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输送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19698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支架输送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将支架送达并留置在血管等生物体管腔内的支架输送系统。
背景技术
以往以来,为了改善在血管、胆管、气管、食道、尿道等生物体管腔内产生的病变部(狭窄部、闭塞部),应用有一种利用金属线材等形成为具有多个侧壁开口的圆筒形,并能够在生物体管腔内扩张的支架。例如,在内管的周围配置了外管的输送用导管的顶端部,具有自扩张的功能的支架(自扩张型支架)以被压缩、容纳于内管和外管之间的间隙的状态被送达于生物体管腔内,通过外管向基端侧后退,从而该支架被放出并扩张,能够留置在病变部。在具有这种支架和导管的支架输送系统中,例如有向迂回的生物体管腔内插入外管和内管并使其行进到病变部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存在有由设于外管和内管之间的空间导致外管挠曲并弯曲的问题。于是,例如日本特表2002-525168号公报、日本特表2006-525834号公报所公开的那样,公知有一种支架输送系统,该支架输送系统在外管和内管之间设置线圈状的弹簧,在上述外管和内管在生物体管腔内产生了弯折的情况下,能够支承上述外管。

发明内容
然而,在上述的日本特表2002-525168号公报、日本特表2006-525834号公报所公开的支架输送系统中,由于线圈状的弹簧的两端部连结(固定)于支架的基端和内管,因此,在上述内管和外管产生了弯折的情况下,设于其内部的弹簧无法追随地产生弯折(弯曲),导致在该弹簧与上述外管的内周面之间接触的接触点产生应力集中。其结果,无法利用弹簧均匀地支承弯折的外管,并且,会以弯折的外管与弹簧之间接触的接触点为起点地产生弯曲(折弯),从而无法将支架 输送系统的外管和内管的顶端送达到生物体管腔内的期望的部位。本发明的通常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止外管弯曲,并能够可靠地将上述外管和内管送达到生物体管腔内的期望部位的支架输送系统。本发明为一种支架输送系统,其包括:内管;支架,在插入于生物体管腔内时该支架被向中心轴线方向压缩并配置于上述内管的顶端侧外表面,在留置于生物体管腔内时该支架向外方向扩张并能够恢复到压缩前的形状;和外管,其配置于上述内管的外表面侧从而能够将上述支架容纳于内腔,并且相对于上述内管向基端方向移动,从而能够将上述支架放出到外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外管与上述内管之间,在比上述支架靠基端侧的位置,设有沿着轴向和径向移动自由的加强用构件。采用本发明,在用于将支架留置在生物体管腔内的支架输送系统中,在内管与配置于该内管的外表面侧并能够将上述支架容纳于内腔的外管之间,在比上述支架靠基端侧的位置设置加强用构件,上述加强用构件设为在上述内管与上述外管之间的空间内沿着轴向和径向移动自由。因此,即使在将外管和内管插入到生物体管腔内,上述外管和上述内管与该管腔的路径相对应地产生了弯折的情况下,加强用构件根据其弯折状态在上述外管与上述内管之间的空间内沿着轴向和径向移动,同时,以弯折的方式弹性变形。其结果,由于弯折的外管的内周面被产生了移动和变形的加强用构件大致均等地保持,能够防止上述外管在上述管腔内产生弯曲(折弯),因此,能可靠地使上述外管和上述内管的顶端向生物体管腔内的期望部位行进,从而能够将支架送达到该期望部位。