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表创面组织负压封闭引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9665阅读:23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体表创面组织负压封闭引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体表创面组织负压封闭引流装置。它是专为对各种体表组织破溃 区治疗而设计的一种用于对因由创伤、烧伤、感染、压迫、内分泌失调、血管闭塞、放射性照 射、手术、手术并发症、虫蛇咬噬、低温冷冻伤等原因而发生的创面进行负压封闭引流治疗 的装置。
背景技术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简称VSD技术)是德国ULM 大学Wim Fleischman博士于1992年首创,并形成理论雏形,用于四肢创面的引流;1994年 中国裘华德教授首次将VSD技术应用于普外科,开创了 VSD技术在普外科应用的先河,王彦 峰、裘华德教授在中国于1998年3月18日得到授权的专利CN 2276350,为VSD技术的第一 个专利。从此,VSD技术在我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现有的VSD技术基本配置包括负压源(包括医用吸引机、医院使用的中心负压装 置或负压引流瓶),引流管,聚乙烯醇泡沫或其它医用多孔泡沫、海绵或纱布(以下简称多 孔泡沫软垫)、可粘贴密封用的透气薄膜(以下简称密封薄膜)、接头(包括二通接头、三通 接头或多通接头)、引流容器组成。其结构形式为一端带侧孔的引流管(一般为平行放置 的二根管,小规格的多孔泡沫软垫为一根管,稍大规格的,一般平行放置三根管或以上)通 入已钻好孔的多孔泡沫软垫内,使用多块多孔泡沫软垫时,再通过三通接头、二通接头或多 通接头将引流管的出口端合并为一个出口,接通负压源引流,将人体组织内的渗血、渗液、 液化坏死的组织碎片以及脓液等液化物质引流至引流容器内。实际应用中,将多孔泡沫软垫包裹多侧孔引流管,放置在创面上或创腔内,再用密 封薄膜将多孔泡沫软垫和引流管出口端严密封闭,使之与外界隔绝,连接引流容器,再接通 负压源(现也有将引流容器和负压源做成一体的负压引流瓶),就形成了一个高效引流系 统(VSD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负压经过引流管的刚性传导传递到多孔泡沫软垫,并可随着 引流管的走向将负压分布在多孔泡沫软垫上的每一个点。由于多孔泡沫软垫内的孔泡互相 连通且富有弹性,负压可以到达目标引流区的每一点,形成一个全方位的引流。较大的、质 地不太硬的块状引出物在负压作用下会被分割和塑型成颗粒状,经过多孔泡沫软垫的孔隙 或相互贯通的孔泡进入引流管,再被迅速吸入引流容器内;而可能堵塞引流管的大块引出 物则被多孔泡沫软垫阻挡,只能附着在多孔泡沫软垫表面,在去除或更换引流物时与多孔 泡沫软垫一起离开机体。密封薄膜的封闭使作为引流动力的负压得以维持,同时也使被引 流区与外界隔绝,有效地防止了污染和交叉感染。由于负压经过作为中介的柔软多孔泡沫 软垫均勻分布于被引流区的表面,可以有效地防止单根引流管负压引流时可能发生的脏器 或组织被吸出或受压而致的缺血、坏死、穿孔等并发症(《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第2版P3-P4, 裘华德宋九宏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与现有的普通换药治疗相比,VSD技术能将被引流区内的渗出物和坏死组织非常 及时地清除,被引流区内可达到“零积聚”状态,创面能够很快地获得清洁的环境,大大降低机体对毒素的重吸收;即使有较大的腔隙存在,腔隙也因负压的存在而加速缩小,对浅表创 面而言,密封薄膜和多孔泡沫软垫也使局部环境更接近生理性的湿润状态;作用于创面软 组织上的负压刺激,有利于局部微环境的改善和组织水肿的消退,加速了创面中肉芽组织 的新生,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在VSD治疗的3-7天内均不需要再换药,降低了医护人员工作 量,减少了患者痛苦,降低了综合医疗费用。在我国VSD技术已广泛适用于创伤科、骨科、普外科、烧伤科等领域。但是现有的VSD技术在体表创面引流的使用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①、密封不 方便。良好的密封是保证引流效果的关键,也是整个负压封闭引流操作中最困难之处,常用 的密封方法包括戳孔法、“系膜”法、缝合法及“包饺子”法等(《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第2版 P20-P24,裘华德宋九宏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但上述的密封方法在实际的操作中均 非常繁琐,手术医生均需要进行反复的操作和练习才能掌握。而密封不牢固,往往是漏气最 主要的原因,从而造成因漏气而导致的VSD系统治疗效果的削弱甚至失败。②、采用引流管 的引出端作为负压传导和引流的出口,负压传导和引流的出口方向少,往往只有纵向或横 向单一方向的负压传导和引流,容易发生负压传导不均勻和堵管现象,且发生堵管时,冲洗 也不方便。