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护套及引导护套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6739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引导护套及引导护套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自体腔内脱落、并能够稳定地进行操作的引导护套。采用一种引导护套(10),其呈筒状,用于引导向体腔内插入的医疗器具的插入部(20),其中,该引导护套(10)包括:基端侧开口部(11),其设置于引导护套(10)的基端侧,用于供插入部(20)插入;顶端侧开口部(12),其设置于引导护套(10)的顶端侧;弯曲部(13),其设置于引导护套(10)的顶端侧,习惯性呈弯曲形状,并具有挠性;以及导出开口部(14),其设置于弯曲部(13)的外侧侧面,用于导出插入部(20)。
【专利说明】引导护套及引导护套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将医疗器具的插入部向体腔内引导的引导护套及具有该引导护套的引导护套系统。
【背景技术】
[0002]以往,公知有用于医疗领域、例如在将内窥镜等医疗器具的插入部插入体腔内时用于将上述插入部向体腔内引导的引导护套(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 - 102843号公报
【发明内容】

-6]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07]然而,根据专利文献I所公开的引导护套,在体腔内操作插入部的期间,有时引导护套的顶端部从体腔内脱落。在该情况下,由于无法将新的插入部插入体腔内,因此需要进行将引导护套再次插入体腔内的操作,存在该操作花费大量劳力和时间这样的不良情况。
[0008]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自体腔内脱落,并能够稳定地进行操作的引导护套及引导护套系统。
_9]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10]为了达到上述目的, 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0011]本发明的第I技术方案是一种引导护套,其呈筒状,用于引导向体腔内插入的医疗器具的插入部,其中,该引导护套包括:基端侧开口部,其设置于该引导护套的基端侧,供上述插入部插入;顶端侧开口部,其设置于上述引导护套的顶端侧;弯曲部,其设置于上述引导护套的顶端侧,习惯性呈弯曲形状并具有挠性;以及导出开口部,其设置于该弯曲部的外侧侧面,用于导出上述插入部导出。
[0012]根据本发明的第I技术方案,例如为了将内窥镜等医疗器具的插入部插入心膜腔等体腔内,使穿刺针从皮肤表面刺破心膜,接着,将引导线插入心膜腔内,接下来,沿着引导线使引导护套与扩张器一体地插入心膜腔内。之后,抽拔扩张器,将引导护套的顶端部配置在心膜腔内,并且将引导护套的基端部配置在体腔外。在该状态下,从引导护套的基端侧开口部插入插入部,从而通过引导护套内从导出开口部导出插入部,将插入部插入心膜腔内。
[0013]在该情况下,由于习惯性呈弯曲形状的弯曲部具有挠性,因此通过将棒状的扩张器从基端侧开口部插入至顶端侧开口部,从而沿着扩张器变形为直线状。由此,能够沿着引导线容易地将引导护套与扩张器插入心膜腔内。
[0014]而且,通过从引导护套中抽拔扩张器,从而习惯性呈弯曲形状的弯曲部变形为原来的形状(弯曲形状)。由此,弯曲部钩挂在心膜内侧,防止引导护套自心膜腔内脱落。在该状态下,从引导护套的基端侧开口部插入插入部,从而通过钩挂在心膜内侧的引导护套内从导出开口部导出插入部,插入部插入心膜腔内。由此,引导护套不会自心膜脱落,能够在心膜腔内操作内窥镜,能够以稳定的状态进行对心膜腔内的内窥镜观察、治疗。
[0015]另外,通过将用于导出插入部的导出开口部形成于弯曲部的外侧侧面,从而能够容易地使内窥镜靠近心膜腔内的观察对象位置,能够提高心膜腔内的内窥镜的操作性。
[0016]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也可以设为,上述导出开口部朝向上述弯曲部的、上述引导护套的轴线方向顶端侧开口。
[0017]通过如此设置,能够从弯曲部的朝向引导护套的轴线方向顶端侧(例如,相对于插入部的插入方向约成0~15° )开口的导出开口部导出内窥镜等医疗器具的插入部。由此,在心膜腔等体腔内能够容易地使内窥镜的插入部靠近引导护套的插入方向顶端侧的观察对象位置,能够容易地进行对该观察对象位置的观察和治疗。
[0018]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也可以设为,上述导出开口部朝向上述弯曲部的、与上述引导护套的轴线交叉的方向开口。
[0019]通过如此设置,能够从弯曲部的朝向与引导护套的轴线交叉的方向(例如,相对于插入部的插入方向约成75~115° )开口的导出开口部导出内窥镜等医疗器具的插入部。由此,在心膜腔等体腔内能够容易地使内窥镜的插入部靠近与引导护套的插入方向大致正交(交叉)的方向的观察对象位置,能够容易地进行对该观察对象位置的观察和治疗。
