腿下垂的姿势将双脚踩在按摩台上, 较为自然舒适,而且比较不受地面空间的限制。


图1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在一使用状态下的俯角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对应图1状态的仰角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对应图1状态的侧视图,显示基座以其第一侧向朝向 地面放置,而按摩台的按摩面朝向上方; 图4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对应图1状态的主视图,并且局部剖视装置的右侧部 分; 图5是沿图4当中V-V剖线的剖视图; 图6类似图3,但显示按摩台的按摩面朝向斜前上方的状态; 图7类似图3,但显示按摩台的按摩面朝向斜后上方的状态; 图8类似图3,但显示按摩台的按摩面朝向下方、休息面朝向上方的状态; 图9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在另一使用状态下的侧视图,其中,基座以其第二侧
向朝向地面放置,而按摩台的按摩面朝向上方;
图10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对应图9状态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现举以下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结构及功效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显示本发明的脚部按摩装置一较佳实施例在一使用状态下的立体 图,前述脚部按摩装置主要包含一可放置在地面上的基座io及一可对使用者的脚部进行 按摩的按摩台30。图1是由斜上方俯视前述脚部按摩装置,示意脚部按摩装置利用基座10 平稳放置在地面上(如图3所示),整体呈现左右对称的形态。 必须先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依据使用形态的不同,基座IO本身相对于实际空 间的方位关系可能会改变,具体而言,基座10能选择以图3所示的"立放"状态、或以图9所 示的"横放"状态放置在地面上,也就是说,在图3状态下的基座10顶端、底端,在图9状态 下即成了后端、前端(注"后端"对应于使用者、座椅所在的方向)。因此,为了方便后续说 明及避免混淆,在此将图3状态下的基座10底侧方向定义为第一侧向Sl、后侧方向定义为 第二侧向S2、顶侧方向定义为第三侧向S3、前侧方向定义为第四侧向S4。至于基座10形状 对称的相对二侧,由于其连接轴向在不同使用形态下均维持于左右轴向,因此直接称为左 侧、右侧。 如图1、图2所示,基座10大致上是由左、右二侧部11以及连接前述二侧部的一连 结部12所构成,连结部12概呈长形板状,各侧部11又包含相互连接的一壁状部13及一杆 状部14,在立放状态下,连结部12的板面平行于地面且长轴向对应于左右轴向,左、右二侧 部11的杆状部14分别连接于连结部12的长轴二端,各沿前后方向水平延伸,壁状部13则 由杆状部14往上竖立延伸,而且左、右二壁状部13的壁面平行相对。基座10的第二、第三 及第四侧向(即立放状态下的后方、上方及前方)S2、S3、S4,在左、右二侧部11之间呈开放 状。 如图2所示,各杆状部14背对壁状部13的侧面(即立放状态下的底面),在对应 第二、第四侧向S2、 S4的相对二端,分别设有一往第一侧向Sl略微凸出的扁平状橡胶垫块 15,各垫块15对应第一侧向Sl的端面位于同一平面上,各前述端面形成一第一置地部,各 第一置地部分别作为矩形的四个顶点共同构成一矩形的第一支撑面F1。在立放状态下,基 座10就是以第一支撑面F1平稳支撑在地面上(如图3、图4所示)。本发明并不限定以四 个(或至少三个)顶点构成一个支撑面,例如,本发明可能不设脚垫15,直接以基座10对 应第一侧向Sl的整个侧面(指连结部12及左、右二杆状部14平整相连的"工字形"底面) 作为第一支撑面,或者,让左、右二杆状部14的底面略微凸超连结部12的底面,分别作为矩 形的相对二侧边而构成前述支撑面。 如图1、图2所示,基座10的左、右二杆状部14对应第二侧向S2的一端,分别设 有一橡胶垫套16。同时,基座10的左、右二壁状部13远离杆状部14的侧边(即立放状态 下的顶侧),各具有一往第二侧向S2凸出的部位,并在该部位另外设一橡胶垫套17。各垫 套16、17对应第二侧向S2的端面位于同一平面上,各前述端面形成一第二支撑部,各第二 支撑部分别作为矩形的四个顶点而共同构成一矩形的第二支撑面F2。在立放状态下,第二 支撑面F2垂直于地面(如图3所示),换言之,第一支撑面Fl与第二支撑面F2相互垂直, 分别位于基座10的第一侧向Sl及第二侧向S2。