现常用的冲洗方法为1、在创面上另置一根橡胶管,但也需要用“系膜法”密封 橡胶管的引出位置,增加了“漏气”的可能性和密封的难度;2、从原引流管逆行注入冲洗液, 可能会将引流出的渗液重新注入创面上,造成“逆行感染”;3、从多孔泡沫软垫上戳孔注入 冲洗液,但需要在多孔泡沫软垫上的破孔处重新粘贴密封薄膜,增加了操作的难度。③、对 大面积不规则创面,引流不方便。引流管的引出端通过接头进行连接,通过大量的接头才能 在最后将引流管的出口端合并为一个出口,形成了一个纵横交错如同“树枝”的网状结构, 患者的活动非常不方便。④、在临床实际使用中,是用密封薄膜将多孔泡沫软垫与健康皮肤 整体密封在一起,健康皮肤中的毛囊需要正常的透水透气代谢,就要求密封薄膜通透率越 大越好,否则健康皮肤会出现皮疹、毛囊炎、水分浸渍发白等现象,导致患者因发痒等不适 症状而有意或无意地抓挠、磨擦密封薄膜。也可能导致皮肤与密封薄膜之间由于水分浸 渍,密封薄膜粘性消失,从皮肤表面脱开,继而使空气进入密封区最终导致负压封闭引流效 果下降,甚至完全失效。而多孔泡沫软垫需要完全密封,又要求密封薄膜通透率越小越好, 否则将引起多孔泡沫软垫由于经过长时间的微小空气流通而造成水分丢失,使多孔泡沫软 垫变干,最终导致多孔泡沫软垫失去弹性和湿润环境,延缓了创面愈合时间;于是这就形成 了在一个整体中存在两个反作用需求原理的矛盾。而现有的密封薄膜不能同时满足健康皮 肤正常的透水、透气、代谢和多孔泡沫软垫需要严密密封的要求。⑤对较大面积创面,需要 两张以上的多孔泡沫软垫时,往往是将软垫内的带侧孔的引流管抽出,手术医生在引流管 上剪出更多侧孔,延伸带侧孔的引流管的长度,然后拼接、串联或并联多孔泡沫软垫,操作 极其烦琐。因此,对现有的VSD技术在体表创面组织愈合中的使用进行改进已成为非常迫切
的一项重要工作。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负压封闭引流装置的上述不合理之处,而提供了 一种体表创面组织负压封闭弓I流装置。[0010]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措施来达到的体表创面组织负压封闭引流装置, 它包括与体表创面接触的多孔泡沫软垫,带侧孔的引流管,密封薄膜,接头,导管,引流容 器,负压源,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胶膜和引出管,所述的胶膜位于多孔泡沫软垫的上方,引 流管上侧孔的开口方向与多孔泡沫软垫接触,所述引出管与引流管相通并位于胶膜的上 方,密封薄膜密封在胶膜上,引出管通过导管通入引流容器内,引流容器通过导管连接负压 源。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引流管位于多孔泡沫软垫和胶膜之间。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引流管或为圆形,或为扁形,并位于胶膜的上端,且与胶 膜为一体结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所述引出管和引流容器之间的导管上连接有流量计。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引流管与胶膜为一体结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多孔泡沫软垫内有支柱,所述支柱的一端位于多孔泡沫 软垫内,所述支柱的另一端和/或固定在引流管和胶膜上。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所述导管上连接有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连接CPU,所述 的CPU与负压源连接。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胶膜的四周覆盖有密封薄膜。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引流管为一根管。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引流管为平行放置的二至五根管。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引流管为至少二根交叉连接的一体式结构。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柱上有毛刺。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所述引流容器和负压源之间的连接有细菌过滤器和气味过
