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中风的中药制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91666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中风的中药制剂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中风的中药制剂。
背景技术
中风,为本虚标实之证,在本为阴阳偏胜,气机逆乱;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浊壅塞, 瘀血内阻。常见的病因有忧思恼怒,饮酒无度,或恣食肥甘,纵欲劳累,或起居不慎等。中风 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分。中经络,常见证型有①风邪入中,经络痹阻型。兼恶寒发热,苔薄 脉浮。治宜祛风通络。②肝肾阴虚,风阳上扰型。兼腰酸耳鸣,舌红脉细。治宜滋阴熄风。 ③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兼痰多便秘,苔腻脉滑。治宜通腑化痰。中脏腑,除见中经络的症 状外,还有朦胧思睡或昏愦无知等神志症状。又可分为闭脱二证①闭证证见牙关紧闭, 两手握固,肢体强痉等,多属实证。属阳闭者兼见面红身热,苔腻脉滑。治宜辛凉开窍,滋阴 熄风。阴闭者兼面白唇暗,肢冷脉缓。治宜辛温开窍,豁痰熄风。②脱证。证见目合口张,鼻 鼾息微,手撒尿遗。多属虚证,治宜回阳固脱。部分中风病人留有后遗症,如偏瘫、失语等, 这与病情轻重,治疗和护理是否及时得当有关。 目前,中风的发病年龄趋向年轻化,是威胁人类生命和生活质量的重大疾患。急需 一种疗效好的药物来治疗中风。 中医指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 科。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 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在研究方 法上,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 据,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分形论和信息论内容。中医博大精深,包含甚广,绝大多数 疾病都能够从中医中找到治疗途径,特别是一些疑难杂症,与西医相比,中医更有着无与伦 比的优势和经验。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本发明提供了 一种治疗中风的中药制剂。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治疗中风的中药制剂,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的钩藤10 20份,菊花 8 12份,桑寄生10 20份,牛膝10 20份,当归10 20份,赤芍10 15份,川芎10 15份,首乌藤25 35份,地龙10 20份,黄吝8 12份,麥仁25 35份,菖蒲10 20
3份,黄芪25 35份。 优选的,是由以下原料药制成的钩藤15g,菊花10g,桑寄生15g,牛膝15g,当归 15g,赤芍12g,川芎12g,首乌藤30g,地龙15g,黄芩10g,枣仁30g,菖蒲15g黄芪30g。
治疗时,称取配方中的原料药,加适量水,文火煎煮约40分钟后,滤去药渣,制成 汤剂即可。服用时为口服,每日一剂(一剂的量参考优选配方的药物量),30天一疗程。
本发明的中药制剂所采用的原料药的药理药效如下
钩藤清热平肝;熄风止痉。《本草汇言》:钩藤,祛风化痰,定惊癎,安客忤,攻痘XI之药 也。钱仲阳先生曰钧藤,温、平、无毒,婴科珍之。其性捷利,祛风痰,开气闭,安惊癎于仓忙 顷刻之际,同麻、桂发内伏之寒,同芩、连解酷烈之暑,同前、葛祛在表之邪,同查、朴消久滞 之食,同鼠粘、桔梗、羌、防、紫草茸发痘XI之隐约不现也,祛风邪而不燥,至中至和之品。但 久煎便无力,俟他药煎熟十余沸,投入即起,颇得力也。去梗纯用嫩钩,功力十倍。《本草新 编》钩藤,去风甚速,有风症者必宜用之。但风火之生,多因于肾水不足,以致木燥火炎,于 补阴药中,少用钩藤,则风火易散,倘全不补阴,纯用钩藤以祛风散火,则风不能息,而火且 愈炽矣。 菊花疏风清热;平肝明目;解毒消肿。