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性物品的片状构件的复合体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5469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吸收性物品的片状构件的复合体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吸收性物品的片状构件的复合体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一次性尿布、卫生巾等吸收性物品的生产线中,将保持在保持部的保持面 上的第一片状构件从上述保持面传送到第二片状构件来进行安装,由此能够制造片状构件 的复合体。在此,由该保持面对第一片状构件进行的保持通常是利用通过形成在该保持面上 的多个吸气孔吸气而在保持面上产生的吸引力来进行的。另外,这些吸气孔与在上述保持 部内仅形成有一个区域的吸气室连通,根据该吸气室的负压状态来从吸气孔吸气(参照专 利文献1)。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5-298193号公报
然而,在传送时,在首先传送第一片状构件的一部分、之后传送剩余的部分那样传 送时机局部错开的情况下,在传送上述一部分的时刻,第一片状构件已经不覆盖曾吸引着 该一部分的吸气孔,因此能够以较小吸引阻力吸气而使上述吸气室的负压水平降低。结果, 吸引之后传送的上述剩余部分的吸气孔的吸引力变小,有可能使在传送之前的上述剩余的 部分的保持性降低。并且,由于该保持性的降低而导致第一片状构件变形等,有可能降低第 一片状构件向第二片状构件的安装精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那样的以往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如下的片状 构件的复合体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为了制造吸收性物品的片状构件的复合体,在将 第一片状构件传送到第二片状构件来进行安装时,能够提高其安装精度。用于达到上述目的的主要发明是一种吸收性物品的片状构件的复合体的制造方 法,制造一种吸收性物品的片状构件的复合体,其特征在于,在保持部的保持面上保持第一片状构件;以及将上述第一片状构件从上述保持面 传送到第二片状构件来进行安装,通过从形成在上述保持面上的多个孔吸气来保持在上述保持面上的上述第一片 状构件在向上述第二片状构件传送时具有首先传送的部分和过后传送的部分,上述保持部至少具有以下两个吸气室第一吸气室,其与吸引上述首先传送的部 分的孔连通;以及第二吸气室,其与吸引上述过后传送的部分的孔连通,在上述第一吸气室和上述第二吸气室被间隔成相互不能够通气的状态下,将上述 第一片状构件传送到上述第二片状构件。另外,是一种制造吸收性物品的片状构件的复合体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具备了保持面的保持部,上述保持部在上述保持部的保持面上保持第一片状构件,将上述第一片状构件从上述保持面传送到第二片状构件而进行安装,通过从形成在上述保持面上的多个孔吸气来保持在上述保持面上的上述第一片状构件在向上述第二片状构件传送时具有首先传送的部分和过后传送的部分,上述保持部至少具有以下两个吸气室第一吸气室,其与吸引上述首先传送的部 分的孔连通;以及第二吸气室,其与吸引上述过后传送的部分的孔连通,上述保持部在上述第一吸气室和上述第二吸气室被间隔成相互不能够通气的状 态下,将上述第一片状构件传送到上述第二片状构件。根据本发明的说明书以及附图的记载可知本发明的其他特征。根据本发明能够提高将第一片状构件传送到第二片状构件来进行安装时的安装 精度。


图1是一次性尿布1的俯视图。图2A是图1中的II-II剖视图,图2B是尿布1的其他方式的相同剖视图。图3是尿布1的立体图。图4是由本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31进行处理的示意图。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31的说明图。图6A是工件保持盘51的主视图,图6B以及图6C分别是图6A中的B-B向视图以 及C-C向视图。图7A是输送辊71的放大图,图7B是图7A中的B-B剖视图。图8A至图8E是在交付位置Qout上进行的吸收性主体10的交付样子的说明图。图9是保持面53的吸引结构的一般例的说明图,是相当于图6A中的IX-IX剖面 的图的剖视图。图10是会在一般例的吸引结构中产生的问题点的说明图。图Il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工件保持盘51的吸气区域55的划分的俯视图,图IlB 是图IlA中的B-B剖视图,图IlC是图IlA中的C-C剖视图。图12是吸气结构的一例的说明图,图12A是图5中的A-A向视图,图12B是图12A 中的B-B剖视图。图13A是各吸气管81的另一端开口 82b向负压鼓室85的连接位置的优选例的说 明图,图13B是图13A中的B-B向视图,图13C是该连接位置的优选例的作用效果的说明图。图14是制造装置31的其他实施方式的说明图。图15A至图15C是其他实施方式的说明图。图16A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工件保持盘51内的吸气室56的划分的俯视图,图 16B是图16A中的B-B剖视图,图16C是图16A中的C-C剖视图。图17A是工件保持盘51的长度方向朝向CD方向的状态的说明图,图17B是相同 长度方向朝向MD方向的状态的说明图,两个图都剖切示出工件保持盘51的一部分。图18是取下工件保持盘51而示出的中间室构件83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根据本发明的说明书以及附图的记载,至少可知以下事项。一种吸收性物品的片状构件的复合体的制造方法,制造一种吸收性物品的片状构件的复合体,其特征在于,在保持部的保持面上保持第一片状构件;以及将上述第一片状构件从上述保持面 传送到第二片状构件来进行安装,通过从形成在上述保持面上的多个孔吸气来保持在上述保持面上的上述第一片 状构件在向上述第二片状构件传送时具有首先传送的部分和过后传送的部分,上述保持部至少具有以下两个吸气室第一吸气室,其与吸引上述首先传送的部 分的孔连通;以及第二吸气室,其与吸引上述过后传送的部分的孔连通,在上述第一吸气室和上述第二吸气室被间隔成相互不能够通气的状态下,将上述 第一片状构件传送到上述第二片状构件。根据这种吸收性物品的片状构件的复合体的制造方法,在第一吸气室与第二吸气 室被间隔成相互不能够通气的状态下,将上述第一片状构件传送到上述第二片状构件。于 是,在传送时,能够减少第一吸气室的吸气状态带给第二吸气室的影响。