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中药及制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09244阅读:25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用于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中药及制法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治疗萎缩性胃炎的药物,具体地说是一种由中草药提取物组成的中药制剂。
背景技术
慢性萎缩性胃炎也称萎缩性胃炎,为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之一,是指胃粘膜表面反复受到损害后导致的粘膜固有腺体萎缩,甚至消失,粘膜肌层常见增厚的病理改变。由于腺体萎缩或消失,胃粘膜有不同程度的变薄,并常伴有肠上皮化生,炎性反应及不典型增生;动脉硬化、胃血流量不足、烟酒茶的嗜好等都容易损害胃粘膜的屏障机能而引发该病。本病的临床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嗳气、上腹部饱胀或钝痛,少数病人可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消瘦、贫血等。在我国一般人群中,慢性胃炎的发病率甚高,其中萎缩性胃炎占受检人数的13. 8%,本病可有10%左右的癌变率,而胃癌高发地区可达28%左右,1978年已被世界卫 生组织列为胃癌的前状态之一,因而受到高度的重视。西方医学自1047年Schindler首次提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概念,至今已有50年左右的历史。近年来,随着光学纤维胃镜的普及,对本病的认识不断深化,观察也越来越细致,但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仍缺乏有效的方法和特效药物。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痞满”等范畴,但尚不能与之完全等同。《黄帝内经》已有“胃脘当心而痛”、“痞”、“痞塞”等记载;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九种心痛”中也包括了本病。中医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对治疗该病有明显的优势,总结出了一整套治疗胃脘痛、痞满、嘈杂等症的方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肯定满意的临床效果;中药副作用也少,疗效稳定,症状改善全面且不易复发。此外,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使其增加了竞争力,可望产生良好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社会效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临床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价格低廉的用于治疗萎缩性胃炎的药物。
具体实施方案本发明的目的的实现是基于现代药理学研究的基础上,并结合祖国医学对治疗萎缩性胃炎的认识及治疗原则具有益气养阴、活血止痛的功效。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将治疗萎缩性胃炎的药物,按下列各种原料的重量比组成黄芪20-40份、生地15-30份、麦冬10-20份、白芍20-40份,当归10-20份、莪术8-16份、延胡索8-16份、黄连3_6份。本组合物的制备方法为取延胡索、莪术、黄芪、黄连四味药材细粉过筛混匀,喷雾加入75 %乙醇IOOml,混匀,密闭放置备用。另取当归、白芍、生地、麦冬加12倍药材量的水,煮沸2小时,滤过,药渣再加8倍药材量的水,煮沸I小时,滤过,合并滤液,浓缩,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I. 10(80°C热测)的流浸膏,加乙醇使醇浓度为75%,放置过夜,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6-1.38(8(TC热测)的稠膏,备用。取稠膏与上述药物细粉混匀,烘干,粉碎成细粉,按常规制剂工艺制备成胶囊剂、颗粒剂、片剂等。中医辨证该病属“胃脘痛、胃痞”等证范畴,“胃痞”为中国中医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所定之名。中医认为胃为五脏六腑之大源,《灵枢本枢论》说“胃者,五谷之腑”,《灵枢灵兰秘典论》谓“胃者水谷之海”,主受纳和腐熟水谷。饮食不调,即外邪犯胃(寒邪)、饥饱失度伤胃,均可致胃失和降、气机阻滞而出现脘腹部疼痛、或胀满不适。