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医用病人电动转移床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ー种医疗器械,尤其是ー种用于将病人从病床或担架上移动到另一病床或担架上的病人转移床,具体地说是ー种医用病人电动转移床。
背景技术:
目前,在医护领域,经常会遇到卧床病人的搬运的问题,如特别是对于昏迷、严重受伤和瘫痪的病人搬运问题更为突出。目前传统的搬运方法是采用人エ搬运,在搬运过程中病人的体位变化较大,不仅医护人员劳动强度大,还有可能使病人产生二次损伤,造成病人不必要的痛苦。目前,较为先进的电动病人转移床已投入使用,其原理是电动伸縮板实现接送病人的动作,输送布的同步运动是采用摩擦辊子卷动输送布来实现的。这种电动转移床存在由其结构导致的天然不足,其不足处有三一是输送布同步结构复杂,体积较大。因为是采用摩擦辊子同步机构,摩擦辊子是不可缺少的,摩擦辊子要占用较多宽度方向的空 间。摩擦辊子较长,传动机构和刚性支承机构复杂;ニ是由于采用摩擦辊驱动输送布,当摩擦力不足时输送布的同步性即遭破坏,就不能很好地执行接送病人的任务;三是由于伸縮板是光板,输送布与光板间是滑动摩擦,摩擦阻カ较大,输送布易损坏。一般要求输送布有很好的耐磨性和抗拉强度,面市的某些产品采用了昂贵的凯夫拉材料作为输送布才能保证可靠性的要求,导致产品价格和使用成本偏高。因此,很有必要开发ー种结构简单,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都较低的医用转移床,以便提高电动转移床的应用范围,以减轻护理劳动强度和搬运病人时的痛苦。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电动医用转移床结构复杂,制造和使用成本高的问题,设计ー种结构简单,运动可靠,制造和使用成本低,厚度比同类产品要薄的医用病人电动转移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ー种医用病人电动转移床,它包括床架6和驱动电机14,固定床板7安装在床架6上,驱动电机14安装在床架6的下部,其特征是所述的床架6的两端各安装有ー个同步带4,同步带4套装在同步轮系5上,同步轮系5安装在床架6上,两端的同步轮系5中的主动轮通过万向节16与驱动电机14相连并在驱动电机14的带动下转动,同步带4上固定安装有固定件8,固定件8与辊子轴9固定相连,辊子轴9上套装有减少摩擦力的辊子,移动床板3与所述的辊子轴9固定相连,移动床板3和辊子轴9上套装有截面呈环形的传输带1,在床架6的两端靠近移动床板3移出边ー侧安装有用于将齿形传输带I上半部固定的端部夹2,端部夹12连接有使其与传输带I上环面连接或分开的端部夹推杆13,端部夹推杆13与驱动电机或气缸相连。所述的移动床板3的表面安装有用于减少与齿形传输带I拉面面摩擦力的辊子10。[0007]所述的固定件8与滑块相连,滑块安装在导轨中,导轨固定安装在床架6的两端上。所述的端部夹2由固定部分201和活动部分202组成,固定部分201和活动部分202之间形成供齿形传输带I端部的内齿带穿过的通道205,固定部分201固定在床架6上,活动部分202插装在固定部分201中,活动部分插入固定部分的一端上设有斜楔块203,斜楔块203的斜面部分与端部夹推杆13的斜头部分配合,在固定部分201与斜楔块203相对位置处安装有使斜楔块203复位的弾性件204。所述的传输带I的两端端部设有便于夹紧固定的内齿。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采用辊子板減摩技术和夹持同步技术的新型医用转移床。该新型医用转移床采用多排辊子形成平面状的辊子板,当传输带环绕辊子板转动时,两者之间是以滚动摩擦方式运动,大大減少了摩擦阻力。为了使输送带顺利地进出病人的着床面,输送带需要进行运动同步控制,即保证辊子板在运动时,输送带的上表面相对于病人着床面静止。本专利采用了输送带前部两端夹持的方式实现运动同步,结构简单可靠。由动 力系统将扭矩传入床体两端的同步带轮,从而带动同步带运动。辊子板的伸縮运动是由床体两端的同步带驱动的。