即,能够有效防止 传送到上述首先传送的部分的第二片状构件之后产生的、上述过后传送的部分的孔的吸引 力的降低,其结果是,在整个一系列传送动作的最初至最后,保持面能够可靠地保持第一片 状构件。于是,有效抑制第一片状构件的变形等,从而实现安装精度的提高。上述吸收性物品的片状构件的复合体的制造方法期望如下与将上述首先传送的部分传送到上述第二片状构件的动作对应地,吸引首先传送 的该部分的孔的吸气减弱,与将上述过后传送的部分传送到上述第二片状构件的动作对应地,吸引过后传送 的该部分的孔的吸气减弱。根据这种吸收性物品的片状构件的复合体的制造方法,与第一片状构件中孔所担 当的部分的传送动作对应地,减弱上述孔的吸气,因此减弱上述孔的吸引力,能够迅速从保 持面向第二片状构件传送第一片状构件。上述吸收性物品的片状构件的复合体的制造方法期望如下减弱上述吸气的孔按照减弱的顺序向上述第一片状构件喷出空气。根据吸收性物品的片状构件的复合体的制造方法,在第一片状构件中与要传送完 的部分对应的孔依次吹出空气,因此能够完全消除向上述要传送完的部分的吸引力,其结 果是,能够更迅速地从保持面向第二片状构件传送第一片状构件。上述吸收性物品的片状构件的复合体的制造方法期望如下在上述保持部的上述第一吸气室与上述第二吸气室之间的位置间隔有上述第三 吸气室,在与上述第一吸气室连通的孔和与上述第二吸气室连通的孔之间的位置形成有 与上述第三吸气室连通的孔,在上述第一吸气室、上述第二吸气室以及上述第三吸气室被间隔成相互不能够通 气的状态下,将上述第一片状构件传送到上述第二片状构件。根据这种吸收性物品的片状构件的复合体的制造方法,能够进一步细分来进行上述保持面的孔的吸引动作,因此保持面在整个一系列传送动作的最初至最后能够可靠地保 持第一片状构件。上述吸收性物品的片状构件的复合体的制造方法期望如下上述保持部沿着环形轨道移动,上述第二片状构件是被缠绕在上述环形轨道上的交付位置的辊上而连续移动的连续片,在上述保持部沿着上述第二片状构件的移动方向而通过上述交付位置时,上述保 持部的保持面的上述第一片状构件被传送到上述第二片状构件,在传送时在上述保持面上成为上述环形轨道的下游侧的区域形成有吸引上述首先 传送的部分的孔,在上述保持面上成为上游侧的区域形成有吸引上述过后传送的部分的孔。根据这种吸收性物品的片状构件的复合体的制造方法,上述保持部通过上述交付 位置时,能够迅速地从上述保持部向上述第二片状构件传送上述第一片状构件。上述吸收性物品的片状构件的复合体的制造方法期望如下在上述首先传送的部分与上述过后传送的部分上分别固定有在相互相同方向上 收缩这些部分的弹性构件,在通过上述孔的吸气来上述第一片状构件被吸附到上述保持面的状态下,上述首 先传送的部分和过后传送的部分由于来自对应的上述弹性构件的收缩力的阻力而在伸长 的状态下进行保持。根据这种吸收性物品的片状构件的复合体的制造方法,能够有效具有本制造方法 的作用效果。即,根据本制造方法,能够有效防止传送上述首先传送的部分之后产生的、上 述过后传送的部分的孔的吸引力的降低,因此即使在传送上述首先传送的部分之后,在保 持面上有效保持上述过后传送的部分的伸长状态。其结果是,能够抑制传送过程中的上述 首先传送的部分和上述过后传送的部分的收缩差,从而实现提高向第二片状构件的安装精 度。上述吸收性物品的片状构件的复合体的制造方法期望如下上述第一吸气室和上述第二吸气室被间隔成在上述保持部内部相互不能够通气 的室状。根据这种吸收性物品的片状构件的复合体的制造方法,上述第一吸气室和上述第 二吸气室以相互不能够通气的室状被间隔在上述保持部的内部,因此保持面在整个一系列 传送动作的最初至最后能够可靠地保持第一片状构件。另外,一种制造吸收性物品的片状构件的复合体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具备了保持面的保持部,上述保持部在上述保持面上保持第一片状构件,将上述第一片状构件从上述保持 面传送到第二片状构件而进行安装,通过从形成在上述保持面上的多个孔吸气来保持在上述保持面上的上述第一片 状构件在向上述第二片状构件传送时具有首先传送的部分和过后传送的部分,上述保持部至少具有以下两个吸气室第一吸气室,其与吸引上述首先传送的部 分的孔连通;以及第二吸气室,其与吸引上述过后传送的部分的孔连通,上述保持部在上述第一吸气室和上述第二吸气室被间隔成相互不能够通气的状态下,将上述第一片状构件传送到上述第二片状构件。根据这种吸收性物品的片状构件的复合体的制造装置,在第一吸气室与第二吸气室被间隔成相互不能够通气的状态下,将上述第一片状构件传送到上述第二片状构件。于 是,在传送时,能够减少第一吸气室的吸气状态带给第二吸气室的影响。即,能够有效防止 传送到上述首先传送的部分的第二片状构件之后产生的、上述过后传送的部分的孔的吸引 力的降低,其结果是,在整个一系列传送动作的最初至最后,保持面能够可靠地保持第一片 状构件。于是,有效抑制第一片状构件的变形等,从而实现安装精度的提高。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1的连续片的复合体Ia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31例 如被应用于一次性尿布1的生产线。图1至图3是一次性尿布1的说明图。图1是尿布1 的俯视图,图2A是图1中的II-II剖视图,图2B是尿布1的其他方式的相同剖视图。图3 是尿布1的立体图。该尿布1具备腹侧带构件20,其覆盖穿着者的腹侧部;背侧带构件24,其覆盖穿 着者的背侧部;以及吸收性主体10,其贴在穿着者的大腿之间来吸收尿等体液。在图1的 展开状态中,腹侧带构件20和背侧带构件24在相互之间隔着间隔平行地排列的状态下,将 吸收性主体10的长度方向的两个端部10e、10e架设在腹侧带构件20和背侧带构件24之 间而将吸收性主体10固定在腹侧带构件20和背侧带构件24之间,俯视观察其外观形状时 大致呈H形状。并且,从该状态将吸收性主体10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ClO作为折叠位置而 对折,并且在该对折的状态下将相互面对的带构件20、24在要抵接在穿着者的侧腹的部位 彼此被粘接,此时,这些带构件20、24彼此连结为环状,由此成为图3示出那样的形成有腰 围开口 3和一对腿围开口 5、5的穿着状态的尿布1。此外,作为上述粘接结构,如果使用熔敷等不能够解除粘接的接合结构,则成为短 裤型的尿布,另一方面,如果使用连接带(fastening tape)构件(未图示)等能够自由地 粘接和解除粘接的接合结构,则成为展开型尿布。下面,参照图1以及图2A来说明尿布1 的各结构部件10、20、24。吸收性主体10具备吸收体11,其是将纸浆(pulp)纤维等吸液性纤维成型为俯 视大致矩形形状而构成的;正面片状构件12,其从穿着者的肌肤侧覆盖吸收体11 ;背面片 状构件13,其从正面片状构件12的反侧覆盖吸收体11而兼作为尿布1的外包装。吸收体 11也可以含有高吸收性聚合物。正面片状构件12例如为平面尺寸大于吸收体11的尺寸的 透液性的无纺布。另外,背面片状构件13为平面尺寸大于吸收体11的不透液性片,作为一 例,可举出粘合聚乙烯等不透液性的防漏片14和无纺布等外装片15而成的双层结构的片 13。并且,在这些背面片状构件13和正面片状构件12之间隔着吸收体11的状态下,在从 吸收体11的四边向外侧露出的部分上框缘状地粘合背面片状构件13和正面片状构件12, 由此形成吸收性主体10。此外,如图2A所示,也可以在正面片状构件12和吸收体11之间、背面片状构件13 和吸收体11之间设置棉纸等透液性片16。另外,也可以在背面片状构件13的宽度方向的 两端部上在防漏片14与外装片15之间以伸长状态固定沿着长度方向延伸的橡皮筋等弹性 构件17,这样,由于这些弹性构件17,在尿布1的各腿围开口 5、5处形成腿围褶裥部而被赋 予伸缩性。
