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吸收性物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5454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一种吸收性物品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吸收性物品(1)。在内裤型的吸收性物品中,在提高本体前方部分以及后方部分对穿戴者的紧贴性的同时,使穿戴者很容易穿戴吸收性物品。吸收性物品(1),通过在躯干弹性部件(41)与腿部弹性部件(42)之间具备与本体(2)相接合的前方弹性部件(43)以及后方弹性部件,能够提高本体(2)的前方部分(201)以及后方部分对穿戴者的紧贴性。前方弹性部件(43),具备以第1间隔排列的第1弹性线束(431)与以第2间隔排列的第2弹性线束(432),第1以及第2间隔之差设为3mm以上的差。在穿戴吸收性物品(1)时,能够将双手的指尖深深地勾在弹性线束之间,能够牢固地抓住本体(2)。其结果,能够很容易穿戴吸收性物品(1)。
【专利说明】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在上端具有躯干开口、在下端具有一对腿部开口的内裤型吸 收性物品。 -种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作为接收来自于穿戴者的排泄物的一次性尿布的一种,使用内裤型的尿布。 在内裤型的一次性尿布中采用如下结构,即,通过在上端的躯干开口以及下端的一对腿部 开口的周围设置弹性部件,提高一次性尿布对穿戴者的紧贴性,根据排泄物的重量等防止 一次性尿布的偏移。
[0003]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技术,S卩,在内裤型的一次性尿布的腰部开口(躯干 开口)与一对腿部开口(腿部开口)之间的躯干周围,在四周设置形成褶皱的多个弹性部件, 通过使该多个弹性部件的间隔越接近腰部开口越狭窄,并且使各弹性部件的伸展率越接近 腰部开口越高,从而使一次性尿布的躯干周围良好地贴合于穿戴者。
[0004]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如下技术,S卩,在内裤型的一次性尿布的腹侧部,通 过设置贯穿躯干部分的外层片的多个辅助开口,在穿戴时用手指勾住辅助开口而很容易地 穿戴一次性尿布。
[0005]【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文献特开平8-112309号公报 [0006]【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4-267335号公报 [0007]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8] 然而,内裤型的一次性尿布,通常在从一次性尿布的躯干开口向腿部开口伸进腿 之后,将拇指放入躯干开口的内侧并抓住躯干开口附近,将一次性尿布提到腰部进行穿戴。 [0009]在专利文献1的一次性尿布中,由于越接近腰部开口弹性部件的间隔变得越狭 窄,因此在穿戴时很难使手指稳固地勾住一次性尿布。因此,根据不同的穿戴者,有时不能 紧紧抓住一次性尿布,而无法很容易地穿戴一次性尿布。
[0010] 另外,在专利文献2的一次性尿布中,由于在外层片上设有辅助开口,尿液等有可 能从辅助开口漏到外部,并且,具有辅助开口的躯干部分的强度降低,有可能使外层片破 裂。
[0011] 本实用新型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其目的在于,在内裤型的吸收性物品中,在提高 本体的前方部分以及后方部分对穿戴者的紧贴性的同时,使吸收性物品的穿戴变得容易。 实用新型内容
[0012] 权利要求1所述的实用新型,为在上端具有躯干开口、在下端具有一对腿部开口 的内裤型的吸收性物品,其具备:本体,其在与穿戴者的腹侧以及背侧的肌肤相接触的前方 部分以及后方部分之间的中间部分折叠,并在使所述中间部分朝向下方时,所述前方部分 的左右两侧的部位分别与所述后方部分的左右两侧的部位相接合;躯干弹性部件,其通过 沿着躯干开口的边缘与所述本体相接合的同时收缩而形成躯干开口褶皱;腿部弹性部件, 其通过沿着一对腿部开口的各个边缘与所述本体相接合的同时收缩而形成腿部开口褶皱; 前方弹性部件,其通过在所述躯干弹性部件以及所述腿部弹性部件之间沿着左右方向与所 述前方部分相接合的同时收缩而形成前方部分褶皱;以及后方弹性部件,其通过在所述躯 干弹性部件以及所述腿部弹性部件之间沿着所述左右方向与所述后方部分相接合的同时 收缩而形成后方部分褶皱,而所述本体,具备:吸收芯;前包装片,其覆盖所述吸收芯的穿 戴者侧的主要面;以及外包装片,所述外包装片通过层叠2张薄片而构成,该外包装片的所 述前方部分褶皱以及所述后方部分褶皱的部分,通过利用所述2张薄片挟持形成各个褶皱 的弹性部件,从而利用涂布在该弹性部件上的粘合剂粘合该2张薄片,所述前方弹性部件 以及所述后方弹性部件的至少一者,具备:第1弹性线束,其使多根弹性线在与所述左右方 向垂直的上下方向上以第1间隔排列;以及第2弹性线束,其在所述第1弹性线束的下方使 多根弹性线在所述上下方向上以第2间隔排列,所述第1间隔与所述第2间隔具有3mm以 上的间隔差。
