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颈性眩晕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52707阅读:28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颈性眩晕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颈性眩晕的中药
背景技术
颈性眩晕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年龄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女性多于男性,城市多于农村,脑力劳动多于体力劳动。本病属于祖国医学的“眩晕”范畴,主要临床表现头晕、恶心、呕吐。头枕部及项背部疼痛或上肢麻木疼痛。其病机为风、痰、虚、瘀共存,病变部位大多为气滞血瘀的实证,而整个机体存在气血不足、气不行血,血不荣筋,肝肾虚亏的机制。现代医学认为颈性眩晕系颈椎骨质,颈椎关节、横突孔的增生导致颈椎动脉受到压迫或刺激,或椎神经丛激惹使椎动脉痉挛,供血不足,引起脑部缺血、缺氧,产生了眩晕等一系列症状,亦称椎动脉压迫综合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中药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不足,提供一种疗效好、疗程短、治愈率高,且无任何毒副作用的中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一种治疗颈椎眩晕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列重量的原料药物配比而组成的黄芪30-40克、党参20-30克、桃仁10-12克、红花5_9克、当归5_9克、赤芍10-12克、葛根30-40克、威灵仙9-12克、丹参30-40克、川芎10-12克、炙甘草5-9克、天麻10-12g、钩藤10-15g、草决明10-15g。本发明中药方黄芩、党参补气以养血,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丹参养血活血、化瘀通络,葛根升发清阳,解肌止痛,威灵仙通经络,祛风止痛,诸药合用有改气养血,活血通络,标本兼治,故能收到很好的疗效。制法和服药方法每副煎两遍,共煎出300ml,早晚各服150ml,忌食腥、辛、辣及油腻食物。本发明的中药配置简单,成本低,药源广,使用方便,疗效快,无毒副作用。经临床实践,治愈率89%,总有效率达98%。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I :一种治疗颈椎眩晕的中药,是由下列重量的原料药物配比组成黄芪30-40克、党参20-30克、桃仁10-12克、红花5-9克、当归5-9克、赤芍10-12克、葛根30-40克、威灵仙9-12克、丹参30-40克、川芎10-12克、炙甘草5-9克、天麻10_12g、钩藤10_15g、草决明 10-15g。实施例2 :—种治疗颈椎眩晕的中药,其中各种原料药物的优选重量配比为黄芪30克、党参20克、桃仁10克、红花5克、当归5克、赤芍10克、葛根30克、威灵仙9克、丹参30克、川芎10克、炙甘草5克、天麻12g、钩藤15g、草决明15g。诊断标准
①发作性眩晕,发作时多与头部屈曲、旋转有关,并伴有恶心、呕吐、头枕部及项背部疼痛或上肢麻木疼痛。②患者多有长期伏案工作或采取固定低头姿势操作史。③X线检查可见颈椎不同程度骨质增生、生理曲度改变或颈项韧带钙化。④头颅CT排除脑梗塞、脑出血、脑肿瘤等疾病。典型病例
陈X X,女52岁,阵发性眩晕I年多,以头部旋转时加重,伴有恶心、呕吐,右上肢疼痛,血压150/100mmHg,舌淡紫苔薄白,脉细,颈椎x线摄片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第5_7颈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头颅CT片未见异常。中医诊断眩晕(气虚血瘀型)。治疗原则盖气养血,活血通络。服用本方加6剂症状明显好转,继续服用12剂,诸症消失,随访半年无复发。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颈椎眩晕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列重量的原料药物配比而组成的黄芪30-40克、党参20-30克、桃仁10-12克、红花5-9克、当归5-9克、赤芍10-12克、葛根30-40克、威灵仙9-12克、丹参30-40克、川芎10-12克、炙甘草5-9克、天麻10_12g、钩藤10_15g、草决明 10_15g。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颈性眩晕的中药,是由黄芪、党参、桃仁、红花、当归、赤芍、葛根、威灵仙、丹参、川芎、炙甘草、天麻、钩藤、草决明按照一定重量配比组成。本发明中药配置简单,成本低,药源广,使用方便,疗效快,无毒副作用。经临床实践,治愈率89%,总有效率达98%。
文档编号A61P1/08GK102631561SQ201210102988
公开日2012年8月15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10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10日
发明者丰建君 申请人:丰建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