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脑栓塞的中药及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758605阅读:497来源:国知局
治疗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脑栓塞的中药及制备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脑栓塞的中药及制备方法,其中,中药包括以下原料药材:漏芦、大血藤、山慈菇、橘络、生地黄、大黄、芦荟、皂荚、瓜蒌、竹沥、胖大海、海藻、礞石、牛黄、厚朴、茯苓、陈皮、佛手、绿萼梅、莱菔子、鸡矢藤、郁金、夏天无、丹参、鸡血藤、僵蚕、灵芝、远志、牡蛎、虎尾轮根、石菖蒲、香菇、羊肚菌和黄皮果。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具有通腑泄热,化痰理气的功效,本发明利用传统中医理论,通过调节机体气血正常运行,营养肌肤,防止血小板病理性聚集,化痰开窍,扩张血管,降低颅内压;辨证论治,针对性较强,疗效显著;各味中药含有多种药理成分,适应症广泛;毒副作用较低,疗效显著。
【专利说明】治疗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脑栓塞的中药及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药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治疗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脑栓塞的中药及制备方法。
[0002]

【背景技术】
[0003]脑栓塞(cerebralembolism)又称为栓塞性脑梗死(embolic infarct1n)。是指人体血液循环中某些异常的固体、液体或气体等栓子物质,随血流进入脑动脉或供应脑的颈部动脉,使血管腔急性闭塞,引起局部脑血流中断,造成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甚至软化、坏死,故而出现急性脑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
[0004]脑栓塞常见于颈内动脉系统,大脑中动脉尤多见,椎-基底动脉系统少见,脑栓塞病理改变与脑血栓形成基本相同。由于栓子常多发、易破碎,有移动性或可能带菌(炎性或细菌栓子),栓塞性脑梗死多为多灶性,可伴脑炎、脑脓肿、局限性动脉炎和细菌性动脉瘤等。脂肪和空气栓子常导致脑内多发小栓塞,寄生虫性栓子在栓塞处可发现虫体或虫卵。除多发性脑梗死,躯体其他部位如肺、脾、肾、肠系膜、皮肤和巩膜等亦可发现栓塞证据。骤然发生的脑栓塞易伴脑血管痉挛,导致的脑缺血损伤较血栓性脑梗死严重。
[0005]中医学认为,脑栓塞属于祖国医学“中风”、“真头痛”、“眩晕”等范畴。
[0006]中风病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为基本病机,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根据脑髓神机受损程度的不同,有中经络、中脏腑之分,有相应的临床表现。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四季皆可发病,但以冬春两季最为多见。
[0007]《内经》虽没有明确提出中风病名,但所记述的“大厥”、“薄厥”、“仆击”、“偏枯”、“风痱”等病证,与中风病在卒中昏迷期和后遗症期的一些临床表现相似。对本病的病因病机也有一定认识,如《灵枢.刺节真邪》:“虚邪偏客于身半,其人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此外,还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与个人的体质、饮食、精神刺激等有关,如《素问,通评虚实论》明确指出:“仆击、偏枯……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
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及其治法,历代医家论述颇多,从病因学的发展来看,大体分为两个阶段。唐宋以前多以“内虚邪中”立论,治疗上一般多采用疏风祛邪、补益正气的方药。如《金匮要略》正式把本病命名为中风。认为中风病之病因为络脉空虚,风邪人中,其创立的分证方法对中风病的诊断、治疗、判断病情轻重和估计预后很有帮助。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代,许多医家以“内风”立论,可谓中风病因学说上的一大转折。其中刘河间力主“肾水不足,心火暴甚”;李东垣认为“形盛气衰,本气自病”;朱丹溪主张“湿痰化热生风”;元代王履从病因学角度将中风病分为“真中”、“类中”。明代张景岳提出“非风”之说,提出“内伤积损”是导致本病的根本原因;明代李中梓又将中风病明确分为闭、脱二证,仍为现在临床所应用。清代医家叶天士、沈金鳌、尤在泾、王清任等丰富了中风病的治法和方药,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中风病治疗法则。晚清及近代医家张伯龙、张山雷、张锡纯进一步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主要是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至此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及其治疗日臻完善。近年来对中风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护理等方面逐步形成了较为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治疗方法多样化,疗效也有了较大提高。
[0008]病因病机
1.积损正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年老体弱,或久病气血亏损,脑脉失养。气虚则运血无力,血流不畅,而致脑脉瘀滞不通;阴血亏虚则阴不制阳,内风动越,携痰浊、瘀血止扰清窍,突发本病。正如《景岳全书.非风》说:“卒倒多由昏愦,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
2.劳倦内伤烦劳过度,伤耗阴精,阴虚而火旺,或阴不制阳易使阳气鸱张,引动风阳,内风旋动,则气火俱浮,或兼挟痰浊、瘀血上壅清窍脉络。
[0009]3.脾失健运过食肥甘醇酒,致使脾胃受伤,脾失运化,痰浊内生,郁久化热,痰热互结,壅滞经脉,上蒙清窍;或素体肝旺,气机郁结,克伐脾土,痰浊内生;或肝郁化火,烁津成痰,痰郁互结,携风阳之邪,窜扰经脉,发为本病。此即《丹溪心法.中风》所谓“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气血生化无源,气血精微衰少,脑脉失养,再加之情志过极、劳倦过度等诱因,使气血逆乱,脑之神明不用,而发为中风。
[0010]4.情志过极七情所伤,肝失条达,气机郁滞,血行不畅,瘀结脑脉;暴怒伤肝,则肝阳暴张,或心火暴盛,风火相煽,血随气逆,上冲犯脑。凡此种种,均易引起气血逆乱,上扰脑窍而发为中风。尤以暴怒引发本病者最为多见。
[0011]鉴别诊断
痫病痛病与中风中脏腑均有卒然昏仆的见症。而痫病为发作性疾病,昏迷时四肢抽搐,口吐涎沫,双目上视,或作异常叫声,醒后一如常人,且肢体活动多正常,发病以青少年居多。
[0012]辨证论治
1、风痰瘀血,痹阻脉络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0013]2、肝阳暴亢,风火上扰症状: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舌强言謇或不语,或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脉弦有力。
[0014]3、痰热腑实,风痰上扰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干便秘,头晕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或暗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脉弦滑而大。
[0015]4、气虚血瘀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口角流涎,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觥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0016]5、肝阳上亢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足心热,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