《本草正义》:凡花皆主宣扬疏泄,独菊花则 摄纳下降,能平肝火,熄内风,抑木气之横逆。《本经》主风头眩者,以阴虚阳浮,气火升腾,肝 凤上扰之眩晕言之,非外来风邪,能令人眩也。肿痛,连上风头眩三字读。肝火直上顶巅,而 为眩,为肿,为痛,阳焰直升,其势最暴。凡是头凤作痛,无非内火内风震撼不息,而菊花能治 之,非肃降静镇迥异寻常者,殆难有此力量。 桑寄生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安胎。主治腰膝酸痛;筋骨痿弱;肢体偏枯;风 湿痹痛;头错目眩;胎动不安,崩漏下血。.《本经逢原》寄生得桑之余气而生,性专祛风逐 湿,通调血脉,故《本经》取治妇人腰痛,小儿背强等病,血脉通调而肌肤眉须皆受其荫,即有 痈肿,亦得消散矣。 牛膝补肝肾;强筋骨;活血通经;引敌国(火)下行;利尿通淋。《本草经疏》:牛膝, 走而能补,性善下行,故入肝肾。主寒湿痿痹,四肢拘挛、膝痛不可屈伸者,肝脾肾虚,则寒湿 之邪客之而成痹,及病四肢拘挛,膝痛不可屈伸。此药性走而下行,其能逐寒湿而除痹也必 矣。盖补肝则筋舒,下行则理膝,行血则痛止。逐血气,犹云能通气滞血凝也。详药性,气当 作痹。伤热火烂,血焦枯之病也,血行而活,痛自止矣。入肝行血,故堕胎。伤中少气,男子 阴消,老人失溺者,皆肾不足之候也。脑为髓之海,脑不满则空而痛。腰乃肾之腑,脊通髓于 脑,肾虚髓少,则腰脊痛;血虚而热,则发白。虚赢劳顿,则伤绝。肝藏血,肾藏精,峻补肝肾, 则血足而精满,诸证自瘳矣。血行则月水自通,血结自散。 当归《汤液本草》当归,入手少阴,以其心主血也;入足太阴,以其脾裹血也;入 足厥阴,以其肝藏血也。头能破血,身能养血,尾能行血,用者不分,不如不使。若全用,在参、 芪皆能补血;在牵牛、大黄,皆能破血,佐使定分,用者当知。从桂、附、茱萸则热;从大黄、芒 硝则寒。惟酒蒸当归,又治头痛,以其诸头痛皆属木,故以血药主之。 赤芍清热凉血;活血祛瘀。论赤芍为肝家血分要药①缪希雍"木芍药色赤,赤者 主破散,主通利,专入肝家血分,故主邪气腹痛。其主除血痹、破坚积者,血瘀则发寒热,行血 则寒热自止,血痹疝瘕皆血凝滞而成,肢凝滞之血,则痹和而疝瘕自消。凉肝故通顺血脉,肝 主血,入肝行血,故散恶血,逐贼血。营气不和则逆于肉里,结为痈肿,行血凉血,则痈肿自消。妇人经行属足厥阴肝经,入肝行血,故主经闭。肝开窍于目,目赤者肝热也,酸寒能凉肝, 故治目赤。肠风下血者,湿热肠血也,血凉则肠风自止矣"。 川芎活血祛瘀;行气开郁;祛风止痛。《医学启源》补血,治血虚头痛。王好古 搜肝气,补肝血,润肝燥,补风虚。《主治秘要》云,芎藭其用有四,少阳引经一也,诸头痛二 也,助清阳三也,湿气在头四也。张元素芎藭上行头目,下行血海,故清神四物汤所皆用也。 李杲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加各引经药。太阳羌活,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尤,厥阴 吴茱萸,少阴细辛。《纲目》燥湿,止泻痢,行气开郁。芎藭,血中气药也,肝苦急以辛补之, 故血虚者宜之;辛以散之,故气郁者宜之。《左传》言麦麴、鞠穷御湿,治河鱼腹疾。予治湿 泻,每加二味,其应如B向。血痢已通而痛不止者,乃阴亏气郁,药中加芎为佐,气行血调,其病 立止。《药对》:芎藭,得细辛疗金疮止痛,得牡蛎疗头风吐逆。《本草图经》:古方单用芎藭含 嘴,以主口齿疾,近世或蜜和作指大丸,欲寝服之,治风疾殊佳。《本草衍义》:芎藭,今人所用 最多,头面风不可阙也,然须以他药佐之。《丹溪心法》苍术、抚芎,总解诸郁,随证加入诸 药,凡郁皆在中焦,以苍术、抚芎开提其气以升之。朱震亨川芎味辛,但能升上而不能下守, 血贵宁静而不贵躁动,四物汤用之以畅血中之元气,使血自生,非谓其能养血也。即痈疽诸 疮肿痛药中多用之者,以其入心而散火邪耳。 首乌藤为寥科植物何首乌Polygo皿mmultiflorumThunb.的干燥藤茎。秋、冬二
季采割,除去残叶,捆成把,干燥。性状本品呈长圆柱形,稍扭曲,具分枝,长短不一,直
径4 7mm。表面紫红色至紫褐色,粗糙,具扭曲的纵皱纹,节部略膨大,有侧枝痕,外皮菲 薄,可剥离。质脆,易折断,断面皮部紫红色,木部黄白色或淡棕色,导管孔明显,髓部疏松,
类白色。无臭,味微苦涩。炮制除去杂质,洗净,切段,晒干。性味与归经甘,平。归心、肝 经。功能与主治养血安神,祛风通络。用于失眠多梦,血虚身痛,风湿痹痛;夕卜 治皮肤瘙痒。
地龙清势止痉;平肝熄风;通经活络;主治平喘利尿。热病发热狂燥;惊痫抽搐; 肝阳头痛;中风偏瘫;风湿痹痛;肺热喘咳;小便不通。