腹侧带构件20以及背侧带构件24均例如将无纺布等柔软的片材作为原材料。在 此,如图2A所示,重叠两个无纺布21、21来形成各带构件20、24,将各带构件20、24分别粘 接于吸收性主体10的长度方向的相对应的端部10e、10e上来固定。另外,也可以如图2B 所示地在两个重叠的无纺布21、21之间安装吸收性主体10的长度方向的端部10e、10e来 进行固定。另外,也可以在伸长状态下将橡皮筋等弹性构件固定于各带构件20、24,由此对 这些各带构件20、24赋予伸缩性。这样的尿布1是通过将在生产线上连续流动的任一零件作为基材、利用接合等将 各种零件固定在该基材上来完成的。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31负责其中一 个工序。图4是由该制造装置31进行处理的示意图,图5是制造装置31的说明图。此外, 下面,将制造装置31的宽度方向称为“CD方向”,将与该CD方向正交的方向称为“MD方向”。 也就是说,MD方向是指与CD方向正交的平面内的任意方向。另外,根据情况,有时将在MD 方向上相互正交的两个方向分别称为“上下方向”以及“前后方向”。在该工序中,进行在一对带构件20、24上架设吸收性主体10而粘接在一起的处 理,由此,尿布1的半成品呈图1所示那样的大致H形状。详细地说,如图4所示,提供给该制造装置31时的一对带构件20、24是被以沿着 MD方向延伸的连续体20a、24a的方式且以在⑶方向上相互隔着间隔排列的状态连续输送 的。而且,吸收性主体10也是被以在MD方向上连续的连续体IOa的方式连续输送的。艮口, 构成吸收性主体10的正面片状构件12以及背面片状构件13处于在吸收性主体10的长度 方向上连续的连续片的状态,并且,在这些正面片状构件12以及背面片状构件13之间安装 吸收体11,各吸收体11处于在上述长度方向上间歇配置的状态。因此,在该制造装置31中,首先利用切割装置61 (在图4中未图示)在吸收体11、 11之间的部位上沿着⑶方向切割吸收性主体的连续体10a,由此,生成长度方向朝向MD方 向的吸收性主体10。然后,由旋转鼓42利用其外周面接受上述吸收性主体10,该旋转鼓42 是绕着沿CD方向的轴心C41驱动旋转的,在利用旋转鼓42的驱动旋转来将吸收性主体10 从该接受的位置(下面,称为接受位置Qin)移动到规定的交付位置Qout的过程中,将吸收 性主体10绕其平面中心旋转90°,由此将吸收性主体10的长度方向从MD方向变更为与带 构件的连续体20a、24a的排列方向相应的⑶方向。另一方面,在上述交付位置Qout处配置有输送辊71,在该输送辊71上在⑶方向 上缠绕有一对带构件的连续体20a、24a而进行连续输送。于是,在利用旋转鼓42的驱动旋 转使吸收性主体10通过上述交付位置Qout时,吸收性主体10的长度方向的两个端部IOe、 IOe粘接在一对带构件的连续体20a、24a上,由此,生成上述图1的大致H形状的前一阶段 即图4的大致梯子状的半成品la。到此为止为该制造装置31的负责处理范围。另外,在本例中,吸收性主体10相当 于“第一片状构件”,一对带构件的连续体20a、24a相当于“第二片状构件”,大致梯子状的 半成品Ia相当于“吸收性物品的片状构件的复合体”。下面,说明该制造装置31的各结构 要素 61、41、71。切割装置61如图5所示,切割装置61具有上下侧一对辊6la、61b,该上下一对辊6la、6Ib绕着沿⑶方向的轴心C61a、C61b以规定圆周速度V61连续地驱动旋转。圆周速度V61被设定为例如与吸收性主体的连续体IOa的输送速度VlOa大致相同的速度。在此,上侧辊61a的外周面为平滑面。并且,上侧辊61a以使其外周面在上述接受 位置Qin处最接近旋转鼓装置41地相向的方式配置。另外,在下侧辊61b的外周面设有沿 CD方向延伸的一个平刀片62,上述外周面的周长与吸收性主体10的设计长度大致相同。于 是,在由于这些上下侧辊61a、61b的驱动旋转而将吸收性主体的连续体IOa在MD方向上连 续性地输送的过程中,下侧辊61b的平刀片62与上侧辊61a的外周面相向而夹持吸收性主 体的连续体10a,由此在该连续体IOa的前端侧间隔生成与上述设计长度相当的吸收性主 体10。此外,上侧辊61a的外周面具有多个吸气孔(未图示)。而且,由这些吸气孔进行 的吸气动作是在相对于上侧辊61a的周向从最接近下侧辊61b的位置至与上述接受位置 Qin相向的位置的范围内始终进行的。于是,间隔生成后的吸收性主体10、以及由于间隔而 新生成的连续体IOa的前端部都被牢固地吸附保持于上侧辊61a的外周面而可靠地被输送 到旋转鼓装置41的接受位置Qin。旋转鼓装置41旋转鼓装置41具有旋转鼓42,其绕着沿⑶方向的轴心C41驱动旋转;以及多个 (在图示的例子中8个)工件保持盘51 (相当于保持部),其为了保持吸收性主体10,在旋 转鼓42的外周面上以等间距排列地被支承。旋转鼓42大致为圆筒状构件,将适当的电动机等作为驱动源例如在逆时针的一 个方向上以规定角速度ω来进行驱动旋转。然后,由此,各工件保持盘51以基于上述角速 度ω的、规定的移动速度V51在以上述轴心C41为圆心的正圆形的环形轨道Tr上移动。在该环形轨道Tr上设定有上述接受位置Qin和交付位置Qout。于是,在接受位置 Qin处,各工件保持盘51从切割装置61接受吸收性主体10,在交付位置Qout处,各工件保 持盘51与该位置Qout处的上述输送辊71配合而将工件保持盘51上的吸收性主体10与 一对带构件的连续体20a、24a接合而交付。图6A是工件保持盘51的主视图,图6B以及图6C分别是图6A中的B-B向视图以 及C-C向视图。工件保持盘51是具有在面接触状态下保持吸收性主体10的保持面53的大致长 方形的板状构件,如图5所示,保持面53朝向旋转鼓42的旋转半径方向的外侧。如图6A 所示,在保持面53的大致整体表面上形成有多个吸气孔54 (相当于孔),这些吸气孔54经 过工件保持盘51内部的吸气室56、吸气管81等管路而与后述的负压区域Zl连结。于是, 通过从这些吸气孔54吸气,在该保持面53上产生用于保持吸收性主体10的吸引力。该吸 气动作在从图5的接受位置Qin至交付位置Qout的范围内进行,在除此以外的范围内大致 停止。此外,在后面叙述该吸气动作。另外,保持面53的长度方向与工件保持盘51的长度方向对齐。于是,如后述那 样,如果使接受位置Qin上的工件保持盘51的长度方向朝向MD方向,则能够利用上述保持 面53牢固地保持从切割装置61以长度方向朝向MD方向的状态传送过来的吸收性主体10。 