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康复自控式挤压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89040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术后康复自控式挤压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手术后康复的自控式挤压器。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腮腺及其导管位于面颊部皮下,表浅而易受到损伤。当面颊部受到损伤,如遭遇意外伤害或进行腮腺手术(如腮腺混合瘤和腮腺恶性肿瘤切除术),需要使用纱布和绷带等对患者的伤口或切口进行包扎以防止腮腺分泌的唾液自伤口或切口流出而形成腮腺瘘。腮腺瘘可分为腺体瘘与导管瘘,比较典型的是腺体或导管损伤后,唾液自伤口或切口外流而影响创口愈合形成瘘道,使周围皮肤潮红、糜烂,严重影响病人的创口愈合及生活;并且上皮细胞沿着瘘道生长,覆盖整个瘘道创面形成永久性瘘管。腮腺瘘的治疗和康复比较困难,有些需要通过放疗治愈,放疗对于年老体弱者来说显然是不合适的。因此,腮腺及其导管受到损伤之后,对伤口或切口进行有效的包扎是腮腺瘘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手段。而现有技术中的纱布和绷带包扎手段存在如下技术缺陷向伤口或切口施加的压力不稳定、不可控,随着伤口或切口逐渐消肿,包扎伤口或切口的纱布和绷带会发生松弛,这会导致腮腺分泌的唾液自伤口或切口流出;影响伤口或切口的愈合,即使对伤口或切口进行重新包扎也不能有效地保证对伤口或切口随时持续施加一定的压力。

实用新型内容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即时控制向伤口或切口部位持续施加一定压力的术后康复自控式挤压器,促进伤口或切口尽快愈合,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腮腺瘘的发生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术后康复自控式挤压器,包括流体导入管和流体囊,所述流体导入管与所述流体囊流体导通。本实用新型的术后康复自控式挤压器在使用的时候,所述流体囊位于患者伤口(或切口)与纱布绷带之间,流体(气体或液体) 通过所述流体导入管进入到所述流体囊中,随着流体的不断进入,从而使所述流体囊逐渐膨胀而实现对患者伤口(或切口)持续施加一定压力,并且能够控制通过所述流体导入管进入到所述流体囊中的流体量,实现即时控制向伤口或切口部位持续施加一定压力。所述流体囊膨胀之后的外观可以为Y形、球体等各种形状,只要所述流体囊膨胀之后可以覆盖伤口或切口部位并在膨胀过程中能够向其施压即可。该术后康复自控式挤压器适用于头颈部(或身体其他部位),术后康复期需要挤压的部位,尤其适用于腮腺及其导管受到损伤之后的康复,促进伤口或切口尽快愈合,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腮腺瘘的发生率。上述术后康复自控式挤压器,所述流体囊为V形。这种形状可以适应相应的腮腺手术切口,V形的夹角大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节;也可以根据其它切口或者伤口的形状把所述流体囊制作成相应的形状,以使得所述流体囊能够对切口或者伤口部位准确施压。
3[0009]上述术后康复自控式挤压器,所述流体导入管与所述流体囊连接形成Y形。可以通过一个所述流体导入管向所述流体囊充入流体。上述术后康复自控式挤压器,所述流体囊内设置有芯管,所述芯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流体囊的两端一一对应固定连接,所述芯管的侧壁上设置有与所述芯管的导流通道流体导通的导流孔,所述流体导入管依次通过所述导流通道、所述导流孔与所述流体囊流体导通。增强所述流体囊的稳定性,防止所述流体囊前后左右晃动。上述术后康复自控式挤压器,所述导流孔沿所述芯管的周向和轴向均勻分布。使得流体能够从所述芯管的外表面上均勻进入所述流体囊中,使所述流体囊均勻地膨胀起来,防止流体自一侧进入而导致的所述流体囊不均勻膨胀。上述术后康复自控式挤压器,所述流体导入管远离所述流体囊的一端安装有单向阀。使得流体只能自所述流体导入管进入而不能导出,方便使用流体供应装置向所述流体导入管供给流体,并且在供给足量流体之后可以方便地把流体供应装置拆卸下来而不必担心流体自所述流体导入管的流体入口外泄。上述术后康复自控式挤压器,所述术后康复自控式挤压器还包括与所述流体导入管可拆卸连接的流体供应装置。上述术后康复自控式挤压器,所述术后康复自控式挤压器还包括与所述流体囊流体导通的流体导出管,所述流体导出管远离所述流体囊的一端上设置有流体释放开关。可以在所述流体囊内流体量过多,患者感觉产生的压力较大的时候将流体导出一部分,实现即时控制施加到伤口或切口上的压力大小。上述术后康复自控式挤压器,所述流体导入管和所述流体囊分别为硅胶流体导入管和硅胶流体囊。上述术后康复自控式挤压器,所述芯管为硅胶芯管且与所述流体导入管一体成型。采用硅胶流体导入管、硅胶流体囊和硅胶芯管,比较柔软,弹性好,对伤口或切口不会增加额外的伤害。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能够即时控制向伤口或切口部位持续施加一定压力, 促进伤口或切口尽快愈合,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腮腺瘘的发生率。并且施加压力的部位准确,施加压力的大小可控,不会对伤口或切口造成损伤。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术后康复自控式挤压器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病人恢复快。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术后康复自控式挤压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术后康复自控式挤压器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术后康复自控式挤压器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流体供应装置结构示意图。图中1-流体导入管,2-流体囊,3-单向阀,4-流体供应装置,5-芯管,51-导流孔,52-导流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4[0024]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术后康复自控式挤压器包括流体导入管1、流体囊2、流体供应装置4和流体导出管,所述流体导入管1和所述流体导出管分别与所述流体囊2流体导通,流体的流向如图1中箭头所示,所述流体导入管1远离所述流体囊2的一端安装有单向阀3 ;所述流体导出管远离所述流体囊2的一端上设置有流体释放开关。