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突间融合型种植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26062阅读:276来源:国知局
棘突间融合型种植体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棘突间融合型种植体,尤其涉及为治疗因脊柱中央的椎管、神经根管、椎间孔变窄导致的椎管狭窄症而插入相邻棘突(spinousprocess)之间的棘突间融合型种植体。



背景技术:

椎管是使连接于头部的大脑,起到将大脑产生的信号传递至胳膊和腿的“电线”作用的脊神经经过的通道。位于各脊骨的后方的孔上线连接形成通道,而神经通过该通道从大脑连接至胳膊、腿。椎管狭窄症是指因供脊神经通过的通道变窄而压迫神经的疾病。最常见的退行性狭窄症的发病原因是随着脊柱的老化过程,前面有发生退行性变化的椎间盘突出而压迫神经,后面因围绕神经的黄韧带变厚、变硬而压迫神经,位于椎管后方的脊柱关节变得肥厚,而且,因脊骨的摩擦而非正常生长的骨头(骨刺)压迫脊神经。

近来,为了治疗上述椎管狭窄症大多采用插入相邻的棘突之间的种植体(implant)。但是,现有技术的种植体因无法与上部及下部的棘突融合,不一起移动而各自移动,因此存在不仅因脊柱的长时间移动损伤棘突,而且从棘突之间脱离的问题。

另外,将种植体插入棘突之间时,需从背后切断韧带进行插入,因此存在不仅手术时间长,而且,在手术结束之后恢复也需要较长时间的问题。

另外,插入棘突之间之后,与上部及下部的棘突结合的翼部,不具备可根据棘突的厚度进行调节的结构,因此存在种植体无法与上部及下部的棘突完全稳定地结合在一起的问题。

作为先行技术文献有大韩民国注册专利第10-1346095号及大韩民国公开专利第10-2010-0080908号。



技术实现要素:

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能够插入相邻的棘突之间并向上部棘突和下部棘突一侧提供弹力,以维持棘突之间的空间并可与上部及下部棘突一起移动的棘突间融合型种植体。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用不是从棘突的后面插入,而是从棘突的侧面插入之后,利用工具旋转翼部拧紧,从而可实现微创手术的棘突间融合型种植体。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插入相邻的棘突间之后,在棘突的两侧面拧紧翼部,从而可使上侧翼部及下侧翼部完全稳定地结合于棘突的棘突间融合型种植体。

技术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插入上棘突和下棘突之间的棘突间融合型种植体,包括:间隔件,上板的一端和下板的一端连接在该间隔件上以形成形或“u”形,所述间隔件插入到棘突之间以提供弹力;上棘突结合部件,将上板贴紧结合于上棘突;及下棘突结合部件,将下板贴紧结合于下棘突,其中,上板具备一个以上的从上板的顶面贯通到底面形成的骨融合孔,以使与上棘突融合移动,下板具备一个以上的从下板的顶面贯通到底面形成的骨融合孔,以使与下棘突融合移动。

另外,在上板中,没有形成骨融合孔的上板的顶面上形成多个固定突起以与上棘突融合,在下板中,没有形成骨融合孔的下板的底面上形成多个固定突起以与下棘突融合。

另外,相当于形成所述骨融合孔的部分的上板的侧面部额外具备贯通上板的侧面部形成的骨融合孔,以使与所述骨融合孔连通,相当于形成所述骨融合孔的部分的下板的侧面部额外具备贯通下板的侧面部形成的骨融合孔,以使与所述骨融合孔连通。

另外,所述上棘突结合部件通过插入贯通上板的侧面形成的贯通孔进行旋转的第一旋转棒向上方旋转之后,贴紧上棘突的两侧面结合于上棘突,而所述下棘突结合部件通过插入贯通下板的侧面形成的贯通孔进行旋转的第二旋转棒向下方旋转之后,贴紧下棘突的两侧面结合于下棘突。

另外,贯通结合于第一旋转棒的上侧翼部向上方旋转,贯通结合于第二旋转棒的下侧翼部向下方旋转,且上侧翼部和下侧翼部各在第一旋转棒和第二旋转棒上相互贴紧拧紧,从而使具备于上侧翼部的多个棘突固定钉和具备于下侧翼部的多个棘突固定钉钉入上棘突和下棘突。

