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偏头痛病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86165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偏头痛病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偏头痛病的中药。
背景技术
偏头痛又称血管性头痛,也称神经性头痛。这种病多与天气变化,心情紧张,工作 疲劳有关,有的还与遗传因素有关,多为反复发作,发作时甚至疼痛难忍。目前常见的用于治疗偏头痛的药物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西药阿莫地平(尼莫地 平),麦角胺咖啡因片,均为局限性药物,只能在病痛发作时使疼痛减轻,一般不能根治偏头 痛。第二类含氨基比林,非那西丁,咖啡因等西药的中草药制剂,如“正天丸”。此类药物中 仍以所含西药成份起主要止痛作用,中药只起活血化瘀,祛风胜湿作用。总之这两类常用的 治疗偏头痛药物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治愈率较低,不能表本兼治和有一定地毒副作用,疗 程较长等不足。本发明的任务是提供一种新的治疗偏头痛病的药,它完全由中药所组成,治 疗效果明显,服用后不会产生副作用,且远期效果显著。

发明内容
本发明治疗偏头痛的药,是由下列中药组成羚羊角8_15g,蜈蚣5-10,僵蚕5-10, 黄芩8-12g,夏枯草15-20g,天麻4-8g,钩藤8_12g,桑叶5_8g,石决明15_25g,白蒺藜 6-10g,白芍10-15g,蔓荆子6-12g,全蝎l_3g各中草药配制成一付水煎煮剂方。本制剂将所需各中草药混合后置于煎锅内,分两次煎煮,第一次加水 1000-1500ml,常规煎煮至所余药液为150_250ml即为该制剂的口服汤剂,倒出第一次所得 口服汤剂,再添加SOO-IOOOml水,常规煎煮至所余药液为150-200ml即为该制剂的第二次 口服汤剂。上述配方中,羚羊角的功能为平肝息风,养阴止痛;全蝎和蜈蚣的功能为息风止 痉,通络止痛;僵蚕的功能为息风止痛,祛风止痛;白芍的功能为养血敛阴,柔肝止痛;钩藤 的功能为息风止痉,平肝止痛;枸杞子的功能为滋补肝肾,明目健脑;天麻味甘性微温入肝 经,平肝潜阳;菊花味甘苦性寒,钩藤味甘性微寒入肝经,桑叶味苦性寒,石决明味咸性微 寒,这四味药均入肝经,清泄肝火平降肝阳;白蒺藜味辛苦,性微温入肝经,平肝疏肝;白芍 味苦酸性微寒入肝经,平肝柔肝;蔓荆子味苦辛性平入肝经,善治风头痛;全虫味辛性平入 肝经,祛风止痛。以上各味中药配合组成药剂,达到养肝息风,去风除湿,解痉止痛的目的, 且远期疗效显著。
具体实施例方式1,取羚羊角10g,蜈蚣8g,僵蚕10g,黄芩10g,夏枯草15g,天麻5g,钩藤8g,桑叶 6g,石决明20g,白疾藜8g,白芍12g,蔓荆子10g,全蝎2g各中草药一付煎煮制剂。制备汤 剂时,将各味中草药置于药锅中,添加1200ml水,按常规煎煮方法,第一次煎煮至所余药液 为200ml即可供患者上午服用。取出药液后,再兑水900ml进行第二次煎煮,待所余药液为200ml时取出煎煮液即为供患者下午服用的汤剂。 2,取羚羊角8g,蜈蚣5g,僵蚕6g,黄芩8g,夏枯草15g,天麻4g,钩藤6g,桑叶5g, 石决明15g,白疾藜6g,白芍10g,蔓荆子6g,全蝎Ig各中草药一剂方,添加水量两次分别为 1000ml,800ml,煎制方法如前述,两次取汤剂量均为150ml,用法同前。
权利要求
1. 一种治疗偏头痛病的药剂,它由中药制成,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以下几味中药配合而 成羚羊角8-15g,蜈蚣5-10,僵蚕5-10,黄芩8-12g,夏枯草15_20g,天麻4_8g,钩藤8_12g, 桑叶5-8g,石决明15-25g,白蒺藜6-10g,白芍10_15g,蔓荆子6_12g,全蝎l_3g。
全文摘要
本发明为一种治疗偏头痛病的药剂,它由中药制成,其组分为羚羊角、蜈蚣、僵蚕、黄芩、夏枯草、天麻、钩藤、桑叶、石决明、白蒺藜、白芍、蔓荆子、全蝎等,可制成丸剂、口服液剂和散剂等。治疗效果明显,服用后不会产生副作用,且远期疗效显著。
文档编号A61K35/64GK102068624SQ20091023085
公开日2011年5月25日 申请日期2009年11月23日 优先权日2009年11月23日
发明者史海霞 申请人:史海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