整个转移床结构简单、运动可靠,制造和使用成本低,厚度比同类产品要薄。本实用新型的转移床的动カ其中电机14、減速机15、万向轴16构成动力系统。减速机为单输入两端对称双输出型,输入端轴线与输出端轴线相互垂直。电机接入減速机的输入端,减速机的双输出端分别联接于万向轴16的一端;同步带4、同步带轮系5、同步带固定件8构成运动传递机构。万向轴16的另一端与同步带轮系的主动轮轴相联,同步带轮带动同步带上边作直线运动;辊子板轴9、辊子10、辊子板支架11、辊子板固定板12构成移动床3 ;固定床板7在移动床3的下部;移动床3与同步带通过同步带上边的同步带固定件8联接在一起,即同步带的上边与移动床同步运动;直线导轨平行地被布置于床架6的两端面;端部齿形传输带I为环状,在其两端的内表面粘合了一环状窄齿形带,齿顶向内;端部夹2被安装在床架6上,位于移动床的前部左右部分。端部夹2分为动夹(活动部分201)与静夹(固定部分202)两部分,静夹完全固定在支承架6上,动夹通过其下端斜面与端部夹推杆13前部的推动斜面相贴合。当端部夹推杆13推出时,其前部的推动斜面插入动夹下端斜面,将动夹下压至静夹承压面,承压面间的端部齿形传输带I上边被夹紧,端部齿形传输带I上边被限制运动。当端部夹推杆13回缩时,其前部的推动斜面从动夹下端斜面拨出,动夹与静夹承压面分离,承压面间的端部齿形传输带I上边被放松,端部齿形传输带I恢复自由运动状态。因此,通过控制端部夹推杆13即可控制端部齿形传输带I是否处于被限制同步状态或是自由平移状态。总之,动カ系统提供双向的旋转扭矩,通过同步带轮的正反转带动同步带上边的前后直线运动。由于移动床3通过同步带固定件8被限制与同步带同步运动,因此,移动床可作伸出与回缩的运动。与此同时,端部夹推杆13的伸出与回缩使得端部夹2夹紧或放松端部齿形传输带I上面两端的环状窄齿形带,从而实现端部齿形传输带I上面与病人背部的相对静止或相对平移运动。本医用转移床可被置于合适的小车上,以实现转移床本身的移动,如果该小车具备升降功能,则可转移床的功能适用性更佳。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在卧床病人进行搬运时实现了自动化转移。该转移床采用了辊子板减摩技术和夹持同步技术,与同类产品相比其优点在于结构更为简化、能实现完全的输送带运动同步、输送带寿命长。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功能有效可靠,制造及使用成本低,可广泛在医疗机构和家庭护理领域推广。
图I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传输带、2.端部夹、3.移动床、4.同步带、5.同步带轮系、6.床架、7.固定床板、8.同步带固定件。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移动床的结构示意图。图中9.辊子板轴、10.辊子、11.辊子板支架、12.辊子板固定板。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端部齿形传输带同步结构侧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端部夹工作状态结构示意图。图中13·ま而部夹推杆。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端部夹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传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4.电机、15.減速机、16.万向轴、17.直线导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ー步的说明。如图1-6所示。