另外,所述贯通上板的侧面形成的贯通孔和贯通下板的侧面形成的贯通孔形成于相互错开的位置,第一旋转棒较之第二旋转棒具备于更靠前的位置,通过向同一方向旋转第一旋转棒和第二旋转棒,使结合于第一旋转棒的上侧翼部向上方旋转,而结合于第二旋转棒的下侧翼部向下方旋转。

另外,在上侧翼部和下侧翼部的下部,形成各供第一旋转棒及第二旋转棒贯通结合的矩形的贯通孔,在上部具备多个棘突固定钉,而第一旋转棒及第二旋转棒的外周面可以使贯通结合的上侧翼部和下侧翼部进行旋转的形状形成。

另外,第一旋转棒和第二旋转棒为螺栓形式,螺栓头位于上板及下板的一侧,螺栓主体贯通贯通孔露出至另一侧,构成上侧翼部的左侧翼部结合于露出至螺栓头和上板之间的螺栓主体,构成下侧翼部的左侧翼部结合于露出至螺栓头和下板之间的螺栓主体,而构成上侧翼部的右侧翼部和构成下侧翼部的右侧翼部结合于露出至另一侧的螺栓主体。

另外,相当于结合于形成在所述左侧翼部和右侧翼部的矩形的贯通孔的部分的螺栓主体的外周面可具备削成平面的多个面,以在螺旋主体旋转时带动左侧翼部和右侧翼部旋转。

另外,在所述右侧翼部的外侧螺栓主体上结合松紧螺母,通过拧紧松紧螺母使右侧翼部随螺栓主体向左侧翼部方向移动,接着左侧翼部也随螺栓主体向右侧翼部方向移动,从而使左侧翼部和右侧翼部向相对的方向贴紧拧紧。

另外,左右侧翼部通过松紧螺母拧紧之后,在松紧螺母的外侧螺栓主体上结合固定螺母。

技术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棘突间融合型种植体,通过向上棘突和下棘突提供弹力,不仅维持上棘突和下棘突之间的空间,而且,因通过形成在上板和下板的骨融合孔与上下棘突融合移动,不损伤棘突,防止从棘突间脱离的现象。

另外,可从棘突侧面插入之后,利用工具旋转翼部拧紧,从而可实现微创手术。

另外,插入相邻棘突之间之后,在棘突的两侧拧紧翼部,则具备于翼部的多个钉子贴紧棘突的两侧面钉入,从而可使上侧翼部和下侧翼部稳定结合于上下棘突。

另外,可在折叠上侧翼部和下侧翼部的状态插入棘突之间,插入时翼部不会卡在上下棘突,不仅可从棘突的后方插入,还可从侧面插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棘突间融合型种植体插入棘突之间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2为本发明的棘突间融合型种植体的翼部展开之后最终被固定的状态的斜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棘突间融合型种植体的翼部展开之后最终被固定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棘突间融合型种植体的翼部展开之后最终被固定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5为本发明的棘突间融合型种植体翼部折叠之后插入棘突之间时的状态的斜视图。

图6为本发明的棘突间融合型种植体插入棘突之间之后展开翼部的状态的斜视图。

图7为本发明的棘突间融合型种植体插入棘突之间之后展开翼部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8为本发明的棘突间融合型种植体插入棘突之间之后展开翼部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9为本发明的棘突间融合型种植体插入棘突之间之后,通过拧紧松紧螺母使左右侧翼部拧紧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0为在拧紧本发明的棘突间融合型种植体的左右侧翼部之后,利用固定螺母固定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1为插入棘突之间的间隔件的侧视图。

图12为插入形成于间隔件的侧面的贯通孔进行旋转的旋转棒的斜视图。

图13为具备多个棘突固定钉的翼部的斜视图。

符号说明:

10-棘突间融合型种植体;20-间隔件;21-上板;21a、22a-贯通孔;22-下板;23a、23b-骨融合孔;25-固定突起;30-上棘突结合部件;31-第一旋转棒;32、33-上侧翼部;32a、33a、42a、43a-棘突固定钉;34、44-螺栓头;35、45-松紧螺母;36、46-固定螺母;40-下棘突结合部件;41-第二旋转棒;42、43-下侧翼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参照图1至图7,棘突间融合型种植体10包括插入棘突sp1、sp2之间的间隔件20、上棘突结合部件30及下棘突结合部件40。