情志不畅、肝气横犯脾胃,久之肝郁化火、或嗜食肥甘辛辣之品,耗伤胃阴,可见胃脘部烧灼感、口苦口干,甚则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胃喜润恶燥,阴虚不能润,久病损脾,脾胃俱损,失于濡养而发生胃脘部疼痛、反复发作、或胀满不适、食后加重。脾与胃同居腹内,互为表里,一升一降,生理上相互协调、共为“后天之本”,病理上相互影响,胃病多穷于脾、脾病可及于胃,同为“湿、痰、虚”之根,胃不受纳、脾不运化,可见纳食减少,消瘦乏力,反复发病;阴虚亏则阴津不足而生内热,气虚损则血运行不畅而有瘀血停积,可见疼痛固定、痛而喜按,每遇劳累、饮食不慎则加重,病情缠绵难愈。病变初起在气,病久则由气及血,渐致血瘀,胃络痹阻,甚则产生症结, 则出现舌质暗(兼热则暗红)或有瘀斑之象。中医认为肝主藏血、疏泄气机,肝与胃木土相克;脾主统血、运化水谷,脾与胃表里相应,故胃痛与肝脾关系最为密切;中医治疗当先益气养阴以“调脾、运脾”,兼理气活血以“疏肝、柔肝”,前者治本证之本、后者疗本证之标,“标本兼治”,方可求“胃和”、“痛止”之效。本病病因虽多,临床表现亦有差异,依据临床中医辨证分析,则相当一部分患者属(胃)阴虚内热兼血瘀的虚实兼见之证;故中医临床应以“益气养阴、活血止痛”治则组方治之。本方中,以黄芪、生地、麦冬为君,黄芪性温味甘,入脾、肺经,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功效;《本草疏证》黄芪直入中土而行三焦”,“三焦皆本于水谷,即中土之脾胃,黄芪一源三源,浚三焦之根,无不尽通”;《汤液本草》称黄芪“治气虚盗汗并
自汗,即皮表之药,......又治咯血,柔脾胃,是为中州之药也。......又补肾脏元气,为里
药。是上中下内外三焦之药”。生地性凉味甘苦,入心、肝、肾经;具有补血活血、滋阴凉血功效,《神农本草经》“主折跌绝骨,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名医别录》“主男子五
劳七伤,女子伤中,......利大小肠,去胃中宿食,补五脏,通血脉,益气力,利耳目。”《本草
逢原》“内专凉血滋阴,外润皮肤荣泽。病人虚而有热者宜加用之”,一助黄芪益气补中,二同麦冬合力养肺脾之阴,又清肺胃之热、生津润燥;三减轻黄芪温热之势,治燥热或虚热兼证。麦冬性微寒味微苦甘,入心、肺、胃经,具有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热除烦、凉血止血功
效,《名医别录》疗身重目黄,心下支满,虚劳客热,口干舌渴,止呕吐,......消谷调中,安
五脏,令人肥健。”《本草经疏》称“麦门冬,其味甘中带苦,是以胃得之而能输经上行,肺的之而能傅布四脏、洒陈五脏,结气自而消溶、脉络自而联续。”《本草正义》载“麦门冬,其味大甘,膏脂浓郁,故专补胃阴、滋津液。”可见麦冬味甘过参芪,而补气不及参芪之峻;多液似地黄,而粘腻不及地黄之浓,补而性缓,滋而质清;与生地共养肺脾肾之阴,同黄芪共补脾肺之气,三者共为君,“益气健脾、养阴润燥”,以求病本,实能“调脾、运脾”。着白芍、当归为臣,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经,具有平肝止痛、补血敛阴功效;
《本草正义》“补血,益肝脾真阴,而收敛脾气之散乱、肝气之恣横,......故益阴养血、滋
润肝脾,皆用白芍。”白芍有敛阴益营之力,能于土中泻木,体阴用阳,以补为攻、以敛为开。当归性温味辛甘,入心、肺、肝、肺经,具有养血和血、润肠通便功效;《本草正》“当归味甘而中,故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又能行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诚血中之气药,亦血中之圣药。”《名医别录》“温中止痛,除客血内塞,中风疫,汗不出,湿痹,中恶客气,虚冷,补五脏,生肌肉”。白芍与当归伍用为臣,前者为血中阴药、善静,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后者为血中之气药、善动,补血活血、通络止痛,动静协和,同谋“活血柔肝、理血止痛”之效。且臣药当归益血和营、能理血中之气,一助黄芪补脾肺之气、以裕生血之源,气旺血生,共凑益气养血、健脾益阴效应;二助生地补阴以配阳,治“咳逆上气”;三可与白芍助生地活血以止痛,养阴以除热。君臣相应,同求病本,“益气养阴健脾、补血理血止痛”。然本病疼痛之根为血瘀,其亦属本证重要的中医病理之一,瘀痰互结、易生变证,单纯养血活血,恐药力稍弱,故佐以莪术、延胡索,既增强臣药“活血止痛”之力,又可防治变证(癌前病变、胃癌)发生。莪术性温味辛苦,入肝、脾经,具有破血散瘀、行气止痛功效;《本草纲目》“莪术入肝,治气中之血。”《本草图经》有“莪术,今医家治积聚诸气,为最要药。”元胡性温味辛苦,入肝、脾经,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功效;《本草纲目》称“元胡素味苦微辛,气温入手足太阴厥阴四经,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用之中的,妙不可言。”二药齐助臣药(白芍、当归)止痛,前者养血活血以止痛、后者行气活血以 止痛,臣佐互动、祛邪(活血)扶正(养血)并用,整体解除疼痛之根,以完全缓解疼痛。以黄连为使,其性寒味苦,入心、肝、胃、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功效;《名