[0017]6、痰热内闭清窍(阳闭)症状:起病骤急,神昏或昏愦,半身不遂,鼻鼾痰鸣,肢体强痉拘急,项背身热,躁扰不宁,甚则手足厥冷,频繁抽搐,偶见呕血,舌质红绛,舌苔黄腻或干腻,脉弦滑数。
[0018]7、痰湿蒙塞心神(阴闭)症状:素体阳虚,突发神昏,半身不遂,肢体松懈,瘫软不温,甚则四肢逆冷,面白唇暗,痰涎壅盛,舌质暗淡,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缓。
[0019]8、元气败脱,神明散乱(脱证)症状:突然神昏或昏愦,肢体瘫软,手撤肢冷汗多,重则周身湿冷,二便失禁,舌痿,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缓、沉微。
[0020]西医治疗脑栓塞脱水降低颅内压,常用的是高渗脱水剂、利尿药和肾上腺皮质激素。高渗脱水剂以20%的甘露醇为最常用;扩张血管,如常用的有罂粟碱、烟酸、碳酸氢钠或山莨菪碱(654-2)静滴,二氧化碳气体间断吸入和口服桂利嗪(脑益嗪)、双氢麦角碱(海特琴)或桂利嗪(肉桂哌嗪)等,以促进侧支循环,增加缺血区的局部血容量;抗血小板聚集剂,通常可选用阿司匹林、双嘧达莫(潘生丁)、磺吡酮(苯磺唑酮)等;抗凝及溶栓治疗;颈星状交感神经节封闭;神经保护剂等。
[0021]但是,西医治疗脑栓塞用药适应症严格,用量不好掌握,可出现反跳现象,加重心脏负担,加重病情,副作用较多,如引起电解质紊乱,胃肠道反应等。
[0022]脑栓塞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居1994年我国城市人口死因的首位,为发达国家人口前三位死因之一。根据80年代对上海市I个区整群抽样36万人的调查,每10万人中风病的年发病率为230人,年死亡率164人,患病率634人。在本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方面,中医药具有较为显著的疗效和优势。
[0023]中医药治疗脑栓塞利用传统中医理论,重视整体观念:通过调节机体气血正常运行,营养肌肤,防止血小板病理性聚集,化痰开窍,扩张血管,降低颅内压;辨证论治,针对性较强,疗效显著;各味中药含有多种药理成分,适应症广泛;毒副作用较低,疗效显著;给药方便,病人易于接受;中西医综合脑栓塞可达到理想的临床效果。
[0024]


【发明内容】

[0025]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了一种具有通腑泄热,化痰理气的功效,主治脑栓塞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的中药;本发明利用传统中医理论,重视整体观念:通过调节机体气血正常运行,营养肌肤,防止血小板病理性聚集,化痰开窍,扩张血管,降低颅内压;辨证论治,针对性较强,疗效显著;各味中药含有多种药理成分,适应症广泛;毒副作用较低,疗效显著;给药方便,病人易于接受,可进行临床市场开发。
[0026]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脑栓塞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原料药材:漏芦、大血藤、山慈菇、橘络、生地黄、大黄、芦荟、皂荚、瓜萎、竹浙、胖大海、海藻、礞石、牛黄、厚朴、茯苓、陈皮、佛手、绿萼梅、莱菔子、鸡矢藤、郁金、夏天无、丹参、鸡血藤、僵蚕、灵芝、远志、牡蛎、虎尾轮根、石菖蒲、香菇、羊肚菌和黄皮果O
[0027]所述中药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为:漏芦22-36份、大血藤20_34份、山慈菇
14-28份、橘络17-30份、生地黄15-31份、大黄9_19份、芦荟18-31份、皂荚5_9份、瓜萎6-14份、竹浙7-18份、胖大海16-32份、海藻14-28份、礞石15-27份、牛黄13-28份、厚朴
14-30份、茯苓13-27份、陈皮13-25份、佛手9_18份、绿萼梅16-28份、莱菔子12-25份、鸡矢藤20-35份、郁金21-33份、夏天无18-30份、丹参13-28份、鸡血藤17-34份、僵蚕8_20份、灵芝11-26份、远志5-13份、牡贩16-28份、虎尾轮根19-34份、石菖蒲26-36份、香燕10-21份、羊肚菌13-26份和黄皮果8-19份。
[0028]所述中药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为:漏芦24-33份、大血藤22_32份、山慈菇16-25份、橘络19-27份、生地黄18-26份、大黄11-18份、芦荟19-27份、皂荚5_7份、瓜萎8-13份、竹浙9-16份、胖大海18-30份、海藻16-25份、礞石17-25份、牛黄15-24份、厚朴16-28份、茯苓17-24份、陈皮16-24份、佛手10-16份、绿萼梅16-24份、莱菔子14-23份、鸡矢藤20-33份、郁金21-28份、夏天无18-26份、丹参13-22份、鸡血藤20-30份、僵蚕10-20份、灵芝14-25份、远志7-11份、牡蛎17-26份、虎尾轮根19-31份、石菖蒲26-34份、香菇12-20份、羊肚菌15-23份和黄皮果9-16份。
[0029]所述中药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为:漏芦24份、大血藤28份、山慈菇20份、橘络23份、生地黄18份、大黄14份、芦荟19份、皂荚7份、瓜萎8份、竹浙16份、胖大海18份、海藻16份、礞石22份、牛黄18份、厚朴16份、获茶21份、陈皮24份、佛手16份、绿萼梅16份、莱菔子22份、鸡矢藤20份、郁金26份、夏天无23份、丹参15份、鸡血藤20份、僵蚕14份、灵芝14份、远志11份、牡蛎17份、虎尾轮根28份、石菖蒲34份、香菇20份、羊肚菌15份和黄皮果16份。
[0030]所述中药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为:漏芦33份、大血藤22份、山慈菇16份、橘络27份、生地黄26份、大黄18份、芦荟27份、皂荚6份、瓜萎13份、竹浙9份、胖大海30份、海藻21份、礞石25份、牛黄15份、厚朴28份、获茶24份、陈皮16份、佛手13份、绿萼梅24份、莱菔子23份、鸡矢藤31份、郁金28份、夏天无26份、丹参22份、鸡血藤30份、僵蚕20份、灵芝25份、远志8份、牡贩26份、虎尾轮根31份、石菖蒲32份、香燕14份、羊肚菌23份和黄皮果11份。
[0031]所述中药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为:漏芦27份、大血藤32份、山慈菇25份、橘络19份、生地黄21份、大黄11份、芦荟25份、皂荚5份、瓜萎12份、竹浙12份、胖大海20份、海藻25份、礞石17份、牛黄24份、厚朴24份、茯苓17份、陈皮19份、佛手10份、绿萼梅17份、莱菔子14份、鸡矢藤33份、郁金21份、夏天无18份、丹参13份、鸡血藤25份、僵蚕10份、灵芝22份、远志7份、牡蛎19份、虎尾轮根19份、石菖蒲26份、香菇12份、羊肚菌17份和黄皮果9份。
[0032]所述中药的剂型为蜜炼丸剂时,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先将漏芦、大血藤、山慈菇、橘络、生地黄、大黄和芦荟按所述比例混合,蒸馏结晶得粉末;
步骤2:再取剩余原料药材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对于混合物2-6倍量的83-94%乙醇浸泡1-2小时、加热提取2次,每次1-1.5小时,合并提取液、124-150目滤过,再经截流分子量为4400-98000的超滤柱超滤,超滤液减压浓缩至87 V时相对密度为1.04的浸膏,成为组分I ;
步骤3中,将步骤2中药渣加4-6倍量水浸泡1-2.5小时,1.5-2小时提取I次,浓缩过滤为浸膏状,为组分2。
[0033]步骤4:将上述组分I和组分2两种浸膏浓缩成糊状,加上a步骤得到的粉末,力口蜂蜜搓成丸剂。
[0034]所述中药的剂型为片剂时,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将所述中药各原料药材按比例混合,加入相对于混合物质量4?5倍的醇浓度为85%?90%的乙醇,加热回流2?4小时,提取,过滤获得第一提取液;过滤获得的药渣再加入相对于所述药渣质量2?3倍的醇浓度为90%?95%的乙醇,加热回流I?3小时,提取,过滤获得第二提取液;将第一提取液和第二提取液合并,减压浓缩除去乙醇溶剂,干燥,
获得干膏;
第二步,将第一步获得的干膏放置在超微粉碎机中粉碎2?3小时,粉碎,过筛,获得300目?400目的超微细粉;
第三步,将第二步获得的超微细粉,加入相对于其质量0.1?0.3倍的微晶纤维素、
0.15?0.3倍乳糖、0.2?0.35倍的淀粉,过筛,混合均匀,制粒,干燥,加入相对于超微细粉质量0.025?0.04倍硬脂酸镁,整粒,压片,制成。
[0035]所述中药的剂型为胶囊剂时,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将漏芦、大血藤、山慈菇、橘络、生地黄、大黄、芦荟、皂荚、瓜萎、竹浙、胖大海、海藻和礞石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对于混合物4?6倍的水提取挥发油,将获得的挥发油用β-环糊精包合,挥发油与β-环糊精的质量比例为1: 3?6,搅拌60分钟?90分钟,温度30°C?50°C,得挥发油包合物,备用;另将水提取液浓缩至60°C时相对密度为1.15?
