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镜下治疗用双气囊套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73648阅读:36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胃肠镜下治疗用双气囊套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胃肠镜下治疗用双气囊套管,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在肠胃镜下治疗或辅助治疗胃肠病变的双气囊套管。
背景技术
临床上,常会出现因为胃肠出血、病人食物残渣及大量分泌物影响胃肠病变在胃肠镜下的治疗效果,究其原因,在狭窄空间内,同时在血液、分泌物的干扰下,胃肠镜的吸引清理作用有限,影响肠胃镜镜下视野,进而影响医生对病人病变位置的诊治。三腔二囊管是临床上常用的对患肝硬化导致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的病人进行介入止血的医疗器械。通常用的结构包括胃腔、胃囊注气腔、食道囊注气腔、胃气囊、食道气囊,其经口或鼻腔插管进入胃后,充气使管端的胃气囊膨胀,向外牵引,气囊即压迫胃底的曲张静脉,再充气使位于食管的囊膨胀,压迫食道的曲张静脉,常可获得止血效果。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众多发明人对三腔二囊管进行了改进,例如中国专利《四腔二囊管》(专利申请号91205403.4)公开了一种对临床使用的三腔二囊管的一种改进结构,其结构特征是在胃腔的一侧设置一食道腔,且在食道腔接近食道气囊的远近两侧各开一个食道腔近端孔和食道腔远端孔。其优点为避免因食道内积血反流人气管引起病人窒息,且可从食道腔注人止血药,缩短置管时间,防止食道胃底粘膜糜烂。这种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长时间使用三腔二囊管止血可能会给病人增添伤痛的缺陷,拓展了三腔二囊管的功用。然而这种设计仍然满足不了临床上开拓肠胃镜视野,辅助医生利用胃肠镜准确诊治病变的需要。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拓展胃肠镜下工作视野,并且较之常用三腔二囊管应用范围更广的胃肠镜下治疗用双气囊套管。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胃肠镜下治疗用双气囊套管, 包括主套管、主套管内镜通道、主套管气囊、主套管气囊充气腔和主套管牙垫固定器,其特征在于主套管内设有内套管通道,内套管通道内设有活动内套管,活动内套管一端通向套管管口,另一端在距离端头0. 5 1. 5cm处设有内套管气囊。所述的活动内套管在管口处分为两腔,分别为内套管气囊充气腔和内气囊管腔。所述的活动内套管的长度比主套管内镜通道的长度长10 20cm。所述的主套管气囊充气腔、内套管气囊充气腔可与压力表连接。本胃肠镜下治疗用双气囊套管内设有预留通道,作为吸引清理腔道内积液的通道用,也可作为其他器械的通过腔道使用。本胃肠镜下治疗用双气囊套管的尺寸具体为十二指肠镜下治疗用双气囊套管, 其主套管长约70 80cm,主套管内镜通道内径约13. 5cm,活动内套管80 90cm,主套管气囊与内套管气囊的囊直径约4 5cm,工作时距离约5 7cm ;胃镜下治疗用双气囊套管,其主套管长约50 70cm,内镜通道内径约1. 2cm,活动内套管80 90cm,两气囊充气后最大直径约8 15cm ;肠镜下治疗用双气囊套管,主套管长约130 150cm,活动内套管150 160cm,主套管内镜通道内径约1. 5cm,两气囊充气后最大直径约10 15cm。本实用新型可在多种病变部位的诊疗中加以使用。主要包括1、在食道、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治疗中,可按通常三腔二囊管的适应症使用; 2、在胃镜的治疗中起辅助治疗作用;3、在十二指肠镜下的辅助作用;以及4、肠镜的治疗中起辅助治疗作用。所述的胃肠镜下治疗用双气囊套管还可作为吸引通道,其中内套管可作为吸引管或置换为单纯吸引管。与现有三腔二囊相比,本胃肠镜下治疗用双气囊套管所具有的有益效果为在其辅助应用之下,除了急性胃镜导入压迫止血外,明显扩展并改善了胃肠镜的操作视野,故使得食道胃底曲张静脉急诊内镜止血的成功性有可能极大提高,并可使其可成为常规止血方式。同时使得胃肠道内其他内镜手术也得到改善从而降低操作难度,提高成功率,这样具有比通常的三腔二囊管更广阔的应用范围。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展开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A-A剖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活动内套管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在胃镜下应用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在食道、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治疗中的应用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在十二指肠内病变辅助治疗时的使用状态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肠镜应用双气囊套管示意图。其中,1、内套管通道2、主套管内镜通道3、主套管气囊充气腔4、主套管牙垫固定器5、主套管气囊6、活动内套管7、内套管气囊8、内套管气囊充气腔9、内气囊管腔10、压力表11、预留通道12、胃镜13、十二指肠镜14、肠镜15、导丝16、主套管。图1 7为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 7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如附图1 3所示,本胃肠镜下治疗用双气囊套管,包括主套管16,、主套管内镜通道2、主套管气囊5、主套管气囊充气腔3和主套管牙垫固定器4。