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支架输送系统的整体结构图。图2是表不图1的支架输送系统的内侧管体和外侧管体的局部省略剖视图。图3是表示图2的内侧管体和外侧管体的顶端附近的放大剖视图。图4是表示图2所示的加强用衬套附近的放大剖视图。图5是沿着图4的V-V线的剖视图。图6是构成图1所示的支架输送系统的操作部的外观立体图。图7是图6所示的操作部的分解立体图。图8是图6和图7所示的操作部的内部侧视图。图9是表示图4的内侧管体和外侧管体弯曲的状态的放大剖视图。

图1OA是表示在设于操作部的锁定机构,向销槽中插入销的状态的动作说明图,图1OB是表示上述销自销槽脱离使旋转辊的旋转限制状态被解除的状态的动作说明图。图11是表示支架从外侧管体的顶端放出到中途的状态、或者要将放出到中途的支架容纳于上述外侧管体的内部的情况的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在图1中,附图标记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支架输送系统。如图1所示,该支架输送系统10包括形成为管状的内侧管体(内管)12、设于该内侧管体12的外周侧的外侧管体(外管)14、容纳于上述内侧管体12与外侧管体14之间的能够扩张的支架16、和用于使上述外侧管体14相对于上述内侧管体12移动的操作部18。另外,在图1中,将内侧管体12的左侧和外侧管体14的左侧称为“基端(后端)”侧(箭头A方向),将上述内侧管体12的右侧和外侧管体14的右侧称为“顶端”侧(箭头B方向),其他各图也相同。如图1 图4所示,内侧管体12具有形成有用于供引导线20 (参照图2)贯穿的引导线管腔22的第I顶端管24、经由连结构件26连结于上述第I顶端管24的基端侧(箭头A方向)的第I基端管28、和连接于上述第I基端管28的基端的接头30。该内侧管体12由管状体构成,第I顶端管24的顶端和基端、第I基端管28的顶端和基端分别开口,并且上述第I顶端管24的顶端以自外侧管体14的顶端突出的方式配置。另外,上述引导线20例如用于将支架输送系统10引导到生物体管腔内的病变部。而且,在外侧管体14的内部,内侧管体12的第I顶端管24的基端与第I基端管28的顶端经由连结构件26连结。另外,第I基端管28具有自其顶端到基端贯通的管腔32,生理食盐水等液体经由接头30注入该管腔32。另外,分别优选为第I顶端管24由挠性较高的树脂制材料构成,第I基端管28由强度较高的金属制材料构成。第I顶端管24设有用于限制支架16沿轴向移动的支架保持机构(保持机构)34。如图3所示,该支架保持机构34设于内侧管体12的外周面,其包括:支架卡定部36,该支架卡定部36设于在外侧管体14的内部容纳有支架16时该支架16的基端侧(箭头A方向)的位置;支架卡合部38,该支架卡合部38相对于该支架卡定部36设于第I顶端管24的顶端侧(箭头B方向),供后述的支架16的缩径部40卡合。支架卡定部36和支架卡合部38分别形成为环状,分别向外侧管体14侧即径向外方向突出,并且沿着第I顶端管24的轴向(箭头A、B方向)互相分开预定间隔地配置。另夕卜,支架卡合部38的高度形成为低于支架卡定部36的高度。由此,支架16在容纳于外侧管体14的内部的状态下其基端抵接于支架卡定部36,并且,使缩径部40保持于上述支架卡定部36与上述支架卡合部38之间,从而使支架16保持在不从第2顶端管46的顶端暴露到外部的位置。另外,在从第2顶端管46的顶端放出支架16时,支架16的基端抵接于支架卡定部36,从而上述支架16以定位于规定位置的状态扩张。另外,在放出到中途的支架16重新容纳于外侧管体14的内部时,支架16的缩径部40抵接于支架卡合部38,从而上述支架16以在规定位置定位的状态被保持。