[0013]权利要求2所述的实用新型,为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所述第1间隔为 5mm以上12mm以下,所述第2间隔为10mm以上25mm以下。
[0014] 权利要求3所述的实用新型,为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在穿戴 者穿戴所述吸收性物品的状态下,分别在所述第1弹性线束以及所述第2弹性线束上产生 的张力比在所述躯干弹性部件上产生的张力小。
[0015] 权利要求4所述的实用新型,为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位于所述第1 弹性线束的所述下端的弹性线的截面积,比所述第1弹性线束的其他弹性线以及位于所述 第2弹性线束的所述上端的弹性线的截面积大。
[0016] 权利要求5所述的实用新型,为权利要求4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前方弹 性部件以及所述后方弹性部件的所述至少一者,还具备第3弹性线束,其在所述第2弹性线 束的下方,以比所述第1弹性线束的所述下端与所述第2弹性线束的所述上端之间的所述 距离小的第3间隔,将多根弹性线排列在所述上下方向上,而所述吸收芯位于所述第3弹性 线束的下方,在所述第2弹性线束的下端与所述第3弹性线束的上端之间的所述上下方向 的相关距离,比所述第1间隔、所述第2间隔以及所述第3间隔的任意一者大。
[0017] 权利要求6所述的实用新型,为权利要求5所述的吸收性物品,所述第1弹性线 束、所述第2弹性线束以及所述第3弹性线束分别仅具备2根弹性线。
[0018] 权利要求7所述的实用新型,为权利要求6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在所述第1弹性线 束的上端与所述躯干弹性部件的下端之间的所述上下方向的相关距离,比所述第1间隔以 及所述第2间隔的任意一者大。
[0019] 权利要求8所述的实用新型,为权利要求7所述的吸收性物品,所述前方弹性部件 以及所述后方弹性部件分别具备所述第1弹性线束以及所述第2弹性线束。
[0020] 权利要求9所述的实用新型,为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所述前方弹性部件 以及所述后方弹性部件的至少一者,还具备第3弹性线,其在所述第2弹性线的下方,在所 述上下方向上,与所述第2弹性线保持比所述第1距离小的第2距离而配置,而所述吸收芯 位于所述第3弹性线的下方。
[0021] 在本实用新型中,能够在提高本体的前方部分与后方部分对穿戴者的紧贴性的同 时,很容易使穿戴者穿戴吸收性物品。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2] 图1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外观的说明图。
[0023] 图2是吸收性物品的正面图。
[0024] 图3是吸收性物品的背面图。
[0025] 图4是在展开吸收性物品的状态下从穿戴者一侧观察的平面图。
[0026] 图5是吸收性物品的截面图。
[0027] 图6是第2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正面图。
[0028] 图7是吸收性物品的背面图。
[0029] 图8是第3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正面图。
[0030] 图9是吸收性物品的背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 图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1的外观的说明图,图2以 及图3分别是吸收性物品1的正面图(S卩,位于穿戴者腹侧部位的图)以及背面图(S卩,位于 穿戴者背侧部位的图)。吸收性物品1是在上端(即,图1中的上方端部)具有躯干开口 11、 在下端具有一对腿部开口 12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
[0032] 图4是在展开吸收性物品1的状态下从穿戴者一侧观察的平面图。如图4所示, 吸收性物品1具备大体片状的本体2。在吸收性物品1中,本体2的图4中的下方部位201 与穿戴者的腹侧肌肤相接触,图4中的上方部位203与穿戴者的背侧肌肤相接触。在以下 说明中,将与本体2的穿戴者的腹侧以及背侧的肌肤相接触的部位201、203分别称为"前方 部分201"以及"后方部分203",将在前方部分201与后方部分203之间与穿戴者的大腿间 相对的部位202称为"中间部分202"。
[0033] 如图1所示,在吸收性物品1中,本体2在中间部分202折叠,在中间部分202朝 向下方时,使前方部分201的左右两侧部位(S卩,前方部分201的宽度方向的两侧部位)分别 与后方部分203的左右两侧部位(即,后方部分203的宽度方向的两侧部位)相接合。
[0034] 图5是将吸收性物品1在图4中所示A-A的位置切断的截面图。如图4以及图5 所示,本体2具备:吸收体即吸收芯22 ;前包装片21,其覆盖吸收芯22的内侧(S卩,穿戴者一 侦D的主要面;后包装片23,其覆盖吸收芯22的外侧(S卩,穿戴者一侧的相反侧)的主要面; 外包装片24,其覆盖后包装片23的外侧;以及一对侧壁部3,其设置在吸收芯22的大致整 个长度方向(即,图4中的上下方向)上且与吸收芯22的长度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的两侧。 在图4中,用粗虚线显示吸收芯22的轮廓。前包装片21以及后包装片23,通过热熔胶粘 合剂等在吸收芯22的周围相互接合,侧壁部3与吸收芯22的侧方相接合。另外,外包装片 24以及后包装片23也通过热熔胶粘合剂等接合。