[0020]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也可以设为,上述导出开口部朝向上述弯曲部的、上述引导护套的轴线方向基端侧开口。[0021]通过如此设置,能够从弯曲部的朝向引导护套的轴线方向基端侧(例如,相对于插入部的插入方向约成165~195° )开口的导出开口部导出内窥镜等医疗器具的插入部。由此,在心膜腔等体腔内能够容易地使内窥镜的插入部靠近引导护套的插入方向基端侧的观察对象位置,能够容易地进行对该观察对象位置的观察和治疗。
[0022]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也可以设为,该引导护套具有形状变化部件,该形状变化部件设置于上述引导护套,用于使上述弯曲部变化为直线形状。
[0023]通过利用形状变化部件使弯曲部变化为直线形状,不使用引导线就能够将引导护套与扩张器容易地插入心膜腔等体腔内。另外,在从引导护套中拔出内窥镜等的插入部之后,通过利用形状变化部件使弯曲部变化为直线形状,从而不用插入扩张器,能够解除弯曲部向心膜内侧的钩挂,能够从心膜腔等体腔内容易地拔出引导护套。
[0024]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也可以设为,上述形状变化部件是上述引导护套内的贯穿于上述弯曲部的外侧、并与上述引导护套的顶端侧连接的牵引线。
[0025]通过如此设置,通过拉拽贯穿于弯曲部的外侧、并与引导护套的顶端侧相连接的牵引线,能够使弯曲部变化为直线形状。由此,如上所述,能够从体腔内容易地拔出引导护套。另外,通过调节牵引线的拉拽量,能够任意改变弯曲部的形状,能够容易地使内窥镜靠近心膜腔等体腔内的各种观察对象位置,能够容易地进行对该观察对象位置的观察和治疗。
[0026]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也可以设为,在上述引导护套内,用于将上述弯曲部的外侧与内侧分开的隔离件在轴线方向上从上述基端侧开口部设置至上述顶端侧开口部。
[0027]通过如此设置,在将引导护套插入体腔内的情况和从体腔内拔出的情况下,通过向弯曲部的内侧插入扩张器,能够使弯曲部变化为直线形状。由此,如上所述,能够容易地进行引导护套向体腔内的插入和拔出。
[0028]另一方面,在将内窥镜等的插入部插入体腔内的情况下,通过向弯曲部的外侧插入插入部,从而能够在使弯曲部弯曲的状态下、也就是使弯曲部钩挂于心膜内侧的状态下从导出开口部导出插入部,并将插入部插入心膜腔内。由此,引导护套不自心膜脱落,能够在心膜腔内操作内窥镜,能够以稳定的状态进行对心膜腔内的内窥镜观察、治疗。
[002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也可以设为,该引导护套具有扩张机构,该扩张机构设置于上述引导护套的基端侧,能够向上述引导护套的半径方向外方扩张。
[0030]通过如此设置,除了弯曲部向心膜内侧的钩挂,还能够通过使扩张机构向引导护套的半径方向外方扩张使扩张机构钩挂于体腔内壁。由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引导护套自体腔内脱落。
[003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也可以设为,该引导护套具有带部,该带部设置于上述引导护套的基端侧,用于将上述引导护套固定于身体表面。
[0032]通过如此设置,除了弯曲部的向心膜内侧的钩挂,还能够利用带部将引导护套固定于身体表面。由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引导护套自体腔内脱落。
[003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也可以设为,该引导护套具有旋转保持机构,该旋转保持机构用于在使上述引导护套绕轴线旋转的状态下保持该引导护套。
[0034]通过使引导护套绕轴线旋转,能够利用弯曲部上推心膜并在心膜腔内形成间隙。在该状态下,通过利用旋转保持机构保持引导护套,能够以在心膜腔内形成了间隙的状态维持该引导护套,能够提高对心膜腔内的观察和治疗时的操作性。
[003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也可以设为,该引导护套在上述引导护套的基端侧具有气密部件。
[0036]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也可以设为,上述引导护套不透X射线。
[0037]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是一种引导护套系统,包括:上述第I技术方案的引导护套;棒状的扩张器,其向上述引导护套内插入;以及引导线,其向上述引导护套内插入,在上述引导护套内引导上述扩张器。
[0038]根据这种引导护套系统,由于具有上述引导护套,因此引导护套不会自心膜脱落,能够在心膜腔内操作内窥镜,能够以稳定的状态进行对心膜腔内的内窥镜观察、治疗。
[0039]发明的效果
[0040]根据本发明,起到能够防止自体腔内脱落、并能够稳定地进行操作的这样的效果。【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41]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引导护套系统的概略结构图。
[0042]图2是表示从图1的引导护套抽拔扩张器时的状态的图。
[0043]图3是表示向图1的引导护套内插入插入部时的状态的图。