并且,如图6A所示,保持面53形成为沿着长度方向截面呈圆弧形状,其曲率半径R53与图 5的环形轨道Tr的旋转半径大致相同。于是,能够使接受位置Qin处的工件保持盘51的移动速度V51在工件保持盘51的长度方向整体上保持勻速,如果以工件保持盘51的移动 速度V51与吸收性主体的连续体IOa的输送速度VlOa —致的方式设定旋转鼓42的角速度 ω,则工件保持盘51能够以在吸收性主体10的全长上基本没有皱褶地伸长的状态接受从 切割装置61传送的吸收性主体10。另外,如图5至图6C所示,工件保持盘51能够绕旋转轴心C53旋转,该旋转轴心 C53穿过保持面53的平面中心且沿着旋转鼓42的旋转半径方向延伸。于是,通过使工件保 持盘51绕该旋转轴心C53旋转,由此工件保持盘51上的吸收性主体10也与工件保持盘51 一体地旋转,从而,吸收性主体10的长度方向从MD方向变更为⑶方向。然后,在交付位置 Qout处交付吸收性主体10之后,工件保持盘51再次为了在接受位置Qin处接受吸收性主 体10而旋转90°,由此工件保持盘51的长度方向从CD方向返回到MD方向。作为该旋转 动作的驱动源可举出适合的电动机等。输送辊71图7Α是配置于交付位置Qout的输送辊71的放大图,图7Β是图7Α中的B-B剖视 图。输送辊71是能够绕朝向CD方向的轴心C71自由旋转地被支承的从动辊71。从动辊 71在其外周面缠绕一对带构件的连续体20a、24a,随着该连续体20a、24a的移动而从动旋 转。此外,将一对带构件的连续体20a、24a的移动速度V20a(输送速度)设定为与旋转鼓 42的工件保持盘51的上述移动速度V51大致相同。如图7B所示,输送辊71的外形形状与工件保持盘51的保持面53的凸形状(图 6B)对应地呈⑶方向的中央部凹陷的形状。详细地说,在该交付位置Qout处工件保持盘51 的长度方向朝向CD方向,另外,如上所述,工件保持盘51的保持面53的形状呈中央部比长 度方向的两端部向旋转鼓42的旋转半径方向的外侧鼓起的圆弧形状。于是,与该圆弧形状 对应地,将输送辊71的外周面的形状设定为使输送辊71的半径从⑶方向的端部至中央部 逐渐变小的圆弧状的辊曲线(roll curve)。然后,由此,输送辊71能够在与通过交付位置 Qout的工件保持盘51之间在吸收性主体10的⑶方向的全长上大致均等地夹持吸收性主 体10而可靠地进行保持。在此,期望优选将该辊曲线的曲率半径R71设为工件保持盘51的上述圆弧形状的 曲率半径R53以上且为该曲率半径R53的1.2倍以下,更期望优选设为大于上述曲率半径 R53的曲率半径。这样,能够防止在⑶方向的两端部处保持面53和输送辊71局部地与吸 收性主体10较强地抵接,结果,能够减轻吸收性主体10所受到的损伤。此外,作为将曲率 半径R71设定为大于上述曲率半径R53的情况下的目标值,例如可举出大于相当于吸收性 主体10的设计厚度的量等。作为输送辊71的原材料,优选使用至少外周部能够由于工件保持盘51所接触时 的接触压力而弹性变形那样的柔软的原材料,作为其一例可举出海绵状的聚氨酯橡胶等。 另外,如果使用这种原材料,则能够在交付时不会对被工件保持盘51和输送辊71夹持的吸 收性主体10带来较大的损伤。关于交付位置Qout处的吸收性主体10的交付动作图8A至图8E是在交付位置Qout处进行的吸收性主体10的交付样子的说明图。如上所述,在交付位置Qout的输送辊71的外周面上缠绕一对带构件的连续体 20a、24a而连续输送,输送辊71的外周面的一部分位于上述环形轨道Tr上的上述交付位置Qout。另一方面,工件保持盘51的保持面53也沿着上述环形轨道Tr通过上述交付位置 Qout0另外,在保持于保持面53上的吸收性主体10的各部分通过上述交付位置Qout时, 上述各部分依次被粘接到输送辊71的外周面上的一对带构件的连续体20a、24a而被交付 到该连续体20a、24a。于是,该交付动作呈现出向沿着输送辊71的外周面的曲面转接即所 谓曲面转接的样子。 在此,在该曲面转接的情况下,从保持面53向上述一对带构件的连续体20a、24a 交付吸收性主体10的交付动作不会在保持面53的整个面上同时进行,而是以在保持面53 上交付吸收性主体10的区域从环形轨道Tr的下游侧向上游侧依次转移的方式进行。艮口, 交付时刻至少在保持面53上的下游侧的区域55d(下面,也称为下游侧区域)和上游侧的 区域55u(下面,也称为上游侧区域)两区域内错开。进一步换言之,也可以说吸收性主体 10具有先交付的部分(保持在下游侧区域55d的部分)和后交付的部分(保持在上游侧区 域55u的部分)。另一方面,如图9的剖视图(相当于图6A中的IX-IX剖面处的剖视图)所示,作 为保持面53的吸引结构的一般例可举出以下例在工件保持盘51内部作为吸气室156而 仅间隔形成一个负压状态的大致封闭空间,并且使该吸气室156与保持面53上的所有吸气 孔54能够通气地连通。但是,当在这种吸引结构中进行上述曲面转接时,有可能在交付动作的后半部分 中保持面53的吸引力降低,从而无法牢固地保持吸收性主体10,无法正确地进行交付动作。详细地说,首先,在图8A的交付之前以及图8B那样的保持面53中的下游侧区域 55d正在交付吸收性主体10时,保持面53在其大致整个区域内被吸收性主体10覆盖,进 而,在保持面53的整个区域内以规定水平的吸引力牢固地保持吸收性主体10。但是,如图 8C以及图8D所示那样地在保持面53中的下游侧区域55d通过交付位置Qout之后、在保 持面53中的上游侧区域55u开始通过交付位置Qout时,与上述下游侧区域55d对应的吸 收性主体10的部分已经被交付到带构件的连续体20a、24a,因此在该时刻上述下游侧区域 55d没有被吸收性主体10覆盖。于是,该下游侧区域55d的吸气孔54成为能够以较小吸入阻力吸气的状态而率先 吸入大量的外部空气,上述吸气室156的负压水平极端降低。结果,保持面53中的上游侧 区域55u的吸气孔54的吸引力变小,该上游侧区域55u的保持性明显降低。然后,由此,有 可能导致与吸收性主体10的上述上游侧区域55u对应的部分在被交付之前就招致变形等 而使吸收性主体10向一对带构件的连续体20a、24a的安装精度降低。例如,如上所述,在图1的吸收性主体10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上固定有用于形成 腿围褶裥部的弹性构件17,在保持在保持面53上的状态下,该弹性构件17处于在吸收性主 体10的长度方向上伸长的状态。于是,在一系列交付动作的后半部分,当图9示出的保持 面53的上游侧区域55u的吸引力降低时,上游侧区域55u要吸引保持的吸收性主体10的 宽度方向的一侧端部不能够抵抗弹性构件17的收缩力而在长度方向上缩短,结果,吸收性 主体10如图10所示那样地以在宽度方向上非对称的形状被粘接在上述一对带构件的连续 体 20a、24a 上。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工件保持盘51的保持面53至少划分为上游侧区域55u和下游侧区域55d这两个区域,并且在工件保持盘51内部根据每个上述区域55u、55d设置 吸气室56u、56d,且使这些吸气室56u、56d彼此不能够相互通气(参照图IlA至图11C)。