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囊式牵引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02716阅读:29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气囊式牵引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气囊式牵引器。
背景技术
脊柱作为人体骨架主要的结构支撑,包含了由弹性关节连接和韧带及胶质弹性软骨盘构成的骨性脊柱。成人脊柱包括33块椎骨,其中最后9块融合成骨盆后侧的骶骨和尾骨。脊柱的径向有很多弯曲,比如颈部和腰部的弯曲凸向身体前侧,胸部和骶部的弯曲凸向身体后侧。这些弯曲提供了一定的强度和平衡,是直立行走的必要条件。脊柱颈腰部的弯曲大概35到45度,在这种弯曲程度下,重量被相对平均的分配到脊柱表面和椎间盘上。当脊柱由于外伤,疾病,遗传,习惯性微伤或者姿势不对造成的弯曲丧失时,体重会压向柔软的、非骨质的椎间盘,抑制液体流动,导致椎间盘退化。渐渐地,这些患者会表现出脊柱运动功能障碍,进而造成润滑和维持脊柱弹性的营养物质吸收障碍。椎间盘会进一步退化,导致运动功能丧失,残疾和神经损害。椎间盘固有的关节液大概20年就开始消失。脊椎退行性病变也称为骨性关节炎,其主要特征为骨刺增生、椎间盘变薄。临床症状表现为脊椎僵硬、酸痛,活动范围缩小。有时会伴随着头晕、头痛、手臂、腿脚麻木及脊椎相关性疾病。脊椎的退化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椎体间存在无菌性炎症,病人会有酸痛的症状。此阶段尚无骨刺与椎间盘退化等永久改变,神经根受压的机会较少。第二阶段,椎间盘有少量退化,骨刺开始少量出现;坐的时间长了会腰背酸痛;上背部疼痛,开始出现脊椎相关性疾病。第三阶段,椎间盘更薄了,但尚未“消失”。骨刺更长了,但尚未“搭桥”。上述的症状更为严重,并且由间断性发作转为持续性发作。第四阶段,一个以上的椎间盘完全消失,骨刺开始搭桥,各种症状持续而严重。椎间盘在变薄的过程中,神经根受压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至椎间盘完全消失时,如果该脊椎压到了神经根,则该脊椎无法被复位,只有进行手术。脊柱结构的问题是产生退化的主要原因。脊柱牵引装置则为了保持脊柱颈区正常的前凸曲线,防止椎间盘退化而应运而生。一般利用牵引带和装置,对某部位进行牵拉练习,目的是增大椎体间隙和椎间孔,解除神经根的压迫和椎动脉的扭曲,缓解肌肉痉挛,使凸出的椎间盘复位。常用的有治疗颈椎病的颈椎牵引、腰椎间盘突症的骨盆(腰椎)牵引。其装置可利用重锤、弹簧秤或旋紧螺旋杆作牵引力的非机动牵引床,或使用电子装置自控的机动牵引床。腰椎长骨刺(即腰椎骨性关节炎)、椎间盘突出压迫到坐骨神经的患者,可用腰椎牵引来改善。腰椎牵引需要比较大的力量,大多使用机械牵引。腰椎牵引可分为间歇式及半持续性两种方式,患者可以趴或躺在治疗床上。间歇式牵引约拉七秒、停十五秒,持续廿至卅分钟;重量由体重的四分之一开始(此重量可以克服身体与床之间的摩擦力),一段时间之后,视患者的忍受程度,逐渐增加到体重的二分之一为止。半持续性牵引约持续拉卅分钟至二小时,休息几分钟后可反覆牵引,一天共牵引约六至八小时。[0008]颈椎牵引时的牵引的力量以达到颈椎椎间隙增大而不引起肌肉、关节损伤为目的,牵引时间一般在15 20分钟。时间过长易造成肌肉和韧带静力性损伤。然而上述的腰椎牵引、颈椎牵引都是一个维度定向的牵引或直线牵引,在牵引完成之后会存在一定的变形,破坏生理曲度,对脊椎的矫正和恢复产生了一定的不利的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气囊式牵引器,该气囊式牵引器采用三维的牵引方式,有利于恢复生理曲度,而且自动控制,操作方便。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气囊式牵引器,包括与压力传感器相连接的气室,气室上分别开设有与气泵、气囊相连接的通孔,气泵、气囊分别通过导管与气室相连接,气室的侧壁上还开设有通孔与电磁阀相连接;气泵、压力传感器、电磁阀还分别与中央控制器相连接。所述的气囊包括内胆和具有触感的气囊外壳。所述的电磁阀为多个。所述的气囊式颈椎牵引器开始工作时,气囊的牵引为中央控制器首先控制气泵向气囊充气,中央控制器接收到气囊的压力达到预设的颈椎门槛值时,中央控制器控制气泵停止向气囊充气,保持气囊的压力I lOmin,然后中央控制器关闭电磁阀,使气囊放气;气囊放气之后,中央控制器根据接收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的气囊的压力的变化,按照气囊充气、保持压力、气囊放气的循环来进行控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囊式牵引器,在使用时,患者平躺,气囊放置在待牵引的脊柱的下方,通电之后,中央控制器控制气泵开始向气囊充气,当气囊内的压力达到预设的门槛值时,停止向气囊充气,保持气囊的压力一段时间,然后中央控制器关闭电磁阀,使气囊放气,这样通过气囊充气、保持压力、气囊放气的循环结合人体自身的重力从而产生三维的牵引力,对脊柱进行三维的牵引;与现有的一维的牵引相比,更有利于恢复脊柱曲度。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囊式牵引器,利用气囊的充放气结合体重来产生牵引力,与现有的牵引装置利用重物的重力来产生牵引力相比,使用方便,克服了牵引重物不便于称量,不便于家庭使用的缺陷;而且在牵引力产生的过程中是基于气囊压力与重量的变化,通过对充放气压力的控制来实现牵弓I力的控制更容易实现,并且牵弓I过程脊柱的变形更为自然。