[0044]图4是表示将图1的引导护套插入心膜腔内时的状态的图,Ca)是表示心膜腔内的状态的图,(b)是表示向心膜刺入穿刺针的状态的图。
[0045]图5是表示将图1的引导护套插入心膜腔内时的状态的图,Ca)是表示向心膜腔内投放了造影剂的状态的图,(b)是表示使穿刺针贯穿心膜后的状态的图。
[0046]图6是表示将图1的引导护套插入心膜腔内时的状态的图,Ca)是表示向心膜腔内插入了引导线的状态的图,(b)是表示从心膜中拔出穿刺针后的状态的图。
[0047]图7是表示将图1的引导护套插入心膜腔内时的状态的图,Ca)是表示向心膜腔内插入了引导护套的状态的图,(b)是表示向心膜插入扩张器的状态的图,(c)是表示向心膜内插入了引导护套的状态的图。
[0048]图8是表示使用图1的引导护套朝向基端方向向心膜腔内插入了插入部的状态的图。
[0049]图9是表示使用图1的引导护套朝向与轴线交叉的方向向心膜腔内插入了插入部的状态的图。
[0050]图10是表示使用图1的引导护套朝向顶端方向向心膜腔内插入了插入部的状态的图。
[0051]图11是表示从心膜腔内抽拔图1的引导护套之前的状态的图。
[0052]图12是表示向图1的引导护套内插入扩张器的中途的状态的图。
[0053]图13是表示向图1的引导护套内插入了扩张器时的状态的图。
[0054]图14是表示在第I变形例中从心膜腔内抽拔图1的引导护套之前的状态的图。
[0055]图15是表示利用图14的插入部将引导护套设为了直线形状的状态的图。
[0056]图16是表示在第2变 形例中用于从心膜腔内抽拔图1的引导护套的导管的图。
[0057]图17是表示将图16的导管向引导护套内插入的中途的状态的图。
[0058]图18是表示向引导护套内插入了图16的导管时的状态的图。
[0059]图19是表示利用图16的导管将引导护套设为了直线形状的状态的图。
[0060]图20是表示在第3变形例中在图1的引导护套内设置了牵引线的状态的图。
[0061]图21是表示利用图20的牵引线将引导护套设为了直线形状的状态的图。
[0062]图22是图20的引导护套的D — D剖视图(I根牵引线的情况)。
[0063]图23是图20的引导护套的D — D剖视图(多根牵引线的情况)。
[0064]图24是表示在第4变形例中在图1的引导护套设置了筒状的隔离件的状态的图。
[0065]图25是从基端方向观察图24的引导护套而看到的主视图。
[0066]图26是图24的引导护套的侧视图。
[0067]图27是表示向图24的引导护套内插入了插入部时的状态的图。
[0068]图28是表示向图24的引导护套内插入了扩张器时的状态的图。
[0069]图29是从基端方向观察图28的引导护套而看到的主视图。
[0070]图30是表示在第5变形例中在图1的引导护套内设置了膜状的隔离件的状态的图。
[0071]图31是从基端方向观察图30的引导护套而看到的主视图。
[0072]图32是表示向图30的引导护套插入了插入部时的状态的图。
[0073]图33是表示向图30的引导护套插入了扩张器时的状态的图。
[0074]图34是从基端方向观察图33的引导护套而看到的主视图。
[0075]图35是表示在第6变形例中在图1的引导护套设置了旋转保持机构的状态的图。
[0076]图36是表示图35的引导护套的旋转前的状态的图。
[0077]图37是表示图35的引导护套的旋转后的状态的图。
[0078]图38是将图36的旋转保持机构的主要部分放大表示的剖视图。[0079]图39是将图37的旋转保持机构的主要部分放大表示的剖视图。
[0080]图40是第7变形例中的引导护套的概略结构图。
[0081]图41是将图40的引导护套的基端部放大表示的剖视图。
[0082]图42是第8变形例中的引导护套的概略结构图。
[0083]图43是表示从图42的引导护套中抽拔扩张器时的状态的图。
[0084]图44是表示向图42的引导护套内插入了插入部时的状态的图。
[0085]图45是第9变形例中的引导护套的概略结构图。
[0086]图46是表示使图45的扩张机构动作后的状态的图。
[0087]图47是表示在体腔内使图45的扩张机构动作后的状态的图。
[0088]图48是第10变形例中的引导护套的概略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89] 以下,参照【专利附图】
附图
【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引导护套10和具有该引导护套10的引导护套系统I。
[0090]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引导护套系统I包括引导向体腔内插入的医疗器具的插入部等的筒状的引导护套10、向导护套10内插入的棒状的扩张器23以及向引导护套10内插入的引导线25。
[0091]如图2所示,引导护套10包括设置于引导护套10的基端侧的基端侧开口部11、设置于引导护套10的顶端侧的顶端侧开口部12、设置于引导护套10的顶端侧的弯曲部13以及形成于弯曲部13的外侧(半径方向外方)的侧面的导出开口部14。以下,举出使用本实施方式的引导护套10向形成于心脏与心膜之间的心膜腔内插入内窥镜的插入部20 (参照图3)的情况为例来进行说明。
[0092]引导护套10具有筒状的形状,如图3所示,用于向形成于心脏与心膜之间的心膜腔内引导内窥镜的插入部20。具体地说,通过将引导护套10的顶端侧配置在心膜腔内,并且将引导护套10的基端侧配置在体腔外,能够从体腔外向心膜腔内引导内窥镜的插入部20。
[0093]基端侧开口部11是设置于引导护套10的基端侧的开口,如图1和图3所示,供内窥镜的插入部20、扩张器23、引导线25插入。