Ii^ O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引流管或为“井”字型,或为“十”字型,或为“工”字型,或 为“米”字型结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柱为中空结构,支柱与引流管相通,支柱上有小开孔。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引流管上连接有一至五个引出管,且引出管与引流管为 一体结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柱的下端面为内凹的弧面结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弓丨出管上有密封盖。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弓I出管上有可密封的取样口。本实用新型体表创面组织负压封闭引流装置具有如下优点①、通过放置在多孔 泡沫软垫上的胶膜(这种胶膜的透气率极低,也可以是其它材料制成的透气率极低的膜) 来密封创面,大大延长了多孔泡沫软垫保持弹性和湿润环境的时间,有利于创面愈合。②、 密封薄膜只需要密封胶膜的四周即可(也可以将密封薄膜全部覆盖在胶膜上及胶膜的四 周),并且不需要密封引流管的引出端,降低了 VSD系统发生“漏气”的可能性,使负压封 闭引流的密封变得更加简单、可靠,同时密封薄膜是通透性能很高的膜,也具有很好的皮肤 相容性,致敏率低,有利于创面周围健康皮肤的正常代谢。③、可在每根引流管上连接引出 管,因此引出出口方向多,每根引出管的出口既可以作为引流口,又可以作为发生堵管时的 冲洗口,引流和冲洗都非常方便。同时,操作时留出固定的引出管作冲洗用,也避免了同一
6引出管既引流又冲洗时发生逆行感染的可能。引流管引出的侧管,还可作为引流物取样的 通道。④、上引流方式,无论是传导负压,还是引流,都比侧引流方式更加均勻和合理,因此 不容易发生堵管现象,特别是当引出管位于引流管的交叉处时,更是如此。⑤、对大面积不 规则创面时,只需要在引出管上采用多通接头即可导入引流容器,引流非常方便,不会形成 “树枝网”(如图14所示)的情况,方便患者正常的活动。⑥.缩短了手术的时间,并减轻 了病人的痛苦,缩短了患者创面愈合的时间。

图1为本实用新型体表创面组织负压封闭引流装置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其中 的密封薄膜未画出)。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多孔泡沫软垫、密封薄膜和胶膜的位置关系图(图中的虚线 部分为未可见部分)。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引出管、引流管、胶膜及支柱的一种位置关系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引出管、引流管、胶膜、支柱和多孔泡沫软垫的一种位置关系 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引出管、引流管、胶膜、支柱和多孔泡沫软垫的另一种位置关 系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引出管与密封盖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双平行管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十”字型引流管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井”字型引流管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中“工”字型引流管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中“米”字型引流管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实用新型体表创面组织负压封闭引流装置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其 中的密封薄膜未画出)。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中过滤器与引流容器及负压源的连接关系图。图14为现有负压封闭引流形成“树枝网”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多孔泡沫软垫,2.引流管,3.密封薄膜,4.接头,5.引流容器,6.负压 源,7.胶膜,8.引出管,9.支柱,10.毛刺,11.密封盖,12.开槽,13.小开孔,14.内凹的弧 面,15.取样口,16.流量计,17.导管,18.细菌过滤器,19.气味过滤器,20.压力传感器, 21. CPU。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情况,但它们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 限定,仅作举例而已。同时通过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和容易理解。参阅附图可知本实用新型体表创面组织负压封闭引流装置,它包括与体表创面 接触的多孔泡沫软垫1,带侧孔的引流管2,密封薄膜3,接头4,引流容器5,负压源6,它还 包括胶膜7和引出管8,所述的胶膜7位于多孔泡沫软垫1的上方,引流管2上侧孔的开口 方向与多孔泡沫软垫1接触,所述引出管8与引流管2相通并位于胶膜7的上方,密封薄膜3密封在胶膜7上,引出管8通入引流容器5内,引流容器5连接负压源6。采用这种上引流方式使引流四通八达,无论是传导负压,还是引流,都比侧引流方 式(原引流装置在引流管的引出端引流或传导负压)更加均勻和合理,因此不容易发生堵 管现象,特别是当引出管位于引流管的交叉处时,更是如此(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引流管2位于多孔泡沫软垫1和胶膜7之间(如图4所示),引流管2与胶膜7为 一体结构(引流管和胶膜之间也可以没有连接关系)。