医别录》“主五脏冷热,止消渴,大惊......调胃厚肠,益胆,疗口疮。”《医学起源》载黄
连清胃热,“治烦躁恶心郁热在中焦,兀兀欲吐,心下痞满”。黄连苦寒之性,一制约臣佐药温热之性,以平衡方性;二黄连入胃经、为中使,导引诸药之力达及病所;三黄连亦为佐,其燥湿功能可防麦冬、生地养阴之品,养阴而不留湿,其解毒功能可与莪术相须,而有“活血解毒”效应,以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之变证(癌前病变、胃癌)。纵观全方,五温三寒、药性温凉相济,四甘五苦、药味补泻均衡,可谓“运脾健脾同施、疏肝柔肝互动、活血养阴并行”,吻合胃脘痛中医临床“调脾(和胃)、疏肝(理气)”的治疗与用药思路。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本方中的药材及其提取物均有显著的抗菌抗炎、抗氧化、抗肿瘤及提高机体抵抗力的作用。黄芪含皂甙、蔗糖、多糖、多种氨基酸、叶酸及硒、锌、铜等多种微量元素。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生地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麦冬含留体皂苷、高异黄酮类、酚酸、多糖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衰老等作用;当归包含挥发油、多糖、阿魏酸等多种有效成分,具有镇痛、抗菌抗炎、抗氧化和免疫功能增强的作用;延胡索含异喹啉型生物碱,主要药效物质为延胡索总碱,具有很好的镇痛、镇静、降压和抗心律失常作用,其中原小檗碱类及原阿片碱类具有活血、行气、止痛的作用,原阿片碱及去氢紫堇碱等对幽门结扎及阿司匹林诱发的胃溃疡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且对胃液分泌有抑制作用;莪术有抗肿瘤作用,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提升白细胞,为莪术应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提供了明确的药理学依据。君臣药之补益效应,反过来又可有效防止机体阴虚气亏之时、脾胃虚弱之际,用莪术可能反竭真气之弊端。本组合物治疗萎缩性胃炎,疗程短(4-6周),可全面改善患者症状,无毒副作用,尤其是本处方的特点为停药后症状不反弹,无依赖现象。本发明的优点是I、组方合理,适应症全面。
2、成本低廉本发明组方药物原料资源丰富易得,工艺简单科学,成本较低,为患者长期服用创造了条件。3、无毒副作用本发明组方药物进行毒性试验显示,未测出半数致死量,未观察到明显毒性和副作用。4、服用方便本发明制剂合理,患者易于接受。下面以动物实验为例说明本发明药物的抗炎、镇痛作用动物实验例I :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的影响观察本发明胶囊剂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的影响。试验药粉,批号100101 ;二甲苯,为国产分析纯。阳性对照药选取养胃冲剂,批号090403,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试验动物选取昆明种小鼠,由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取50只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体重20土2. 5g,每天一次给予相应剂量药物,连续6天,最后一次给药I小时后,各鼠右耳滴O. 05ml 二甲苯致炎,左耳为对照,致炎15分钟处死,剪下双耳,用内径6_打孔器分别在同一部位打下圆耳片,以电子称量器称取小鼠左右耳重量,以其差值作为炎性肿胀程度,并计算肿胀抑制百分率。以下式计算肿胀抑制率(%)=[(蒸馏水组肿胀度-给药组肿胀度)/蒸馏水组肿胀度]X 100%。实验数据用SPSS统计学软件处理。表I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的影响(n = 10 ;;±s )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萎缩性胃炎的药物,采用天然中草药为原料提取制剂而成,其特征是该药物由黄芪、生地、麦冬、白芍,当归、莪术、延胡索、黄连等药材提取物组方而成,其原料组成中各种原料的重量比为黄芪20-40份、生地15-30份、麦冬10-20份、白芍20-40份,当归10-20份、莪术8-16份、延胡索8-16份、黄连3-6份。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治疗萎缩性胃炎的药物,其特征是可采用常规工艺方法制成胶囊剂、颗粒剂或片剂。