[0094]顶端侧开口部12是设置于引导护套10的顶端侧的开口,如图1所示,用于导出扩张器23、引导线25。
[0095]如图2所示,在引导护套10的顶端侧设有习惯性呈弯曲形状、并具有挠性的弯曲部13。
[0096]导出开口部14是形成于弯曲部13的外侧(半径方向外方)的侧面的开口,如图3所不,用于导出内窥镜的插入部20。
[0097]扩张器23是从基端侧开口部11向引导护套10内插入的棒状构件。扩张器23沿着预先留置在引导护套10内的引导线25向引导护套10内插入。扩张器23的顶端成为锥形状,能够一边扩展心膜的孔一边进入该孔。另外,扩张器23和引导护套10优选为由为了抑制对体腔内的组织的侵袭而具有生物适应性的树脂形成。并且,扩张器23、引导护套10需要至少顶端是不透X射线的。这是因为,通过这样做能够利用X射线透视图像确认引导护套10和扩张器23的位置。
[0098]引导线25是用于将扩张器23从引导护套10的基端侧开口部11引导至顶端侧开口部12的线。引导线25为了易于在引导护套10内引导扩张器23,也可以使引导线25与引导护套10的弯曲部13相同地习惯性弯曲。
[0099]以下,说明使用具有上述结构的引导护套系统I将引导护套10插入心膜腔内时的动作。
[0100]为了将内窥镜的插入部20插入在图4的(a)中示出的心膜腔内C,首先,如图4的(b)所示,从皮肤表面使穿刺针27刺破心膜B。
[0101]接着,如图5的(a)所示,从穿刺针27向心膜腔内C注入造影剂,使该造影剂在心膜腔内C扩散,从而利用X射线透视图像确认针尖进入了心膜腔内C。在该状态下,如图5的(b)所示,从穿刺针27向心膜腔内C插入引导线25。
[0102]接着,如图6的(a)所示,进一步向心膜腔内C插入引导线25。然后,如图6的(b)所示,从心膜B中拔出穿刺针27。
[0103]接着,如图7的(b)和图7的(C)所示,沿着引导线25将引导护套10与扩张器23一体地插入心膜腔内C。在该情况下,如图1所示,通过将棒状的扩张器23从基端侧开口部11插入至顶端侧开口部12,使引导护套10的习惯性呈弯曲形状的、具有挠性的弯曲部13沿着扩张器23变形为直线状。由此,能够沿着引导线25容易地将引导护套10与扩张器23插入心膜腔内C。通过如此设置,如图7的(a)所示,引导护套10和扩张器23的顶端部配置在心膜腔内C。
[0104]接着,从引导护套10中抽拔扩张器23,将引导护套10的顶端部配置在心膜腔内C,并且将引导护套10的基端部配置在`体腔外。
[0105]此时,通过从引导护套10中抽拔扩张器23,从而如图2所示,引导护套10的弯曲部13变形为原来的形状(弯曲形状)。由此,引导护套10的弯曲部13钩挂于心膜B的内侧,防止引导护套10自心膜腔内C脱落。
[0106]在该状态下,如图3所示,通过从引导护套10的基端侧开口部11插入内窥镜的插入部20,从而通过钩挂于心膜B的内侧的引导护套10内从导出开口部14导出内窥镜的插入部20,内窥镜的插入部20插入心膜腔内C。由此,引导护套10不会自心膜B脱落,能够在心膜腔内C操作内窥镜,能够以稳定的状态进行对心膜腔内C的内窥镜观察、治疗。
[0107]另外,通过将用于导出插入部20的导出开口部14形成于弯曲部13的外侧侧面,从而能够容易地使内窥镜的插入部20靠近心膜腔内C的观察对象位置,能够提高在心膜腔内C的内窥镜的操作性。
[0108]另外,在该情况下,如图8所示,也可以设为引导护套10的导出开口部14朝向弯曲部13的、引导护套10的轴线方向基端侧(例如,相对于插入部20的插入方向成135~215。)开口。
[0109]通过如此设置,能够从朝向弯曲部13的、引导护套10的轴线方向基端侧开口的导出开口部14导出内窥镜的插入部20。由此,在心膜腔内C,能够容易地使内窥镜的插入部20靠近引导护套10的插入方向基端侧的观察对象位置,能够容易地进行对该观察对象位置的观察和治疗。这在例如将多个引导护套插入心膜腔内C的情况下当从心膜腔内C观察穿刺针27时是有效的。另外,在观察心尖部时也是有效的。[0110]另外,如图9所示,也可以设为引导护套10的导出开口部14朝向弯曲部13的与引导护套的轴线交叉的方向(例如,相对于插入部20的插入方向成45~135° )开口。
[0111]通过如此设置,能够从朝向弯曲部13的与引导护套10的轴线交叉的方向开口的导出开口部14导出内窥镜的插入部20。由此,在心膜腔内C,能够容易地使内窥镜的插入部20靠近与引导护套10的插入方向大致正交(交叉)的方向的观察对象位置,能够容易地进行对该观察对象位置的观察和治疗。这在例如观察左心室侧壁、左心室后壁以及心尖部的患部时是有效的。
[0112]另外,如图10所示,也可以设为引导护套10的导出开口部14朝向弯曲部13的、引导护套10的轴线方向顶端侧(例如,相对于插入部20的插入方向约成0~45° )开口。
[0113]通过如此设置,能够从朝向弯曲部13的、引导护套10的轴线方向顶端侧开口的导出开口部14导出内窥镜的插入部20。由此,在心膜腔内C,能够容易地使内窥镜的插入部20靠近引导护套10的插入方向顶端侧的观察对象位置,能够容易地进行对该观察对象位置的观察和治疗。这在例如观察心耳、心房的患部时是有效的。另外,在通过使插入部20在心基部环绕来靠近心脏的背侧、侧面时也是有效的。
[0114]如上所述,通过根据观察对象位置而分别使用导出开口部14的位置(方向)不同的引导护套10,从而在心膜腔内C,能够使内窥镜的插入部20不前后移动、弯曲或旋转地容易地靠近观察对象位置。由此,能够谋求观察和治疗操作的高效化,并且减轻对人体的负担。
[0115]另外,也可以设为在I个引导护套10上设置多个导出开口部14,并根据观察对象位置选择从哪一个导出开口部14导出内窥镜的插入部20。