这种结构可在多孔泡沫软垫上开槽 12,将引流管置于多孔泡沫软垫的槽内。引流管2或为圆形,或为扁形(或为其它的结构),并位于胶膜7的上端,且与胶膜 7为一体结构(如图3所示)。支柱9为中空结构,支柱9与引流管2相通,支柱9上有小开孔13 (有辅助引流的 作用)。支柱9 (支柱为可延展的软性材料)的下端面为内凹的弧面结构(相对于支柱的下 端面为平面来说,在负压状态下,增大了与创面的接触面积,减少了对创面组织的压强)。多孔泡沫软垫1内有支柱9,所述支柱9的一端位于多孔泡沫软垫1内,所述支柱 9的另一端和/或固定在引流管2和胶膜7上;支柱9上有毛刺10 (如图2、图3、图4所 示)。这种结构具有如下优点,第一支柱使多孔泡沫软垫在体表组织创面与密封薄膜之间 起立撑的作用,使多孔泡沫软垫内的孔隙和相互贯通的孔泡均保持正常状态或仅发生较小 的变形,使体表组织创面内的渗血、渗液、液化坏死的组织碎片以及脓液等液化物质能顺 利通过孔隙和相互贯通的孔泡引流至引流管内,减少了由于引流物堵管造成引流失败的可 能。第二 支柱的支撑作用使多孔泡沫软垫维持真空环境的弹性结构保持正常状态,减少了 由于负压的作用使多孔泡沫软垫与体表创面形成紧密的接触,使多孔泡沫软垫与体表创面 细胞生长的部分形成不必要的粘连的可能性,有利于体表组织创面肉芽的生长,减少了体 表组织创面愈合的时间。同时毛刺可将引流管、支柱、胶膜与多孔泡沫软垫之间铆合固定为 一个整体,且支柱不易从多孔泡沫软垫中拨出。在胶膜7的四周覆盖有密封薄膜3。这种贴膜方式,仅需在胶膜的四周贴膜,非常 简单,同时这种方式,密封贴膜时不需要在引流管的引出端采用“系膜”法密封引流管,使密 封更加方便。引流管2为一根管,引流管2为平行放置的二至五根管。引流管为一根管时,这种 结构适用于小面积创面使用。引流管2为平行放置的二至五根管(一般常用的为二根管,面 积较大的使用三根及三根以上的引流管),这种结构适用于规则创面使用(如图7所示)。引流管2为至少二根交叉连接的一体式结构。如引流管2或为“井”字型,或为 “十”字型,或为“工”字型结构,也可以为其它的交叉结构形式。这种结构使引流四通八达, 而且使负压传导时,也更加均勻,有利于负压传导和引流(如图8、图9、图10、图11所示)。引流管2上连接有1-5个引出管8,且引出管8与引流管2为一体结构。引出管8上有密封盖11。这种结构避免了引出管不引流或冲洗时,发生空气污染 的可能(如图6所示)。在引出管8和引流容器5之间的导管17上连接有流量计16(如图12所示)。流 量计具有如下作用,第一监控创面活动性出血,以避免低血容量性休克。第二监控大量 体液的丢失,避免大量蛋白丢失导致的低蛋白血症。第三为补液、补充胶体提供数据支持。 第四与用带刻度引流瓶来记录体液丢失量相比较,流量计更具有单位时间内记录体液的丢失量的作用,为临床的急诊治疗提供准确的即时数据支持。引出管8上有可密封的取样口 15。克服了现有的VSD装置中无取样口的缺点。原 有的VSD装置中取样时,需要将引流管的连接位置打开才能取样,这种取样的过程造成了 新的污染创面的可能性。而专用的取样口,则避免了这些问题的发生。取样口具有如下作 用,第一对引流出的液体成份进行定性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第二 对引流物样品 进行药敏试验,以提供最佳的抗生素和抗细菌感染治疗(如图1、图12所示)。引流容器5和负压源6之间的连接有细菌过滤器18和气味过滤器19。细菌过滤 器可减少细菌,尤其是厌氧菌进入下一步引流通道,如进入中心负压源,以避免造成造成医 院内中心负压系统污染的可能性。气味过滤器可减少创面上产生的恶臭气味从本系统中溢 出(如图13所示)。导管17上连接有压力传感器20,压力传感器20连接CPU21,所述的CPU21与负压 源6连接。压力传感器可通过测量导管内从多孔泡沫软垫内传导的压力,并将压力信号通 过CPU处理,并通过CPU的命令来控制负压源的开、闭,或调节负压源输出负压的大小,负压 再通过引流容量,并通过引流管传导给多孔泡沫软垫,从而调节多孔泡沫软垫内孔泡和孔 隙之间的压力。使用时,将支柱插入多孔泡沫软垫内,胶膜和引流管置于多孔泡沫软垫上,将胶膜 的四周用密封薄膜封闭,将导管接入胶膜上的引出管中,接通引流容器和负压源,即可使 用。使用时,可在引出管上使用多通接头一次性连接,如若有四个引出管时,采用一个五通 接头,即可一次性通过导管连接至引流容器,或仅使用二个引出管作为引流出口使用,其它 的引出管作为冲洗时使用。下面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VSD装置的临床医疗病例与现有的VSD装置的临床医疗 病例的对比情况来说明本实用新型VSD装置的优点。其中现有的VSD装置为置于多孔泡沫软垫内的双平行引流管,采用密封薄膜密 封,通过接头、导管连接引流容器,再接入负压源。本实用新型VSD装置是指扁形的“井字型”引流管置于胶膜的上端,支柱位于胶 膜的下端,支柱上有毛刺,支柱插入多孔炮沫软垫内,引流管上有引出管,引出管上有取样 口,通过导管连接引流容器,再接入负压源,在引流容器和负压源之间,有细菌过滤器和气 味过滤器。采用多通接头,一次性地通过连接导管通入引流容器,预留一个引出管作为冲洗 口。在胶膜的四周,通过密封胶膜密封。软组织撕脱伤、开放性骨折并软组织缺损等共180例,病程均为3个月内,按入医 院治疗的先后顺序分为奇数组和偶数组。