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体式软担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2342阅读:28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分体式软担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尤其是涉及到一种可拆开折叠存放的运送伤、残病人
救护担架。
背景技术
现实生活中,家里有危重病人或因发生事故,导致伤残者需要及时送医院救治,尤其是住在高楼层的病人,用硬担架抬病人上下楼梯,十分不便,费力又不安全,特别是对心脏病人、骨折病人、多处深度刀伤的病人非常不利,并且放在急救车内,占地面积大。目前,手术病人从病床转移到手术台,或由手术台转移到病床,通常采取的方法是将病人先抬到四轮推车或担架上,转移很不方便,尤其是重体型术后病人或带有多种插管的病人,既增加病人的痛苦,也给医务人员增加了负担。对一些需要做X光、CT、 B超、磁共振的病人而言,他们检查时都必须将病人抬离担架,否则担架两侧的金属杆将直接影响了检测效果。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为市场提供一种可以拆散折叠存放、使用方便省力,便于病人抢救、转移、做检查的更人性化的软担架。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担架由担架体和抬杠组成,担架体分为上片和下片,
上、下片的一侧边都均匀缝制了4个抬杠孔套,对应孔套处均设有塑料护边手提孔,其另一
对应侧边相互交错缝制孔套,连接软绳自孔套内穿过两端打结,将上下两片连成一整体形
成担架体。同时在上片和下片分别缝制带扣卡的固定带和固定扣座。两根抬杠分别自两侧
边的孔套内穿过置于担架体两侧,所述抬杠为等长两截,两截端部采用插入式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不仅结构简单、装拆便捷、造价低廉、携带方便,而且可
根据需要由几个人合力手抓手提孔或两人利用抬杠将病人进行抢救或转移。同时还可以直
接连同担架一起送入检测室,只需抽出抬杠既可进行仪器检测。回到病床后不需翻动病人,
抽出连接软绳就能将担架自病人体下取出,既减少了病人的痛苦,也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劳
动强度。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上片,2为下片,3为孔套,4为手提孔,5为连接孔套,6为软绳,7为抬杠,8为固定带,9为固定扣座。
具体实施方式如图所示,取帆布缝制成宽度为20厘米的双层布片,截取长度为186厘米的两片形成上片1和下片2,然后在上下两片的 一侧边分别缝制4个上抬杠孔套3,两端各一个,长度为20厘米、宽度为5厘米,中间均匀分布两个,长度为15厘米,并在其对应处分别挖有长为12厘米、宽度为1厘米的手提孔4。在上下两片的另一边对应交错缝制穿过连接软绳6的长度为18厘米、宽度为3厘米的孔套5。同时,上片1的手提孔侧缝制了 4根固定带8,下片2的手提孔侧缝制了 4只固定卡座9。再选取直径为4厘米金属材料制作抬杠7,每边抬杠7分为两截,两截之间采取插入式连接。既可以在一截的一端设置内圆插孔,将另一截的一端直径制作略小于插孔直径;也可以在一截的一端设置一只抬杠连接套,使其内插孔直径略大于抬杠直径。实施本实用新型时,只需将连接软绳6穿过上下片对应连接孔套内两端打结将其连成一整体,然后将病人抬到担架体上,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采取多人手提方式将病人转移,也可以将抬杠7插入两侧的套孔内两人抬行转移。当病人需要进行检查
时,只需将抬杠等金属材料抽出即可进行,不需将担架体自病人体下取出,既减少了病人的痛苦,同时也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还可以配合脊椎固定架对脊椎损伤病人进行固定,从而有效防止因转运过程中使骨髓损伤造成截瘫。
权利要求一种分体式软担架,它包括担架体和担架抬杠,其特征在于将担架体分为上片(1)和下片(2),上片(1)和下片(2)的一侧边都均匀缝制了4个穿插抬杠的孔套(3),对应孔套(3)处均设有手提孔(4),其另一对应侧边相互交错缝制孔套(5),连接软绳(6)自孔套(5)内穿过两端打结,将上下两片连成一整体形成担架体,抬杠(7)自孔套(3)内穿过置于担架体两侧。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体式软担架,其特征在于在上片(1)和下片(2)上分别缝制了带扣卡的固定带(8)和固定扣座(9)。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分体式软担架,其特征在于抬杠杠(7)为两截,两截端部采用插入式连接。
专利摘要一种分体式软担架,它解决了传统硬担架占地面积大、行走不灵活以及一般软担架结构简单既不能两人抬行也不能自病人体下方便取出的问题,其特征在于将担架体制作成上片(1)和下片(2),中间通过交错设置的连接孔套(5)软绳(6)相连,两侧设置了抬杠孔套(3)和以塑料护边手提孔(4),抬杠(7)为插入式连接的两截。本实用新型有效地降低了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和恶性传染病感染几率,大大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和无意识伤害,可广泛应用于手术室、仪器检测室、骨伤科、妇产科及内外科病人的转移以及战伤、车祸等急救场合。
文档编号A61G1/013GK201500241SQ20092008774
公开日2010年6月9日 申请日期2009年7月31日 优先权日2009年7月31日
发明者刘丹慧, 刘平, 方荣, 李钊, 王惠, 郑玉峰, 钱细贵, 阎军, 龚佑红 申请人:李钊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