主套管16内还设有内套管通道1,内套管通道1内设有活动内套管6,活动内套管6 —端通向套管管口,另一端在距离端头0. 5 1. 5cm处设有内套管气囊7。活动内套管6的特别之处在于其在管口处分为两腔,分别为内套管气囊充气腔8和内气囊管腔9,并且活动内套管6的长度比主套管内镜通道2的长度长10 20cm。所述的主套管气囊充气腔3、内套管气囊充气腔8与压力表 10连接。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主套管16内还可设有预留通道11,作为吸引清理腔道内积液的通道用,也可作为其他器械的通过腔道使用。下面结合图4 7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工作过程进行描述[0027]如附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在应用胃镜12的治疗中起辅助治疗作用。具体工作过程为插管进入胃后,继续将活动内套管6向前延伸,直至通过幽门达十二指肠部位,然后依次向主套管气囊5、内套管气囊7充气使其膨胀。随着充气的完成,主套管气囊5与内套管气囊7分别堵在贲门与幽门,从而形成胃的相对封闭环境,此时可通过胃镜12向胃内注气适度膨胀,以扩大胃镜12视野,方便医生诊断或进一步操作,解决视野难以控制问题,并避免因长时间工作病人容易产生腹胀等不良症状。如附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在食道、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治疗中,可按通常三腔二囊管的适应症使用。可通过胃镜12导入,经主套管气囊充气腔3充气使主套管气囊5 膨胀,向外牵引,气囊即压迫胃底的曲张静脉,再将本套管经主套管牙垫固定器4固定于口垫。如果出血部位主要位于食道,单纯压迫胃底效果不佳,则可将内套管气囊7充气压迫于胃底,充气的主套管气囊5压迫于食道,从而达到暂时不出血,与此同时胃镜可将视野清理冲洗干净,进而使镜下治疗(如胃底曲张静脉栓塞及食道曲张静脉套扎或硬化)得以急诊进行。如附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在十二指肠镜下可起辅助作用。以十二指肠部位病变的诊治为例,其过程为在十二指肠镜13引导下将主套管送入十二指肠降段上角(乳头近侧端),将活动内套管6导入十二指肠降段下角,然后通过主套管气囊充气腔3、内套管气囊充气腔8分别向主套管气囊5及内套管气囊7内充气使之膨胀。此时在主套管气囊5和内套管气囊7之间形成相对封闭环境。.通过十二指肠镜13适当充气,并通过调节两气囊的大小,从而极大改善操作空间及环境,降低操作难度,提高成功率。如附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在肠镜下的治疗中起辅助治疗作用。具体工作过程为 插管进入肠后,继续将活动内套管6通过插入内气囊管腔9的导丝15向前延伸,活动内套管6越过病变部位,然后依次向主套管气囊5和内套管气囊7内充气使其膨胀。随着充气的完成,主套管气囊5与内套管气囊7分别堵在肠道病变部位的两端,从而形成局部肠腔的相对封闭环境,此时可通过肠镜14向肠内注气适度膨胀,以扩大肠镜14视野,方便医生诊断或进一步操作。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胃肠镜下治疗用双气囊套管,包括主套管(16)、主套管内镜通道O)、主套管气囊(5)、主套管气囊充气腔C3)和主套管牙垫固定器G),其特征在于主套管(16)内设有内套管通道(1),内套管通道(1)内设有活动内套管(6),活动内套管(6) —端通向套管管口,另一端在距离端头0. 5 1. 5cm处设有内套管气囊(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胃肠镜下治疗用双气囊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动内套管(6)在管口处分为两腔,分别为内套管气囊充气腔(8)和内气囊管腔(9)。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胃肠镜下治疗用双气囊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动内套管(6)的长度比主套管内镜通道(2)的长度长10 20cm。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胃肠镜下治疗用双气囊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套管气囊充气腔(3)、内套管气囊充气腔(8)可与压力表(10)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胃肠镜下治疗用双气囊套管,其特征在于主套管(16)内设有预留通道(11)。
专利摘要胃肠镜下治疗用双气囊套管,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在胃肠镜下治疗/辅助治疗胃、肠部位病变的双气囊套管。包括主套管(16)、主套管内镜通道(2)、主套管气囊(5)、主套管气囊充气腔(3)和主套管牙垫固定器(4),其特征在于此套管内设有内套管通道(1),内套管通道(1)内设有活动内套管(6),活动内套管(6)一端通向套管管口,另一端在距离端头0.5~1.5cm处设有内套管气囊(7)。在其应用之下,明显扩展并改善了胃肠镜的操作视野,故使得食道胃底曲张静脉急诊内镜止血的成功可能极大提高,并可使其可成为常规止血方式,同时使得胃肠内其他内镜手术也得到改善从而降低操作难度,提高成功率,扩大了气囊套管的适用范围。
文档编号A61B17/12GK201969172SQ20112001785
公开日2011年9月14日 申请日期2011年1月20日 优先权日2011年1月20日
发明者宗坚 申请人:宗坚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