[0116]接着,以下说明使用本实施方式的引导护套系统I从心膜腔内C拔出引导护套10时的动作。
[0117]首先,如图11所示,使引导线25保持从引导护套10内的基端侧开口部11贯穿至顶端侧开口部12的状态。或者,也可以向引导护套10内重新插入与弯曲部13相同地习惯性呈弯曲形状的引导线25。
[0118]接着,如图12所示,沿着引导线25将棒状的扩张器23从引导护套10内的基端侧开口部11插入至顶端侧开口部12。由此,如图13所示,引导护套10的弯曲部13沿着棒状的扩张器23变形为直线状。由此,能够容易地从心膜腔内C拔出引导护套10与扩张器
23。通过如此设置,能够谋求从心膜腔内C拔出引导护套10时的操作的高效化,并且减轻对人体(心膜B)的负担。
[0119][第I变形例]
[0120]另外,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引导护套10的第I变形例,在从心膜腔内C拔出上述引导护套10时的动作中,如图14和图15所示,也可以使用内窥镜的插入部20的弯曲机构。
[0121]具体地说,首先,如图14所示,与引导护套10的弯曲部13的形状相匹配地使内窥镜的插入部20 —边弯曲一边从引导护套10内的基端侧开口部11插入至顶端侧开口部12。
[0122]接着,如图15所示,使内窥镜的插入部20的弯曲机构进行动作,使引导护套10的弯曲部13变形为直线状。由此,能够容易地从心膜腔内C拔出引导护套10与内窥镜的插入部20。通过如此设置,能够谋求从心膜腔内C拔出引导护套10时的操作的高效化,并且减轻对人体(心膜B)的负担。另外,能够利用内窥镜的插入部20 —边进行观察一边进行上述操作,能够更高效地进行操作。[0123][第2变形例]
[0124]另外,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引导护套10的第2变形例,在从心膜腔内C拔出上述引导护套10时的动作中,如图16~图19所示,也可以使用中空的导管29。
[0125]具体地说,首先,将如图16所示的与引导护套10的弯曲部13相同地习惯性呈弯曲形状的中空的导管29如图17和图18所示从引导护套10内的基端侧开口部11插入至顶端侧开口部12。
[0126]接着,如图19所示,向导管29的内部(中空部)插入直线形状的金属丝31,使导管29和引导护套10的弯曲部13变形为直线状。由此,能够容易地从心膜腔内C拔出引导护套10与导管29。通过如此设置,能够谋求从心膜腔内C拔出引导护套10时的操作的高效化,并且减轻对人体(心膜B)的负担。
[0127][第3变形例]
[0128]另外,如图20~图23所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也可以在引导护套10内设置牵引线33。
[0129]如图20所示,对于本变形例的引导护套10,在引导护套10内的弯曲部13的外侧(半径方向外方)贯穿有牵引线33。牵引线33的一端与引导护套10的顶端侧相连接,另一端贯穿至引导护套10的基端侧。
[0130]通过具有上述结构,从而如图21所示,通过向基端侧拉拽牵引线33,能够使弯曲部13变化为直线形状。由此,能够容易地从心膜腔内C拔出引导护套10。通过如此设置,能够谋求从心膜腔内C拔出引导护套10时的操作的高效化,并且减轻对人体(心膜B)的负担。
[0131]另外,通过调节牵引线33的拉拽量,能够任意改变引导护套10的弯曲部13的形状,能够容易地使内窥镜的插入部20靠近心膜腔内C的各种观察对象位置,能够容易地进行对作为目标的观察对象位置的观察和治疗。
[0132]另外,在本变形例的引导护套10中,贯穿于引导护套10内的牵引线33既可以如图22所示为I根,也可以如图23所示为多根。在如图22所示贯穿I根牵引线33的情况下,通过松弛牵引线33,能够容易地从导出开口部14导出内窥镜的插入部20。
[0133]另外,在如图23所示向引导护套10内贯穿多根牵引线33的情况下,通过向导出开口部14的周向的偏离中心位置(内窥镜的插入部20的导出位置)的位置贯穿牵引线33,能够容易地从导出开口部14导出内窥镜的插入部20。
[0134][第4变形例]
[0135]另外,如图24~图29所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第4变形例,也可以在引导护套10内设置筒状的隔离件35。
[0136]在本变形例的引导护套10中,如图24所示,隔离件35在轴线方向上从引导护套10的基端侧开口部11设置至顶端侧开口部12。另外,如图25所示,隔离件35在引导护套10的横截面上设置为将引导护套10的弯曲部13的外侧与内侧分开。
[0137]隔离件35例如由橡胶等具有伸缩性的构件构成,具有筒状的形状。如图25所示,隔离件35在初始状态(未施加有载荷的状态)下,在横截面上习惯性地呈半圆状向弯曲部13的内侧折叠。
[0138]在本变形例的引导护套10中,在向心膜腔内C插入引导护套10时,如图24所示,沿着引导线25向引导护套10的弯曲部13的外侧(引导护套10内的隔离件35的外侧)插入扩张器23。然后,将引导护套10与扩张器23 —体地插入心膜腔内C。
[0139]接着,从引导护套10中抽拔扩张器23,将引导护套10的顶端部配置于心膜腔内C,并且将引导护套10的基端部配置在体腔外。
[0140]此时,通过从引导护套10中抽拔扩张器23,从而如图26所示,引导护套10的习惯性呈弯曲形状的弯曲部13变形为原来的形状(弯曲形状)。