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为取延胡索、莪术、黄芪、黄连四味药材细粉过筛混匀,喷雾加入7 5 %乙醇IO Om I,混匀,密闭放置备用。另取当归、白芍、生地、麦冬加12倍药材量的水,煮沸2小时,滤过,药渣再加8倍药材量的水,煮沸I小时,滤过,合并滤液,浓缩,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I. 10(80°C热测)的流浸膏,加乙醇使醇浓度为75%,放置过夜,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I. 36-1. 38 (SO0C)的稠膏,备用。取稠膏与上述药物细粉混匀,烘干,粉碎成细粉,按常规制剂工艺制备成胶囊剂、颗粒剂、片剂等。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胶囊剂的制备方法为取延胡索、莪术、黄芪、黄连四味药材细粉过筛混匀,喷雾加入75 %乙醇IOOml,混匀,密闭放置备用。另取当归、白芍、生地、麦冬加12倍药材量的水,煮沸2小时,滤过,药渣再加8倍药材量的水,煮沸I小时,滤过,合并滤液,浓缩,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I. 10 (800C )的流浸膏,加乙醇使醇浓度为75%,放置过夜,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I. 36-1. 38 (80 0C )的稠膏,备用。取稠膏与上述药物细粉混匀,烘干,粉碎成细粉,检验,装胶囊,即得。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颗粒剂的制备方法为取延胡索、莪术、黄芪、黄连四味药材细粉过筛混匀,喷雾加入75 %乙醇IOOml,混匀,密闭放置备用。另取当归、白芍、生地、麦冬加12倍药材量的水,煮沸2小时,滤过,药渣再加8倍药材量的水,煮沸I小时,滤过,合并滤液,浓缩,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I. 10 (800C )的流浸膏,加乙醇使醇浓度为75%,放置过夜,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I. 36-1. 38 (SO0C)的稠膏。取稠膏与上述药物细粉混匀,烘干,粉碎成细粉,然后再按药粉、糊精、白糖粉的比为I : I : 3的比例混合均匀,加80%的乙醇制粒,自然干燥4小时后,在80°C以下烘干,整粒装袋即得。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片剂的制备方法为取延胡索、莪术、黄芪、黄连四味药材细粉过筛混匀,喷雾加入75 %乙醇IOOml,混匀,密闭放置备用。另取当归、白芍、生地、麦冬加12倍药材量的水,煮沸2小时,滤过,药渣再加8倍药材量的水,煮沸I小时,滤过,合并滤液,浓缩,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I. 10 (80 0C )的流浸膏,加乙醇使醇浓度为75%,放置过夜,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I.36-1. 38 (800C )的稠膏,取稠膏与上述药物细粉混匀,烘干,粉碎成细粉,加入微晶纤维素、羧甲基淀粉和硬脂酸镁辅料,混匀,制颗粒,压成片,薄膜包衣即得。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出一种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中药及制法,属于中药制备工艺领域。由天然中草药为原料组方而成,本发明的特征是黄芪20-40份、生地15-30份、麦冬10-20份、白芍20-40份,当归10-20份、莪术8-16份、延胡索8-16份、黄连3-6份。经研究表明,本发明具有益气养阴、活血止痛,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该药在改善病人的症状、增强食欲、促进消化、减轻疼痛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高,尤其适用于中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治疗。由于其原料来源丰富,生产成本低,服用本发明药物可大幅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文档编号A61K9/16GK102772736SQ201210124718
公开日2012年11月14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25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25日
发明者冯娟, 吴寅, 吴振宇, 张伟, 文爱东, 栗艳, 石小鹏, 缪珊 申请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