[0035] 前包装片21为透液性材料,例如,由亲水性纤维形成的无纺布,其迅速吸收来自 于穿戴者的排泄物的水分并使其向吸收芯22移动。作为前包装片21使用的无纺布,例如 为轧点纺粘无纺布与气流成网无纺布、水刺无纺布,作为形成这些无纺布的亲水性纤维,通 常使用纤维素与人造纤维、棉线等。此外,作为前包装片21,可以使用由通过表面活性剂对 表面进行亲水处理的疏水性纤维(例如,聚丙烯、聚乙烯、聚酯纤维、聚酰胺、尼龙)所形成的 透液性无纺布,另外,还可以使用具有开孔的塑料薄膜。
[0036] 吸收芯22,通过在向亲水性纤维(例如,粉碎的纸浆纤维与纤维素纤维)混合粒状 吸水性聚合物(例如,SAP(SuperAbsorbentPolymer))之后利用纸巾及透液性无纺布等覆 盖片包裹而形成,其吸收透过前包装片21的水分而迅速固定。包裹亲水性纤维的覆盖片, 通过热熔胶粘合剂与亲水性纤维以及吸水性聚合物相接合,以防止亲水性纤维的变形以及 吸水性聚合物的脱落(特别是在吸水后脱落)。
[0037] 后包装片23是疏水性或隔液性的塑料薄膜,其防止透过前包装片21的水分以及 一旦被吸收芯22吸收的水分向外包装片24 -侧渗漏。从穿戴者的舒适度的角度考虑,较 为理想的是,使用具有透气性的塑料薄膜作为后包装片23。作为后包装片23,还可以使用 疏水性或隔液性的无纺布以及在该无纺布的内侧层叠疏水性或隔液性的塑料薄膜而成的 层压片。后包装片23所使用的无纺布,例如,有纺粘无纺布及熔喷无纺布、SMS(纺粘?熔 喷?纺粘)无纺布,根据需要还可以实施疏水处理。
[0038] 外包装片24是疏水性或隔液性的无纺布,通过位于前方部分201的外包装片24 的左右两侧的部位分别与位于后方部分203的外包装片24的左右两侧的部位相接合,吸收 性物品1形成为内裤型。此外,作为外包装片24,可以使用疏水性或隔液性的塑料薄膜以及 塑料薄膜与无纺布的层压片,但从提高穿戴者的肌肤触感的角度考虑,较为理想的是,外包 装片24由无纺布形成。
[0039] 如图4以及图5所示,向长度方向延伸的2根弹性线31分别与一对侧壁部3相接 合,如图4所示,在展开吸收性物品1的状态下,弹性线31处于伸展状态。在吸收性物品1 中,通过弹性线31收缩,在本体2的侧面,侧壁部3朝向穿戴者一侧坚立,形成在穿戴时抵 接于穿戴者的大腿根部附近的立体褶皱。
[0040] 侧壁部3,由疏水性或隔液性的无纺布(例如,纺粘无纺布与熔喷无纺布、SMS无纺 布)以及塑料薄膜或者这些复合材料形成。从提高吸收性物品1的舒适度的角度考虑,较为 理想的是,侧壁部3具有透气性。作为弹性线31,例如,可以使用聚氨酯线、带状的聚氨酯薄 膜、线状或带状的天然橡胶等。
[0041] 如图1至图3所示,吸收性物品1另外还具备:躯干弹性部件41,其在沿着躯干开 口 11的边缘的同时在躯干开口 11的四周与本体2相接合;腿部弹性部件42,其在沿着一 对腿部开口 12的各个边缘的同时在腿部开口 12的几乎四周与本体2相接合;前方弹性部 件43,其在躯干弹性部件41以及腿部弹性部件42之间,沿着左右方向(S卩,宽度方向)与前 方部分201相接合;以及后方弹性部件44,其在躯干弹性部件41以及腿部弹性部件42之 间,沿着左右方向与后方部分203相接合。
[0042] 躯干弹性部件41包括多根弹性线,在吸收性物品1中,将这些多根弹性线统称为 躯干弹性部件41。腿部弹性部件42也同样包括多根弹性线,将这些多根弹性线统称为腿部 弹性部件42。躯干弹性部件41以及腿部弹性部件42所包含的多根弹性线,在本体2的前 方部分201以及后方部分203的各个长度方向的端部,通过热熔胶粘合剂等与外包装片24 相粘接。
[0043] 前方弹性部件43以及后方弹性部件44也分别包括多根弹性线,该多根弹性线也 通过热熔胶粘合剂等与外包装片24相粘接。在前方弹性部件43以及后方弹性部件44相 接合的部位,外包装片24为层叠外侧片与内侧片2张无纺布的结构,前方弹性部件43以及 后方弹性部件44接合在该2张无纺布之间。具体地说,在外包装片24的前方弹性部件43 以及后方弹性部件43的部分,在外包装片24的外侧片和内侧片上没有直接涂布热熔胶粘 合剂等。即,热熔胶粘合剂等涂布在前方弹性部件43和后方弹性部件44的多根弹性线上, 通过在该多根弹性线上涂布的热熔胶粘合剂等,挟持这些的外侧片和内侧片2张薄片相粘 接。据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外包装片24的一部分上,2张无纺布薄片为没有直接通过粘 合剂接合的结构。
[0044] 此外,准确地说,躯干弹性部件41的弹性线,与前方弹性部件43以及后方弹性部 件44的弹性线相同,单独地设置于前方部分201和后方部分203上。
[0045] 作为分别包含在躯干弹性部件41、腿部弹性部件42、前方弹性部件43以及后方弹 性部件44中的多根弹性线,例如,可以使用聚氨酯线、带状聚氨酯薄膜、线状或带状天然橡 胶等。在本实施方式中,纤度300?2000分特克斯的线状部件即多根聚氨酯线,通过橡胶 系的热熔胶粘合剂与本体2相粘接。此外,作为躯干弹性部件41、腿部弹性部件42、前方弹 性部件43以及后方弹性部件44所包括的弹性线对于本体2的接合方法,可以采用超声波 焊接与热焊接等。然而,从生产的简单化等角度考虑,较为理想的是,通过热熔胶粘合剂进 行粘接。