在第I顶端管24的顶端形成向径向外方向鼓出、用于限制外侧管体14向顶端方向移动的止挡部42。由此,阻止外侧管体14相对于内侧管体12的顶端向轴向(箭头B方向)突出。另一方面,第I顶端管24的基端朝向该第I顶端管24的径向外方向平缓地弯曲,与外侧管体14的引导 线导出孔44连通。如图1、图6 图8所示,接头30形成为圆筒状,与内侧管体12的第I基端管28连接并连通,形成为能够连接未图示的液体注入器具(例如注射器)。而且,以在接头30连接有液体注入器具的状态经由第I基端管28的管腔32注入液体,使上述液体流通到内侧管体12和外侧管体14的顶端,从而能够冲洗其内部。如图1 图4所示,外侧管体14由管状体构成,具有在内部配置内侧管体12的第I顶端管24的第2顶端管46、和连结于该第2顶端管46的基端侧(箭头A方向)并在内部配置第I基端管28的第2基端管48。另外,第2顶端管46的顶端作为在将支架16留置在生物体管腔内的病变部时的放出口发挥功能,并且还作为在将放出到中途的上述支架16收回时的容纳口发挥功能。另外,在第2顶端管46的基端侧形成用于将该第2顶端管46的内腔与外部连通的开口的引导线导出孔44,该引导线导出孔44设为能够与设于内部的第I顶端管24的引导线管腔22的开口相连通。能够经由该引导线导出孔44将贯穿内侧管体12的引导线管腔22的引导线20导出到外部。而且,在第2顶端管46的顶端部,在其外周面设有造影标记50。该造影标记50例如由X射线造影性材料形成为环状。另外,在第2顶端管46的内部的设于内侧管体12的支架保持机构34与连结构件26之间设有圆筒状的加强用衬套(加强用构件)52。如图1 图5所示,该加强用衬套52由例如具有弹性的树脂制材料、金属制材料、或将上述树脂制材料和金属制材料混合而成的混合材料构成,并形成为具有多个开口的网状。而且,加强用衬套52沿着轴向(箭头A、B方向)具有规定长度并且沿着该轴向以大致相同直径形成。详细而言,加强用衬套52形成为以与该轴向大致垂直的方式交叉而成的网状(网眼状)(参照图4)。如图5所示,该加强用衬套52的外径Dl设定为小于外侧管体14的第2顶端管46的内径dl,该加强用衬套52的内径D2设定为大于内侧管体12的第I顶端管24的外径d2。因此,加强用衬套52设为在形成于外侧管体14与内侧管体12之间的间隙(空间)54中沿着径向(箭头E方向)移动自由。另外,加强用衬套52设为在支架保持机构34的支架卡定部36与连结构件26之间沿着轴向(箭头A、B方向)移动自由。S卩,加强用衬套52不是相对于外侧管体14和内侧管体12固定,而是以在上述外侧管体14的内部能够沿着轴向(箭头A、B方向)和径向(箭头E方向)移动的状态设置。换言之,加强用衬套52作为将形成于外侧管体14与内侧管体12之间的间隙54填充的衬套发挥功能。如图3所示,支架16形成为具有多个开口的网状且形成为大致圆筒形。该支架16为自扩张型支架,其在插入到生物体管腔内时在外侧管体14的第2顶端管46的内部被向中心轴线方向、即径向内方向压缩地配置,从上述外侧管体14的顶端放出到上述生物体管腔内的病变部,从而向径向外方向扩张并能够恢复到压缩前的形状。作为构成支架16的材料,优选例如N1-Ti合金等的超弹性金属。另外,在支架16的顶端和基端设有例如由X射线造影性材料形成为环状的造影标记58a、58b,并且在上述基端形成向径向内方向缩径的缩径部40。该缩径部40形成为不与内侧管体12的外周面接 触。如图1、图6 图8所示,操作部18包括壳体60、容纳于该壳体60的内部并连接于外侧管体14的齿条构件62、和具有哨合于上述齿条构件62的第I齿轮64并使该齿条构件62直线位移的旋转辊66。壳体60的中央部以带有圆角的形状形成,由从厚度方向的中央分割成两部分而成的第I壳体68和第2壳体70构成。