ー种医用病人电动转移床,它包括床架6和驱动电机14,固定床板7安装在床架6上,驱动电机14安装在床架6的下部,所述的床架6的两端各安装有ー个同步带4,同步带4套装在同步轮系5上,同步轮系5安装在床架6上,两端的同步轮系5中的主动轮通过万向节16与驱动电机14相连并在驱动电机14的带动下转动,传动系统如图6所示,同步带4上固定安装有固定件8,固定件8与辊子轴9固定相连,辊子轴9上套装有減少摩擦力的辊子,移动床板3与所述的辊子轴9固定相连,移动床板3和辊子轴9上套装有截面呈环形的传输带1,传输带I最好采用端部带有内齿的齿形传输带,在床架6的两端靠近移动床板3移出边ー侧安装有用于将齿形传输带I上半部固定的端部夹2,端部夹12连接有使其与传输带I上环面连接或分开的端部夹推杆13,端部夹推杆13与驱动电机或气缸相连。如图I所示,具体实施时,为了减少传输I带移动床3表面的摩擦力,可在移动床板3的表面安装有用于减少与齿形传输带I拉面面摩擦力的辊子10,如图2所示。为了使运动更加可靠,具体实施进可将固定件8与滑块相连,滑块安装在导轨17中,导轨固定安装在床架6的两端上,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端部夹2的使用状态如图4所示,其工作原理如图5所示,图5中的端部夹2由固定部分201 (即静夹)和活动部分202 (即动夹)组成,固定部分201和活动部分202之间形成供齿形传输带I端部的内齿带穿过的通道205,固定部分201固定在床架6上,活动部分202插装在固定部分201中,活动部分插入固定部分的一端上设有斜楔块203,斜楔块203的斜面部分与端部夹推杆13的斜头部分配合,在固定部分201与斜楔块203相对位置处安装有使斜楔块203复位的弾性件204。[0028]详述如下本实用新型的转移床主要由端部齿形传输带I、端部夹2、移动床3、同步带4、同步带轮系5 (由主动轮和从动轮组成)、床架6、固定床板7、同步带固定件8、、端部夹推杆13、电机14、減速机15、万向轴16和直线导轨组成。移动床3由辊子板轴9、辊子10、辊子板支架11、辊子板固定板12组成,以上各部分配合工作可实现动カ输入,移动床及端部齿形传输带的伸出与回缩、端部齿形传输带上面相对于病人的运动同步等自动接送病人的必要动作。现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和过程如图I-图6所示,当接取在病床上的病人吋,电机正转,带动減速机输出端的万向轴16正转,两对称分布的万向轴16的另一端分别带动两端对称布置的同步带轮的主动轮正转,同步带转动,使得两同步带的上边向前作直线运动。由于同步带固定件8将同步·带与移动床3的后部固定在了一起,所以向前的同步带上边使得移动床向前伸出。前伸的移动床3使端部齿形传输带I和病床床单不直接接触,避免了床单移位。与此同时,端部夹推杆13在直线电机或气缸的带动下向前伸出,其伸出前端的斜面块与端部夹2的动夹斜面产生使动夹向下的力。静夹工作面上为齿形面,与端部齿形传输带I两端的窄齿环上的齿形ー致,且两者相互啮合。由于端部齿形传输带I两端的窄齿环被置于动夹与静夹之间,且上述两齿面啮合,使得端部齿形传输带I的上环面被限制运动,即端部齿形传输带I的上面相对于病人的背部是静止的。随着移动床3随同步带同步前行产生的前伸运动,端部齿形传输带I被迫绕移动床3边上的辊子轴9作正向转动。由于端部齿形传输带I的上面相对于病人的背部静止,故移动床3连动齿形传输带I插入病人与病床之间,切不会推动病人。直到病人完全被置于齿形传输带I上并由移动床3承受病人的重量。如图I-图6所示,当将完全置于移动床上的病人取回转移床或者将病人送到病床上时,端部夹推杆16向后回缩,动夹与静夹工作面分开,端部齿形传输带I被解除约束,即端部齿形传输带I上面的速度与移动床3的速度一致,处于端部齿形传输带I上面的病人将随移动床3及同步带4同速运动。通过电机的正反转,可控制同步带轮的正反转,即可控制同步带上面的前后运动方向,即可实现完全被置于转移床上的病人的整体移动。如图I-图6所示,当将置于转移床上的病人向病床转移时,病人在转移床上被整体置于病床上,过程如上所述。此时病人与病床床单间还隔有内包辊子板的端部齿形传输带。端部夹推杆向前伸出,其伸出前端的斜面块与端部夹的动夹斜面产生使动夹向下的力。静夹工作面上为齿形面,与端部齿形传输带两端的窄齿环上的齿形一致,且两者相互啮合。由于端部齿形传输带两端的窄齿环被置于动夹与静夹之间,且上述两齿面啮合,使得端部齿形传输带的上面被限制运动,即端部齿形传输带的上面相对于病人的背部是静止的。