1.17的清膏;
第二步,将牛黄、厚朴、茯苓、陈皮、佛手、绿萼梅、莱菔子、鸡矢藤、郁金、夏天无和丹参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对于混合物5?8倍量醇浓度为75%?90%的乙醇回流提取3?5次,每次2?3小时,分别过滤,各次滤液合并,回收乙醇,浓缩至60°C时相对密度为1.20?1.22的清骨,备用;
第三步,将剩余所述原料药材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对于混合物8?10倍量水,煮沸6?8小时,过滤,浓缩至60°C时相对密度为1.28?1.30的清膏;
第四步,将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的清膏混合,60°C?70°C减压真空干燥,得干膏粉;第五步,将第一步所述挥发油包合物和第四步所述干膏粉充分混合,随后加入相对于100重量份所述挥发油包合物和干膏粉的混合物,5?7重量份羧甲基淀粉钠、5?50重量份淀粉混合均匀,加入150?200重量份醇浓度为80%?90%乙醇制粒,干燥,整粒,随后加入相对于100重量份所述挥发油包合物和干膏粉的混合物,3?5重量份硬脂酸镁,然后装入明胶胶囊中。
[0036]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具有通腑泄热,化痰理气的功效,主治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脑栓塞。本发明利用传统中医理论,重视整体观念:通过调节机体气血正常运行,营养肌肤,防止血小板病理性聚集,化痰开窍,扩张血管,降低颅内压;辨证论治,针对性较强,疗效显著;各味中药含有多种药理成分,适应症广泛;毒副作用较低,疗效显著;给药方便,病人易于接受,可进行临床市场开发。
[0037]

【具体实施方式】
[0038]中医学认为,本病由于患者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素虚或痰浊、瘀血内生,加之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酒饱食、用力过度、气候骤变等诱因,而致瘀血阻滞、痰热内蕴,或阳化风动、血随气逆,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脉外,引起昏仆不遂,发为中风。其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密切相关。其病机有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六端,此六端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病性多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在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而其基本病机为气血逆乱,上犯于脑,脑之神明失用。
[0039]因此,本发明治疗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脑栓塞,以通腑泄热,化痰理气为主要治疗原则,选用方剂:漏芦、大血藤、山慈?、橘络、生地黄、大黄、芦荟、阜荚、瓜萎、竹浙、胖大海、海藻、礞石、牛黄、厚朴、茯苓、陈皮、佛手、绿萼梅、莱菔子、鸡矢藤、郁金、夏天无、丹参、鸡血藤、僵蚕、灵芝、远志、牡蛎、虎尾轮根、石菖蒲、香菇、羊肚菌和黄皮果。
[0040]其中,漏芦、大血藤、山慈菇、生地黄清热解毒;大黄、芦荟泻火通便;皂荚、瓜萎、竹浙、胖大海、海藻、礞石、牛黄清热化痰,润肠通便;厚朴、茯苓、陈皮、佛手、绿萼梅、莱菔子、鸡矢藤健脾、理气、化痰;郁金、夏天无、丹参、鸡血藤、僵蚕、香菇、橘络、虎尾轮根、羊肚菌和黄皮果行气化痰、通络;灵芝、远志、牡蛎、石菖蒲化痰安神。全方配伍严谨,通过调节机体气血正常运行,营养肌肤,防止血小板病理性聚集,化痰开窍,扩张血管,降低颅内压等。
[0041]其中,上述原料药材的药理如下:
漏芦:味苦咸,寒,归胃、大肠经。清热解毒,排脓消肿,消痈,下乳,舒筋通脉。用于乳痈肿痛,痈疽发背,瘰疬疮毒,乳汁不通,湿痹拘挛,骨节疼痛、热毒血痢、痔疮出血。
[0042]大血藤:味苦,性平,归肝、大肠经。通经补血,强筋壮骨,驱虫。治跌打损伤,风湿疼痛,血晕,血淋,筋骨疼痛,疮疖,血丝虫病。治筋骨疼痛,追风,健腰膝,壮阳事。具有败毒消痈,活血通络,祛风杀虫的作用,主治急、慢性阑尾炎,风湿痹痛,赤痢,血淋,月经不调,疳积,虫痛,跌扑损伤等证。。
[0043]山慈菇:甘、微辛,凉。归肝、脾经。清热解毒,化痰散结。用于痈肿疔毒,瘰疬痰核,淋巴结结核,蛇虫咬伤。消肿散结,化痰,清热解毒。治痈疽疖肿,咽喉肿痛,喉痹,瘰疬。主痈肿疮瘘,瘰疬结核等,醋磨敷之。主疔肿,攻毒破皮。解诸毒,蛇虫、狂犬伤。
[0044]橘络:甘;苦;平。归肝;脾经。通络;理气;化痰。主经络气滞;久咳胸痛;痰中带血;伤酒口渴。
[0045]生地黄:甘,寒;归心,肝,肾经。清热、生津、润燥、滑肠、破瘀、生新、止痛、调经、凉血、止血活血。生地性寒,功能为凉血清热、滋阴补肾、生津止渴,常用于治疗骨蒸痨热、咽喉燥痛、痰中带血等症。
[0046]大黄:苦,寒;归脾、胃、大肠、肝经。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痈腹痛,痈肿疔疮,瘀血经闭,跌打损伤,外治水火烫伤;上消化道出血。
[0047]芦荟:味苦;性寒。归肝;大肠经。泻下;清肝;杀虫。主热结便秘;肝火头痛;目赤^(风;虫积腹痛;疥癣;痔瘘;解巴豆毒。
[0048]皂荚:辛;咸;温。归肺;大肠经。祛痰止咳;开窍通闭;杀虫散结。主痰咳喘满;中风口噤;痰涎壅盛;神昏不语;癫痫;喉痹;二便不通;痈肿疥癣。
[0049]瓜萎:性味甘苦,寒;入肺、胃、大肠经。润肺燥,降火。治咳嗽,涤痰结,利咽喉,消痈肿疮毒。功能主治:润肺,化痰,散结,润肠。治痰热咳嗽,胸痹,结胸,肺痿咳血,消渴,黄疸,便秘,痈肿初起。