由 此,使保持面53中的上游侧区域55u的吸气孔54不会受到下游侧区域55d的吸气孔54的 吸气状态的影响地隔开,结果,防止在交付动作的后半部分产生的保持面53的上游侧区域 55u的吸引力降低。图Il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工件保持盘51的区域55的划分的俯视图,图IlB是 图IlA的B-B剖视图,图IlC是图IlA的C-C剖视图。如图IlA所示,工件保持盘51的保持面53在其宽度方向上被划分为三个区域55。 也就是说,被划分为在交付时位于环形轨道Tr的下游侧的下游侧吸气区域55d、位于比该 下游侧吸气区域55d的靠上游侧的上游侧吸气区域55u以及位于这些吸气区域55d、55u中 间的中央吸气区域55m。然后,与各吸气区域55d、55m、55u对应地、在工件保持盘51内部划分有三个吸气 室56,该三个吸气室56形成为相互大致容积相等且相互不能够通气的室状(空间的所有方 位被壁部包围的状态)。详细地说,在工件保持盘51的内部空间内使其相互在宽度方向上 并列地配置沿着保持面53的长度方向的两个隔壁57a、57b,利用这些隔壁57a、57b将三个 吸气室56相互不能够通气地隔离。另外,在这些三个吸气室56、即下游侧吸气室56d(相 当于第一吸气室)、中央吸气室56m(相当于第三吸气室)以及上游侧吸气室56u(相当于 第二吸气室)上借助后述的中间室构件83分别连结有专用的吸气管81d、81m、81u(参照图 12B),各吸气管81d、81m、81u能够独立地吸出各自对应的吸气室56内的空气。于是,能够 使各吸气室56d、56m、56u的气压状态成为不会相互影响的完全的隔开状态,综上,从交付 动作的最初至最后为止,保持面53能够可靠地保持吸收性主体10。此外,下面,也将下游侧 吸气室56d用的吸气管称为下游侧吸气管81d,也将中央吸气室56m用的吸气管称为中央吸 气管81m,也将上游侧吸气室56u用的吸气管称为上游侧吸气管81u。在此,优选将各吸气区域55d、55m、55u与自身所负责的吸收性主体10的部分的 交付动作对应地、分别与其他吸气区域55独立地停止吸气而减弱。即,在下游侧吸气区域 55d、中央吸气区域55m、上游侧吸气区域55u的各吸气区域55分别通过交付位置Qout时, 各吸气区域55d、55m、55u相互与其他吸气区域55独立地停止自身的吸气即可。进一步换 言之,各吸气区域55d、55m、55u在分别与输送辊71—起夹持上述一对带构件的连续体20a、 24a的同时与输送辊71接触时、与其他吸气区域55独立地停止自身的吸气即可。由此,能够预先防止要交付的吸收性主体10的部分被各吸气区域55吸附而妨碍 继续交付,结果,能够顺利地从各吸气区域55进行交付。另外,不言而喻,该被停止的吸气 区域55的吸气动作在该吸气区域55所属的工件保持盘51通过接受位置Qin时将再次开 始进行。这样,作为与各吸气区域55d、55m、55u的交付动作对应地能够依次以吸气区域55 的每个单位区域独立地停止吸气动作的吸气结构的一例,可举出图12A以及图12B示出的 结构。图12A是图5中的A-A向视图,图12B是图12A中的B-B剖视图。此外,在图12A中, 从其中心纵剖视面观察来表示后述的负压鼓室85。如图5以及图12A所示,该吸气结构具有负压鼓室85,其作为负压源将内部空间 的一部分设定于负压区域Zl中;以及中间室构件83,其为了连接负压鼓室85和工件保持盘51的上述吸气室56之间,在比工件保持盘51靠近旋转鼓42的旋转半径方向的内侧位置与工件保持盘51相向地按照每个工件保持盘51进行配置。然后,各中间室构件83通过 设在每个中间室构件83的上述三个吸气管81来与上述负压鼓室85的上述内部空间连通, 由此,各中间室构件83分别进行所负责的工件保持盘51的吸气动作。详细地说,如图12B所示,中间室构件83的内部空间被间隔成三个大致封闭的室 84。各室84形成为相互大致相等容积,并且分别与工件保持盘51内的上述下游侧吸气室 56d、中央吸气室56m以及上游侧吸气室56u中的任一个对应,也就是说,在各室84上能够 通气地分别连接有上述三个吸气管81中的对应的一个吸气管81的一端开口 82a。然后,构成为以下结构在工件保持盘51的长度方向朝向MD方向的状态下,各室 84分别与所有吸气室56d、56m、56u连通,与此相对,在该长度方向朝向⑶方向的状态下,各 室84仅与对应的吸气室56连通。于是,在工件保持盘51的长度方向朝向MD方向的状态 下,三个所有吸气管81d、81m、81u配合进行各吸气室56的吸气动作,但是在工件保持盘51 的长度方向朝向CD方向的状态下,仅利用分别对应的一个吸气管81进行各吸气室56的吸 气动作。也就是说,仅利用下游侧吸气管81d进行下游侧吸气室56d的吸气动作,仅利用中 央吸气管81m进行中央吸气室56m的吸气动作,仅利用上游侧吸气管81u进行上游侧吸气 室56u的吸气动作。结果,在上述交付位置Qout处保持面53的各吸气区域55d、55m、55u 能够相互独立地进行吸气动作。另一方面,如图5以及图12A所示,负压鼓室85以与旋转鼓42同心地并列配置而 与旋转鼓42 —起形成为一体地以相同速度旋转的筒体为主体。利用未图示的适当的间隔 构件将筒体内侧的环型空间在周向上区域间隔为负压区域Zl和非负压区域Z0。负压区域 Zl通过未图示的适当的配管与鼓风机等减压装置连结,始终被保持为比外部气压低规定程 度的负压状态。另一方面,非负压区域ZO被保持为外部气压或者比外部气压高一些的正 压。然后,将负压区域Zl设定为与从上述接受位置Qin至交付位置Qout的角度范围对应, 将非负压区域ZO设定为与从交付位置Qout至接受位置Qin的角度范围对应。另外,在负压鼓室85的外周壁部上按照每个工件保持盘51 (也就是说,每个中间 室构件83)分别连接有上述三个吸气管81的另一端开口 82b,各吸气管81能够与上述负压 区域Zl以及非负压区域ZO连通。然后,如图5所示,从负压鼓室85的周向的下游侧至上 游侧,依次按照与下游侧吸气室56d对应的下游侧吸气管81d、与中央吸气室56m对应的中 央吸气管81m、与上游侧吸气室56u对应的上游侧吸气管81u的顺序来相互错开周向位置地 配置这些另一端开口 82b向上述负压鼓室85的连接位置。因而,当旋转鼓42旋转时,利用与其一体地旋转的负压鼓室85,各吸气管81也在 负压区域Zl以及非负压区域ZO的外周上转动,此时,吸气管81的另一端开口 82b进入非 负压区域ZO的时刻在上述三个吸气管81d、81m、81u彼此之间相互错开。然后,由此,在各 吸气区域55d、55m、55u通过交付位置Qout时,能够按照其通过顺序依次独立地在吸气区域 55的每个单位区域停止吸气动作。也就是说,实现了与各吸气区域55d、55m、55u的交付动 作连动地在吸气区域55的每个单位区域停止吸气。此外,在此,优选将非负压区域ZO设为高于外部气压的正压状态。如果这样,则通 过交付位置Qout之后的各吸气区域55依次从其吸气孔54朝向吸收性主体10喷出空气。 艮口,如图8A至8E所示的各吸气区域55d、55m、55u分别按照停止吸气动作的顺序即下游侧吸气区域55d、中央吸气区域55m以及上游侧吸气区域55u的顺序喷射空气。