该壳体60在第I壳体68和第2壳体70的内部的大致中央部具有能够容纳旋转辊66的辊容纳部72,该旋转辊66的一部分经由形成于上述辊容纳部72的辊孔74暴露于外部,并且上述旋转辊66被形成于上述第I壳体68和第2壳体70的内壁面的一对轴承76支承为能旋转。另外,在第2壳体70的内部分别形成有以齿条构件62能够沿着轴向(箭头A、B方向)移动的方式容纳并保持齿条构件62的第I容纳槽78和第2容纳槽80,上述第I容纳槽78设于上述第2壳体70的基端侧(箭头A方向),上述第2容纳槽80设于上述第2壳体70的顶端侧(箭头B方向)。辊容纳部72配置在该第I容纳槽78与第2容纳槽80之间。而且,组合第I壳体68和第2壳体70,从而利用第I容纳槽78和第2容纳槽80以齿条构件62能够向顶端侧和基端侧直线地移动的状态保持齿条构件62。另外,第I容纳槽78的基端侧(箭头A方向)形成有用于容纳接头30的接头容纳部82,通过使上述接头30容纳于上述接头容纳部82而将接头30固定于壳体60。由此,用于构成内侧管体12的第I基端管28的基端经由接头30固定于操作部18。另外,接头容纳部82在壳体60的基端侧(箭头A方向)开口,形成为能够从上述壳体60的外部将液体注入器具(未图示)连接于接头30。另一方面,壳体60的顶端安装有用于将外侧管体14的第2基端管48以能够滑动的状态保持的顶端管嘴84,该顶端管嘴84的内部形成有供上述第2基端管48贯穿的贯通孔(未图示)。 而且,以顶端管嘴84安装于壳体60的顶端的状态将帽88螺纹接合于上述壳体60的顶端,从而使上述顶端管嘴84固定。S卩,外侧管体14以在其内部贯穿有内侧管体12的状态经由顶端管嘴84插入于壳体60内,从而与齿条构件62连结起来。齿条构件62形成为直线状,并且,由形成为大致对称的形状的一组第I块体90和第2块体92构成,外侧管体14的第2基端管48的基端通过夹持于上述第I块体90与上述第2块体92之间而被固定。该情况下,内侧管体12能够在外侧管体14的内部自由地移动。而且,由第I块体90和第2块体92构成的齿条构件62在壳体60的内部插入于第I容纳槽78和第2容纳槽80,从而以齿条构件62能够朝向该壳体60的顶端侧和基端侧直线地移动的状态保持齿条构件62。另外,第I块体90以在壳体60的内部面对旋转辊66的方式设置,在面对该旋转辊66的侧面沿着轴向(箭头A、B方向)设有多个形成为凹凸状的齿部94。旋转辊66形成为具有规定宽度的轮状,设于中心部的一对旋转轴96分别插入于第I壳体68的轴承76和第2壳 体70的轴承76。另外,在旋转辊66的一个侧面设有以旋转轴96为中心的第I齿轮64,该第I齿轮64啮合于齿条构件62的齿部94。而且,通过旋转辊66旋转使齿条构件62沿着第I容纳槽78和第2容纳槽80直线地移动。另外,旋转辊66的外周部位的一部分经由壳体60的辊孔7暴露在外部,手术操作者借助该暴露的部位使上述旋转辊66旋转。而且,在上述的操作部18中,例如如图8所示,手术操作者(未图示)使旋转辊66相对于壳体60向规定方向(图8中的箭头F方向)旋转,从而在上述壳体60的内部使齿条构件62沿着第I容纳槽78和第2容纳槽80向接头30侧(箭头A方向)移动,与此相伴,夕卜侧管体14向壳体60的基端侧移动(后退)。由此,支架16从外侧管体14的顶端被放出。另一方面,在将支架16放出到中途之后,使旋转辊66向与上述方向相反的方向(图8中的箭头G方向)旋转,从而上述齿条构件62沿着第I容纳槽78和第2容纳槽80朝向与接头30分开的方向(箭头B方向)移动,与此相伴,上述外侧管体14相对于内侧管体12向顶端侧移动(前进)而使支架16重新容纳于上述外侧管体14的内部。另外,如图7、图8、图1OA及图1OB所示,在操作部18设有通过限制旋转辊66的旋转动作而能够限制齿条构件62的移动动作的锁定机构98。该锁定机构98由设为能滑动位移到在第I壳体68的侧面开口而成的孔部100中的滑动构件102、和以面对该滑动构件102的方式形成于旋转辊66的一个侧面的销槽104构成。