黄芩能清热泻火;燥湿解毒。
枣仁主治虚弱怔仲,卧不安。
菖蒲化痰开窍;安神;宣湿醒脾;解毒。《中药材手册》:开心通窍,祛风湿,除痰消 积。治心气不足,健忘,惊痫,耳聋,咳逆,烦闷,心腹痛,霍乱,风湿痹。
黄芪有补气固表、通脉络、利尿、托毒排脓、生肌的功能。 本发明的配方中,桑寄生、牛膝、当归、黄芪等用以补肾培元,以扶根本;赤芍、川 芎、首乌藤、地龙等活血通络,以除瘀阻;钩藤、菊花、黄芩以清热平肝;菖蒲、枣仁安神开 窍。诸药配伍滋肾活络,佐以平肝养心;正邪兼顾、补通并用,治疗中风取效显著。本发明的 药物对治疗中风特别是治疗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中风效果尤佳。
本发明配方中各组成药药源丰富,价格低廉,疗效显著。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和临床资料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5实施例1 :制备一种治疗中风的中药制剂
配方为钩藤10g,菊花12g,桑寄生10g,牛膝20g,当归10g,赤芍15g,川芎10g,首乌 藤35g,地龙10g,黄芩12g,枣仁25g,菖蒲20g,黄芪25g。 治疗时,称取各原料药,加1500g水,文火煎煮约40分钟后,滤去药渣,制成汤剂即 可。服用时为口服,每日一剂,30天一疗程。
实施例2 :制备一种治疗中风的中药制剂
配方为钩藤20g,菊花8g,桑寄生20g,牛膝10g,当归20g,赤芍10g,川芎15g,首乌藤 25g,地龙20g,黄芩8g,枣仁35g,菖蒲10g,黄芪35g。 治疗时,称取各原料药,加1500g水,文火煎煮约40分钟后,滤去药渣,制成汤剂即 可。服用时为口服,每日一剂,30天一疗程。
实施例3 :制备一种治疗中风的中药制剂
配方为是由以下原料药制成的钩藤15g,菊花10g,桑寄生15g,牛膝15g,当归15g, 赤芍12g,川芎12g,首乌藤30g,地龙15g,黄芩10g,枣仁30g,菖蒲15g黄芪30g。
治疗时,称取各原料药,加1500g水,文火煎煮约40分钟后,滤去药渣,制成汤剂即 可。服用时为口服,每日一剂,30天一疗程。
实施例4 :制备一种治疗中风的中药制剂
配方为钩藤12g,菊花9g,桑寄生18g,牛膝13g,当归17g,赤芍14g,川芎llg,首乌藤 28g,地龙12g,黄芩llg,枣仁32g,菖蒲18g,黄芪29g。 治疗时,称取各原料药,加1500g水,文火煎煮约40分钟后,滤去药渣,制成汤剂即 可。服用时为口服,每日一剂,30天一疗程。 临床资料临床观察中风患者62例,均住院治疗的患者,其中,男30例,女32例, 平均年龄38. 2岁,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其中,治疗组男16例,女15 例,平均年龄38. 6岁;对照组男14例,女17例,平均年龄37. 8岁;经过统计学处理,二组患 者从性别、年龄、病程、病情方面差别因素不大,具有可比性。 诊断依据中风的临床症状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四种(l)头痛、头晕,可伴有视 物旋转、恶心、呕吐。(2)各种运动障碍如四肢一侧无力,或活动不灵、持物不稳,有时伴肌 肉痉挛在走路时虽末遇路障,意识也清楚,可却突然跌倒在地,或者自己想走在路中央,但 却不自主歪向路边出现行走不稳症;突然出现吐字不清,说话错乱;吞咽困难、呛咳;口嘴 歪斜、流涎。(3)感觉障碍口唇、面舌,肢体麻木,耳鸡、听力下降,一过性视力模糊或失明。 (4)性格、行为、智能方面突然一反常态,如变得孤僻寡言,抑郁焦虑或急躁多语,丧失正常 的理解判断力无故发笑或哭泪,且难以自制。如出现以上症状可初步诊断为患有中风,然后 通过CT等临床检查进行确诊。
治疗方案
对照组服用阿司匹林、脆复康和硝苯地平缓释片,其中,阿司匹林一天一次,每次0. 1 mg ;脑复康一天三次,每次0. 8 mg ;硝苯地平缓释片一天两次,每次10 mg。并同时给予甘露 醇、脉络宁、甲钴胺输液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本发明的中药制剂(实施例3所制备的),口服,每天一剂。
疗效评价标准根据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痊愈临床症状消失,运动功能恢复正常。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运动功能基本正常。无效临床症状无 改变。