其中奇数组90例用现有的VSD装置治疗(A组), 偶数组90例用本实用新型VSD装置治疗(B组),观察时间均为一个VSD治疗疗程,即5-7 天时间。在上述治疗疗程内,对以上手术中密封操作时间、堵管率、多孔泡沫软垫变干率、创 面上出现压痕比例各个项目进行比较,此外对生产单个产品的时间比较也列入以下表格表1 本实用新型VSD装置与现有的VSD装置的在临床操作与术后效果的比较表。[0067] 比较项目为创面的面积约为450cm2。生产单个产品时间对于现有的VSD装置而 言是指引流管插入多孔泡沫软垫内的时间。对本实用新型而言是指一体化的胶膜、引流 管、引出管与多孔泡沫软垫复合在一起的时间。以下为本实用新型VSD装置与现有的VSD装置的在术后效果的临床比较分析2009年1月至2009年9月,本实用新型人对照现有的VSD装置和本实用新型的 VSD装置治疗软组织缺损合并感染各30例。所有病例均在伤后两周以上开始接受治疗,属 于后期处理;创面面积均在100c m2以上且深达肌层;均合并有组织坏死。两组病例都排除 了 面部、手、足和会阴部创面者,慢性软组织感染者,合并骨髓炎者,年龄超过50岁者,合 并糖尿病者。现有的VSD装置男17例,女13例,年龄6-48岁,平均27. 8岁,平均创面面积 182. 3cm2 ;本实用新型的VSD装置男16例,女14例,年龄7_49岁,平均28. 3岁,平均创面 面积169. 8c m2.两组病例全身条件和创面基本相似,具有可比性.采用t检验作统计学处 理·两组病例受伤情况、受伤部位和修复方式见表2-1、2_2。表2-3中列出两组病例的 创面清洁时间。创面清洁时间指软组织缺损合并感染的创面从开始治疗至创面情况允许闭 合所需时间。创面清洁、允许闭合的标准是创面平整清洁,无坏死组织及渗液;创面水肿 消退;创面肉芽组织新鲜,呈粉红色颗粒状,触之易出血;创面能保证二期缝合、植皮或皮 瓣转位成功。时间上以临床发现创面感染征象或清创、清除坏死组织至修复创面(二期缝 合、植皮或皮瓣转位)前一日的天数计算。表2-1受伤原因和并发症 表2-2创面部位和修复方式[0075] 表2-3创面清洁的时间分布 现有的VSD组创面清洁时间为5 15天,创面有不同程度的缩小,22例植皮,3例 皮瓣转位修复。经本实用新型的VSD组创面清洁时间为3 10天,较现有的VSD组明显缩 短(P < 0. 01,两组间差异有极显著意义)。本实用新型的VSD组创面缩小更为明显,25例 植皮,1例皮瓣转位修复。对照结果证实应用本实用新型的VSD装置处理合并感染的软组织缺损的治疗效 果明显优于现有的VSD装置。从表1、表2-1、表2-2、表2-3可知本实用新型VSD装置比较在国内、国外的现有 的产品与各种与本专业相关的技术资料和文献,在临床实际的操作方便性,对原理的充分 理解和实施,结构的科学合理安排等等方面都产生了质的飞跃,其优点或积极效果超出了 本专业技术人员的想象。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改变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 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做出若干的改变或变形,这同样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1权利要求体表创面组织负压封闭引流装置,它包括与体表创面接触的多孔泡沫软垫(1),带侧孔的引流管(2),密封薄膜(3),接头(4),导管(17),引流容器(5),负压源(6),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胶膜(7)和引出管(8),所述的胶膜(7)位于多孔泡沫软垫(1)的上方,引流管(2)上侧孔的开口方向与多孔泡沫软垫(1)接触,所述引出管(8)与引流管(2)相通并位于胶膜(7)的上方,密封薄膜(3)密封在胶膜(7)上,引出管(8)通过导管(17)通入引流容器(5)内,引流容器(5)通过导管(17)连接负压源(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体表创面组织负压封闭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 (2)位于多孔泡沫软垫(1)和胶膜(7)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体表创面组织负压封闭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 (2)或为圆形,或为扁形,并位于胶膜(7)的上端,且与胶膜(7)为一体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体表创面组织负压封闭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引出管(8)和引流容器(5)之间的导管(17)上连接有流量计(16)。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体表创面组织负压封闭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 (2)与胶膜(7)为一体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体表创面组织负压封闭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 泡沫软垫(1)内有支柱(9),所述支柱(9)的一端位于多孔泡沫软垫(1)内,所述支柱(9) 的另一端和/或固定在引流管(2)和胶膜(7)上。