[0141]如图27所示,在该状态下,从引导护套10的基端侧开口部11插入内窥镜的插入部20,从而通过钩挂于心膜B的内侧的引导护套10内从导出开口部14导出内窥镜的插入部20,内窥镜的插入部20插入心膜腔内C。由此,引导护套10不会自心膜B脱落,能够在心膜腔内C操作内窥镜,能够以稳定的状态进行对心膜腔内C的内窥镜观察、治疗。
[0142]另一方面,如图28和图29所示,在从心膜腔内C拔出引导护套10时,向引导护套10的弯曲部13的内侧(引导护套10内的隔离件35的内部)插入扩张器23。由此,扩张器23通过筒状的隔离件35的内部贯穿至引导护套10的顶端侧开口部12,能够使引导护套10的弯曲部13变化为直线形状。由此,能够容易地从心膜腔内C拔出引导护套10,能够谋求从心膜腔内C拔出引导护套10时的操作的高效化,并且减轻对人体(心膜B)的负担。
[0143][第5变形例]
[0144]另外,如图30~图34所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第5变形例,也可以在引导护套10内设置膜状的隔离件36。
[0145]在本变形例的引导护套10中,如图30所示,隔离件36在轴线方向上从引导护套10的基端侧开口部11贯穿至顶端侧开口部12。另外,如图31所示,隔离件36在引导护套10的横截面上设置为将引导护套10的弯曲部13的外侧与内侧分开。
[0146]隔离件36是例如由橡胶等具有伸缩性的构件构成的膜状的构件。如图31所示,隔离件36以在引导护套10的横截面上将弯曲部13的内侧与外侧分开的方式与引导护套10内壁连接。
[0147]在本变形例的引导护套10中,在向心膜腔内C插入引导护套10时,如图30所示,沿着引导线25向引导护套10的弯曲部13的外侧(在图31中为隔离件36的上侧)插入扩张器23。然后,将引导护套10与扩张器23 —体地插入心膜腔内C。
[0148]接着,从引导护套10中抽拔扩张器23,将引导护套10的顶端部配置在心膜腔内C,并且将引导护套10的基端部配置在体腔外。
[0149]此时,通过从引导护套10中抽拔扩张器23,从而如图32所示,引导护套10的习惯性呈弯曲形状的、具有挠性的弯曲部13变形为原来的形状(弯曲形状)。
[0150]在该状态下,如图32所示,从引导护套10的基端侧开口部11向引导护套10的弯曲部13的外侧(在图31中为隔离件36的上侧)插入内窥镜的插入部20。由此,通过钩挂于心膜B的内侧的引导护套10内从导出开口部14导出内窥镜的插入部20,内窥镜的插入部20插入心膜腔内C。由此,引导护套10不会自心膜B脱落,能够在心膜腔内C操作内窥镜,能够以稳定的状态进行对心膜腔内C的内窥镜观察、治疗。
[0151]另一方面,如图33和图34所示,在从心膜腔内C拔出引导护套10时,向引导护套10的弯曲部13的内侧(在图34中为隔离件36的下侧)插入扩张器23。由此,扩张器23通过引导护套10的弯曲部13的内侧贯穿至引导护套10的顶端侧开口部12,能够使引导护套10的弯曲部13变化为直线形状。由此,能够容易地从心膜腔内C拔出引导护套10,能够谋求从心膜腔内C拔出引导护套10时的操作的高效化,并且减轻对人体(心膜B)的负担。
[0152]另外,通过使用膜状的隔离件36,与使用筒状的隔离件35的情况相比,能够缩小隔离件的截面积,并能够缩小引导护套10的内径。
[0153][第6变形例]
[0154]另外,如图35~图39所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第6变形例,也可以具有以使引导护套10绕轴线旋转的状态保持该引导护套10的旋转保持机构40。
[0155]在本变形例的引导护套10中,如图35所示,在引导护套10的基端侧设有以使引导护套10绕轴线旋转的状态保持该引导护套10的旋转保持机构40。另外,在旋转保持机构40设有用于将引导护套10固定于身体表面的带部37。
[0156]如图36和图37所示,旋转保持机构40包括:一体地固定于引导护套10的第I构件41和一体地固定于引导护套10的第2构件42 ;以及以绕引导护套10的轴线旋转自如的方式设置的第3构件43。
[0157]在第I构件41的侧面标注刻度,以获知引导护套10的旋转角度。
[0158]如图38所示,第2构件42是一体性地固定于引导护套10的筒状构件,在其外侧面(与第3构件43相接触的接触面)形成有外螺纹(图示省略)。
[0159]如图38所示,第3构件43是以`绕引导护套10的轴线旋转自如的方式设置的筒状构件,在其内侧面(与第2构件42相接触的接触面)形成有内螺纹(图示省略)。
[0160]在第2构件42的外侧配置有第3构件43,在引导护套10与第3构件43之间(第2构件42与第3构件43之间)设有例如橡胶等具有伸缩性的衬垫45。通过使第I构件41(引导护套10)绕轴线旋转,从而第2构件42与第3构件43相嵌合。此时,如图39所示,衬垫45被第2构件42向引导护套10的轴线方向施力,以向引导护套10的半径方向内方膨胀的方式变形。由此,引导护套10被衬垫45向半径方向内方施力,保持引导护套10的旋转角度。
[0161]根据包括具有上述结构的旋转保持机构40的本变形例的引导护套10,通过如图36所示使引导护套10绕轴线旋转,从而如图37所示能够利用弯曲部13上推心膜B并在心膜腔内C形成间隙。在该状态下,通过利用旋转保持机构40保持引导护套10,能够以在心膜腔内C形成间隙的状态维持该引导护套10,能够提高对心膜腔内C的进行观察和治疗时的操作性。
[0162][第7变形例]
[0163]另外,如图40和图41所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第7变形例,也可以在引导护套10的基端侧开口部11设置气密部件、即具有气密性的密封件45。