滑动构件102借助孔部100以能够向第I壳体68的顶端侧和基端侧(箭头A、B方向)直线位移的方式被保持。而且,在上述滑动构件102位于壳体60的基端侧的状态下,向该第I壳体68的内部突出的截面呈矩形状的销106插入旋转辊66的销槽104,从而限制该旋转辊66的旋转动作。另外,销槽104与销106的形状相对应地形成为截面呈矩形状。由此,齿条构件62不会沿着轴向移动,与此相伴,外侧管体14的前进或后退操作被限制。另外,使滑动构件102向壳体60的顶端侧(箭头B方向)移动,从而销106自销槽104向旋转辊66的径向外方向脱离,利用该销106进行的旋转辊66的旋转限制状态被解除,因此,齿条构件62在上述旋转辊66的旋转作用下成为能够沿着轴向(箭头A、B方向)移动的状态。而且,操作部18设有用于使旋转辊66间歇地旋转动作的间歇机构108。该间歇机构108包括被设于旋转辊66的与第I齿轮64相反的一侧的侧面的第2齿轮110、和保持于第2壳体70并卡合于该第2齿轮110的齿部的接触(日文:)'y ★)构件112。接触构件112例如形成为能够弹性变形的薄板状,从保持于第2壳体70的部位朝向第2齿轮110的中心延伸,卡合于该第2齿轮110的齿部。而且,在旋转辊66旋转时,卡合于第2齿轮110的接触构件112弹性变形,从齿部的凹部起翻越相邻的凸部并再 次卡合于凹部,因此,能够间歇地进行旋转操作。而且,根据接触构件112与第2齿轮110之间卡合时产生的声音还能够确认旋转辊66的旋转动作、旋转角度。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支架输送系统10基本上如上述所述地构成,接下来说明该支架输送系统10的动作和作用效果。另外,设为生物体管腔内(例如血管内)插入引导线20,引导线20的顶端预先留置于上述生物体管腔内的病变部的状态。在这样的准备状态下,对图1所示的支架输送系统10进行冲洗。首先,手术操作者在设于操作部18的基端的接头30连接液体注入器具(未图示),从上述液体注入器具向接头30注入液体。由此,液体经由第I基端管28的管腔32向内侧管体12的顶端侧(箭头A方向)流通,并且从上述第I基端管28与第I顶端管24相连结的连结部位向外侧管体14流通。然后,将到达了顶端的液体从内侧管体12的顶端和外侧管体14的顶端排出,从而在生物体外完成对上述内侧管体12的内部和外侧管体14的内部的冲洗。接着,如图2所示,使暴露在生物体外的引导线20的基端从内侧管体12的顶端向引导线管腔22贯穿,使上述内侧管体12和外侧管体14沿着上述引导线20向生物体管腔内行进。该引导线20的基端经由内侧管体12的开口和外侧管体14的引导线导出孔44导出到外侧管体14的外部。此时,如图9所示,在内侧管体12和外侧管体14向生物体管腔内行进时,在通过迂回的管腔内时会产生弯折,但与该外侧管体14的弯折形状相对应地,设于其内部的加强用衬套52在形成于外侧管体14与内侧管体12之间的间隙54中沿着轴向(箭头A、B方向)和径向(图5中的箭头E方向)移动的同时,以弯曲且截面呈圆弧状的方式弹性变形。详细而言,在管腔内的弯折部位,会存在外侧管体14和内侧管体12分别进行各自的变形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加强用衬套52在设于上述外侧管体14与上述内侧管体12之间的间隙54中自由地移动和弹性变形,沿着轴向大致均等地保持上述外侧管体14的内周面。