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体表创面组织负压封闭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导管 (17)上连接有压力传感器(20),压力传感器(20)连接CPU (21),所述的CPU (21)与负压 源(6)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体表创面组织负压封闭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在胶膜 (7)的四周覆盖有密封薄膜(3)。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体表创面组织负压封闭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 (2)为一根管。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体表创面组织负压封闭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 (2)为平行放置的二至五根管。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体表创面组织负压封闭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 (2)为至少二根交叉连接的一体式结构。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体表创面组织负压封闭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柱(9) 上有毛刺(10)。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体表创面组织负压封闭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引流 容器(5)和负压源(6)之间的连接有细菌过滤器(18)和气味过滤器(19)。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体表创面组织负压封闭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 (2)或为“井”字型,或为“十”字型,或为“工”字型,或为“米”字型结构。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体表创面组织负压封闭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柱(9)为中空结构,支柱(9)与引流管(2)相通,支柱(9)上有小开孔(13)。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体表创面组织负压封闭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 (2)上连接有一至五个引出管(8),且引出管(8)与引流管(2)为一体结构。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体表创面组织负压封闭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柱(9)的下端面为内凹的弧面(14)结构。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体表创面组织负压封闭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出管 (8)上有密封盖(11)。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体表创面组织负压封闭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出管 (8)上有可密封的取样口(15)。
专利摘要体表创面组织负压封闭引流装置,它包括与体表创面接触的多孔泡沫软垫(1),带侧孔的引流管(2),密封薄膜(3),接头(4),导管(17),引流容器(5),负压源(6),它还包括胶膜(7)和引出管(8),所述的胶膜(7)位于多孔泡沫软垫(1)的上方,引流管(2)上侧孔的开口方向与多孔泡沫软垫(1)接触,所述引出管(8)与引流管(2)相通并位于胶膜(7)的上方,密封薄膜(3)密封在胶膜(7)上,引出管(8)通过导管(17)通入引流容器(5)内,引流容器(5)通过导管(17)连接负压源(6)。本实用新型装置延长了多孔泡沫软垫保持弹性和湿润环境的时间,有利于创面愈合。密封、引流均方便可靠。
文档编号A61M39/10GK201664462SQ20092022830
公开日2010年12月8日 申请日期2009年9月22日 优先权日2009年9月22日
发明者宋九宏 申请人:宋九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