图I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示意图之一;图I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示意图之二 ;图3为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的组装示意图;其中1为气室;2为气囊;3为气泵;4为电磁阀;5为压力传感器;6为中央控制器;9为气室下壳体;10为气室上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描述,所述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而不是限定。参见图1,一种气囊式牵引器,包括与压力传感器5相连接的气室1,气室I上分别开设有与气泵3、气囊2相连接的通孔,气泵3、气囊2分别通过导管与气室I相连接,气室I的侧壁上还开设有通孔与电磁阀4相连接;气泵3、压力传感器5、电磁阀4还分别与中央控制器6相连接。所述的气室I为一个密闭的腔室,利用电磁阀的通电、断开来实现气囊的充放气电磁阀通电时气室保持密闭,从而向气囊充气或保持压力,电磁阀断开后,气囊通过气室来 放气;根据具体的情况磁电磁阀可以设置为多个。气囊2包括内胆和具有触感的气囊外壳,其中内胆用于气体的充放,气囊外壳为牵引时提供好的舒适度。气囊2充气膨胀之后具有弓形的接触面,以便于在牵引时更好的恢复脊柱的生理曲度。参见图2所述的气室I包括三个,分别用作不同部位的牵引,每个气室I都与一个气囊2相连接,并且均设有相应的压力传感器5、电磁阀4和气泵3,各自的气泵3通过气室I向气囊2充气。参见图3,气室I由气室下壳体9和气室上壳体10构成,气室上壳体10上设有连接电磁阀4的通孔;气室与中央控制器6所在的电路板紧密连接,压力传感器5设置在气室的底部,每个气室均与一个独立的气泵3连接;每个气囊可用作不同部位的牵引。气泵3、压力传感器5、电磁阀4还分别与中央控制器6相连接,气囊2的充放气由中央控制器来控制中央控制器首先控制气泵向气囊充气,中央控制器接收到气囊的压力达到预设的颈椎门槛值时,中央控制器控制气泵停止向气囊充气,保持气囊的压力I lOmin,然后中央控制器关闭电磁阀,使气囊放气;气囊放气之后,中央控制器根据接收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的气囊的压力的变化,按照气囊充气、保持压力、气囊放气的循环来进行控制。气囊2放气之后,中央控制器6根据接收压力传感器5检测到的气囊2的压力的变化,按照气囊充气、保持压力、气囊放气的循环来进行控制。在使用时,患者平躺,气囊放置在待牵引的脊柱的下方,通电之后,中央控制器控制气泵开始向气囊充气,当气囊内的压力达到预设的门槛值(门槛值的设定可根据使用者的情况来人为设定)时,停止向气囊充气,保持气囊的压力一段时间,然后中央控制器关闭电磁阀,使气囊放气,这样通过气囊充气、保持压力、气囊放气的循环结合人体自身的重力从而产生三维的牵引力,对脊柱进行三维的牵引力;与现有的一维的牵引相比,更有利于恢复脊柱曲度。
权利要求1.一种气囊式牵引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与压力传感器相连接的气室,气室上分别开设有与气泵、气囊相连接的通孔,气泵、气囊分别通过导管与气室相连接,气室的侧壁上还开设有通孔与电磁阀相连接;气泵、压力传感器、电磁阀还分别与中央控制器相连接。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气囊式牵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囊包括内胆和具有触感的气囊外壳。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气囊式牵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室包括多个,每个气室均与一个气囊相连接,每个气室均与一个独立的气泵连接。
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气囊式牵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囊式颈椎牵引器开始工作时,气囊的牵引为 中央控制器首先控制气泵向气囊充气,中央控制器接收到气囊的压力达到预设的颈椎门槛值时,中央控制器控制气泵停止向气囊充气,保持气囊的压力I lOmin,然后中央控制器关闭电磁阀,使气囊放气; 气囊放气之后,中央控制器根据接收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的气囊的压力的变化,按照气囊充气、保持压力、气囊放气的循环来进行控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气囊式牵引器,包括与压力传感器相连接的气室,气室上分别开设有与气泵、气囊相连接的通孔,气泵、气囊分别通过导管与气室相连接,气室的侧壁上还开设有通孔与电磁阀相连接;气泵、压力传感器、电磁阀还分别与中央控制器相连接。该气囊式牵引器通过气囊充气、保持压力、气囊放气的循环结合人体自身的重力从而产生三维的牵引力,对脊柱进行三维的牵引力;与现有的一维的牵引相比,更有利于恢复脊柱曲度。
文档编号A61F5/042GK202376271SQ20112054024
公开日2012年8月15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16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16日
发明者万宏 申请人:陕西巴赫曼健康产品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