基座10除了能如图3、图4所示,以第一置地部所构成的第一支撑面Fl平稳支撑 在地面上,也能选择如图9、图IO所示,以第二置地部所构成的第二支撑面F2平稳支撑在地 面上。简言之,本发明中的基座10能选择以其第一侧向Sl或以其第二侧向S2朝向地面平 稳放置。 如图4所示,基座10的左、右二壁状部13上的相对位置各设有一枢接部18,左、右 二枢接部18构成一对应于左右轴向的转动轴线A,按摩台30利用一对应于转动轴线A的轴 杆31枢接在基座10的左、右二侧部11之间,能以转动轴线A为轴原地转动。
如图2、图3所示,转动轴线A同时平行于第一支撑面Fl及第二支撑面F2,而且, 转动轴线A与第一支撑面Fl之间的垂直距离(以下称第一距离)Dl相对较长,转动轴线A 与第二支撑面F2之间的垂直距离(以下称第二距离)D2相对较短。换句话说,当基座10 以其第一侧向Sl的第一支撑面Fl支撑在地面上时(即立放状态),转动轴线A距离地面 相对较远,也就是按摩台30位于较高位置,反之,当基座10以其第二侧向S2的第二支撑面 F2支撑在地面上时(即横放状态),转动轴线A距离地面相对较近,也就是按摩台30位于 较低位置。 按摩台30的基本外形与习知同类装置(例如前述日本特许第3624908号专利) 大致相同,即,按摩台30具有用于容纳使用者双脚的左、右二凹槽32,各凹槽32沿垂直于 左右轴向的方向贯通,各凹槽32的底面形成一按摩面33,用于托撑使用者的脚部以进行按 摩。在本实施例中,凹槽32的底面上设有一按摩板34,凹槽32的左、右壁面上各设有一组 气囊35,通过按摩台30内藏的振动机构及充放气机构(图中未示)运作,按摩板34可产生 高频振动,气囊35可产生膨胀、扁縮动作,以按摩使用者受按摩面33托撑的脚部。按摩台 30的相反一侧形成一平坦开放的休息面36,休息面36与按摩面33面向相反方向并位于转 动轴线A径向上的相对二侧。左、右二凹槽32之间设有一操作面板37,可供使用者控制前 述按摩机构(指按摩板、振动机构、气囊、充放气机构等)。基座10上设有一电源线21及一 电源开关22 (如图5所示),用于供应及控制前述按摩机构所需的电源。前述按摩机构及其 工作方式为习知技艺,与本案发明重点无关,在此不多作描述。 实际上,按摩台30通常设有覆盖按摩板34及气囊35的包布,但图中未画出前述 包布。此外,休息面36通常是一 内含泡棉之类的软质层表面,图中也未画出前述软质层。一 般来说,实际上会使休息面36至转动轴线A的距离大致等于按摩面33至转动轴线A的距 离。 按摩台30与基座10之间设有一定位机构40,可锁定或解放按摩台30与基座10 的角度相对关系。如图4、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定位机构40主要包含一解掣拉把41、 一定位销42、一压縮弹簧43、以及一具有复数个定位孔45的定位板44。其中,解掣拉把41 设在基座10的右侧壁状部13大致对应于转动轴线A的位置,其中一端(基座10立放状态 下的底端)枢接于基座IO,另一端可内外偏转,而且右半部露在壁状部13的外侧面供使用 者操作。定位销42位于解掣拉把41的内侧,其长轴向对应于左右轴向,并且可在基座10上 沿自身轴向左右滑移,且其右端枢接在解掣拉把41的顶端。压縮弹簧43环套在定位销42 上,右端抵于基座10、左端抵于定位销42,提供弹力将定位销42往按摩台30所在方向(即 左方)推抵。定位板44固设在按摩台30右侧面,具有以转动轴线A为圆心呈环状排列的 若干定位孔45。平时,定位销42受到压縮弹簧43往内推抵而穿卡在定位板44的其中一定
8位孔45中,使得按摩台30相对于基座10固定在对应角度,无法旋转。当要改变按摩台30 的角度时,使用者可将解掣拉把41顶端往外扳拉,使定位销42内端抽离定位板44,在此状 态下翻转按摩台30,至适当角度附近再放松解掣拉把41,使定位销42重新插入另一定位孔 45,将按摩台30锁定在所需角度。 如图5所示,定位板44上共设有六个定位孔45 ,若以图5所示状态来说,各定位孔 45相对于轴杆31是分别位于135度、90度、60度、0度、-45度及-90度的位置(注依照 顺时针次序描述;例如,图中的定位销42是穿插在90度的定位孔45中),由此,按摩台30 可选择定位在使按摩面33朝向基座的第二及第三侧向S2、S3之间、第三侧向S3、第三及第 四侧向S3、 S4之间、第四侧向S4、第四及第一侧向S4、 Sl之间、以及第一侧向Sl等六个角 度。 通过上述结构,使用者即可依据需求来变换基座10的立放、横放状态,以及调整 按摩台30的角度,搭配出多种使用形态。举例而言,使用者可使脚部按摩装置呈现图1至 图5所示的状态,也就是基座10立放、按摩台30的按摩面33朝向上方,然后坐在按摩椅或 一般座椅上,将双脚往前伸直穿过按摩台30的左、右二凹槽32,利用凹槽32内的按摩板34 及气囊35分别按摩小腿背面及小腿两侧。