间隔件20与上板21的一端和下板22的一端连接以形成形或“u”形,并向相邻棘突sp1、sp2提供弹力。

上棘突结合部件30将上板21贴紧结合于上棘突sp1,下棘突结合部件40将下板22贴紧结合于下棘突sp2。

上板21具备一个以上的从上板21的顶面贯通到底面形成的骨融合孔23a,以使与上棘突sp1融合移动,下板22具备一个以上的从下板22的顶面贯通到底面形成的骨融合孔23a,以使与下棘突sp2融合移动。如果在骨融合孔23a中装满骨粉,则装满于形成在上板21的骨融合孔23a中的骨粉与上棘突sp1融合,装满于形成在下板22的骨融合孔23b中的骨粉与下棘突sp2融合。

在上板21中,没有形成骨融合孔23a的上板21的顶面上形成多个固定突起25,以使与上棘突sp1融合,在下板22中,没有形成骨融合孔23a的下板的底面上形成多个固定突起25,以使与下棘突sp2融合。

参照图2,在上板21形成两个骨融合孔23a,而没有形成骨融合孔23a的部分形成有多个固定突起25,从而上板21能够有效地与上棘突sp1融合。下板21也相同于上板21。

在上板21中,相当于形成骨融合孔23a的部分的上板21的侧面部额外具备贯通上板21的侧面部形成的骨融合孔23b,以使与骨融合孔23a连通,在下板22中,相当于形成骨融合孔23a的部分的下板22的侧面部额外具备贯通下板22的侧面部形成的骨融合孔23b,以使与骨融合孔23a连通。

如图2所示,从上板21的顶面贯通到底面的骨融合孔23a和贯通侧面形成的骨融合孔23b以在上板21的同一位置上连通的结构形成,因此,当骨粉装满在骨融合孔23a、23b时,上板21能够更加牢固地与上棘突sp1融合,下板22的情况也与之相同。

上棘突结合部件30通过插入贯通上板21的侧面形成的贯通孔21a进行旋转的第一旋转棒31向上方旋转之后,贴紧上棘突sp1的两侧结合于上棘突sp1。

下棘突结合部件40通过插入贯通下板22的侧面形成的贯通孔22a进行旋转的第二旋转棒41向下方旋转之后,贴紧下棘突sp2的两侧结合于下棘突sp2。

具体而言,贯通结合于第一旋转棒31的上侧翼部32、33向上方旋转,贯通结合于第二旋转棒41的下侧翼部42、43向下方旋转,上侧翼部32、33和下侧翼部42、43各在第一旋转棒31和第二旋转棒41上相互贴紧拧紧,从而具备于上侧翼部32、33的多个棘突固定钉32a、33a和具备于下侧翼部42、43的多个棘突固定钉42a、43a钉入上棘突sp1和下棘突sp2。在棘突间融合型种植体10插入上棘突和下棘突sp1、sp2之间之后,利用另外的工具旋转第一旋转棒31及第二旋转棒41。

在上侧翼部32、33和下侧翼部42、43的下部,形成各供第一旋转棒31及第二旋转棒41贯通结合的矩形的贯通孔,在上部具备多个棘突固定钉32a、33a、42a、43a,第一旋转棒31及第二旋转棒41的外周面可以使贯通结合的上侧翼部32、33和下侧翼部42、43进行旋转的形状形成。

参照图12及图13,在上侧翼部32的下部形成矩形的贯通孔32b,而在上部具备多个棘突sp1、sp2固定钉子32a。其余的翼部也与之相同。在第一旋转棒31的外周面形成螺纹供螺母结合且两侧面被切削,从而便于形成在上侧翼部32的矩形的贯通孔32b结合,第一旋转棒31旋转时,上侧翼部32也旋转。

参照图11,贯通上板21的侧面形成的贯通孔21a和贯通下板22的侧面形成的贯通孔22a形成于相互错开的位置,第一旋转棒31较之第二旋转棒41具备于更靠前的位置,从而通过利用另外的工具,使第一旋转棒31和第二旋转棒41向同一方向旋转,从而结合于第一旋转棒31的上侧翼部32、33向上方旋转,结合于第二旋转棒41的下侧翼部42、43向下方旋转。

因贯通形成于上板21的贯通孔21a和贯通形成于下板22的贯通孔22a形成于相互错开的位置,可防止间隔件20的厚度变得过厚,可使第一旋转棒31和第二旋转棒41在不相互影响的情况下容易旋转。