[0046] 躯干弹性部件41以及腿部弹性部件42,分别以几乎向四周伸展的状态与躯干开 口 11以及腿部开口 12的周围(较佳为伸展1.1倍?5.0倍的状态)相接合,通过收缩形成 躯干开口褶皱以及腿部开口褶皱。前方弹性部件43以及后方弹性部件44也同样,在本体 2的前方部分201以及后方部分203分别以伸展状态(较佳为伸展1. 1倍?5. 0倍的状态) 相接合,通过收缩形成前方部分褶皱以及后方部分褶皱。
[0047]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前方弹性部件43具备:第1弹性线束431,其包括以第1间 隔排列的多根弹性线4311 ;第2弹性线束432,其包括在第1弹性线束431的下方以第2间 隔排列的多根弹性线4321 ;以及第3弹性线束433,其包括在第2弹性线束432的下方以第 3间隔排列的多根弹性线4331。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弹性线束431、第2弹性线束432以 及第3弹性线束433分别仅具有2根弹性线。如图1以及图3所示,后方弹性部件44也与 前方弹性部件43相同,具备:包括2根弹性线4411的第1弹性线束441、包括2根弹性线 4421的第2弹性线束442、以及包括2根弹性线4431的第3弹性线束443。
[0048] 在图1所示的前方弹性部件43的第1弹性线束431中,位于下端的弹性线4311比 第1弹性线束431的其他弹性线4311 (在本实施方式中,位于上端的弹性线4311)粗(即, 截面积大)。在前方弹性部件43的第2弹性线束432与后方弹性部件44的第1弹性线束 441以及第2弹性线束442中也同样,位于各弹性线束下端的弹性线比各弹性线束的其他弹 性线粗。
[0049] 另外,位于前方弹性部件43的第1弹性线束431下端的弹性线4311比位于第2 弹性线束432上端的弹性线4321粗,位于第2弹性线束432下端的弹性线4321比位于第 3弹性线束433上端的弹性线4331粗。在后方弹性部件44上也同样,位于第1弹性线束 441下端的弹性线4411比位于第2弹性线束442上端的弹性线4421粗,位于第2弹性线束 442下端的弹性线4421比位于第3弹性线束443上端的弹性线4431粗。
[0050] 在穿戴者穿戴状态下的吸收性物品1中,通过收缩伸展的躯干弹性部件41,躯干 开口 11附近的部位与穿戴者的躯干周围紧贴,通过收缩腿部弹性部件42,腿部开口 12附近 的部位与穿戴者的腿部紧贴。另外,通过收缩前方弹性部件43以及后方弹性部件44,前方 部分201以及后方部分203与穿戴者的腹侧以及背侧的肌肤紧贴。
[0051] 在穿戴者穿戴吸收性物品1的状态(即,躯干弹性部件41、腿部弹性部件42、前方 弹性部件43以及后方弹性部件44伸展的状态)下,分别在前方弹性部件43的第1弹性线 束431、第2弹性线束432以及第3弹性线束433与后方弹性部件44的第1弹性线束441、 第2弹性线束442以及第3弹性线束443上产生的张力,比在躯干弹性部件41上产生的张 力小。因此,能够防止本体2的前方部分201以及后方部分203对穿戴者的紧贴性过大,使 吸收性物品1的穿戴感舒适。
[0052] 如图2所示,在前方弹性部件43的第1弹性线束431中,2根弹性线4311在与左 右方向垂直的上下方向上以间隔DS1排列,在第2弹性线束432中,2根弹性线4321以间隔 DS2排列在上下方向上。另外,在第3弹性线束433中,2根弹性线4331以间隔DS3排列在 上下方向上。如图3所示,在后方弹性部件44中也同样,在第1弹性线束441、第2弹性线 束442以及第3弹性线束443中,2根弹性线的间隔分别为DS1、DS2、DS3。这样,在本实施 方式中弹性线束的多根弹性线的排列间隔中,至少存在粗间隔和细间隔2种间距模式,这2 种间距(间隔)具有3mm以上的差。例如,在第1弹性线束441的弹性线的间隔DS1为细间 距、第2弹性线束442的弹性线的间隔DS2为粗间距的情况下,间隔DS1为5mm以上12mm 以下、间隔DS2为10mm以上25mm以下,进而将其间隔之差设定为3mm以上。
[0053] 在图2所示的前方弹性部件43中,第1弹性线束431下端的弹性线4311和第2弹 性线束432上端的弹性线4321之间的上下方向相关的距离DL1以及第2弹性线束432下端 的弹性线4321和第3弹性线束433上端的弹性线4331之间的上下方向相关的距离DL2,比 上述间隔DS1、DS2、DS3的任意一者大。在图3所示的后方弹性部件44中也同样,第1弹性 线束441下端的弹性线4411与第2弹性线束442上端的弹性线4421之间的上下方向相关 的距离以及第2弹性线束442下端的弹性线4421与第3弹性线束443上端的弹性线4431 之间的上下方向相关的距离分别为DL1、DL2,该距离DL1、DL2比上述间隔DS1、DS2、DS3的 任意一者大。
[0054] 另外,在吸收性物品1中,如图2以及图3所示,前方弹性部件43以及后方弹性部 件44的第1弹性线束431、441上端的弹性线4311、4411和躯干弹性部件41下端的弹性线 之间的上下方向相关的各个距离DL3也比上述间隔DS1、DS2、DS3的任意一者大。
[0055] 在穿戴吸收性物品1时,通常在从躯干开口 11向腿部开口 12伸进腿之后,将双手 的拇指放入躯干开口 11的内侧并抓住本体2的躯干开口 11附近,将吸收性物品1提到腰 部。在穿戴的吸收性物品1中,由于在本体2的前方部分201以及后方部分203设有前方 弹性部件43以及后方弹性部件44,因此与没有设置前方弹性部件43以及后方弹性部件44 的吸收性物品相比,能够提高本体2的前方部分201以及后方部分203对穿戴者的紧贴性。 其结果,可以通过防止吸收性物品1的偏移来可靠地防止排泄物从吸收性物品1漏出。