[0164]如图41所示,密封件45具有切口,以能够将扩张器23、内窥镜的插入部20等插入基端侧开口部11。或者,不是切口而是具有直径为1mm水平的圆形的孔。密封件45例如由橡胶制的具有伸缩性的构件构成,在将扩张器23、内窥镜的插入部20等插入基端侧开口部11时,通过橡胶构件伸缩,从而对该间隙进行密封。
[0165]通过如此设置,在向心膜腔内C送气并使心膜B扩张的情况下,能够防止空气从引导护套10的基端侧泄露,能够确保可靠的手术视野。
[0166]另外,如果从引导护套10的基端侧开口部11连接气压测量机,则能够测量引导护套10的内压、即心包内压。若心包内压过高,则有可能引起心脏压塞等并发症,因此通过进行心包内压测量,能够提高安全性。
[0167]另外,如图41所示,在引导护套10的上侧设有端口 46。该端口 46也可以设为一般标准的鲁尔锁定(Iuer lock)。能够使流体从该端口 46流入引导护套10内或者从引导护套10内吸引流体。通过该操作,能够向心膜腔内输送生理盐水,能够一边使生理盐水在心膜腔内回流一边进行治疗。另外,通过输送二氧化碳等气体,能够使心膜腔膨胀来确保观察空间。当然,也能够从同一端口 46进行吸引。另外,也可以从该端口 46连接上述气压测量机。
[0168][第8变形例]
[0169]另外,如图42~图44所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第8变形例,也可以不在引导护套10的弯曲部13设置导出开口部14,而是从顶端侧开口部12导出内窥镜的插入部20。
[0170]在本变形例的引导护套10中,如图42所示,在向心膜腔内C插入引导护套10时,沿着引导线25向引导护套10内插入扩张器23。然后,将引导护套10与扩张器23 —体地插入心膜腔内C。
[0171]接着,从引导护套10中抽拔扩张器23,将引导护套10的顶端部配置在心膜腔内C,并且将引导护套10的基端部配置在体腔外。
[0172]此时,通过从引导护套10中抽拔扩张器23,从而如图43所示,引导护套10的习惯性呈弯曲形状的弯曲部13变形为原来的形状(弯曲形状)。
[0173]在该状态下,如图44所示,从引导护套10的基端侧开口部11插入内窥镜的插入部20。由此,通过钩挂于心膜B的内侧的引导护套10内从顶端侧开口部12导出内窥镜的插入部20,内窥镜的插入部20插入心膜腔内C。由此,引导护套10不自心膜B脱落,能够在心膜腔内C操作内窥镜,能够以稳定的状态进行对心膜腔内C的内窥镜观察、治疗。
[0174][第9变形例]
[0175]另外,如图45~图47所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第9变形例,也可以在引导护套10的基端侧具有向引导护套10的半径方向外方扩张的扩张机构50。
[0176]如图45和图46所示,扩张机构50包括固定于引导护套10的外侧面的筒状构件51、以能够沿轴线方向移动的方式设置于引导护套10的外侧面的筒状构件52以及设置在筒状构件51与筒状构件52之间的扩张部53。
[0177]筒状构件52例如具有棘轮机构,在沿引导护套10的轴线方向移动时被锁定。
[0178]扩张部53具有沿引导护套10的轴线方向设置的切缝和沿引导护套10的周向设置的折痕。通过具有这种结构,如图46所示,扩张部53在使筒状构件52向引导护套10的轴线方向顶端侧移动时向引导护套10的半径方向外方扩张。
[0179]通过如此设置,通过使扩张机构50向引导护套10的半径方向外方扩张,从而如图47所示,能够使扩张机构50卡于体腔内壁(图47的附图标记E所示的区域)。由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引导护套10自体腔内脱落。
[0180][第10变形例]
[0181]另外,如图48所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第10变形例,也可以在引导护套10的基端侧具有用于将引导护套10固定于身体表面的带部55。
[0182]通过如此设置,除了弯曲部13向心膜B内侧的钩挂,还能够利用带部55将引导护套10固定于身体表面。由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引导护套10自体腔内脱落。
[0183]以上,参照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和各个变形例,但是具体的结构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也包括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的设计变更等。例如,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适当地组合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而得到的实施方式。
[0184]另外,从上述实施方式和各个变形例可导出以下发明。
[0185]〔附记项I〕
[0186]一种引导护套的留置方法,用于将引导护套留置于体腔内,该引导护套具有习惯性呈弯曲形状的弯曲部,并用于向体腔内引导医疗设备的插入部,其中,该引导护套的留置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187]将引导线的顶端插入体腔内的步骤;
[0188]将上述引导线的基端放入上述引导护套和扩张器的顶端孔的步骤;