随着移动床的后缩运动(回缩运动形成的过程如上所述),由于回缩运动,移动床3带动端部齿形传输带I逐渐从病人与病床间退出,此时端部齿形传输带I被迫绕辊子板反向转动起来,使端部齿形传输带的上面相对于病人的背部静止,故不会将病人带回转移床,整个过程直到病人完全被置于病床上为止。本实用新型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权利要求1.ー种医用病人电动转移床,它包括床架(6)和驱动电机(14),固定床板(7)安装在床架(6)上,驱动电机(14)安装在床架(6)的下部,其特征是所述的床架(6)的两端各安装有ー个同步带(4),同步带(4)套装在同步轮系(5)上,同步轮系(5)安装在床架(6)上,两端的同步轮系(5)中的主动轮通过万向节(16)与驱动电机(14)相连并在驱动电机(14)的带动下转动,同步带(4)上固定安装有固定件(8),固定件(8)与辊子轴(9)固定相连,辊子轴(9)上套装有減少摩擦カ的辊子,移动床板(3)与所述的辊子轴(9)固定相连,移动床板(3)和辊子轴(9)上套装有截面呈环形的传输带(I),在床架(6)的两端靠近移动床板(3)移出边ー侧安装有用于将传输带(I)上半部固定的端部夹(2),端部夹(12)连接有使其与传输带(I)上环面连接或分开的端部夹推杆(13),端部夹推杆(13)与驱动电机或气缸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医用病人电动转移床,其特征是所述的移动床板(3)的表面安装有用于减少与齿形传输带(I)拉面面摩擦力的辊子(10 )。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医用病人电动转移床,其特征是所述的固定件(8)与滑块相连,滑块安装在导轨中,导轨固定安装在床架(6)的两端上。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医用病人电动转移床,其特征是所述的端部夹(2)由固定部分(201)和活动部分(202)组成,固定部分(201)和活动部分(202)之间形成供齿形传输带(I)端部的内齿带穿过的通道(205),固定部分(201)固定在床架(6)上,活动部分(202)插装在固定部分(201)中,活动部分插入固定部分的一端上设有斜楔块(203),斜楔块(203)的斜面部分与端部夹推杆(13)的斜头部分配合,在固定部分(201)与斜楔块(203)相对位置处安装有使斜楔块(203 )复位的弾性件(204 )。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医用病人电动转移床,其特征是所述的传输带(I)的两端端部设有便于夹紧固定的内齿。
专利摘要一种医用病人电动转移床,它包括床架(6)和驱动电机(14),其特征是所述的床架(6)的两端各安装有一个同步带(4),同步带(4)套装在同步轮系(5)上,两端的同步轮系(5)中的主动轮通过万向节(16)与驱动电机(14)相连,同步带(4)上固定安装有固定件(8),固定件(8)与辊子轴(9)固定相连,辊子轴(9)上套装有减少摩擦力的辊子,移动床板(3)与所述的辊子轴(9)固定相连,移动床板(3)和辊子轴(9)上套装有截面呈环形的传输带(1),在床架(6)的两端靠近移动床板(3)移出边一侧安装有用于将传输带(1)上半部固定的端部夹(2),端部夹(12)连接有使其与传输带(1)上环面连接或分开的端部夹推杆(13),端部夹推杆(13)与驱动电机或气缸相连。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成本低,运动可靠。
文档编号A61G7/14GK202478047SQ201220095200
公开日2012年10月10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14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14日
发明者李长杰 申请人:李长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