由此,能够将 有可能将在通过交付位置Qout之后还残留的吸引力完全消除,能够使吸收性主体10向带 构件的连续体20a、24a的交付性明显提高。另外,还能够去除附着于工件保持盘51的保持 面53的纤维屑等杂物而具有良好的清洁性,并且还能够预先防止吸气孔54阻塞。 另外,优选如图12A所示地将各吸气管81的另一端开口 82b向负压鼓室85的连 接位置配置成相互沿着旋转鼓42的轴心C41的方向错开,并且,如图13A以及图13B(图 13A中的B-B向视图)所示,使负压区域Z 1和非负压区域ZO的边界线BL位于在各吸气管 81d、81m、81u之间相互在负压鼓室85的周向上错开的位置即可。例如,在图13B的示例中,按照下游侧吸气管81d、中央吸气管81m以及上游侧吸气 管81u的顺序,将各另一端开口 82b的连接位置设定为沿着上述轴心C41的方向排列。另 夕卜,吸气管81d、81m、81u的各边界线BL相互按照与吸气管81d、81m、81u的另一端开口 82b 在周向上的排列顺序相反的顺序在周向上错开,也就是说,中央吸气管81m用的边界线BLm 位于下游侧吸气管81d用的边界线BLd的下游侧,上游侧吸气管81u用的边界线BLu位于 上述边界线BLm的下游侧,这些边界线BL的外观形状大致呈阶梯状。这样,即使在负压鼓室85的外周壁面上难以物理地确保多个另一端开口 82b的 连接用空间的情况下,也能够不需要增大负压鼓室85的外径尺寸地连接所有另一端开口 82b。S卩,若是如上所述那样的结构,则例如图13C所示,即使在使三个吸气管81d、81m、 81u的连接位置彼此在负压鼓室85的周向上部分重叠地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大致阶 梯状的边界线BL,也能够仅将特定的吸气管81的另一端开口 82b选择性地从负压区域Z 1 放入到非负压区域Z0。也就是说,能够将三个吸气管81d、81m、81u相互独立地放入非负压 区域Z0。结果,一边确保各吸气管81d、81m、81u的吸气动作的独立性,一边也实现负压鼓 室85的小径化,由此,也能够减少该负压鼓室85的驱动旋转所需的动力。另外,也能够提 高负压鼓室85的尺寸设计的自由度。其他实施方式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以下那 样变形。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工件保持盘51设置于旋转鼓42的外周面上,使工件保持盘 51在正圆形状的环形轨道Tr上移动,但是丝毫不限于这些,也可以使在矩形等多边形形状 的环形轨道上移动。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制造出了图2A的方式的尿布1,但是丝毫不限于这些,还能够 使用图5的制造装置31来制造图2B的方式的尿布1。此外,在这种情况下,交付位置Qout 处的一对带构件连续体20a、24a不是以重叠两块无纺布21的状态进行输送,而是分别以一 块无纺布的状态输送各连续体20a、24a。然后,在交付位置Qout处,对由该一块无纺布21 构成的带构件的连续体20a、24a粘接吸收性主体10来制成梯子状的半成品。然后,在该制 造装置31的以后工序中,在该半成品上再粘接由一块无纺布构成的带构件的连续体20a、 24a,将该连续体20a、24a以隔着吸收性主体10的长度方向的各端部10e、10e的方式重叠 粘接到上述半成品中的带构件的连续体20a、24a上,结果,制造出与图2B对应的尿布1的 半成品。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吸收性物品例示了用于吸收尿等排泄液的一次性尿布1, 但是丝毫不限于这些,也可以应用于吸收经血等排泄液的卫生巾的制造。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保持面53上设置三个吸气区域55d、55m、55u,与各吸气区 域55d、55m、55u对应地在工件保持盘51内部间隔了合计三个吸气室56d、56m、56u,但是上 述吸气区域和吸气室的个数只要为多个即可,例如,也可以将吸气区域55的数量以及吸气 室56的数量设为两个或者四个以上。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工件保持盘51不能够相对于旋转鼓42在旋转鼓42的周向 上相对移动地固定在旋转鼓42上,但是丝毫不限于这些。例如,如图14所示,也可以将各 工件保持盘51设置为能够相对于旋转鼓42在旋转鼓42的 周向上往返移动。在这种情况 下,不仅是旋转鼓42往返移动,各工件保持盘51也在往返移动,因此各工件保持盘51在绝 对坐标系上的环形轨道Tr上的转动动作是将旋转鼓42本身的逆时针旋转动作与上述往返 移动动作合成的复合动作。在此,也可以将该复合动作与环形轨道Tr上的各旋转位置对应 地分配,在这种情况下,绝对坐标系上的工件保持盘51的转动动作是根据在各旋转位置上 与周向的移动速度V51对应地形成的规定速度模式来进行的。也就是说,各工件保持盘51 是根据将360°的一圈作为一个周期的速度模式来反复进行旋转动作。作为公开了能够进 行这种复合动作的旋转鼓装置的文献,能够例示日本特开2005-298193号。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工件保持盘51内部的吸气室56d、56m、56u被间隔成始终不能 够相互通气的状态的室状,但是丝毫不限于这些。也就是说,只要能在下游侧吸气室56d和 上游侧吸气室56u被间隔成相互不能够通气的状态下、将吸收性主体10交付到一对带构件 的连续体20a、24a,则也可以是上述结构以外的结构。例如,也可以是图15A的剖视图示出那样的结构。即,工件保持盘51代替上述吸 气室56而在与保持面53相反侧一面具有与保持面53的吸气孔54连通的凹部。另外,该 凹部通过肋状的隔壁57c、57d而被划分为三个凹部59d、59m、59u,各凹部59d、59m、59u分别 与各吸气区域55d、55m、55u对应。并且,这些三个凹部59d、59m、59u被可动壁92覆盖,由 此,从相邻的负压空间SP被遮蔽。然后,在这种结构中,首先,如图15B所示,除了交付时以外的期间里,利用可动壁 92的相对移动,所有凹部59d、59m、59u与贯通形成于可动壁92的同一通孔94a相向而与负 压空间SP连通,由此,在工件保持盘51的保持面53上产生吸引力。然后,可以说此时的各 凹部59d、59m、59u为相互能够通气的状态。但是,在交付时,如图15C所示,利用可动壁92的相对移动,各凹部59d、59m、59u 成为与这些各凹部59d、59m、59u对应地与贯通形成于可动壁92的各通孔94d、94m、94u相 向的状态。由此,各凹部59d、59m、59u通过对应的通孔94d、94m、94u与负压空间SP连通, 结果,在工件保持盘51的保持面53上产生吸引力。