[0050]竹浙:甘苦,寒;入心、胃经。消风降火,润燥行痰,养血益阴,利窍明日。治中风口噤,痰迷大热,风痉癫狂,烦闷消渴,血虚自汗。清心火,降肝火,化痰止渴,解热除烦,治牙痛,明眼目。清心肺胃之火,有豁痰润燥、定惊之效。主要用于治中风痰迷,肺热痰壅,惊风,癫痫,壮热烦渴,子烦,破伤风。
[0051]胖大海:性味:甘淡,凉。功用主治:清热,润肺,利咽,解毒。治干咳无痰,喉痛,音哑,骨蒸内热,吐衄下血,目赤,牙痛,痔疮漏管。
[0052]海藻:苦、咸,寒。归肝、胃、肾经。软坚散结,消痰,利水。用于瘿瘤,瘰疬、睾丸肿痛,痰饮水肿。
[0053]朦石:咸,平;入肝、肺、胃经。坠痰,消食,下气,平肝。治顽痰癖积,宿食症瘤,療狂惊痫,咳嗽喘急,痰涎上壅。
[0054]牛黄:苦,凉;归心、肝经。清心,豁痰,开窍,凉肝,息风,解毒。用于热病神昏,中风痰迷,惊痫抽搐,癫痫发狂,咽喉肿痛,□舌生疮,痈肿疔疮。
[0055]厚朴:苦、辛,温。归脾、胃、肺、大肠经。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用于湿滞伤中,脘痞吐泻,食积气滞,腹胀便秘,痰饮喘咳。
[0056]茯苓: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0057]陈皮:性味苦、辛,温。归肺、脾经。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用。可用于胸脘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
[0058]佛手:辛、苦、酸,温;归肝、脾、肺经。补肝暖胃,止呕吐,佛手消胃寒痰,治胃气疼痛,止面寒疼,和中行气。治气舒肝,和胃化痰,破积,治噎膈反胃,消症瘕瘰疬。舒肝理气,和胃止痛。用于肝胃气滞,胸胁胀痛,胃脘痞满,食少呕吐。
[0059]绿萼梅:酸涩,平。归肝、胃、肺经。舒肝,和胃,化痰。治梅核气,肝胃气痛,食欲不振,头晕,瘰疬。肝胃气痛。本品芳香行气入肝胃,能疏肝解郁,醒脾,理气和中。
[0060]莱菔子:性平,味辛、甘;归肺、脾、胃经。消食除胀,降气化痰。主治食积气滞,脘腹胀满,嗳气,下痢后重,咳嗽痰多,喘促胸满。用于饮食停滞、脘腹胀痛、大便秘结、积滞泻痢、痰壅喘咳。
[0061]鸡矢藤:性平,味甘、微苦。祛风活血,止痛解毒,消食导滞,除湿消肿。治风湿疼痛,腹泻痢疾,肮腹疼痛,气虚浮肿,头昏食少,肝脾肿大,瘰疬,肠痈,无名肿毒,跌打损伤。
[0062]郁金:辛、苦,寒。归肝、心、肺经。主血积,下气,生肌,止血,破恶血,血淋,尿血,金疮。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用于经闭痛经,胸腹胀痛、刺痛,热病神昏,癫痫发狂,黄疸尿赤。
[0063]夏天无:苦、微辛,温。归肝经。祛风湿,降血压。主治风湿性关节炎、腰肌劳损,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引起偏瘫。功能活血通络,行气止痛。用于中风偏瘫,跌扑损伤,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
[0064]丹参:味苦、性寒,入心、肝经。有活血化瘀、祛瘀生新、凉血宁心的作用,主要用于血瘀气滞之心胸,胸胁刺痛,胸闷气短,腹胀;妇女气血不和之月经不调,经痛经闭;气血瘀滞,心腹疼痛等症状。
[0065]鸡血藤:性味苦、甘,温。归肝、肾经。可活血舒筋;养血调经。主手足麻木;肢体瘫痪;风湿痹痛;妇女有经不调;痛经;闭经。功用:补血,活血,通络。用于月经不调,血虚萎黄,麻木瘫痪,风湿痹痛。
[0066]僵蚕:咸、辛,平;归肝、肺、胃经。主小儿惊痫、夜啼,去三虫,灭黑,令人面色好,男子阴疡病。散风痰结核、瘰疬、头风、风虫齿痛,皮肤风疮,丹毒作痒。
[0067]灵芝:甘,平。归心、肝、脾、肺、肾五经。主治虚劳、咳嗽、气喘、失眠、消化不良,恶性肿瘤等。
[0068]远志:苦、辛,微温;归心、肾、肺经。主咳逆伤中,补不足,除邪气,利九窍,益智慧,耳目聪明,不忘,强志倍力。主膈气惊魇,长肌肉,助筋骨,妇人血噤失音,小儿客忤。安神益智,祛痰,消肿失眠多梦,健忘惊悸,神志恍惚。失眠多梦,心悸怔忡,健忘。癫痫惊狂,痉挛抽搐,痈疽疮毒。
[0069]牡蛎:咸,微寒。归肝、胆、肾经。功用重镇安神,潜阳补阴,软坚散结,收敛固涩。用于惊悸失眠,眩晕耳鸣,瘰疬痰核,徵瘕痞块,自汗盗汗,遗精崩带,胃痛泛酸。煅牡蛎收敛固涩。用于自汗盗汗,遗精崩带,胃痛吞酸。
[0070]虎尾轮根:味甘;性温.归肺;胃;肾;肝;心经.行气止痛;逐饮化痰。主心胃气痛;痰饮咳嗽。
[0071]石菖蒲:性味辛、苦,温。归心、胃经。可化湿开胃,开窍豁痰,醒神益智。用于脘痞不饥、噤口下痢,神昏癫痫,健忘耳聋。理气,活血,散风,去湿。治癫痫,痰厥,热病神昏,健忘,气闭耳聋,心胸烦闷,胃痛,腹痛,风寒湿痹,痈疽肿毒,跌打损伤。
[0072]香菇:甘;性平;无毒。归肝;胃经。扶正补虚;健脾开胃;祛风透疹;化痰理气;解毒;抗癌。主正气裳弱;神倦乏力;纳呆;消化不良;贫血;拘倭病;闻血压;闻脂血症;慢性肝炎;盗汗;小便不禁;水肿;麻疹透发不畅;荨麻疹;毒菇中毒;肿瘤。
[0073]羊肚菌:甘;平。归脾;胃经。和胃消食;理气化痰。主消化不良;痰多咳嗽。
[0074]黄皮果:辛;甘;酸;温。归肺;胃经。行气;消食;化痰。主食积胀满;脘腹疼痛;疝痛;痰饮咳喘。
[0075]提供了一种治疗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脑栓塞的中药,其中,包括以下原料药材:漏芦、大血藤、山慈菇、橘络、生地黄、大黄、芦荟、皂荚、瓜萎、竹浙、胖大海、海藻、礞石、牛黄、厚朴、茯苓、陈皮、佛手、绿萼梅、莱菔子、鸡矢藤、郁金、夏天无、丹参、鸡血藤、僵蚕、灵芝、远志、牡蛎、虎尾轮根、石菖蒲、香菇、羊肚菌和黄皮果。
