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开腹手术用下腔静脉根部血管解剖分离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31701阅读:933来源:国知局
一种开腹手术用下腔静脉根部血管解剖分离钳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开腹手术中用于分离下腔静脉根部血管的解剖分离钳,属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第二肝门是三条肝静脉(右、中、左)与下腔静脉汇合的部位,是肝脏血流的主要流出道,位置较深且紧邻膈肌。肝脏外科手术时经常需要分离结扎某一或某两支肝静脉以截断流出该区域肝脏的血流,目前临床上尚无分离腔静脉根部血管的专用分离钳,多采用大号胸科分离钳或直角血管钳代替。由于腔静脉根部解剖位置的特殊性及重要性,以上替代器械无论是从术者操作的方便性还是安全性方面来讲,都不令人满意。术者使用以上替代器械分离腔静脉根部血管,尤其是肝静脉的后侧壁时,需一只手扒住膈顶部肝脏用力向下牵拉以暴露第二肝门,同时,身体前倾,另一只持替代器械的手需不断变换持钳方式以适应下腔静脉根部所分离部位的解剖位置,分离效率较低且操作不舒适,另外更为担忧的是在不断变换持钳方式的不顺手操作下极易损伤大血管壁而导致大量的出血。因此我们亟需一种根据下腔静脉根部的解剖特点而设计的专用分离钳,既能方便术者的操作又能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实用功能突出、结构设计合理,能方便术者操作且安全有效地分离腔静脉根部血管的解剖分离钳。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专用于分离腔静脉根部血管的解剖分离钳,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头端分离部、钳杆、连接装置、握持装置、连杆、转动轮和洗孔件,全长25cm;

头端分离部由两片铰接在一起的钳叶组成,钳叶内侧有相互吻合的齿状结构,钳叶第一段长2cm,第二段长1cm,两段呈90度弧形夹角,整个分离部与钳杆呈120度弧形夹角;

钳杆中空,有两段组成,里面有连接装置,第一段里面是两条软钢丝,连接分离部和第二段里面的弹簧;

握持装置有两部分组成,与钳杆第一段对称固接,两个手环内侧设置有互相吻合的齿扣;

两条对称的连杆分别于钳杆第二段和握持装置相铰接;

钳杆上设置有转动轮,它的旋转实现连接装置和分离部的360度转动;

钳杆上设置有洗孔装置,与转动轮内部及连接装置想通。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明显效果:

转动轮的设置所实现的头端分离部的转动可以与钳杆呈任意角度,以迎合腔静脉根部复杂的血管解剖结构,避免术者身体以及手腕的扭动所造成的不方便性和不安全性;

连接装置中弹簧的设置可以提高操作的稳定性,通过握持装置的开闭实现分离部较为安全稳定的张开与闭合;

洗孔装置与转动轮及连接装置内部相通,以便于实现手术后整个分离钳的全面清洗;

本发明实用功能突出,结构设计合理,能使术者在有限的暴露视野内更方便和安全的分离腔静脉根部的血管,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效率;

本发明加工制造容易,成本低廉,更切合肝脏外科临床治疗的需要。

本发明在结构设计等方面确属创新,较之目前使用的产品结构和功能方面有较大改进和革新,且实用性强,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头端分离部示意图。

图中1、头端分离部;11第一部分钳叶;12、第二部分钳叶;13、铰接装置;2、钳杆;21、钳杆第一段;22、钳杆第二段;3.连接装置;31、软钢丝32、弹簧;4、握持装置;41、齿扣;5、连杆;6、转动轮;7、洗孔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

如图所示,本发明是开腹手术中专用于分离腔静脉根部血管的解剖分离钳。

头端分离部1由钳叶11和钳叶12通过铰接装置13铰合而成,两片钳叶内侧设置成互相吻合的齿状结构;

握持装置4的两部分与钳杆第一段21对称固接,握持装置内侧设置有互相吻合的齿扣41,用于锁定器械的功能状态;

两条对称的连杆5分别于钳杆第二段22和握持装置4相铰接;

钳杆中空,第一段21里面走行两条软钢丝31,第二段22里面设置弹簧32;软钢丝31两端分别于弹簧32和铰接装置13相固接,弹簧的设置可以提高操作的稳定性,通过握持装置的开闭实现分离部较为安全稳定的张开与闭合;

术者无名指与拇指分别插入持握装置4的手环中执行其开闭活动,通过连杆5、钳杆第二段22、弹簧32、软钢丝31的力的传导,引起头端分离部1两片钳叶的张开与闭合,以实现对组织的分离;

转动轮6设置于钳杆第一段21上,可以使头端分离部1与钳杆2呈任意角度,例如,分离右或左肝静脉与下腔静脉汇合处时,需将分离部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一定的角度以迎合下腔静脉根部复杂的血管解剖结构,从而避免术者身体以及手腕的不适扭动,提高操作的安全性和手术效率;

洗孔装置7置于转动轮6上,与转动轮内部及连接装置相通,以实现分离钳的内部清洗。

上述实施例是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该实施例既能方便术者的操作,又能最大程度避免损伤血管,提高操作的安全性和效率。该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的限制,凡根据本发明的构造、特征及原理等技术实质对上述实施例所做出的任何简单改变、等同变化和修饰,均属本发明的范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