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胆漏t形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20750阅读:27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防胆漏t形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胆漏T形管,涉及用于胆总管结石手术用T形管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
胆总管结石是肝胆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据统计,约占胆石症患者的20.1%。在同期行胆囊切除的患者中,大约有3% — 10%患者合并有胆总管结石。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胆石症疾病谱的构成也有很大的变化,原发性胆总管结石的发病率略有下降,但继发性胆总管结石的比例逐渐增高。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特点是病程进展快,症状明显,容易引起胆管炎、胰腺炎等并发症。自1898年Tohns将T管引流应用于胆总管切开术后,对于胆总管结石的患者而言,胆总管切开探查及T管引流为标准的手术治疗方案。随着腹腔镜、内镜技术的提高和医学影像检查设备及技术的更新,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方式也逐渐在演变,目前腹腔镜和内镜处理为主,开腹手术为辅。对于微创手术失败的患者仍须开腹手术处理,而且在基层医院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医院开腹手术仍为首选的治疗方法。但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和开腹胆总管探查术后均须放置T管引流,T管的作用一方面是引流胆汁、消除胆道感染、预防胆道狭窄、防止胆道切口胆汁渗漏,另一方面可通过T管所形成的窦道进行胆道镜等治疗,大大降低了胆总管探查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医学教材中规定胆总管探查术后2周可拔除T管,由于有将近4 一 6%的患者出现胆漏、胆汁性腹膜炎,一旦发生胆漏,严重时死亡率高达40-50%,因此临床医生自主将拔除T管的时间延长至I月,经临床统计仍有0.9%-1.5%胆漏的发生率,现临床工作中已将拔除T管的时间延长至2月,但仍有0.3%的患者出现胆漏。分析胆漏原因主要有二类,一类为窦道形成不佳;另一类为手术操作不当和术后护理不到位。窦道形成不佳的原因有以下几点=(I)T管材料,原先T管为橡胶管,对组织刺激性大,窦道较易形成并较牢固,不易胆漏;而如今T管为硅胶材料,对组织刺激小,窦道不易形成,拔管后容易出现胆漏;(2)老年患者、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黄疸、糖尿病、长期应用激素等均影响窦道的形成和牢固性。手术操作不当和术后护理不到位的原因有以下几点:(I)T管选择不当,T管过粗,短臂侧孔裁剪不够大,拔管时易引起胆总管壁撕裂和窦道破裂;(2)胆总管壁缝合过紧,拔管时易撕裂胆管壁引起胆漏;(3)胆总管壁缝合时将T管一同误缝,拔管时引起胆管壁撕裂导致胆漏;T管术后管理不善,T管不慎提前滑脱导致胆漏。手术操作不当和术后护理不到位均为人为因素,可以通过技术改进和加强护理避免,而窦道形成不佳的原因非人为因素,不能完全避免。现在临床医生只能通过延长T管留置时间来减少胆漏发生,由于个体差异导致窦道成熟时间各不相同,而拔管前尚无一项技术能明确窦道是否成熟。因此如今均为盲目性拔管,延长T管留置时间不仅不能完全避免胆漏发生,而且给许多窦道早已成熟的患者增加了带管的痛苦和不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有效防止胆漏的T形管。
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防胆漏T形管,包括由横管和竖管组成的T形管,其特征在于:在竖管的外圆周面上安装有若干微型照影管,微型照影管的长度小于竖管的长度;微型照影管的两端皆设置有开口。进一步的设置在于:
横管的长度为IOcm,竖管的长度为30 cm,横管和竖管的管径均为0.8 cm。微型照影管共设置有4支,并以相互间隔90度均匀设置于竖管的外圆周面上。微型照影管设置有3支,分别相互间隔120度均匀设置于竖管的外圆周面上。所述的微型照影管的管径为0.5_2mm。所述的微型照影管的管径优选为1_。所述的4支微型照影管的长度呈阶梯设置。所述的4支微型照影管:最长的一支为20公分,第二支为18公分,第三支为16公分,第四支为14公分。所述的微型照影管与横管和竖管的结合部的距离以2cm递减.进一步地,所述4支微型照影管的下端平齐,且最长的微型照影管顶端与横管和竖管的结合部的距离为2cm。所述的微型照影管与T性管之间采用粘接的方式相连接。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通过微型造影管的设置,可方便观察窦道成形情况,为T形管拔取及防止胆漏提供了有效依据;