然后,此时的各凹部59d、59m、59u处于 被间隔成相互不能够通气的状态,由此,有效防止在交付动作的后半部分产生的保持面53 的上游侧区域55u的吸引力的降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IlA至图IlC所示那样地将工件保持盘51的内部空间在 保持面53的宽度方向上间隔成三个吸气室56d、56m、56u,但是丝毫不限于这些,也可以将 各吸气室56d、56m、56u分别在保持面53的长度方向上间隔成多个吸气室56。例如,在图16A至图16C的示例中,沿着宽度方向的两个隔壁57e、57f被配置成在长度方向上排列,通过这些隔壁57e、57f,吸气室56d被间隔成相互不能够通气的三个吸气 室56dd、56dm、56du,吸气室56m被间隔成相互不能够通气的三个吸气室56md、56mm、56mu, 吸气室56u被间隔成相互不能够通气的三个吸气室56ud、56um、56uu。然后,在这样间隔的情况下,当还具有如下的结构时,不仅交付吸收性主体10时的保持性提高,而且接受吸收性主体10时的保持性也能够提高,由此更优选。首先为中间室构件83,该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也就是说,如图12B所示,中 间室构件83的内部空间在沿着环形轨道Tr的方向上被间隔成三个室84。更具体地说,从 环形轨道Tr的下游侧至上游侧被间隔成下游侧室84d、中央部室84m、上游侧室84u。另外, 中间室构件83被固定为不能够在旋转鼓42上移动,因此这些室84d、84m、84u之间的相对 位置关系不会改变。与此相对,工件保持盘51绕旋转轴心C53旋转,因此工件保持盘51的长度方向在 朝向CD方向的状态和朝向相同MD方向的状态之间改变,吸气室56、56、…56之间相对于 环形轨道Tr的上下游方向的位置关系改变。然后,关于这一点,优选构成为以下结构不管工件保持盘51朝向MD方向和⑶方 向中的任一个方向,在该朝向上位于相对下游侧的吸气室56上能够通气地连通有中间室 构件83的下游侧室84d,在该位于相对中央的吸气室56上能够通气地连通有中间室构件 83的中央室84m,在该位于相对上游侧的吸气室56上能够通气地连通有中间室构件83的 上游侧室84u。S卩,如图17A所示,在工件保持盘51的长度方向朝向⑶方向的状态下,上述下游 侧室84d与在该状态下位于相对下游侧的吸气室56dd、56dm、56du连通,上述中央室84m与 该位于相对中央的吸气室56md、56mm、56mu连通,上述上游侧室84u与该位于相对上游侧的 吸气室56ud、56um、56uu连通,另一方面,如图17B所示,在工件保持盘51的长度方向朝向 MD方向的状态下,上述下游侧室84d与在该状态下位于相对下游侧的吸气室56dd、56md、 56ud连通,上述中央部室84m与该位于相对中央的吸气室56dm、56mm、56um连通,上述上游 侧室84u与该位于相对上游侧的吸气室56du、56mu、56uu连通。然后,如果这样构成,则首先,如图17A所示,在图5的交付位置Qout处,位于相对 下游侧的吸气室56dd、56dm、56du、位于相对中央的吸气室56md、56mm、56mu、位于相对上游 侧的吸气室56ud、56um、56uu三者能够相互独立地进行吸气动作。结果,与上述实施方式同 样地,能够有效防止在交付动作的后半部分产生的保持面53的上游侧区域55u的吸引力的 降低。另一方面,如图17B所示,在图5的接受位置Qin处,位于相对下游侧的吸气 室56dd、56md、56ud、位于相对中央的吸气室56dm、56mm、56um、位于相对上游侧的吸气室 56du.56mu.56uu三者能够相互独立地进行吸气动作,因此能够有效防止图5所示那样的在 接受吸收性主体10的动作的前半部分产生的、保持面53的吸引力降低。详细地进行说明,在工件保持盘51从切割装置61接受吸收性主体10时,被吸收 性主体10覆盖的保持面53的区域从环形轨道Tr的下游侧向上游侧依次扩大,最后保持面 53的大致整个面被吸收性主体10覆盖而结束接受动作。因此,在接受动作的前半部分,如 图5所示那样成为仅保持面53的下游侧的区域被吸收性主体10覆盖而上游侧区域没有被 覆盖的状态。在此,在上述图9的一般例的吸引结构那样在工件保持盘51内仅形成一个吸气室156的情况下,即使在上述接受位置Qin处也产生与上述交付位置Qout类似的吸引力 降低的问题。即,如图5所示那样在接受动作的前半部分,从不被吸收性主体10覆盖而吸 入阻力较小的上游侧区域率先向吸气室156吸入外部空气,结果,吸气室156的负压水平极 端降低,下游侧区域内的吸收性主体10的保持性明显降低。 关于这一点,如上述图17B所示,如果将吸气室56d、56m、56u在保持面53的长度 方向上进一步间隔成三个区域,则与上述下游侧区域对应的吸气室56dd、56md、56ud、与上 述上游侧区域对应的吸气室56du、56mu、56uu能够相互独立地进行吸气动作,因此能够有 效防止在吸收性主体10的接受动作的前半部分产生的下游侧区域的吸引力的降低,结果, 也能有效防止吸收性主体10的保持不良。作为这种结构的具体例,能够举出以下结构。首先,如图17A所示那样在中间室构 件83的上下游方向(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具备工件保持盘51的旋转轴心C53的状态下, 将工件保持盘51配置成与中间室构件83重叠配置。另外,与中间室构件83相向的工件保 持盘51的壁部的部位且将旋转轴心C53作为圆心的正圆形的节圆P59上的部位上,除了正 中的吸气室56mm(旋转轴心C53所在的吸气室56mm)以外,在每个吸气室56、56、…56形 成至少一个以上的通孔59。并且,如图17A以及图17B所示那样工件保持盘51朝向⑶方 向和MD方向时,在中间室构件83的壁部上、工件保持盘51的上述通孔59所相向的部位上 也形成有通孔89 (参照图18)。然后,在此,如图18所示,这些通孔89不形成为跨过上述室84d、84m、84u之间,任 一通孔89都形成为能够容纳在该通孔89所属的室84内的尺寸。另外,如图17A以及图 17B所示,各吸气室56的通孔59也不形成为跨过相邻的吸气室56、56之间,任一通孔59都 形成为能容纳在该通孔59所属的吸气室56内的尺寸。因此,如图17A以及图17B所示,不管工件保持盘51朝向⑶方向以及MD方向中 的任一个方向,该朝向上位于相对下游侧的吸气室56、56、56仅与下游侧室84d连通,该位 于相对中央的吸气室56、56仅与上述中央室84m连通,该位于相对上游侧的吸气室56、56、 56仅与上述上游侧室84u连通,结果,位于相对下游侧的吸气室56、56、56、位于相对中央的 吸气室56、56、位于相对上游侧的吸气室56、56、56能够在相互不能够通气的状态下独立地 进行吸气动作。