[0076]其中,中药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为:漏芦22-36份、大血藤20-34份、山慈菇14-28份、橘络17-30份、生地黄15-31份、大黄9_19份、芦荟18-31份、皂荚5_9份、瓜萎6-14份、竹浙7-18份、胖大海16-32份、海藻14-28份、礞石15-27份、牛黄13-28份、厚朴14-30份、茯苓13-27份、陈皮13-25份、佛手9_18份、绿萼梅16-28份、莱菔子12-25份、鸡矢藤20-35份、郁金21-33份、夏天无18-30份、丹参13-28份、鸡血藤17-34份、僵蚕8_20份、灵芝11-26份、远志5-13份、牡贩16-28份、虎尾轮根19-34份、石菖蒲26-36份、香燕10-21份、羊肚菌13-26份和黄皮果8-19份。
[0077]其中,中药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为:漏芦24-33份、大血藤22_32份、山慈菇16-25份、橘络19-27份、生地黄18-26份、大黄11-18份、芦荟19-27份、皂荚5_7份、瓜萎8-13份、竹浙9-16份、胖大海18-30份、海藻16-25份、礞石17-25份、牛黄15-24份、厚朴16-28份、茯苓17-24份、陈皮16-24份、佛手10-16份、绿萼梅16-24份、莱菔子14-23份、鸡矢藤20-33份、郁金21-28份、夏天无18-26份、丹参13-22份、鸡血藤20-30份、僵蚕10-20份、灵芝14-25份、远志7-11份、牡蛎17-26份、虎尾轮根19-31份、石菖蒲26-34份、香菇12-20份、羊肚菌15-23份和黄皮果9-16份。
[0078]其中,中药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为:漏芦24份、大血藤28份、山慈菇20份、橘络23份、生地黄18份、大黄14份、芦荟19份、皂荚7份、瓜萎8份、竹浙16份、胖大海18份、海藻16份、礞石22份、牛黄18份、厚朴16份、获茶21份、陈皮24份、佛手16份、绿萼梅16份、莱菔子22份、鸡矢藤20份、郁金26份、夏天无23份、丹参15份、鸡血藤20份、僵蚕14份、灵芝14份、远志11份、牡蛎17份、虎尾轮根28份、石菖蒲34份、香菇20份、羊肚菌15份和黄皮果16份。
[0079]其中,中药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为:漏芦33份、大血藤22份、山慈菇16份、橘络27份、生地黄26份、大黄18份、芦荟27份、皂荚6份、瓜萎13份、竹浙9份、胖大海30份、海藻21份、礞石25份、牛黄15份、厚朴28份、获茶24份、陈皮16份、佛手13份、绿萼梅24份、莱菔子23份、鸡矢藤31份、郁金28份、夏天无26份、丹参22份、鸡血藤30份、僵蚕20份、灵芝25份、远志8份、牡贩26份、虎尾轮根31份、石菖蒲32份、香燕14份、羊肚菌23份和黄皮果11份。
[0080]其中,中药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为:漏芦27份、大血藤32份、山慈菇25份、橘络19份、生地黄21份、大黄11份、芦荟25份、皂荚5份、瓜萎12份、竹浙12份、胖大海20份、海藻25份、礞石17份、牛黄24份、厚朴24份、茯苓17份、陈皮19份、佛手10份、绿萼梅17份、莱菔子14份、鸡矢藤33份、郁金21份、夏天无18份、丹参13份、鸡血藤25份、僵蚕10份、灵芝22份、远志7份、牡蛎19份、虎尾轮根19份、石菖蒲26份、香菇12份、羊肚菌17份和黄皮果9份。
[0081]其中,中药的剂型为蜜炼丸剂时,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先将漏芦、大血藤、山慈菇、橘络、生地黄、大黄和芦荟按所述比例混合,蒸馏结晶得粉末;
步骤2:再取剩余原料药材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对于混合物2-6倍量的83-94%乙醇浸泡1-2小时、加热提取2次,每次1-1.5小时,合并提取液、124-150目滤过,再经截流分子量为4400-98000的超滤柱超滤,超滤液减压浓缩至87 V时相对密度为1.04的浸膏,成为组分I ;
步骤3中,将步骤2中药渣加4-6倍量水浸泡1-2.5小时,1.5-2小时提取I次,浓缩过滤为浸膏状,为组分2。
[0082]步骤4:将上述组分I和组分2两种浸膏浓缩成糊状,加上a步骤得到的粉末,力口蜂蜜搓成丸剂。
[0083]其中,中药的剂型为片剂时,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将所述中药各原料药材按比例混合,加入相对于混合物质量4?5倍的醇浓度为85%?90%的乙醇,加热回流2?4小时,提取,过滤获得第一提取液;过滤获得的药渣再加入相对于所述药渣质量2?3倍的醇浓度为90%?95%的乙醇,加热回流I?3小时,提取,过滤获得第二提取液;将第一提取液和第二提取液合并,减压浓缩除去乙醇溶剂,干燥,获得干膏;
第二步,将第一步获得的干膏放置在超微粉碎机中粉碎2?3小时,粉碎,过筛,获得300目?400目的超微细粉;
第三步,将第二步获得的超微细粉,加入相对于其质量0.1?0.3倍的微晶纤维素、
0.15?0.3倍乳糖、0.2?0.35倍的淀粉,过筛,混合均匀,制粒,干燥,加入相对于超微细粉质量0.025?0.04倍硬脂酸镁,整粒,压片,制成。
[0084]其中,中药的剂型为胶囊剂时,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将漏芦、大血藤、山慈菇、橘络、生地黄、大黄、芦荟、皂荚、瓜萎、竹浙、胖大海、海藻和礞石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对于混合物4?6倍的水提取挥发油,将获得的挥发油用β-环糊精包合,挥发油与β-环糊精的质量比例为1: 3?6,搅拌60分钟?90分钟,温度30°C?50°C,得挥发油包合物,备用;另将水提取液浓缩至60°C时相对密度为1.15?1.17的清膏;
第二步,将牛黄、厚朴、茯苓、陈皮、佛手、绿萼梅、莱菔子、鸡矢藤、郁金、夏天无和丹参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对于混合物5?8倍量醇浓度为75%?90%的乙醇回流提取3?5次,每次2?3小时,分别过滤,各次滤液合并,回收乙醇,浓缩至60°C时相对密度为1.20?
