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7887阅读:208来源:国知局
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中药配方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中药,其特征是:原料药组成以重量百分比计为,吴茱萸12~16%、野菊花9~12%、川芎6~9%、全瓜蒌5~9%、枳实9~13%、升麻6~9%、竹茹3~6%、土茯苓5~7%、天南星5~7%、蒲公英3~5%、虎杖3~6%、贯众3~6%、番泻叶3~6%、夏枯草2~5%、芥穗2~4%、板蓝根3~5%,将上述16味原料药加水浸泡,煎熬后去渣得滤液。本发明成本低,治疗腮腺炎疗效高,无毒副作用,具有疏风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功效,适用于温毒犯表,热毒蕴络等证候,愈后不留后遗症及并发症。
【专利说明】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中药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中成药制剂,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中药。
【背景技术】
[0002]众所周知,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腮腺非化脓性炎症、腮腺区肿痛为临床特征,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腮腺炎病毒除侵犯腮腺外,尚能侵犯神经系统及各种腺体组织,引起脑膜炎、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和胰腺炎等。患者发病I~2天后出现颧骨弓或耳部疼痛,然后唾液腺肿大,体温上升可达40°C。腮腺最常受累,通常一侧腮腺肿大后2-4天又累及对侧。腮腺管口早期常有红肿,颌下腺或舌下腺可同时受累,可见舌下及颈前颌下肿胀,并出现吞咽困难。脑膜脑炎或脑炎患者常有高热、谵妄、抽搐、昏迷,重症者可致死亡。可遗留耳聋、视力障碍等后遗症。尽管主要病变在腮腺,但流行性腮腺炎实际上是一种全身性感染,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或其他腺体、器官出现相应症状或体征。临床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头痛和腮腺肿胀可应用镇痛药,抗病毒治疗及应用激素,价格贵且副作用大,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经济及精神负担。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 了克服上述现有的技术不足,提供一种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中药,成本低,治疗腮腺炎疗效高,无毒副作用,具有疏风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功效,适用于温毒犯表,热毒蕴络等证候,愈后不留后遗症及并发症。
[0004]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中药,其特征是:原料药组成以重量百分比计为,吴茱萸12~16%、野菊花9~12%、川芎6~9%、 全瓜萎5~9%、枳实9~13%、升麻6~9%、竹茹3~6%、土茯苓5~7%、天南星5~ 7%、蒲公英3~5%、虎杖3~6%、贯众3~6%、番泻叶3~6%、夏枯草2~5%、芥穗 2~4%、板蓝根3~5%,将上述16味原料药加水浸泡,煎熬后去渣得滤液。
[0005]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成本低,治疗腮腺炎疗效高,无毒副作用,具有疏风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功效,适用于温毒犯表,热毒蕴络等证候,愈后不留后遗症及并发症。
【具体实施方式】
[0006]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0007]实施例1:
[0008]采用吴茱萸、野菊花、川芎、全瓜萎、枳实、升麻、竹茹、土茯苓、天南星、蒲公英、虎杖、贯众、番泻叶、夏枯草、芥穗、板蓝根为原料药制备而成。其组分(重量%)每付为吴茱萸13.7、野菊花10.3、川芎8.2、全瓜萎8.1、枳实10.3、升麻8.2、竹茹4.1、土茯苓6.3、天南星6.2、蒲公英4.1、虎杖3.9、贯众4.1、番泻叶3.9、夏枯草3.4、芥穗2.1、板蓝根3.1。取上述16味原料总重量为146克,加水至900~1000ml,水漫过药面,浸泡2~3小时,使有效成分易于煎出,然后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慢慢煎熬40分钟左右,去渣得滤液150ml左右,药渣再加水200~300ml,煎15~20分钟,去渣得滤液50~70ml,共得200~220ml左右药液,即制得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中药汤剂,装入无菌玻璃瓶内,密封瓶盖备用。每日一剂分2次口服,每次空腹服100~IlOml ; 口服汤剂的同时,再配合用野菊花30克、赤小豆粉30克,先将野菊花叶捣烂如泥状,加入赤小豆粉调和均匀,用鸡蛋清调成糊状,外涂于肿痛患处,覆盖无毒保鲜膜,再用敷贴固定,每日换药一次,至腮部肿痛等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退。发热期间,应鼓励卧床休息,避免发生腮腺脑炎,睾丸炎等并发症,饮食以流质、半流质为主,并对患者进行隔离。
[0009]本发明吴茱萸治呕逆吞酸,厥阴头痛,脏寒吐泻,脘腹胀痛,经行腹痛,五更泄泻,高血压症,脚气,疝气,口疮溃疡,齿痛,湿疹;野菊花清热解毒。用于外感热病、目赤肿痛、咽喉疼痛、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属热毒上攻者;川芎行气开郁,活血止痛,行气开郁,法风燥湿,活血止痛。治风冷头痛旋晕,胁痛腹疼,寒痹筋挛,经闭,难产;全瓜萎性味与归经:甘、微苦、寒。归肺、胃、大肠经。功能与主治:清热涤痰,宽胸散结,润燥滑肠。用于肺热咳嗽,痰浊黄稠,胸痹心痛,结胸痞满,乳痈,肺痈,肠痈肿痛,大便秘结;枳实性味归经:苦,辛,寒。归脾,胃,肝,心经。功效主治:积滞内停,痞满胀痛,大便秘结;升麻辛、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竹茹性寒凉,味甘平带苦,有和胃止呕、清热化痰功效、也有凉血止血、清胃化浊、清心除烦等作用;土茯苓可用于解毒散结,祛风通络,利湿泄浊。主治梅毒、喉痹,痈疽恶疮,瘰疠、癌瘤,筋骨挛痛,水肿,淋浊,泄泻脚气,湿疹疥癣,汞中毒;天南星燥湿化痰,祛风止痉,散结消肿。用于顽痰咳嗽,风痰眩晕,中风痰壅,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癫痫,惊风,破伤风。生用外治痈肿,蛇虫咬伤;蒲公英性味甘、苦、寒,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消炎、凉血、利尿、利胆、轻泻、健胃;虎杖有抗菌消炎、抗氧化、抗病毒、抗肿瘤、镇咳平喘、保肝、降血脂、降压、强心、改善微循环、镇痛镇静、抗休克等作用;贯众清热解毒中药,具有凉血止血、杀虫等作用,可以用来治疗头痛、咽红、咽肿、口干而渴等疾病;番泻叶用于泻热行滞,通便,利水。用于热结积滞,便秘腹痛,水肿胀满;夏枯草清肝、散结、利尿,治瘟病、乳痈、目痛、黄疸、淋病、高血压等症。治淋巴结核、甲状腺肿大、乳癌、目珠夜痛、羞明流泪、头目眩晕、口眼歪斜;荆芥穗解表散风,透疹。用于感冒,头痛,麻疹,风疹,疮疡初起;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治流感,流脑,乙脑,肺炎,丹毒,热毒发斑,神昏吐衄,咽肿,痄腮,火眼,疮疹·,舌绛紫暗,喉痹,烂喉丹痧。16味中草药巧妙组方,科学配伍:相须、相使可以起到协同作用,能提高药效;相畏、相杀可以减轻或消除毒副作用,药物相互协调作用,共奏“流行性腮腺炎”之特效。
[0010]本发明各原料还可按下表所列比例(重量百分比)混合的实施例来实现,其加工
方法与实施例一相同。
[0011]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中药,其特征是:原料药组成以重量百分比计为,吴茱萸12~16%、野菊花9~12%、川芎6~9%、全瓜萎5~9%、枳实9~13%、升麻6~9%、竹茹3~6%、土茯苓5~7%、天南星5~7%、蒲公英3~5%、虎杖3~6%、贯众3~6%、番泻叶3~6%、夏枯草2~5%、芥穗2~4%、板蓝根3~5%,将上述16味原料药加水浸泡,煎熬后去渣得滤液。`
【文档编号】A61K36/899GK103566248SQ201310537467
【公开日】2014年2月12日 申请日期:2013年10月25日 优先权日:2013年10月25日
【发明者】于虹, 苏喜媛 申请人:威海市妇幼保健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