而且,即使是在管腔内对内侧管体12和外侧管体14向以轴线为中心的力矩方向(图5中的箭头H、J方向)施加有应力的情况,由于加强用衬套52形成为以与轴线大致垂直的方式交叉而成的网状(网眼状),因此,也能够抑制由向上述力矩方向(图5中、箭头H、J方向)施加的应力导致的外侧管体14的变形。换言之,通过设置加强用衬套52,能够提高外侧管体14的弯曲刚性和扭曲刚性。而且,在利用造影标记50确认了外侧管体14的顶端到达了病变部之后,使操作部18的滑动构件102向顶端侧(箭头B方向)移动,使销106自旋转辊66的销槽104脱离,从而使旋转辊66的旋转限制状态解除。然后,使上述旋转辊66向规定方向(图8、图1OA及图1OB中的箭头F方向)旋转。由此,齿条构件62随着第I齿轮64的旋转在壳体60内向基端侧(箭头A方向)移动,与此相伴,外侧管体14逐渐向上述操作部18的基端侧移动。换言之,外侧管体14相对于内侧管体12相对地后退。其结果,如图11所示,容纳于外侧管体14内的支架16逐渐从顶端部侧开始暴露的同时,向径向外方向开始扩张。然后,支架16成为相对于外侧管体14完全地暴露的状态,由此以扩张为圆筒状的状态留置于病变部。最后,将用于构成支架输送系统10的内侧管体12和外侧管体14拉向基端侧(箭头A方向),从而以只有支架16留置于病变部的状态将支架输送系统10拔除到生物体外。另一方面,在生物体管腔内,在对暴露到中途的(放出的)支架16的留置位置等进行重新调整的情况下,使操作部18的旋转辊66向与上述方向相反的方向(图8、图1OA及图1OB中的箭头G方向)旋转,从而齿条构件62在壳体60内向顶端侧(箭头A方向)移动,与此相伴,外侧管体14逐渐朝向上述内侧管体12的顶端移动。其结果,暴露的支架16的外周面被外侧管体14的顶端向径向内方向压缩并且逐渐被覆盖起来。然后,支架16的缩径部40抵接于支架卡合部38,从而该支架16成为以再次被向径向内方向压缩的状态容纳于上述外侧管体14内的规定位置并借助支架保持机构34而被保持的状态。然后,使内侧管体12和外侧管体14移动以使支架16位于病变部的期望的位置之后,再次使旋转辊66向规定方向旋转而使上述外侧管体14后退,从而使上述支架16再次暴露、扩张并留置于期望的位置。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利用加强用衬套52的移动和变形,使外侧管体14的内周面沿着轴向被大致均等地保持。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由具有弹性的树脂制材料或金属制材料形成并且具有多个开口的网状的加强用衬套52设为在构成外侧管体14的第2顶端管46和构成内侧管体12的第I顶端管24之间的间隙54中能够沿着轴向(箭头A、B方向)和径向(箭头E方向)移动自由。由此,即使在使外侧管体14和内侧管体12向生物体管腔内行进、上述外侧管体14和内侧管体12在迂回的管腔内弯折的情况下,与该外侧管体14的弯折状态相对应地,上述加强用衬套52在该外侧管体14与内侧管体12之间的间隙54内沿着轴向(箭头A、B方向)和径向(箭头E方向)移动的同时,以弯折且截面呈圆弧状的方式弹性变形。其结果, 外侧管体14的内周面被具有弹性的加强用衬套52较佳地并且大致均等地保持,与此相伴,能够可靠地防止上述外侧管体14在管腔内弯曲,从而能够使该外侧管体14和内侧管体12的顶端可靠地向生物体管腔内的病变部行进。换言之,加强用衬套52的两端部相对于支架保持机构34和内侧管体12完全没有固定,而是以填充间隙54的目的以移动自由的状态配置。因此,能够可靠地避免在具有使两端固定于内管等的弹簧的以往技术的支架输送系统中所担心的弯曲的产生。另外,在加强用衬套52形成为以与轴线大致垂直的方式交叉而成的网状(网眼状)的情况下,在施加有以上述轴线为中心的力矩方向(例如顺时针、逆时针)的应力时,即使在任一个上述力矩方向(图5中的箭头H、J方向)都不会存在扭曲刚性的差异。相对于此,在应用了以向一个方向旋转的方式形成为螺旋状的线圈状的弹簧的以往技术中产生如下问题,力矩方向的扭曲刚性存在差异,向该扭曲刚性较低的力矩方向施加了应力的情况下,弹簧的变形变大,与此相伴地外管的变形量变大。