1.22的清骨,备用;
第三步,将剩余所述原料药材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对于混合物8?10倍量水,煮沸6?8小时,过滤,浓缩至60°C时相对密度为1.28?1.30的清膏;
第四步,将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的清膏混合,60°C?70°C减压真空干燥,得干膏粉;第五步,将第一步所述挥发油包合物和第四步所述干膏粉充分混合,随后加入相对于100重量份所述挥发油包合物和干膏粉的混合物,5?7重量份羧甲基淀粉钠、5?50重量份淀粉混合均匀,加入150?200重量份醇浓度为80%?90%乙醇制粒,干燥,整粒,随后加入相对于100重量份所述挥发油包合物和干膏粉的混合物,3?5重量份硬脂酸镁,然后装入明胶胶囊中。
[0085]以下采用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借此对本发明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效果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
[0086]实施例1本发明的蜜炼丸剂
取漏芦24g、大血藤28g、山慈菇20g、橘络23g、生地黄18g、大黄Hg、芦荟19g、皂荚7g、瓜萎8g、竹浙16g、胖大海18g、海藻16g、礞石22g、牛黄18g、厚朴16g、茯苓21g、陈皮24g、佛手16g、绿萼梅16g、莱菔子22g、鸡矢藤20g、郁金26g、夏天无23g、丹参15g、鸡血藤20g、僵蚕Hg、灵芝14g、远志llg、牡贩17g、虎尾轮根28g、石菖蒲34g、香燕20g、羊肚菌15g和黄皮果16g。
[0087]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先将漏芦、大血藤、山慈菇、橘络、生地黄、大黄和芦荟按所述比例混合,蒸馏结晶得粉末;
步骤2:再取剩余原料药材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对于混合物2倍量的85%乙醇浸泡I小时、加热提取2次,每次I小时,合并提取液、124目滤过,再经截流分子量为98000的超滤柱超滤,超滤液减压浓缩至87°C时相对密度为1.04的浸膏,成为组分I ;
步骤3中,将步骤2中药渣加4倍量水浸泡2小时,2小时提取I次,浓缩过滤为浸膏状,为组分2。
[0088]步骤4:将上述组分I和组分2两种浸膏浓缩成糊状,加上a步骤得到的粉末,力口蜂蜜搓成丸剂。
[0089]实施例2本发明的片剂
取漏芦33g、大血藤22g、山慈菇16g、橘络27g、生地黄26g、大黄18g、芦荟27g、皂荚6g、瓜萎13g、竹浙9g、胖大海30g、海藻21g、礞石25g、牛黄15g、厚朴28g、茯苓24g、陈皮16g、佛手13g、绿萼梅24g、莱菔子23g、鸡矢藤31g、郁金28g、夏天无26g、丹参22g、鸡血藤30g、僵蚕20g、灵芝25g、远志8g、牡贩26g、虎尾轮根31g、石菖蒲32g、香燕14g、羊肚菌23g和黄皮果llg。
[0090]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将所述中药各原料药材按比例混合,加入相对于混合物质量4倍的醇浓度为85%的乙醇,加热回流4小时,提取,过滤获得第一提取液;过滤获得的药渣再加入相对于所述药渣质量2?3倍的醇浓度为90%的乙醇,加热回流I小时,提取,过滤获得第二提取液;将第一提取液和第二提取液合并,减压浓缩除去乙醇溶剂,干燥,获得干膏;
第二步,将第一步获得的干膏放置在超微粉碎机中粉碎2?3小时,粉碎,过筛,获得300目的超微细粉;
第三步,将第二步获得的超微细粉,加入相对于其质量0.1倍的微晶纤维素、0.3倍乳糖、0.2倍的淀粉,过筛,混合均匀,制粒,干燥,加入相对于超微细粉质量0.025倍硬脂酸镁,整粒,压片,制成。
[0091]实施例3本发明的胶囊剂
取漏芦27g、大血藤32g、山慈菇25g、橘络19g、生地黄21g、大黄Hg、芦荟25g、皂荚5g、瓜萎12g、竹浙12g、胖大海20g、海藻25g、礞石17g、牛黄24g、厚朴24g、茯苓17g、陈皮19g、佛手10g、绿萼梅17g、莱菔子Hg、鸡矢藤33g、郁金21g、夏天无18g、丹参13g、鸡血藤25g、僵蚕10g、灵芝22g、远志7g、牡蛎19g、虎尾轮根19g、石菖蒲26g、香菇12g、羊肚菌17g和黄皮果9g。
[0092]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将漏芦、大血藤、山慈菇、橘络、生地黄、大黄、芦荟、皂荚、瓜萎、竹浙、胖大海、海藻和礞石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对于混合物4?6倍的水提取挥发油,将获得的挥发油用β-环糊精包合,挥发油与β-环糊精的质量比例为1: 3,搅拌60分钟,温度50°C,得挥发油包合物,备用;另将水提取液浓缩至60°C时相对密度为1.17的清膏;
第二步,将牛黄、厚朴、茯苓、陈皮、佛手、绿萼梅、莱菔子、鸡矢藤、郁金、夏天无和丹参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对于混合物6倍量醇浓度为90%的乙醇回流提取4次,每2小时,分别过滤,各次滤液合并,回收乙醇,浓缩至60°C时相对密度为1.20的清膏,备用;
第三步,将剩余所述原料药材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对于混合物8倍量水,煮沸6小时,过滤,浓缩至60°C时相对密度为1.28的清膏;
第四步,将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的清膏混合,70°C减压真空干燥,得干膏粉;
第五步,将第一步所述挥发油包合物和第四步所述干膏粉充分混合,随后加入相对于100重量份所述挥发油包合物和干膏粉的混合物,5重量份羧甲基淀粉钠、10重量份淀粉混合均匀,加入200重量份醇浓度为80%乙醇制粒,干燥,整粒,随后加入相对于100重量份所述挥发油包合物和干膏粉的混合物,3重量份硬脂酸镁,然后装入明胶胶囊中。
[0093]本发明的中药内服药物剂型优选为:片剂、薄膜衣片剂、肠溶衣片剂、糖衣片剂、胶囊剂、软胶囊剂、口服液、硬胶囊剂、口含剂、冲剂、蜜丸剂、颗粒剂、散剂、丹剂、溶液剂、糖浆剂;外用药物剂型优选为:乳膏剂、注射剂、擦剂、软膏剂、熏蒸剂、贴剂、栓剂、酊剂、硬膏齐U、凝胶剂和喷雾剂。
[0094]上述药物在使用时煎汤剂服用,每日I剂,水煎分两次服,每30天为一疗程;当本中药为蜜炼丸剂、胶囊剂或口含剂、片剂使用时,一日三次,每30天为一疗程;当本中药为喷雾剂使用时,一日3-5次,每30天为一疗程;当本中药为软膏剂、贴剂、栓剂、硬膏剂、凝胶剂使用时,一日I次,每30天为一疗程。
[0095]毒性实验:
急性毒性试验:应用NIH小鼠60只,SPF级,雌雄各半,体重17?24g,进行急性毒性试验。小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只,即对照组和给药组,实验前禁食12小时;将本发明的实施例I制备的蜜炼丸剂溶解在水中,(浓度为5.74g生药/ml,最高浓度)灌胃,灌胃容积为5ml/kg(即单次给药剂量为28.7生药/kg),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一天给药2次,给药间隔时间6小时,给药后连续观察14天,并记录小鼠的的毒性反应及死亡数。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给药后小鼠未见明显差异,实验连续观察14天,小鼠全身状况、饮食、饮水、体重增长均正常。小鼠口服灌胃本发明的蜜炼丸剂LD50>28.7生药/kg,每日最大给药量为57.4生药/1^/日。本发明的中药临床用药量为4.6g生药/日/人,成人体重以60KG计,平均用药剂量为0.077g生药/kg/日。按体重计:小鼠(平均体重以21g计)口服灌胃本发明的中药的耐受量为临床用量的745倍。因此本发明实施例1的蜜炼丸剂急性毒性低,临床用药安全。