[0056] 如上所述,在吸收性物品1中,前方弹性部件43中的第1弹性线束431下端和第2 弹性线束432上端之间的距离DL1以及第2弹性线束432下端和第3弹性线束433上端之 间的距离DL2,比第1弹性线束431、第2弹性线束432以及第3弹性线束433的各个多根 弹性线的间隔DS1、DS2、DS3的任意一者大。在穿戴吸收性物品1时,通过使双手的指尖位 于第1弹性线束431和第2弹性线束432之间或者第2弹性线束432和第3弹性线束433 之间而抓住本体2的前方部分201,可以使指尖深深地勾住本体2,并且即使用较小的握力 也能够牢固地握住本体2。其结果,能够很容易地将吸收性物品1提到腰部侧,并且还能够 使吸收性物品1易于穿戴。
[0057] 另外,在吸收性物品1中,后方弹性部件44中的第1弹性线束441下端和第2弹 性线束442上端之间的距离DL1以及第2弹性线束442下端和第3弹性线束443上端之间 的距离DL2,比第1弹性线束441、第2弹性线束442以及第3弹性线束443的各个多根弹 性线的间隔DS1、DS2、DS3的任意一者大。因此,使双手的指尖位于第1弹性线束441和第 2弹性线束442之间或者第2弹性线束442和第3弹性线束443之间,可以牢固地抓住本体 2的后方部分203。这样,在吸收性物品1中,由于在穿戴时能够牢固地抓住本体2的前方 部分201以及后方部分203的任意一者,因此能够更加容易地穿戴吸收性物品1。
[0058] 在这里,在前方弹性部件43以及后方弹性部件44中,通过将第1至第3弹性线束 之间的距离DL1、DL2设为规定以上的间隔,能够在这些弹性线束之间使指尖容易地勾住本 体2,因此能够更牢固地抓住本体2而使吸收性物品1的穿戴变得更加容易。另外,通过对 距离DL1、DL2设定上限,可以防止前方弹性部件43以及后方弹性部件44所包含的多根弹 性线的配置过于稀疏。据此,能够将通过前方弹性部件43以及后方弹性部件44的收缩实 现的本体2对穿戴者的紧贴性维持在适当的范围内。
[0059] 此外,在前方弹性部件43以及后方弹性部件44中,通过将各弹性线束中的多根弹 性线的间隔DS1、DS2、DS3设为5mm以上,可以防止在各弹性线束中多根弹性线的配置过于 密集。据此,在吸收性物品1的生产中,能够防止因在生产过程中的弯曲等影响使相邻的弹 性线之间发生粘连而生产出对穿戴者的肌肤局部造成强烈影响的弹性线束,因此不必为防 止弯曲等而进行特殊的控制,能够较容易地进行该多根弹性线对本体2的组装,并且能够 使吸收性物品1的生产简单化。另外,通过对间隔DS1、DS2、DS3设定上限,可以防止前方弹 性部件43以及后方弹性部件44所包含的多根弹性线的配置过于稀疏。据此,能够将本体 2对穿戴者的紧贴性维持在适当的范围内。
[0060] 在前方弹性部件43以及后方弹性部件44中,3根弹性线束分别以比各弹性线束的 多根弹性线的间隔DS1、DS2、DS3大的距离设置。这样,在吸收性物品1中,由于弹性线束之 间的部位(即,容易使指尖勾住的部位)分别在本体2的前方部分201以及后方部分203中, 在上下方向上设有多处,因此能够使吸收性物品1的穿戴变得更加容易。
[0061] 另外,在前方弹性部件43以及后方弹性部件44中,由于各弹性线束仅具有2根弹 性线,间隔DS1、DS2、DS3和比间隔DS1、DS2、DS3大的距离DL1、DL2交互排列。据此,由于 能够使指尖更容易勾在弹性线束之间的部位,因此能够使吸收性物品1的穿戴变得更加容 易。
[0062] 在前方弹性部件43以及后方弹性部件44中,位于第1弹性线束431、441以及第2 弹性线束432、442的各个下端的弹性线的截面积,比包含该弹性线的弹性线束的其他弹性 线的截面积以及位于与该弹性线的下方相邻的其他弹性线束上端的弹性线的截面积大。这 样,通过使位于弹性线束之间的部位上缘的弹性线的截面积大于在周围配置的其他弹性线 的截面积(即,使纤度变大),能够根据在抓住本体2时传递到指尖的触感很容易找出勾住指 尖的位置,进而,在将吸收性物品1提到腰部侧时很容易使指尖用力,因此能够使吸收性物 品1的穿戴变得更加容易。
[0063] 此外,在吸收性物品1中,也可以使指尖勾在本体2的第3弹性线束433、443的下 方部位并抓住本体2。在这种情况下,较为理想的是,位于第3弹性线束433、443下端的弹 性线的截面积也比第3弹性线束433、443所包含的其他弹性线的截面积大。
[0064] 在吸收性物品1中,在本体2的前方部分201以及后方部分203中,躯干弹性部件 41的下端和第1弹性线束的上端之间的距离设置为比在各弹性线束中的弹性线的间隔大。 据此,在穿戴吸收性物品1时,根据需要也能够使指尖勾在躯干弹性部件41和第1弹性线 束431、441之间的部位,因此使吸收性物品1的穿戴变得更加容易。
[0065] 接着,关于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la进行说明。图6以及图7 是吸收性物品la的正面图以及背面图。如图6以及图7所示,吸收性物品la与第1实施 方式相同,是在上端(即,图6以及图7中的上方端部)具有躯干开口 11、在下端具有一对腿 部开口 12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在吸收性物品la中,与图1至图3所示的吸收性物品1 不同,前方弹性部件43a以及后方弹性部件44a分别仅具有2根弹性线束。其他组成与图 1至图3相同,在以下说明中使用相同的符号。
