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护理车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护理车,其由位于四角上的四根立柱支撑,在护理车内设置上隔板和下隔板,在每根立柱上设置上下两个角钢,所述的角钢分别将上隔板和下隔板固定在立柱上的不同位置,在每个角钢上设置调紧螺钉,与角钢连接固定;在下隔板的边框上分别设置第一重力传感器和第一高度传感器;在上隔板的边框上分别设置第二重力传感器和第二高度传感器;所述的第一重力传感器、第一高度传感器、第二重力传感器和第二高度传感器均与一PLC控制器连接,所述的PLC控制器设置在护理车的顶板的控制盒中。本实用新型能够根据实时的需求对放置医疗用品的空间大小进行调整;能够对护理车自身的信息进行检测,方便对护理车的使用。
【专利说明】一种护理车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间可调并且能够对自身状态进行监控的护理车。
【背景技术】
[0002]现有技术中的护理车一般为立体式的分层结构,护理车的各层上放置医用器具和药品,在对病人进行护理时,将装载在护理车上的药品用于病人,医用器具根据护理车的容量以及所需器具类型进行选择,而在对不同的病人或者医务室进行护理时,护理车并不能够根据护理对象的不同,而放置不同数量的医疗器械。
[0003]虽然存在分割式的摆放空间,各独立的空间能够分类摆放工具及药物,但各分隔空间之间的大小固定,仅能够根据分隔空间的大小放置不同类别的医疗器械,不能根据实时的需求对空间大小进行调整;并且,在使用护理车时,医务人员不能获取护理车的当前状态以及位置信息。
[0004]鉴于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创作者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终于获得了本创作。
【发明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护理车,用以克服上述技术缺陷。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护理车,其由位于四角上的四根立柱支撑,在护理车内设置上隔板和下隔板,在每根立柱上设置上下两个角钢,所述的角钢分别将上隔板和下隔板固定在立柱上的不同位置,在每个角钢上设置调紧螺钉,与角钢连接固定;
[0007]还包括一限位单元,所述的限位单元设置在上隔板和下隔板之间,其包括横向弹簧、竖向调整杆组和连接杆,三者在上下隔板之间的第一铰接点处连接;
[0008]在下隔板的边框上分别设置第一重力传感器和第一高度传感器;在上隔板的边框上分别设置第二重力传感器和第二高度传感器;所述的第一重力传感器、第一高度传感器、第二重力传感器和第二高度传感器均与一 PLC控制器连接,所述的PLC控制器设置在护理车的顶板的控制盒中。
[0009]进一步地,所述的竖向调整杆组包括顶杆、套筒、压缩弹簧、压板以及底杆,其中,
[0010]所述的顶杆的一端与所述的上隔板的边框在第四铰接点处铰接,顶杆另一端与所述的压板连接固定;
[0011]所述的压板置于套筒中,所述的压缩弹簧一端与套筒底端连接,另一端与压板接触;
[0012]所述的套筒的底端外壳与底杆的一端连接,底杆的另一端与第一铰接点铰接。
[0013]进一步地,所述的横向弹簧的一端与所述的立柱在第二铰接点处铰接,另一端铰接在第一铰接点。
[0014]进一步地,所述的连接杆,其一端与所述的下隔板的边框在第三铰接点处铰接,另一端铰接在第一铰接点。
[0015]进一步地,所述的角钢包括固定在一起的相互垂直的两个钢板。
[0016]进一步地,在所述的控制盒上还设置一 GPS定位器,其与所述的PLC控制盒连接;所述的控制盒上还设置一天线,其与所述PLC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空间可调护理车上设置角钢,能够调整上下隔板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根据实时的需求对放置医疗用品的空间大小进行调整;并且还设置限位单元,防止上下隔板在调整过程中对护理车的损伤。
[0018]在护理车上设置重量和高度传感器、GPS定位器,能够对护理车自身的信息进行检测并通过控制器处理,传输至远程服务器,方便对护理车进行检测和使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实用新型护理车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实用新型调整和限位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功能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和另外的技术特征和优点作更详细的说明。
[0023]请参阅图1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空间可调护理车的结构示意图,该护理车为立式结构,其由位于四角上的四根立柱11支撑,其底端设置滑轮6,两个把手I与其中两根立柱连接;在护理车内设置上隔板4和下隔板5 ;在上隔板4以及下隔板5上摆放医疗器械及药品,并且两个隔板将护理车分为多个独立的空间。
[0024]本实用新型的改进能够调整上隔板4和下隔板5上方的空间,将所述上隔板4和下隔板5设置成活动式的,在每根立柱11上设置上下两个角钢2,分别将上隔板4和下隔板5固定在立柱11上的不同位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角钢2包括固定在一起的相互垂直的两个钢板,在每个钢板上设置调紧螺钉21,在调整空间时,只需松开调整螺钉21,在竖直方向移动上隔板4或下隔板5到预定的位置,拧紧调紧螺钉21即可,调紧螺钉21顶靠在上下隔板以及立柱上,实现紧固。