参照图5,在插入相邻棘突sp1、sp2之间时,结合于第一旋转棒31的上侧翼部32、33的一端和结合于第二旋转棒41的下侧翼部42、43的一端彼此向相反的方向折叠。

参照图6,利用工具旋转第一旋转棒31及第二旋转棒41时,折叠的上侧翼部32、33向上方旋转,而折叠的下侧翼部42、43向下方旋转而被展开。

参照图2至图4,第一旋转棒31和第二旋转棒41为螺栓形式,螺栓头34、44位于上板21及下板22的一侧,螺栓主体31、41贯通贯通孔21a、22a露出至另一侧,构成上侧翼部的左侧翼部32结合于露出至螺栓头34和上板21之间的螺栓主体41,构成下侧翼部的左侧翼部42结合于露出至螺栓头44和下板22之间的螺栓主体41,而构成上侧翼部的右侧翼部33和构成下侧翼部的右侧翼部43结合于露出至另一侧的螺栓主体31、41。

参照图12,相当于结合于形成在左侧翼部32、42和右侧翼部33、43的矩形的贯通孔32b的部分的螺栓主体31的外周面可具备削成平面的多个面31a、31b,以在螺栓主体旋转时带动左右侧翼部旋转。第二旋转棒41也以与第一旋转棒31相同的形状形成。

具体而言,在螺栓主体31中,相当于左侧翼部32、42结合的部分31a的螺栓主体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削成平整的面,以旋转贯通结合的左侧翼部,在左侧翼部32、42结合的部分连接的螺栓主体的一部分31c形成圆筒形的主体,而相当于右侧翼部33、43结合的部分31b的螺栓主体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削成平整的面,以旋转贯通结合的右侧翼部。

参照图8至图10,将棘突间融合型种植体10插入相邻棘突sp1、sp2之后,旋转第一旋转棒31及第二旋转棒41,以使上侧翼部32、33向上方旋转,且使下侧翼部42、43向下方旋转。当然,可先于上侧翼部32、33向下方旋转下侧翼部42、43。

在右侧翼部33、43的外侧螺栓主体31、41上结合松紧螺母35、45,通过拧紧结合于第一旋转棒31的松紧螺母35使右侧翼部33随螺栓主体31向左侧翼部32方向移动。当右侧翼部33接触上板21的侧面不能继续移动时,继续旋转拧紧松紧螺母35,则这次左侧翼部32也随螺栓主体31向右侧翼部33方向移动,从而使左侧翼部32也贴紧上板21的侧面。

另外,通过拧紧结合于第二旋转棒41的松紧螺母45使右侧翼部43随螺栓主体41向左侧翼部42方向移动。当右侧翼部43接触下板22的侧面不能继续移动时,继续旋转拧紧松紧螺母45,则这次左侧翼部42也随螺栓主体41向右侧翼部43方向移动,从而使左侧翼部42也贴紧下板22的侧面。

最终,构成上侧翼部的左右侧翼部32和右侧翼部33向相对的方向贴紧拧紧,而构成下侧翼部的左侧翼部42和右侧翼部43向相对的方向贴紧拧紧。

另外,通过松紧螺母35使左右侧翼部32、33贴紧拧紧之后,在松紧螺母35的外侧螺栓主体31上结合固定螺母36,而通过松紧螺母45使左右侧翼部42、43贴紧拧紧之后,在松紧螺母45的外侧螺栓主体41上结合固定螺母46。通过结合固定螺母36、46牢固固定,完成将棘突间融合型种植体10插入及结合于相邻的棘突sp1、sp2之间的作业。

根据本发明,通过向上棘突和下棘突提供弹力,不仅维持上棘突和下棘突之间的空间,而且,因通过形成在上板和下板的骨融合孔与上下棘突融合移动,不损伤棘突,防止从棘突间脱离的现象。

另外,可从棘突侧面插入之后,利用工具旋转翼部拧紧,从而可实现微创手术。

另外,插入相邻棘突之间之后,在棘突的两侧拧紧翼部,则具备于翼部的多个钉子贴紧棘突的两侧面钉入,从而可使上侧翼部和下侧翼部稳定结合于上下棘突。

另外,可在折叠上侧翼部和下侧翼部的状态插入棘突之间,插入时翼部不会卡在上下棘突,不仅可从棘突的后方插入,还可从侧面插入。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特定的优选实施例,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所请求的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任何人都可以进行各种变形,而这样的变更属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