附图标记翻译1 一次性尿布(吸收性物品);la:半成品(吸收性物品的片状构件的复合体); 3:腰围开口 ;5:腿围开口 ;10:吸收性主体(第一片状构件);IOa:吸收性主体的连续体; IOe 端部;11 吸收体;12 正面片状构件;13 背面片状构件;14 防漏片;15 外装片;16 透液性片;17 弹性构件;20 腹侧带构件;20a 带构件的连续体(第二片状构件);21 无 纺布;24 背侧带构件;24a 带构件的连续体(第二片状构件);31 制造装置;41 旋转鼓 装置;42:旋转鼓;51:工件保持盘(保持部);53:保持面;54:吸气孔(孔);55 吸气区 域;55d 下游侧吸气区域;55m 中央吸气区域;55u 上游侧吸气区域;56 吸气室;56d 下 游侧吸气室(第一吸气室);56m 中央吸气室;56u 上游侧吸气室(第二吸气室);56dd 吸 气室;56dm 吸气室;56du 吸气室;56md 吸气室;56mm 吸气室;56mu 吸气室;56ud 吸气 室;56um 吸气室;56uu 吸气室;57a 隔壁;57b 隔壁;57c 隔壁;57d 隔壁;57e 隔壁; 57f 隔壁;59 通孔;59d 凹部;59m 凹部;59u 凹部;61 切割装置;61a 上侧辊;61b 下侧辊;62:平刀片;71 输送辊;81 吸气管;81d:下游侧吸气管;81m:中央吸气管;81u:上游侧吸气管;82a —端开口 ;82b 另一端开口 ;83 中间室构件;84 室;84d 下游侧室; 84m 中央室;84u 上游侧室;85 负压鼓室;89 通孔;92 可动壁;156 吸气室;BL 边界 线;BLd 边界线;BLm 边界线;BLu 边界线;Tr 环形轨道;ZO 非负压区域;Zl 负压区域; ClO 中央部;C41 轴心;C53 旋转轴心;C61a 轴心;C61b 轴心;C71 轴心;P59 节圆; Qin 接受位置;Qout 交付位置。
权利要求
一种吸收性物品的片状构件的复合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在保持部的保持面上保持第一片状构件;以及将上述第一片状构件从上述保持面交付到第二片状构件来进行安装,上述第一片状构件在交付到上述第二片状构件时具有先交付的部分和后交付的部分,该第一片状构件利用从形成在上述保持面上的多个孔的吸气来被保持在上述保持面上;上述保持部至少具有以下两个吸气室第一吸气室,其与用于吸引上述先交付的部分的孔连通;以及第二吸气室,其与用于吸引上述后交付的部分的孔连通,在上述第一吸气室和上述第二吸气室被间隔成相互不能够通气的状态下,将上述第一片状构件交付到上述第二片状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片状构件的复合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使用于吸引上述先交付的部分的孔的吸气与将该先交付的部分交付到上述第二片状构件的交付动作对应地减弱,使用于吸引上述后交付的部分的孔的吸气与将该后交付的部分交付到上述第二片状 构件的交付动作对应地减弱。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片状构件的复合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减弱了吸气的孔按照减弱的顺序向上述第一片状构件喷出空气。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片状构件的复合体的制造方 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保持部的上述第一吸气室与上述第二吸气室之间的位置间隔出上述第三吸气室,在与上述第一吸气室连通的孔和与上述第二吸气室连通的孔之间的位置形成有与上 述第三吸气室连通的孔,在上述第一吸气室、上述第二吸气室以及上述第三吸气室被间隔成相互不能够通气的 状态下,将上述第一片状构件交付到上述第二片状构件。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片状构件的复合体的制造方 法,其特征在于,上述保持部沿着环形轨道移动,上述第二片状构件是被缠绕在位于上述环形轨道上的交付位置处的辊上而连续移动 的连续片,在上述保持部沿着上述第二片状构件的移动方向通过上述交付位置时,上述保持部的 保持面上的上述第一片状构件被交付到上述第二片状构件,在交付时在上述保持面上成为上述环形轨道的下游侧的区域形成有用于吸引上述先 交付的部分的孔,在交付时在上述保持面上成为上游侧的区域形成有用于吸引上述后交付 的部分的孔。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片状构件的复合体的制造方 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先交付的部分与上述后交付的部分上分别固定有使这些部分在相互相同方向 上收缩的弹性构件,在利用上述孔的吸气将上述第一片状构件吸附到上述保持面上的状态下,上述先交付的部分和后交付的部分克服来自对应的上述弹性构件的收缩力而保持为伸长的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片状构件的复合体的制造方 法,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吸气室和上述第二吸气室在上述保持部内部被间隔成相互不能够通气的室状。
8.—种制造吸收性物品的片状构件的复合体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具备了保持面的保持部,上述保持部在上述保持面上保持第一片状构件,且将上述第一片状构件从上述保持面 交付到第二片状构件而将该第一片状构件安装到该第二片状构件,上述第一片状构件在交付到上述第二片状构件时具有先交付的部分和后交付的部分, 该第一片状构件利用从形成在上述保持面上的多个孔吸气而保持在上述保持面上;上述保持部至少具有以下两个吸气室第一吸气室,其与用于吸引上述先交付的部分 的孔连通;以及第二吸气室,其与用于吸引上述后交付的部分的孔连通,上述保持部在上述第一吸气室和上述第二吸气室被间隔成相互不能够通气的状态下, 将上述第一片状构件交付到上述第二片状构件。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制造吸收性物品(10)的片状构件的复合体(1a)的方法。具有以下特征在保持部(51)的保持面(53)上保持第一片状构件(10);以及将上述第一片状构件(10)从上述保持面(53)交付到第二片状构件(20a、24a)来进行安装。通过从形成在上述保持面(53)上的多个孔(54)吸气来保持在上述保持面(53)上的上述第一片状构件(10)在向上述第二片状构件(20a、24a)交付时具有先交付的部分和后交付的部分。上述保持部(51)至少具有以下两个吸气室(56)第一吸气室(56d),其与吸引上述先交付的部分的孔(54)连通;第二吸气室(56u),其与吸引上述后交付的部分的孔(54)连通。在上述第一吸气室(56d)和上述第二吸气室(56u)被间隔成相互不能够通气的状态下,将上述第一片状构件(10)交付到上述第二片状构件(20a、24a)。
文档编号A61F13/472GK101815490SQ200980100899
公开日2010年8月25日 申请日期2009年12月10日 优先权日2008年12月18日
发明者伊藤则昭, 小笠原吉一 申请人: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