如上所述,在加强用衬套52形成为网状的情况下,即使是在对外侧管体14和加强用衬套52向任一力矩方向施加了应力的情况下,也能够较佳地抑制上述外侧管体14的变形量,能够使该外侧管体14和内侧管体12可靠并且顺利地向生物体管腔内的病变部行进。换言之,不会因施加于外侧管体14和加强用衬套52的力矩力的方向性的变化而使扭曲刚性变化,在向顺时针(箭头H方向)、逆时针(箭头J方向)任一方向施加有应力的情况下都能够获得稳定的扭曲刚性。而且,在加强用衬套52由具有弹性的树脂制材料等形成的情况下,由于其在内侧管体12和外侧管体14弯折时同样地弹性变形,因此,不会妨碍上述内侧管体12和上述外侧管体14的动作而优选。另外,本发明的支架输送系统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要旨的情况下当然能够采用各种 的结构。
权利要求
1.一种支架输送系统(10),其包括:内管(12);支架(16),在插入于生物体管腔内时该支架(16)被向中心轴线方向压缩并配置于上述内管(12)的顶端侧外表面,在留置于生物体管腔内时支架(16)向外方向扩张并能够恢复到压缩前的形状;和外管(14),其配置于上述内管(12)的外表面侧从而能够将上述支架(16)容纳于内腔,并且相对于上述内管(12)向基端方向移动,从而能够将上述支架(16)放出到外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外管(14)与上述内管(12)之间,在比上述支架(16)靠基端侧的位置,设有沿着轴向和径向移动自由的加强用构件(52 )。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加强用构件(52)由具有弹性的树脂制材料、金属制材料、或者由上述树脂制材料和金属制材料的混合材料构成,并形成为具有多个开口的网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支架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加强用构件(52)形成为圆筒状,其内径设定为大于上述内管(12)的外径。
4.根据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支架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加强用构件(52)形成为圆筒状,其外径设定为小于上述外管(14)的内径。
5.根据权利要求1 4中任一项所述的支架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加强用构件(52)设于保持机构(34)与连结构件(26)之间,上述保持机构(34)设于上述内管(12)的靠上述支架(16)的基端侧的部位,用于限制该支架(16)沿轴向移动,上述连结构件(26)用于将上述内管(12)的顶端侧与基端侧连结起来。
全文摘要
在构成支架输送系统(10)的外侧管体(14)与内侧管体(12)之间的空间内,呈圆筒状并且呈网状的加强用衬套(52)设于比支架(16)靠基端侧的位置,上述加强用衬套(52)设为沿着轴向和径向移动自由。而且,即使在行进到了生物体管腔内的外侧管体(14)和内侧管体(12)产生了弯折的情况下,由于加强用衬套(52)沿着轴向和径向移动并且弹性变形,从而沿着轴向大致均等地保持上述外侧管体(14)的内周侧。
文档编号A61F2/966GK103228234SQ201280003899
公开日2013年7月31日 申请日期2012年1月5日 优先权日2011年2月24日
发明者山下雅生 申请人:泰尔茂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