治疗效果
对照组治疗30天,22例患者病情好转,占总数71。治疗60天,20痊愈出院,占64. 5% ; 6例患者病情好转,占19. 4% ;5例无效,占16. 1%。 治疗组治疗30天,25例患者病情好转,占总数的80. 5%。治疗60天,24治愈出 院,占77. 4% ;5例患者病情好转,占16. 1% ;2例无效,占6. 5%。 结论本发明的中药制剂与现有技术中的药物相比,其效果明显好于现有技术中
的药物。
病例
病例1 :王某,女性,66岁,2008年6月,因生气恼怒而突发昏迷,CT检查左侧脑出血 约40ml,经医院抢救治疗后,神志清,语言不利,口眼歪斜,右侧肢体活动功能障碍。在医院 输液和内服中药,疗效不佳。体格检查语言不利,口眼歪斜,右侧肢体麻木,肌力3级,肌 张力增高,关节主动活动范围和被动活动范围均减少。服本发明中药10齐U,右侧肢体有痛 觉,肌张力略有减低,关节主动活动范围增加,烦躁消失,舌质红,苔薄黄,舌底静脉迂曲,脉 弦细数。继续服用本发明中药IO齐U,右侧肢体麻木感消失,肌力4级,肌张力减低,关节被 动活动范围增加,心悸气短和腰膝酸软等症状均有改善,舌质红,苔薄,脉细数。再服10齐U, 语言正常,语速稍慢,口眼仍略有歪斜,右侧肢体肌力5级,肌张力略有增高,关节主动和被 动活动范围均增加,心悸气短和腰膝酸软等症状基本消失,舌质红,苔薄,脉细。仍以前方连 服20剂后,语速正常,肌张力恢复正常,走路时右侧肢体略显无力。服用本中药90天后痊 愈。 病例2 :李某某,男,50岁,山东济南人,2007年元月患脑中风,虽经积极治疗仍留 下后遗症,右手右腿麻木,无力、语言含混不清,纳呆,失眠。服本发明中药制剂30天后患者 自觉说话清晰,饮食及睡眠大有改善,手足麻木改善,检查肌力明显增强,病人增加了治疗 信心,配合针灸和功能锻炼,两个疗程后,病人扔掉拐杖自己行走、生活自理。
病例3 :王某某,女,58岁,济南市某中学职工,2009年3月早上起床时,忽然嘴眼 歪斜,而且穿不成衣服,家人着急询问,患者言语含糊不清,身体歪斜。紧急送往医院,经CT 检查发现是脑内大面积出血,经抢救治疗,生命无障碍,住院45天回家。右侧肢体偏瘫,失 去说话能力,吃了很多药,未见明显效果。服用完本发明中药一个疗程,患者已经可以在家 人搀扶下下地行走,可自己吃饭,简单的言语交流,连续服用本中药制剂三个疗程,患者完 全康复。
权利要求
一种治疗中风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的钩藤10~20份,菊花8~12份,桑寄生10~20份,牛膝10~20份,当归10~20份,赤芍10~15份,川芎10~15份,首乌藤25~35份,地龙10~20份,黄芩8~12份,枣仁25~35份,菖蒲10~20份,黄芪25~35份。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一种治疗中风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是由以下原料药制成的钩藤15g,菊花10g,桑寄生15g,牛膝15g,当归15g,赤芍12g,川芎12g,首乌藤30g,地龙15g,黄芩10g,枣仁30g,菖蒲15g黄芪30g。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中风的中药制剂,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的钩藤10~20份,菊花8~12份,桑寄生10~20份,牛膝10~20份,当归10~20份,赤芍10~15份,川芎10~15份,首乌藤25~35份,地龙10~20份,黄芩8~12份,枣仁25~35份,菖蒲10~20份,黄芪25~35份。配方中,桑寄生、牛膝、当归、黄芪等用以补肾培元,以扶根本;赤芍、川芎、首乌藤、地龙等活血通络,以除瘀阻;钩藤、菊花、黄芩以清热平肝;菖蒲、枣仁安神开窍。诸药配伍滋肾活络,佐以平肝养心;正邪兼顾、补通并用,治疗中风取效显著。本发明的药物对治疗中风特别是治疗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中风效果尤佳。
文档编号A61K36/888GK101791362SQ20101011982
公开日2010年8月4日 申请日期2010年3月9日 优先权日2010年3月9日
发明者戴宏伟, 梁文慧, 贺燕 申请人:贺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