或者,如图6所示,仅转动按摩台30,使按摩台 30的按摩面33朝向斜前上方,使膝盖适度弯曲、小腿下斜地搁放在凹槽32内接受按摩。或 者,如图7所示,使按摩台30的按摩面33朝向斜后上方,使脚底倾斜踩在按摩面33上,利 用按摩板34及气囊35分别按摩脚底及脚盘两侧。或者,如图8所示,使按摩台30的休息 面36朝向上方,供双脚伸直自然搁歇。其中,当按摩面33定位在朝向基座10的第三及第 四侧向S3、S4之间时(如图6所示),与按摩面33定位在朝向第二及第三侧向S2、S3之间 时(如图7所示),倾斜角度并不对称(注前者为30度仰角,后者为45度仰角),利用这 个特征,如果将脚部按摩装置前后反转180度,即选择以基座10的第二侧向S2或第四侧向 S4朝向座椅,即可获得倾斜程度不同的按摩面33,供使用者选择最佳使用形态。
此外,如果将基座10翻转成如图9、图10所示的横放状态,因为此时转动轴线A与 地面之间的距离(即第二距离D2),短于基座10呈立放状态时转动轴线A与地面之间的距 离(即第一距离Dl),所以按摩台30的轴杆31会位于较低的位置,换言之,按摩面33及休 息面36也会相对降低至较低位置,由此可增加脚部按摩装置在使用上的选择性及灵活度。 例如图9、图IO所示,若使基座10横放、按摩台30的按摩面33朝向上方,因为按摩面33 较靠近地面(程度与一般附有按摩脚座的按摩椅相近),所以使用者可将脚部按摩装置安 放在紧邻座椅前端的地面,坐在座椅上以膝盖弯折、小腿下垂的姿势将双脚踩在凹槽32底 面,轻松自然地接受脚底、脚盘按摩,而且还能根据需要放在客厅沙发椅或书桌下方等处使 用,较不受地面空间所限制。当然,在基座10横放时,同样可将按摩台30定位在各种不同 的角度,例如使按摩面33朝向斜前上方或斜后上方,以适应不同的使用环境及使用需求。
如图2、图IO所示,基座10的左、右二杆状部14对应第四侧向S4的一端适度超出 连结部12的对应侧缘,使得在基座10的第一侧向Sl上,形成有一介于左、右二杆状部14 之间的矩形凹缺部24,其凹缺开口朝向第四侧向S4。如图10所示,凹缺部24的凹缺内缘 与第二支撑面F2之间的距离,等于或小于图中朝向上方的按摩面33与第二支撑面F2之间 的距离,简言之,形成凹缺部24的目的在于不让基座10横放时挡到按摩台30的凹槽32贯 通方向,以便使用者的脚部穿过或进出凹槽32。基座10的左、右二杆状部14上的四个橡胶
9垫块15,其中两个分别位于凹缺部24的左、右二侧,如此可兼顾上述目的以及基座10立放 时的稳定性。 基座10的左、右二壁状部13的外侧面上分别设有一 L形的捉握沟槽23,沟槽23 沿着基座10第三侧向S3及第四侧向S4的侧缘延伸,便于使用者(无论基座10立放或横 放时)搬抬脚部按摩装置以及将基座10翻动方向。 在本发明中,只要第一距离D1及第二距离D2长度不同即可,并不限定第一置地面 Fl及第二置地面F2要相互垂直,换言之,二置地面F1、F2之间的夹角可能为适当的钝角或 锐角,或者二置地面Fl、 F2分别设在基座的相对二侧,均可实现本发明的目的。
通过以上说明可知,由于本发明中的按摩台30可以位于较高及较低两种高度,所 以能变化出更多的使用形态以配合使用环境及使用需求,包含不同的椅面高度、使用者腿 长或姿势习惯等,让使用者在各种使用状态下都能以轻松自然的姿势接受脚部按摩。甚至 于,如果第二距离D2设定适当,还可使得按摩台30的按摩面33在基座10横放时尽量接近 地面,供使用者躺在地板上将双脚伸入按摩台30的凹槽32内接受按摩。
权利要求
一种脚部按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基座,具有左、右二侧部、至少一第一置地部及至少一第二置地部;所述左、右二侧部上各设有一枢接部,所述二枢接部构成一转动轴线;所述第一置地部构成一与所述转动轴线平行的第一支撑面,所述第二置地部构成一与所述转动轴线平行的第二支撑面;所述转动轴线与所述第一支撑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所述转动轴线与所述第二支撑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一按摩台,沿所述转动轴线枢设在所述基座的左、右二侧部之间,能相对于所述基座原地转动;所述按摩台具有一可托撑使用者脚部的按摩面,以及一能对被所述按摩面托撑的使用者脚部进行按摩的按摩机构;一定位机构,设在所述基座与所述按摩台之间,能锁定或解放所述按摩台与所述基座的角度相对关系。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脚部按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及第三侧向,以及彼此相对的第二及第四侧向;所述第一支撑面位于所述基座的第一侧向,所述第二支撑面位于所述基座的第二侧向。