[0025]为了保证上下隔板在预定的位置内调整,而不至于损坏护理车,本实用新型还设置一限位单元,所述限位单元设置在上隔板4和下隔板5之间,其包括横向弹簧31、竖向调整杆组和连接杆37,三者在上下隔板之间设置一第一铰接点C,三者绕改点旋转。
[0026]所述横向弹簧31 —端铰接在立柱11上,并可绕第二铰接点a转动,横向弹簧31另一端铰接在第一铰接点c上。
[0027]所述连接杆37,其一端铰接在下隔板5的边框上,并可绕第三铰接点d转动,另一端铰接在第一铰接点c上。
[0028]所述竖向调整杆组包括顶杆32、套筒35、压缩弹簧34、压板33以及底杆36,其中,顶杆32铰接在上隔板4的边框上,并可绕第四铰接点b旋转,顶杆32另一端与所述压板33连接固定,所述压板32置于套筒35中,压缩弹簧34 —端与套筒底端35连接,另一端与压板32接触,在压缩弹簧34的作用下,第一铰接点c的位置可上下移动;所述套筒35的底端外壳与底杆36的一端连接,底杆36的另一端与第一铰接点c连接。
[0029]在调整上隔板4和下隔板5在竖直方向的位置时,压缩弹簧34相应的压缩或伸长,带动第一铰接点C的上下移动,由于上下隔板之间的距离在设定好后,在竖直方向的间隔固定,因此,连接杆37带动第一铰接点C左右移动,同时,横向弹簧31围绕第二铰接点a转动,第一铰接点c稳定在一固定的位置上,横向弹簧31、竖向调整杆组和连接杆37处于平衡位置。
[0030]为了能够对护理车的状态和位置进行监测,在下隔板5的边框上分别设置第一重力传感器71和第一高度传感器72,其分别检测下隔板5上的医用器械的重量和下隔板5的高度信息;在上隔板4的边框上分别设置第二重力传感器73和第二高度传感器74,其分别检测上隔板4上的医用器械的重量和上隔板4的高度信息。
[0031]所述的第一重力传感器71、第一高度传感器72、第二重力传感器和第二高度传感器74分别与一 PLC控制器77连接,所述PLC控制器77设置在护理车的顶板的控制盒中,在所述控制盒上还设置一 GPS定位器76,其将护理车的位置信息传输至PLC控制器77中。在该控制盒上还设置一天线78,其与所述PLC控制器77的输出端连接,并将信息传输至远程服务器中。
[0032]各传感器通过设置在护理车立柱11边上的线路与PLC控制器连通,线路密封在一线路盒75中。所述PLC控制器77将重力传感器和高度传感器的信息进行处理,传输至远程服务器中;使用者可根据远端服务器获取护理车信息。
[003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实用新型而言仅仅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专业技术人员理解,在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可对其进行许多改变,修改,甚至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护理车,其由位于四角上的四根立柱支撑,其特征是,在护理车内设置上隔板和下隔板,在每根立柱上设置上下两个角钢,所述的角钢分别将上隔板和下隔板固定在立柱上的不同位置,在每个角钢上设置调紧螺钉,与角钢连接固定; 还包括一限位单元,所述的限位单元设置在上隔板和下隔板之间,其包括横向弹簧、竖向调整杆组和连接杆,三者在上下隔板之间的第一铰接点处连接; 在下隔板的边框上分别设置第一重力传感器和第一高度传感器;在上隔板的边框上分别设置第二重力传感器和第二高度传感器;所述的第一重力传感器、第一高度传感器、第二重力传感器和第二高度传感器均与一 PLC控制器连接,所述的PLC控制器设置在护理车的顶板的控制盒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护理车,其特征是,所述的竖向调整杆组包括顶杆、套筒、压缩弹簧、压板以及底杆,其中, 所述的顶杆的一端与所述的上隔板的边框在第四铰接点处铰接,顶杆另一端与所述的压板连接固定; 所述的压板置于套筒中,所述的压缩弹簧一端与套筒底端连接,另一端与压板接触; 所述的套筒的底端外壳与底杆的一端连接,底杆的另一端与第一铰接点铰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护理车,其特征是,所述的横向弹簧的一端与所述的立柱在第二铰接点处铰接,另一端铰接在第一铰接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护理车,其特征是,所述的连接杆,其一端与所述的下隔板的边框在第三铰接点处铰接,另一端铰接在第一铰接点。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护理车,其特征是,所述的角钢包括固定在一起的相互垂直的两个钢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护理车,其特征是,在所述的控制盒上还设置一GPS定位器,其与所述的PLC控制盒连接;所述的控制盒上还设置一天线,其与所述PLC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
【文档编号】A61G12/00GK204092442SQ201420528021
【公开日】2015年1月14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16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16日
【发明者】林林, 王立君 申请人:北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