[0096]长期毒性实验:将本发明实施例2的片剂对小鼠按6.43、15.72和36.41g生药/kg连续用药16周(1.0ml/100g体重,每天2次)及停药4周后,结果表明:本发明中药制剂对小鼠的毛发、行为、大小便、体重、脏器重量、血象、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等指标均无明显影响,脏器肉眼没有发现异样变化和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用药16周及停药4周后,小鼠各脏器均无明显改变。说明本发明中药制剂对小鼠长期用药后毒性小,停药后也没有异样反应,应用安全。
[0097]长期毒性实验:将本发明实施例3的胶囊剂对小鼠按6.43、15.72和36.41g生药Ag连续用药16周(1.0ml/100g体重,每天2次)及停药4周后,结果表明:本发明中药制剂对小鼠的毛发、行为、大小便、体重、脏器重量、血象、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等指标均无明显影响,脏器肉眼没有发现异样变化和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用药16周及停药4周后,小鼠各脏器均无明显改变。说明本发明中药制剂对小鼠长期用药后毒性小,停药后也没有异样反应,应用安全。
[0098]临床资料:
取本院于2012年3月至2013年9月门诊以及住院收治的160例脑栓塞患者,男87例,女73例,150例患者均行头颅CT检查,(其中33例行CT和MRI检查)。CT检查结果显示:栓塞部位在颈内动脉系统者95例(其中栓塞部位在左侧大脑中动脉54例),在右侧大脑中动脉43例;在椎基底动脉系统22例,根据随机对照的原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蜜炼丸剂治疗组、片剂治疗组、胶囊剂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
[0099]蜜炼丸剂治疗组:40人,男22人,女18人,年龄43?73岁,平均(63.4± 1.3)岁;平均发病时间(35.5±20.2) h。
[0100]片剂治疗组:40人,男22人,女18人,年龄43?74岁,平均(62.9± 1.7)岁;平均发病时间(36.3±20.9)h。
[0101]胶囊剂治疗组:40,男22人,女18人,年龄45?75岁,平均(63.5± 1.5)岁;平均发病时间(35.8±21.3)h。
[0102]西药对照组:40人,男21人,女19人,年龄44~74岁,平均(63.0± 1.6)岁;平均发病时间(36.1 ±21.8) h。
[0103]四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病程等无统计学差异,(P < 0.05),具有可比性。
[0104]诊断标准:
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栓塞诊断标准:
(I)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大多数无明显头痛或呕吐;发病较缓慢,多逐渐进展,或呈阶段性进行,多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见于动脉炎、血液病等;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
[0105](2)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有缺血性病灶,不伴出血。
[0106](3)发病在72 h内的颈内动脉系统首次发作的急性脑栓塞。
[0107]中医诊断标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足心热,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辨证属于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
[0108]治疗方法:
蜜炼丸剂治疗组:服用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的蜜炼丸剂,每日3次,每次4粒,30天为I个疗程。
[0109]片剂治疗组:服用本发明实施例2制备的片剂,每日3次,每次4片,30天为I个疗程。
[0110]胶囊剂治疗组:服用本发明实施例3制备的胶囊剂,每日3次,每次4粒,30天为I个疗程。
[0111]西药对照组:尼莫地平注射液10 mg用微泵静脉点滴,每日I次,连续10 d,以后改为尼莫地平每次40 mg,日3次口服,30天为I个疗程。
[0112]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卒中患者临床疗效评定标准”评价治疗疗效:
治愈: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患侧肢体肌力接近5级;
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缓解,患侧肢体肌力提高大于2级;
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改善,患侧肢体肌力提高1-2级;
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患肢肌力无明显变化。
[0113]治疗结果:
参见表1和表2,从表1可以看出,采用本发明的中药治疗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脑栓塞,相对于西药在治疗效果上,具有显著的改进;从表2可以看出,采用本发明的中药治疗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脑栓塞,相对于西药,在治疗疗程上显著缩短。
[0114]表1四组分别治疗30天后临床疗效比较例 _

【权利要求】
1.治疗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脑栓塞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原料药材:漏芦、大血藤、山慈菇、橘络、生地黄、大黄、芦荟、皂荚、瓜萎、竹浙、胖大海、海藻、礞石、牛黄、厚朴、茯苓、陈皮、佛手、绿萼梅、莱菔子、鸡矢藤、郁金、夏天无、丹参、鸡血藤、僵蚕、灵芝、远志、牡蛎、虎尾轮根、石菖蒲、香菇、羊肚菌和黄皮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为:漏芦22-36份、大血藤20-34份、山慈菇14-28份、橘络17-30份、生地黄15-31份、大黄9_19份、芦荟18-31份、皂荚5-9份、瓜萎6-14份、竹浙7_18份、胖大海16-32份、海藻14-28份、礞石15-27份、牛黄13-28份、厚朴14-30份、茯苓13-27份、陈皮13-25份、佛手9_18份、绿萼梅16-28份、莱菔子12-25份、鸡矢藤20-35份、郁金21-33份、夏天无18-30份、丹参13-28份、鸡血藤17-34份、僵蚕8_20份、灵芝11-26份、远志5_13份、牡蛎16-28份、虎尾轮根19-34份、石菖蒲26-36份、香菇10-21份、羊肚菌13-26份和黄皮果8_19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中药,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为:漏芦24-33份、大血藤22-32份、山慈菇16-25份、橘络19-27份、生地黄18-26份、大黄11-18份、芦荟19-27份、皂荚5-7份、瓜萎8_13份、竹浙9_16份、胖大海18-30份、海藻16-25份、礞石17-25份、牛黄15-24份、厚朴16-28份、茯苓17-24份、陈皮16-24份、佛手10-16份、绿萼梅16-24份、莱菔子14-23份、鸡矢藤20-33份、郁金21-28份、夏天无18-26份、丹参13-22份、鸡血藤20-30份、僵蚕10-20份、灵芝14-25份、远志7_11份、牡蛎17-26份、虎尾轮根19-31份、石菖蒲26-34份、香菇12-20份、羊肚菌15-23份和黄皮果9_16份。