[0066] 如图6以及图7所示,吸收性物品la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具有本体2、躯干弹性 部件41以及腿部弹性部件42。吸收性物品la另外还具备:前方弹性部件43a,其在躯干 弹性部件41以及腿部弹性部件42之间沿着左右方向(S卩,宽度方向)与本体2的前方部分 201相接合;以及后方弹性部件44a,其在躯干弹性部件41以及腿部弹性部件42之间沿着 左右方向与本体2的后方部分203相接合。
[0067] 如图6所示,前方弹性部件43a具备,包括多根弹性线4311的第1弹性线束431 以及在第1弹性线束431的下方包括多根弹性线4321的第2弹性线束432。在本实施方式 中,第1弹性线束431以及第2弹性线束432分别具有3根弹性线(聚氨酯线)。如图7所 示,后方弹性部件44a也与前方弹性部件43a相同,具备包括3根弹性线4411的第1弹性 线束441以及包括3根弹性线4421的第2弹性线束442。在前方弹性部件43a以及后方弹 性部件44a中,位于第1弹性线束下端的弹性线,比第1弹性线束的其他2根弹性线以及位 于第2弹性线束上端的弹性线粗。
[0068] 在穿戴者穿戴图6以及图7所示的吸收性物品la的状态下,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分别在前方弹性部件43a的第1弹性线束431与第2弹性线束432以及后方弹性部件44a 的第1弹性线束441与第2弹性线束442上产生的张力,比在躯干弹性部件41上产生的张 力小。因此,可以防止本体2的前方部分201以及后方部分203对穿戴者的紧贴性过大,并 且还能够使吸收性物品la的穿戴感舒适。
[0069] 如图6所示,在前方弹性部件43a的第1弹性线束431中,3根弹性线4311在上下 方向上以间隔DS1排列,在第2弹性线束432中,3根弹性线4321以间隔DS2在上下方向 上排列。如图7所示,在后方弹性部件44a中也同样,在第1弹性线束441以及第2弹性线 束442中,3根弹性线的间隔分别为DS1、DS2。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弹性线束的多根弹性 线的排列间隔也设有粗间隔和细间隔2种间距模式,这2种间距(间隔)具有3mm以上的差。 例如,在第1弹性线束441的弹性线的间隔DS1为细间距、第2弹性线束442的弹性线的间 隔DS2为粗间距的情况下,间隔DS1为5mm以上12mm以下、间隔DS2为10mm以上25mm以 下,进而将其间隔之差设定为3mm以上。
[0070] 在图6所示的前方弹性部件43a中,第1弹性线束431下端的弹性线4311和第2 弹性线束432上端的弹性线4321之间的上下方向相关的距离DL1,比上述间隔DS1、DS2的 任意一者大。在图7所示的后方弹性部件44a中也同样,第1弹性线束441下端的弹性线 4411和第2弹性线束442上端的弹性线4421之间的上下方向相关的距离为DL1,该距离 DL1比上述间隔DS1、DS2的任意一者大。例如,可以将间隔DS1设为7mm、将间隔DS2设为 10mm、将距离DL1设为14mm。
[0071] 另外,在吸收性物品la中,如图6以及图7所示,前方弹性部件43a以及后方弹性 部件44a的第1弹性线束431、441上端的弹性线431U4411和躯干弹性部件41下端的弹 性线之间的上下方向相关的各个距离DL3,也比上述间隔DS1、DS2的任意一者大。
[0072] 在吸收性物品la中,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可以通过前方弹性部件43a以及后方 弹性部件44a来提高本体2的前方部分201以及后方部分203对穿戴者的紧贴性。另外, 在前方弹性部件43a以及后方弹性部件44a中,第1弹性线束431、441的下端和第2弹性 线束432、442的上端之间的距离DL1,比第1弹性线束431、441以及第2弹性线束432、442 的各个多根弹性线的间隔DS1、DS2的任意一者大。因此,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在穿戴吸收 性物品la时,能够使指尖深深勾在本体2的第1弹性线束431和第2弹性线束432之间或 者第1弹性线束441和第2弹性线束442之间,并且还能够使吸收性物品la易于穿戴。
[0073] 在吸收性物品la中,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通过限制距离DL1的可取范围,可以在 使吸收性物品la更易于穿戴的同时,能够将本体2对穿戴者的紧贴性维持在适当的范围 内。另外,通过限制间隔DS1、DS2的可取范围,可以在将吸收性物品la的生产简单化的同 时,能够将本体2对穿戴者的紧贴性维持在适当的范围内。
[0074] 在前方弹性部件43a以及后方弹性部件44a中,分别位于第1弹性线束431、441下 端的弹性线的截面积,比包含该弹性线的弹性线束的其他弹性线的截面积以及位于第2弹 性线束432、442上端的弹性线的截面积大。据此,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能够根据在穿戴吸 收性物品la时传递到指尖的触感很容易找出勾住指尖的位置,进而,在将吸收性物品1提 到腰部侧时很容易使指尖用力,因此能够使吸收性物品la的穿戴变得更加容易。
