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负式多姿态担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7278阅读:48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背负式多姿态担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野外救援技术领域的装置,具体是一种背负式多姿态担架。
背景技术
在野外救援中,目前普遍使用的担架有吊篮担架,折叠担架车等。吊篮担架主要通过两侧悬钩与飞机上挂钩连接,实现野外救援。吊篮担架只能与直升机配套使用,应用受局限,整体不能折叠,携带很不方便。经过对现有技术的检索发现中国专利申请号200610043336. 1和 200420025229. 2均公开了折叠式的设计结构,基本是通过折叠杆的设计满足折叠要求。另外中国专利申请号02233293. 6公开了便携式折叠担架床的设计,它在底部公开了床头和床腿。折叠式担架只能满足便携性的要求,不能解决野外条件的搬运问题,尤其在凹凸不平和山区碎石等地形中,折叠担架底部的滚轮设计增加了搬运的颠簸性,不利于伤员的安全救援。另外,中国专利申请号200710017576. 9公开了一种适用于野外救援的便携式担架。主要利用滑板设计取代滚轮设计解决凹凸地面的有效搬运;同时采用多节式伸缩结构和背包骨架使得担架整收缩为背包从而满足便携性的要求。但是,多节套管式的伸缩结构生产工艺复杂,微量变形则会影响伸缩效果,不具有实际可行性;滑板设计也只能加快平地搬运的速度,并不能满足其他地形条件(如上坡、丛林、碎石)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背负式多姿态担架,用于解决野外救援条件下担架的救援问题和携带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发明包括伸缩式主体结构、前方背负系统和坡度调节系统,其中前方背负系统与伸缩式主体结构销接,坡度调节系统设置于伸缩式主体结构的末端。所述的伸缩式主体结构包括内框架、外框架、两对共四个滑块、月牙锁、帆布和固定带,其中滑块分别对称设置于内框架和外框架之间且每块滑块的两侧分别与内框架和外框架相接触,两个月牙锁分别设置于外框架的末端并与内框架相接触,帆布和固定带分别包覆于外框架的外部和内框架的外部。所述的前方背负系统包括五条承力带、支撑装置、通风装置、调节装置、外挂设施及坐垫,其中五条承力带与支撑装置相粘接,通风装置为马鞍状结构且与支撑装置固定连接,调节装置分别与五条承力带相连,外挂设施与支撑装置条固定或转动连接,坐垫与支撑装置铆接。所述的后方坡度调节系统包括两根Z字形弯管和一条肩带,其中Z字形弯管设置于外框架上,肩带固定设置于外框架上。所述的五条承力带为两条胸带、两条肩带和一条腰带,其中胸带与肩带固定连接,肩带与支撑装置固定连接,腰带与支撑装置活动连接。本发明不仅适用于野外作战的伤员搬运,也适用于突发自然灾害的民用伤员搬运,尤其是在救护车难以到达的地区和普通担架搬运不便的楼梯等地区优势显著。前方背负系统通过销链接处的螺丝卸载,可调节支架可通过担架后方把手的螺丝拆除,拆除后即为普通担架,实现一般的平地救援。


图1为本发明结构立体图。图2为本发明背负式状态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手抬式状态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肩扛式状态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销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如图1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包括伸缩式主体结构1、前方背负系统2和坡度调节系统3,其中前方背负系统2与伸缩式主体结构1销接,坡度调节系统3设置于伸缩式主体结构1的末端。所述的伸缩式主体结构1包括内框架4、外框架5、两对共四个滑块6、月牙锁7、 帆布8和固定带9,其中滑块6分别对称设置于内框架4和外框架5之间且每块滑块6的两侧分别与内框架4和外框架5相接触,两个月牙锁7分别设置于外框架5的末端并与内框架4相接触,帆布8和固定带9分别包覆于外框架5的外部和内框架4的外部。所述的滑块6上设有直线滑块6轴承。所述的月牙锁7为月牙状结构且旋转设置于外框架5上。所述的前方背负系统2包括五条承力带10、支撑装置11、通风装置12、调节装置 13、外挂设施14及坐垫15,其中五条承力带10与支撑装置11相粘接,通风装置12是在肩部支点处使用柔轻的通气材料,使背后形成马鞍状以解决通风性问题;调节装置13通过卡扣连接在五条承力带10上;外挂设施14与支撑装置11条固定或转动连接;坐垫15与支撑装置11铆接。所述的后方坡度调节系统3包括两根Z字形弯管16和一条后方肩带20,其中Z 字形弯管16设置于外框架5上,肩带17固定设置于外框架5上。所述的五条承力带10为两条胸带18、两条肩带17和一条腰带19,其中胸带18 与肩带17固定连接,肩带17与支撑装置11固定连接,腰带19与支撑装置11活动连接。所述的外框架5上设有Z形支架,该Z形支架为Z形弯管16,该Z形弯管通过塑料套子套接于把手处。所述的坡度调节系统上设有后方肩带20,该后方肩带20的两端可活动设置在担架弯管16上,后方肩带的中部绕过肩窝横放在肩膀上。