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中药,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为:漏芦24份、大血藤28份、山慈菇20份、橘络23份、生地黄18份、大黄14份、芦荟19份、皂荚7份、瓜萎8份、竹浙16份、胖大海18份、海藻16份、礞石22份、牛黄18份、厚朴16份、茯苓21份、陈皮24份、佛手16份、绿萼梅16份、莱菔子22份、鸡矢藤20份、郁金26份、夏天无23份、丹参15份、鸡血藤20份、僵蚕14份、灵芝14份、远志11份、牡蛎17份、虎尾轮根28份、石菖蒲34份、香燕20份、羊肚菌15份和黄皮果16份。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中药,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为:漏芦33份、大血藤22份、山慈菇16份、橘络27份、生地黄26份、大黄18份、芦荟27份、皂荚6份、瓜萎13份、竹浙9份、胖大海30份、海藻21份、礞石25份、牛黄15份、厚朴28份、茯苓24份、陈皮16份、佛手13份、绿萼梅24份、莱菔子23份、鸡矢藤31份、郁金28份、夏天无26份、丹参22份、鸡血藤30份、僵蚕20份、灵芝25份、远志8份、牡蛎26份、虎尾轮根31份、石菖蒲32份、香菇14份、羊肚菌23份和黄皮果11份。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中药,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为:漏芦27份、大血藤32份、山慈菇25份、橘络19份、生地黄21份、大黄11份、芦荟25份、皂荚5份、瓜萎12份、竹浙12份、胖大海20份、海藻25份、礞石17份、牛黄24份、厚朴24份、茯苓17份、陈皮19份、佛手10份、绿萼梅17份、莱菔子14份、鸡矢藤33份、郁金21份、夏天无18份、丹参13份、鸡血藤25份、僵蚕10份、灵芝22份、远志7份、牡蛎19份、虎尾轮根19份、石菖蒲26份、香菇12份、羊肚菌17份和黄皮果9份。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中药,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的剂型为蜜炼丸剂时,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先将漏芦、大血藤、山慈菇、橘络、生地黄、大黄和芦荟按所述比例混合,蒸馏结晶得粉末; 步骤2:再取剩余原料药材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对于混合物2-6倍量的83-94%乙醇浸泡1-2小时、加热提取2次,每次1-1.5小时,合并提取液、124-150目滤过,再经截流分子量为4400-98000的超滤柱超滤,超滤液减压浓缩至87°C时相对密度为1.04的浸膏,成为组分I ; 步骤3:将步骤2中药渣加4-6倍量水浸泡1-2.5小时,提取I次,提取时间为1.5-2小时,浓缩过滤为浸膏状,为组分2 ; 步骤4:将上述组分I和组分2两种浸膏浓缩成糊状,加上a步骤得到的粉末,加蜂蜜搓成丸剂。
8.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中药,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的剂型为片剂时,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将所述中药各原料药材按比例混合,加入相对于混合物质量4?5倍的醇浓度为85%?90%的乙醇,加热回流2?4小时,提取,过滤获得第一提取液;过滤获得的药渣再加入相对于所述药渣质量2?3倍的醇浓度为90%?95%的乙醇,加热回流I?3小时,提取,过滤获得第二提取液;将第一提取液和第二提取液合并,减压浓缩除去乙醇溶剂,干燥,获得干膏; 第二步,将第一步获得的干膏放置在超微粉碎机中粉碎2?3小时,粉碎,过筛,获得300目?400目的超微细粉; 第三步,将第二步获得的超微细粉,加入相对于其质量0.1?0.3倍的微晶纤维素、0.15?0.3倍乳糖、0.2?0.35倍的淀粉,过筛,混合均匀,制粒,干燥,加入相对于超微细粉质量0.025?0.04倍硬脂酸镁,整粒,压片,制成。
9.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中药,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的剂型为胶囊剂时,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将漏芦、大血藤、山慈菇、橘络、生地黄、大黄、芦荟、皂荚、瓜萎、竹浙、胖大海、海藻和礞石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对于混合物4?6倍的水提取挥发油,将获得的挥发油用β-环糊精包合,挥发油与β-环糊精的质量比例为1: 3?6,搅拌60分钟?90分钟,温度30°C?50°C,得挥发油包合物,备用;另将水提取液浓缩至60°C时相对密度为1.15?1.17的清膏; 第二步,将牛黄、厚朴、茯苓、陈皮、佛手、绿萼梅、莱菔子、鸡矢藤、郁金、夏天无和丹参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对于混合物5?8倍量醇浓度为75%?90%的乙醇回流提取3?5次,每次2?3小时,分别过滤,各次滤液合并,回收乙醇,浓缩至60°C时相对密度为1.20?1.22的清骨,备用; 第三步,将剩余所述原料药材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对于混合物8?10倍量水,煮沸6?8小时,过滤,浓缩至60°C时相对密度为1.28?1.30的清膏;第四步,将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的清膏混合,60°C?70°C减压真空干燥,得干膏粉;第五步,将第一步所述挥发油包合物和第四步所述干膏粉充分混合,随后加入相对于100重量份所述挥发油包合物和干膏粉的混合物,5?7重量份羧甲基淀粉钠、5?50重量份淀粉混合均匀,加入150?200重量份醇浓度为80%?90%乙醇制粒,干燥,整粒,随后加入相对于100重量份所述挥发油包合物和干膏粉的混合物,3?5重量份硬脂酸镁,然后装入明胶胶囊中。
【文档编号】A61K9/20GK104162113SQ201410440940
【公开日】2014年11月26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2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2日
【发明者】乔世琴 申请人:乔世琴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