[0075]在吸收性物品la中,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在本体2的前方部分201以及后方部 分203中,通过将躯干弹性部件41的下端和第1弹性线束的上端之间的距离设为比各弹性 线束中的弹性线的间隔大,在穿戴吸收性物品la时,根据需要也能够使指尖勾在躯干弹性 部件41和第1弹性线束431、441之间的部位,因此使吸收性物品la的穿戴变得更加容易。 [0076] 接着,关于本实用新型的第3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lb进行说明。图8以及图9 是吸收性物品lb的正面图以及背面图。如图8以及图9所示,吸收性物品lb与第1实施 方式相同,是在上端(即,图8以及图9中的上方端部)具有躯干开口 11、在下端具有一对腿 部开口 12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其具备:本体2 ;躯干弹性部件41与腿部弹性部件42 ;以 及前方弹性部件43b,其在躯干弹性部件41与腿部弹性部件42之间,沿着左右方向(S卩,宽 度方向)与本体2的前方部分201相接合;以及后方弹性部件44b,其在躯干弹性部件41与 腿部弹性部件42之间,沿着左右方向与本体2的后方部分203相接合。
[0077]然而,与图1至图3所示的吸收性物品1不同,前方弹性部件43b以及后方弹性部 件44b分别具有3根弹性线(聚氨酯线)。在以下说明中,将前方弹性部件43b所包含的3 根弹性线,从上方朝向下方分别称为"第1弹性线4301""第2弹性线4302""第3弹性线 4303",将后方弹性部件44b所包含的3根弹性线,从上方朝向下方分别称为"第1弹性线 4401" "第2弹性线4402" "第3弹性线4403"。其他组成与图1至图3相同,在以下说明 中使用相同的符号。
[0078] 如图8所示,在前方弹性部件43b中,第1弹性线4301和第2弹性线4302的上下 方向相关的距离DL4,比第2弹性线4302和第3弹性线4303的上下方向相关的距离DL5 大。另外,在图9所示的后方弹性部件44b中也与前方弹性部件43b相同,第1弹性线4401 和第2弹性线4402的上下方向相关的距离DL4,比第2弹性线4402和第3弹性线4403的 上下方向相关的距离DL5大。在前方弹性部件43b以及后方弹性部件44b中,第1弹性线 4301、4401的截面积,分别比相邻的第2弹性线4302、4402的截面积大。
[0079] 在吸收性物品lb中,归纳前方弹性部件43b的第2弹性线4302以及第3弹性线 4303,可以得到在第1弹性线4301的下方以比与第1弹性线4301之间的距离DL4小的间 隔(即,距离DL5)在上下方向上排列的弹性线束。另外,归纳后方弹性部件44b的第2弹性 线4402以及第3弹性线4403,可以得到在第1弹性线4401的下方以比与第1弹性线4401 之间的距离DL4小的间隔DL5在上下方向上排列的弹性线束。
[0080] 在吸收性物品lb中,如图8以及图9所示,前方弹性部件43b以及后方弹性部件 44b的第1弹性线4301、4401和躯干弹性部件41下端的弹性线之间的上下方向相关的各个 距离DL6比上述距离DL5大。
[0081] 在穿戴者穿戴吸收性物品lb的状态下,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分别在前方弹性部 件43b以及后方弹性部件44b上产生的张力,比在躯干弹性部件41上产生的张力小。因此, 可以防止本体2的前方部分201以及后方部分203对穿戴者的紧贴性过大,并且还能够使 吸收性物品lb的穿戴感舒适。
[0082] 在吸收性物品lb中,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可以通过前方弹性部件43b以及后方 弹性部件44b提高本体2的前方部分201以及后方部分203对穿戴者的紧贴性。另外,在 前方弹性部件43b以及后方弹性部件44b中,第1弹性线4301、4401和第2弹性线4302、 4402之间的距离DL4设置为比第2弹性线4302、4402和第3弹性线4303、4403之间的距 离DL5大。因此,在穿戴吸收性物品lb时,能够使指尖深深勾在本体2的第1弹性线4301 和第2弹性线4302之间或者第1弹性线4401和第2弹性线4402之间,与第1实施方式相 同,可以使吸收性物品lb易于穿戴。
[0083] 特别是,通过限制距离DL4的可取范围,可以在使吸收性物品lb更加易于穿戴的 同时,还能够将本体2对穿戴者的紧贴性维持在适当的范围内。另外,通过限制距离DL5的 可取范围,可以在使吸收性物品lb的生产简单化的同时,还能够将本体2对穿戴者的紧贴 性维持在适当的范围内。
[0084] 在吸收性物品lb中,通过将躯干弹性部件41的下端和前方弹性部件43b以及后 方弹性部件44b的第1弹性线4301、4401之间的各个距离DL6设为比距离DL5大,在穿戴 吸收性物品lb时,根据需要也能够使指尖勾在躯干弹性部件41和第1弹性线430U4401 之间的部位,因此能够使吸收性物品lb的穿戴变得更加容易。
[0085] 以上,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 方式,还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变更。
[0086] 例如,在第1及第2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中,各弹性线束所包含的弹性线的根数 可以为4根以上。