[0189]沿着上述引导线向体腔内插入上述引导护套和上述扩张器的步骤;以及
[0190]在将上述引导护套的上述弯曲部插入到体腔内的状态下,通过拔出上述扩张器而将上述弯曲部钩挂于体腔内的步骤。
[0191]〔附记项2〕
[0192]一种引导护套的拔出方法,用于从体腔内拔出引导护套,该引导护套具有习惯性呈弯曲形状的弯曲部,并向体腔内引导医疗设备的插入部,其中,该引导护套的拔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193]向留置于体腔内的上述引导护套内插入上述插入部的步骤;
[0194] 使用上述插入部的弯曲机构,使上述引导护套的上述弯曲部恢复为直线形状的步骤;以及
[0195]在将上述引导护套的上述弯曲部维持为直线形状的状态下向体腔外拔出上述引导护套的步骤。
[0196]〔附记项3〕
[0197]一种引导护套的拔出方法,用于从体腔内拔出引导护套,该引导护套具有习惯性呈弯曲形状的弯曲部,并向体腔内引导医疗设备的插入部,其中,该引导护套的拔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198]向留置于体腔内的上述引导护套内插入习惯性呈弯曲形状的中空的导管的步骤;
[0199]将上述导管插入至上述引导护套的顶端的步骤;
[0200]向上述导管的中空部放入直线形状的芯棒,使上述引导护套恢复为直线形状的步骤;以及
[0201]向体腔外拔出上述引导护套的步骤。
[0202]附图标记说明
[0203]A心脏;B心膜;C心膜腔内;1引导护套系统;10引导护套;11基端侧开口部;12顶端侧开口部;13弯曲部;14导出开口部;20插入部;23扩张器;25引导线;27穿刺针;29导管;31金属丝;33牵引线;35、36隔离件;37带部;40旋转保持机构;45密封件(气密部件);50扩张机构;55带部。
【权利要求】
1.一种引导护套,其呈筒状,用于引导向体腔内插入的医疗器具的插入部,其中,该引导护套包括: 基端侧开口部,其设置于该引导护套的基端侧,供上述插入部插入; 顶端侧开口部,其设置于上述引导护套的顶端侧; 弯曲部,其设置于上述引导护套的顶端侧,习惯性呈弯曲形状,并具有挠性;以及 导出开口部,其设置于该弯曲部的外侧侧面,用于导出上述插入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导护套,其中, 上述导出开口部朝向上述弯曲部的、上述引导护套的轴线方向顶端侧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导护套,其中, 上述导出开口部朝向上述弯曲部的、与上述引导护套的轴线交叉的方向开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导护套,其中, 上述导出开口部朝向上述弯曲部的、上述引导护套的轴线方向基端侧开口。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导护套,其中, 该引导护套具有形状变化部件,该形状变化部件设置于上述引导护套,用于使上述弯曲部变化为直线形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引导护套,其中,` 上述形状变化部件是上述引导护套内的贯穿于上述弯曲部的外侧并与上述引导护套的顶端侧连接的牵引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导护套,其中, 在上述引导护套内,用于将上述弯曲部的外侧与内侧分开的隔离件在轴线方向上从上述基端侧开口部设置至上述顶端侧开口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导护套,其中, 该引导护套具有扩张机构,该扩张机构设置于上述引导护套的基端侧,用于向上述引导护套的半径方向外方扩张。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导护套,其中, 该引导护套具有带部,该带部设置于上述引导护套的基端侧,用于将上述引导护套固定于身体表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导护套,其中, 该引导护套具有旋转保持机构,该旋转保持机构用于在使上述引导护套绕轴线旋转的状态下保持该引导护套。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导护套,其中, 该引导护套在上述引导护套的基端侧具有气密部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导护套,其中, 上述引导护套不透X射线。
13.一种引导护套系统,包括: 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引导护套; 棒状的扩张器,其向上述引导护套内插入;以及 引导线,其向上述引导护套内插入,在上述引导护套内引导上述扩张器。
【文档编号】A61B1/00GK103491849SQ201280020026
【公开日】2014年1月1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19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26日
【发明者】冈崎善朗, 池田浩 申请人: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