所述流体供应装置4与所述单向阀3可拆卸连接。所述流体导入管1和所述流体囊2分别为硅胶流体导入管和硅胶流体囊。所述芯管5为硅胶芯管且与所述流体导入管1一体成型。所述流体导出管和所述流体释放开关可以根据需要而进行安装设置,故图中未示出。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流体供应装置4为一注射器,取材简单,成本低廉,并且患者可以根据注射器上的刻度判断注入所述流体囊2内气体量的多少,使用非常方便。在使用的时候,将所述流体囊2置于伤口(或切口)部位与包扎物(绷带或纱布)之间,使得在伤口(或切口) 部位消肿或包扎物松弛的时候能够利用注射器通过所述流体导入管1向所述流体囊2注入气体,使得所述流体囊2膨胀而挤压伤口(或切口)部位。实施例2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术后康复自控式挤压器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流体囊2内设置有芯管5,所述芯管5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流体囊2的两端一一对应固定连接,所述芯管5的侧壁上设置有与所述芯管5的导流通道52流体导通的导流孔51,所述流体导入管1依次通过所述导流通道52、所述导流孔51与所述流体囊2流体导通;流体的流向如图 2中箭头所示。实施例3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术后康复自控式挤压器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所述流体囊2为V形,所述流体导入管1与所述流体囊2连接形成Y形。所述导流孔51沿所述芯管 5的周向和轴向均勻分布。流体的流向如图3中箭头所示。本实施例的术后康复自控式挤压器尤其适合腮腺手术切口,V形的夹角大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节,以使得所述流体囊能够对切口或者伤口部位准确施压。在上述实施例1至实施例3中,注入所述流体囊2内的流体可以为气体或液体,均可以实现本发明创造的发明目的,优选注入气体,这样可以防止所述流体囊2破裂而导致液体流到患者伤口或衣物等上面,避免造成进一步的伤害或财产损失。
权利要求1.术后康复自控式挤压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流体导入管(1)和流体囊O),所述流体导入管(1)与所述流体囊(2)流体导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术后康复自控式挤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囊( 为V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术后康复自控式挤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导入管(1)与所述流体囊( 连接形成Y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术后康复自控式挤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囊( 内设置有芯管(5),所述芯管(5)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流体囊O)的两端一一对应固定连接,所述芯管(5)的侧壁上设置有与所述芯管( 的导流通道(5 流体导通的导流孔(51),所述流体导入管(1)依次通过所述导流通道(52)、所述导流孔(51)与所述流体囊( 流体导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术后康复自控式挤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孔(51)沿所述芯管(5)的周向和轴向均勻分布。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术后康复自控式挤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导入管(1)远离所述流体囊O)的一端安装有单向阀(3)。
7.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术后康复自控式挤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术后康复自控式挤压器还包括与所述流体导入管(1)可拆卸连接的流体供应装置G)。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术后康复自控式挤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术后康复自控式挤压器还包括与所述流体囊( 流体导通的流体导出管,所述流体导出管远离所述流体囊 (2)的一端上设置有流体释放开关。
9.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术后康复自控式挤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导入管(1)和所述流体囊( 分别为硅胶流体导入管和硅胶流体囊。
10.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术后康复自控式挤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管(5)为硅胶芯管且与所述流体导入管(1) 一体成型。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术后康复自控式挤压器,包括流体导入管和流体囊,所述流体导入管与所述流体囊流体导通。本实用新型的术后康复自控式挤压器能够即时控制向伤口或切口部位持续施加一定压力,促进伤口或切口尽快愈合,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腮腺瘘的发生率。
文档编号A61F5/34GK202207224SQ20112027765
公开日2012年5月2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2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2日
发明者刘雪冰, 张欣 申请人:刘雪冰, 张欣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