[0087] 在第1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1中,仅有前方弹性部件43或后方弹性部件44的 一者具有3根弹性线束,在该3根弹性线束中相互相邻的弹性线束之间的距离DL1、DL2可 以设置为比各弹性线束所包含的多根弹性线的间隔DS1、DS2、DS3的任意一者大。另外,在 第2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la中也同样,仅有前方弹性部件43a或后方弹性部件44a的一 者具有2根弹性线束,该2根弹性线束之间的距离DL1可以设置为比各弹性线束所包含的 多根弹性线的间隔DS1、DS2的任意一者大。在第3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lb中,仅在前方 弹性部件43b或后方弹性部件44b的一者中,第1弹性线和第2弹性线之间的距离DL4可 以设置为比第2弹性线和第3弹性线之间的距离DL5大。即使在上述任意一种情况下,均 可以使吸收性物品易于穿戴。
【权利要求】
1. 一种吸收性物品,其为在上端具有躯干开口、在下端具有一对腿部开口的内裤型的 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具备: 本体,其在与穿戴者的腹侧以及背侧的肌肤相接触的前方部分以及后方部分之间的中 间部分折叠,并在使所述中间部分朝向下方时,所述前方部分的左右两侧部位分别与所述 后方部分的左右两侧部位相接合; 躯干弹性部件,其通过沿着躯干开口的边缘与所述本体相接合的同时收缩而形成躯干 开口褶皱; 腿部弹性部件,其通过沿着一对腿部开口的各个边缘与所述本体相接合的同时收缩而 形成腿部开口褶皱; 前方弹性部件,其通过在所述躯干弹性部件以及所述腿部弹性部件之间沿着左右方向 与所述前方部分相接合的同时收缩而形成前方部分褶皱;以及 后方弹性部件,其通过在所述躯干弹性部件以及所述腿部弹性部件之间沿着所述左右 方向与所述后方部分相接合的同时收缩而形成后方部分褶皱, 所述本体,具备: 吸收芯; 前包装片,其覆盖所述吸收芯的穿戴者侧的主要面;以及 外包装片, 所述外包装片通过层叠2张薄片构成,该外包装片的所述前方部分褶皱以及所述后方 部分褶皱的部分,通过利用所述2张薄片挟持形成各个褶皱的弹性部件,从而利用涂布在 该弹性部件上的粘合剂粘合该2张薄片, 所述前方弹性部件以及所述后方弹性部件的至少一者,具备: 第1弹性线束,其使多根弹性线在与所述左右方向垂直的上下方向上以第1间隔排列; 以及 第2弹性线束,其在所述第1弹性线束的下方使多根弹性线在所述上下方向上以第2 间隔排列, 所述第1间隔与所述第2间隔具有3mm以上的间隔差。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间隔为5mm以上12mm以下,所述第2间隔为10mm以上25mm以下。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穿戴者穿戴所述吸收性物品的状态下,分别在所述第1弹性线束以及所述第2弹性 线束上产生的张力比在所述躯干弹性部件上产生的张力小。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位于所述第1弹性线束的所述下端的弹性线的截面积,比所述第1弹性线束的其他弹 性线以及位于所述第2弹性线束的所述上端的弹性线的截面积大。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方弹性部件以及所述后方弹性部件的所述至少一者,还具备第3弹性线束,其 在所述第2弹性线束的下方,以比所述第1弹性线束的所述下端与所述第2弹性线束的所 述上端之间的距离小的第3间隔,将多根弹性线排列在所述上下方向上, 所述吸收芯位于所述第3弹性线束的下方, 在所述第2弹性线束的下端与所述第3弹性线束的上端之间的所述上下方向上的相关 距离,比所述第1间隔、所述第2间隔以及所述第3间隔的任意一者大。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弹性线束、所述第2弹性线束以及所述第3弹性线束,分别仅具备2根弹性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弹性线束的上端与所述躯干弹性部件的下端之间的所述上下方向上的相 关距离,比所述第1间隔以及所述第2间隔的任意一者大。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吸收性物品,特征在于, 所述前方弹性部件以及所述后方弹性部件,分别具备所述第1弹性线束以及所述第2 弹性线束。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方弹性部件以及所述后方弹性部件的至少一者,还具备第3弹性线束,其在所 述第2弹性线束的下方,在所述上下方向上,与所述第2弹性线束保持比所述第1弹性线束 与所述第2弹性线束之间的第1距离小的第2距离而配置, 所述吸收芯位于所述第3弹性线束的下方。
【文档编号】A61F13/496GK203861452SQ201320678710
【公开日】2014年10月8日 申请日期:2013年10月30日 优先权日:2013年10月30日
【发明者】高桥勇树 申请人:株式会社利卫多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