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脚部按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在第一侧向上具有一连接所述左、右二侧部的连结部;所述基座的第二、第三及第四侧向,在所述左、右二侧部之间呈开放状;所述第二置地部设在所述左、右二侧部对应所述第二侧向的侧边。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脚部按摩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基座的第一侧向上,所述左、右二侧部之间形成有一凹缺部,所述凹缺部的凹缺开口朝向所述第四侧向;所述左、右二侧部在所述凹缺部的左、右二侧分别设有所述第一置地部。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脚部按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按摩台能通过所述定位机构选择定位在一特定角度,使所述按摩面朝向所述基座的第四侧向;所述凹缺部的凹缺内缘与所述第二支撑面之间的距离,等于或小于所述按摩台在所述特定角度时所述按摩面与所述第二支撑面之间的距离。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脚部按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按摩台能通过所述定位机构选择定位在一特定角度,使所述按摩面朝向所述基座的第四侧向。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脚部按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按摩台能通过所述定位机构选择定位在使所述按摩面朝向所述基座的第三侧向的角度、使所述按摩面朝向所述基座的第二及第三侧向之间的角度、或是使所述按摩面朝向所述基座的第三及第四侧向之间的角度。
8.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脚部按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按摩台能通过所述定位机构选择定位在使所述按摩面朝向所述基座的第三及第四侧向之间的角度、或是使所述按摩面朝向所述基座的第一及第四侧向之间的角度。
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脚部按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按摩台具有一可托撑使用者脚部的休息面,所述休息面与所述按摩面位于所述转动轴线径向上的相对二侧;所述按摩台能通过所述定位机构选择定位在使所述按摩面朝向所述基座的第三侧向的角度、或是使所述休息面朝向所述基座的第三侧向的角度。
10. —种脚部按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基座,能选择以其第一侧向或以其第二侧向朝向地面平稳放置;一按摩台,沿一对应于左右轴向的转动轴线枢接在所述基座上,能相对于所述基座原地转动并定位在预定角度;当所述基座以其第一侧向朝向地面平稳放置时,所述转动轴线距离地面相对较远;当所述基座以其第二侧向朝向地面平稳放置时,所述转动轴线距离地面相对较近。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脚部按摩装置,其包括一基座,具有左、右二侧部、至少一第一置地部及至少一第二置地部;左、右二侧部上各设有一枢接部,二枢接部构成一转动轴线;第一置地部构成一与转动轴线平行的第一支撑面,第二置地部构成一与转动轴线平行的第二支撑面;转动轴线与第一支撑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转动轴线与第二支撑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一按摩台,沿转动轴线枢设在基座的左、右二侧部之间,能相对于基座原地转动;一定位机构,设在基座与按摩台之间,能锁定或解放按摩台与基座的角度相对关系。本发明放置在地面上,能选择以不同形态按摩脚部不同部位,可搭配出多种使用形态供使用者选择使用。
文档编号A61H39/04GK101773446SQ200910001929
公开日2010年7月14日 申请日期2009年1月14日 优先权日2009年1月14日
发明者小西真 申请人:乔山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