2、申请人通过多次实验,确定了微型造影管的管径、长度及间距设置,以及微型造影管在T性管竖管上的分布,以及微型造影管与横管之间的合理间距,从而可以全程、完整地观测窦道成形过程,有效防止和杜绝了胆漏的发生。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 图2为图1的A-A剂面不意 图3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防胆漏T形管,包括由横管10和竖管11组成的T形管I其中,横管10的长度为10cm,竖管11的长度为30 cm,横管10和竖管11的管径均为0.8 cm。结合图2所示,在竖管11的外圆周面上安装有若干微型照影管2,微型照影管2的长度小于竖管11的长度;微型照影管2的两端皆设置有开口 ;在本实施例中,微型照影管2共设置有4支以相互间隔90度均匀设置于竖管11的外圆周面上,所述的微型照影管2的管径以0.5-2mm为宜,其中管径为Imm时效果为最佳,可以很好完成照影以全程观察窦道成形情况。作为优选的实施例,所述的4支微型照影管2的长度呈阶梯设置,其中最长的一支(标记为21)为20公分,第二支(标记为22)为18公分,第三支(标记为23)为16公分,第四支(标记为24)为14公分。所述的微型照影管2与横管10和竖管11的结合部的距离以2cm递减,特别地,上述4支微型照影管的下端平齐,且最长的微型照影管顶端与横管10和竖管11的结合部的距离为2cm。上述实施例,是申请人经多次实验总结,具有以下优点:1、微型照影管的长度呈阶梯设置,可以保证在腹腔内的T形管(约10-15cm)能全程观察窦道成形情况,从而为T形管留置时间,以及拔管和防止胆漏提供充分的依据;2、微型照影管在竖管上设置方式,以及微型照影管在竖管上的设置距离,一方面可以方便进行照影,另一方面,有利于观察腹腔内的T形管的情况,从而为手术提供依据,避免了原有盲目性拔管导致的风险。图3示出了本发明另一种实施例,其基本结构同图2实施例,区别在于:微型照影管2设置有3支,分别相互间隔120度均匀设置于竖管11的外圆周面上。以上为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结构,但上述说明不构成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本发明在腹胆总管切开探查+T管外引流手术中的应用。(1)、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开腹胆总管切开探查+T管外引流手术。对照组:患者采用全身麻醉,均采用右肋缘下切口,术后均放置22号普通T形管,胆管壁缝合后冲洗无渗液,均以就近原则将T管固定在腹腔外,术后2周行T管造影,术后2月拔除T管,若肝内残余结石拔管后行胆道镜取石。试验组:患者采用全身麻醉,均采用右肋缘下切口,术后均放置以本发明的防胆漏T形管,胆管壁缝合后冲洗无渗液,均以就近原则将防胆漏T形管固定在腹腔外,术后2周行T管造影,同时行4支微型照影管造影,明确窦道形成情况,每隔2周行微型照影管造影,观察窦道形成情况,一旦窦道完全形成即拔除T管;若若肝内残余结石拔管后行胆道镜取石。(2)、疗效观察:
试验组术后每隔2周行T管造影,观察试验组T管窦道形成的时间,同时根据造影结果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拔T管时间及拔管后胆漏等数据如下。表权利要求
1.一种防胆漏T形管,包括由横管和竖管组成的T形管,其特征在于:在竖管的外圆周面上安装有若干微型照影管,微型照影管的长度小于竖管的长度;微型照影管的两端皆设置有开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胆漏T形管,其特征在于:横管的长度为10cm,竖管的长度为30 cm,横管和竖管的管径均为0.8 c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胆漏T形管,其特征在于:微型照影管共设置有4支,并以相互间隔90度均匀设置于竖管的外圆周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胆漏T形管,其特征在于:微型照影管设置有3支,分别相互间隔120度均匀设置于竖管的外圆周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胆漏T形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微型照影管的管径为 0.5_2m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防胆漏T形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微型照影管的管径为 Imm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胆漏T形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4支微型照影管的长度呈阶梯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防胆漏T形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4支微型照影管:最长的一支为20公分,第二支为18公分,第三支为16公分,第四支为14公分。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胆漏T形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微型照影管与横管和竖管的结合部的距离以2cm递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防胆漏T形管,其特征在于:所述4支微型照影管的下端平齐,且最长的微型照影管顶端与横管和竖管的结合部的距离为2cm。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胆漏T形管,包括由横管和竖管组成的T形管,其特征在于在竖管的外圆周面上安装有若干微型照影管,微型照影管的长度小于竖管的长度;微型照影管的两端皆设置有开口。本发明的防胆漏T形管,通过微型造影管的设置,可方便观察窦道成形情况,为T形管拔取及防止胆漏提供了有效依据;且可以全程、完整地观测窦道成形过程,有效防止和杜绝了胆漏的发生。
文档编号A61M25/14GK103111011SQ20131004018
公开日2013年5月22日 申请日期2013年2月1日 优先权日2013年2月1日
发明者鲁葆春, 沈志宏 申请人:绍兴市人民医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