该担架姿态转换具体实施方式
如下在普通地形,如平地和宽阔地带,一般可采用平躺式搬运。此时,担架伸缩式主体 1拉伸为原长,伤员可将身体平放。此时后方救援人员主要采用手抬式搬运。如遇密林等狭窄地形,可将平躺式转换为半卧式搬运,通过空间的减省,更好地实现狭窄地形的救援任务。此时,后方担架主体通过伸缩式结构1缩短为原长的一半,伤员双腿弯曲。后方人员任然可采用手抬式搬运。如遇陡坡,上下坡段可分别采用肩扛式和手抬式,以方便实现不同角度斜坡的平稳搬运。上坡时,将Z形弯管16装配于担架的下方(图4),后方救援人员可将弯管下边缘置于肩上,提高后方担架高度,提高平稳性,担架主体长度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灵活转换; 下坡时,则可将弯管装配于担架上方(图幻,后方救援人员可将弯管上边缘置于肩上。以此同时,后方救援人员还采用后方肩带20,将着力点由肩部过度为颈部,便于救援人员平稳施力。如遇碎石或凹凸复杂地形,平卧或半卧式搬运无法达到快速救援的目的,可将担架转为背负式搬运(图2)。此时,担架伸缩式主体结构1收缩为原长一半并向上翻转,伤员双腿从担架两侧伸出,后方担架主体通过转轴旋转为竖直状态,通过前方背负系统扣带将其固定,起到固定伤员的作用。当伤员受伤并不严重时,尤其当伤员背部为受到损伤时,可直接将后方担架主体拆除,仅通过前方背负系统将伤员背出,实现快速救援。
权利要求
1.一种背负式多姿态担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伸缩式主体结构、前方背负系统和坡度调节系统,其中前方背负系统与伸缩式主体结构销接,坡度调节系统设置于伸缩式主体结构的末端;所述的伸缩式主体结构包括内框架、外框架、两对共四个滑块、月牙锁、帆布和固定带,其中滑块分别对称设置于内框架和外框架之间且每块滑块的两侧分别与内框架和外框架相接触,两个月牙锁分别设置于外框架的末端并与内框架相接触,帆布和固定带分别包覆于外框架的外部和内框架的外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负式多姿态担架,其特征是,所述的滑块上设有直线滑块轴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负式多姿态担架,其特征是,所述的月牙锁为月牙状结构且旋转设置于外框架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负式多姿态担架,其特征是,所述的前方背负系统包括五条承力带、支撑装置、通风装置、调节装置、外挂设施及坐垫,其中五条承力带与支撑装置相粘接,通风装置为马鞍状结构且与支撑装置固定连接,调节装置分别与五条承力带相连, 外挂设施与支撑装置条固定或转动连接,坐垫与支撑装置铆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负式多姿态担架,其特征是,所述的后方坡度调节系统包括两根Z字形弯管和一条肩带,其中z字形弯管设置于外框架上,肩带固定设置于外框架上。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负式多姿态担架,其特征是,所述的五条承力带为两条胸带、两条肩带和一条腰带,其中胸带与肩带固定连接,肩带与支撑装置固定连接,腰带与支撑装置活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负式多姿态担架,其特征是,所述的担架组件上设有Z形支架,该Z形支架为z形弯管结构且通过塑料套子套接于把手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负式多姿态担架,其特征是,所述的可调节支架组件上设有后方肩带,该后方肩带的两端活动设置在担架弯管上,后方肩带的中部绕过肩窝横放在肩膀上。
全文摘要
一种野外救援技术领域的背负式多姿态担架,包括伸缩式主体结构、前方背负系统和坡度调节系统,前方背负系统与伸缩式主体结构销接,坡度调节系统设置于伸缩式主体结构的末端。本发明不仅适用于野外作战的伤员搬运,也适用于突发自然灾害的民用伤员搬运,尤其是在救护车难以到达的地区和普通担架搬运不便的楼梯等地区优势显著;前方背负系统通过销链接处的螺丝卸载,可调节支架可通过担架后方把手的螺丝拆除,拆除后即为普通担架,实现一般的平地救援。
文档编号A61G1/00GK102247246SQ20111009428
公开日2011年11月23日 申请日期2011年4月14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14日
发明者唐宇琨, 戚铖汴, 戴莎莎, 李梦露, 郭泷尹 申请人:上海交通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