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脾胃虚寒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86166阅读:36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脾胃虚寒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脾胃虚寒的中药。
背景技术
目前脾胃虚寒是一种常见病,常有胃痛或腹痛隐隐、喜暖喜按、空腹时痛甚、进食 后痛减,泛吐清水,纳食不香,精神不振,倦怠乏力,手足发冷,大便溏稀,舌淡苔白,脉虚弱 或迟缓等常见病症。治疗虚寒的中西药很多,但大都适应症状较少,西药有一定的毒副作 用,甚至会损害人体其他器官,且有些药物成本高,价格昂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解决上述的技术不足,提供一种能够提供一种疗效好、疗程短、治愈 率高,它遵循中医的处方用药原则,能有效地治疗脾胃虚寒的中药。为实现上述目的,治疗脾胃虚寒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组成党 参 20-25%,白术 10-15%,茯苓 10-15%,甘草 6-10%,桂枝 10-15%,白芍 18-22%,干姜 10-15%。该治疗虚寒的中药组分中,党参性味甘平,具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肺的功效,用于 脾肺虚弱,气短心悸,食少便溏,虚喘咳嗽,内热消渴;白术气清香,味甘、微辛,有健脾益气, 燥湿利水功用,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茯苓味甘、淡、平,归肺、胃、肾经,有利水化饮、健 脾宁心功用;甘草性平、味甘,具补脾、润肺、解毒、调和中药的功能,用于用于脾胃虚弱,倦 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等症状;桂枝味辛、甘,性温,归心、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肌, 温经通脉,助阳化气,散寒止痛的功能;白芍味酸,平,性寒,有镇痛作用;干姜性味辛、热, 归脾、胃经,用时具有温胃散寒,消食止痛作用,中医用于胃寒呕吐、嗳气吞酸等症状。本发明中药配制简单,成本低、药源广,使用方便,疗效快,治愈率高,无任何毒副 作用,且不易复发,本发明临床应用有效率85%,治愈率70%。本发明服法将以上中药组分加水煎煮,水开10分钟撮药液适量,早、中、晚三次 饭前温服.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 治疗脾胃虚寒的中药,是由下列重量的原料药物配比的组份组成党参20-25克, 白术10-15克,茯苓10-15克,甘草6-10克,桂枝10-15克,白芍18-22克,干姜10-15克。 将以上中药组分加水煎煮,煎煮过程中水开10分钟撮药液适量,早、中、晚三次饭前温服, 服后发汗。实施例2:治疗虚寒的中药,其优选是党参15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甘草6克、桂枝10 克、白芍16克、干姜10克。
治疗痹症的中药临床疗效总结一、一般资料本散剂多年来应用临床,治愈数十例患者,疗效可靠,未出现毒性反应。二、诊断标准脾胃虚寒为本病的基本特征,而其中分证不同,临床表现各异,如胃 痛或腹痛隐隐、喜暖喜按、空腹时痛甚、进食后痛减,泛吐清水,纳食不香,精神不振,倦怠乏 力,手足发冷,大便溏稀,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等。本散剂对各种症状的脾胃虚寒均有很 好的治疗效果。三、服药方法将以上中药组分加水煎煮,煎煮过程中水开10分钟撮药液适量, 早、中、晚三次饭前温服,服后发汗。四、疗效本发明有效率85%,治愈率70%。五、典型病例1、王XX,男,40岁,2007年10月就诊。因长期饮食失调、过食生冷,造成对冷的东 西甚至天气也会很敏感,尤其冬天胃疼痛难忍,出现手足发冷,大便溏稀等症状,给予本方 服用一剂诸症大减,继服一剂,诸症消失而痊愈。随访至今,再未复发。2、田XX,女,35岁,2008年8月就诊。因长期吃大量泻火药,造成上吐下泻,留下 胃寒的病根,多方求治不见好转,给予本方服用半剂,症状明显减轻,服用一剂,诸症消失痊 愈。
权利要求
1. 一种治疗脾胃虚寒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由以下重量原料药物百分比的组分组成 党参20-25%,白术10-15%,茯苓10-15%,甘草6-10%,桂枝10-15%,白芍18-22%,干姜 10-15%。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脾胃虚寒的中药,它由以下重量原料药物百分比的组分组成党参20-25%,白术10-15%,茯苓10-15%,甘草6-10%,桂枝10-15%,白芍18-22%,干姜10-15%。本发明治疗虚寒的中药,能够解决虚寒的症状,成本较低且无毒副作用。临床治愈率达65%,有效率达80%。
文档编号A61K36/9068GK102068677SQ20091023085
公开日2011年5月25日 申请日期2009年11月23日 优先权日2009年11月23日
发明者史海霞 申请人:史海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