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尿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39605阅读:263来源:国知局
一次性尿布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次性尿布。



背景技术:

存在被广泛使用的一次性尿布,该一次性尿布由前板、裆部和后板制成并且设置有一个腰部开口和一对腿部开口并包括吸收体。已经提出前板的上端缘被赋予下凸形状的一次性尿布(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当该类型的一次性尿布由例如具有前屈姿势的高龄者穿着时,即使就腰部升高(waistrise)而言在腹侧比在背侧呈现多的余量,也能够抑制腹侧部分变得过长的情况。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92115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一次性尿布中,设置在前板的上端缘处的面向下方的凸部周围设置有腰部伸缩材料。为此,面向下方的凸部容易收缩和变硬,因而降低了舒适感。另一方面,不在包括吸收体的吸收性主体的上端缘附近设置伸缩材料。为此,吸收体不容易与穿着者紧密接触,因而排泄物可能会泄漏。

鉴于上述问题获得了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是实现舒适且抑制了排泄物泄漏的一次性尿布。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用于达成以上目的的主要发明是一种一次性尿布,该一次性尿布具有纵向和与所述纵向交叉的横向,该一次性尿布包括:吸收性主体,其包括用于吸收排泄物的吸收性芯;背侧腰身部,其位于所述吸收性主体的一端侧;以及腹侧腰身部,其位于所述吸收性主体的另一端侧,其中,在所述腹侧腰身部的所述横向上的中央部,在所述腹侧腰身部的所述纵向上的上端处设置有缺欠部,所述腹侧腰身部配置有沿着所述横向的多个弹性构件,在所述缺欠部的所述纵向上的下端与所述吸收性芯的所述纵向上的上端之间包括沿着所述横向的第一区域以及位于比所述第一区域靠所述纵向上的下侧且沿着所述横向的第二区域,在所述弹性构件的收缩的作用下在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中产生有褶皱,在所述横向上至少包含设置有所述缺欠部的位置的范围,在所述第一区域产生的褶皱的数量比在所述第二区域产生的褶皱的数量少。

通过本说明书和附图的记载,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变得明显。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舒适且抑制排泄物泄漏的一次性尿布。

附图说明

图1是一次性尿布的立体图。

图2是处于展开状态的尿布的平面图。

图3是处于展开状态的尿布的横向中央部的截面图。

图4是示出腹侧弹性线的直径和伸长倍率的图。

图5a是图示形成在腹侧腰身部中的褶皱的图。

图5b是图示形成在第一区域中的褶皱和形成在第二区域中的褶皱的厚度方向上的截面的图。

图6是图示缺欠部附近的涂布粘接剂的区域的图。

图7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尿布的展开状态的平面图。

图8是说明用于测量伸缩力的样品的条件的图。

图9是说明伸缩力的测量结果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本说明书和附图的记载,至少以下事项将变得明显。

一种一次性尿布,该一次性尿布具有纵向和与所述纵向交叉的横向,该一次性尿布包括:吸收性主体,其包括用于吸收排泄物的吸收性芯;背侧腰身部,其位于所述吸收性主体的一端侧;以及腹侧腰身部,其位于所述吸收性主体的另一端侧,其中,在所述腹侧腰身部的所述横向上的中央部,在所述腹侧腰身部的所述纵向上的上端处设置有缺欠部,所述腹侧腰身部配置有沿着所述横向的多个弹性构件,在所述缺欠部的所述纵向上的下端与所述吸收性芯的所述纵向上的上端之间包括沿着所述横向的第一区域以及位于比所述第一区域靠所述纵向上的下侧且沿着所述横向的第二区域,在所述弹性构件的收缩的作用下在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中产生有褶皱,在所述横向上至少包含设置有所述缺欠部的位置的范围,在所述第一区域产生的褶皱的数量比在所述第二区域产生的褶皱的数量少。

根据该一次性尿布,腹侧腰身部(例如,片)不在位于缺欠部附近的第一区域中聚集,因此第一区域会与穿着者的皮肤柔软地接触,尿布是舒适的。另一方面,腹侧腰身部在位于吸收性芯附近的第二区域中聚集,从而不容易形成间隙,因此抑制了排泄物的泄漏。

一次性尿布的特征在于在所述横向上至少包含设置有所述缺欠部的位置的范围,所述第一区域的褶皱的凹凸的在所述腹侧腰身部的厚度方向上的高度比所述第二区域的褶皱的凹凸的所述厚度方向上的高度大。

根据该一次性尿布,能够将第一区域中的褶皱的数量设定成比第二区域中的褶皱的数量少。另外,形成在第一区域中的间隙较大,因而改善了舒适感。同时,形成在第二区域中的间隙较小,从而抑制了排泄物的泄漏。

一次性尿布的特征在于至少所述第二区域配置有所述弹性构件,对于穿着时的伸缩力、每所述纵向上的单位宽度的伸缩力在所述第一区域比在所述第二区域小。

根据该一次性尿布,能够将第一区域中的褶皱的数量设定成比第二区域中的褶皱的数量少。

一次性尿布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两方的所述弹性构件的配置数量、所配置的所述弹性构件的伸缩力以及所述弹性构件的伸长倍率中的至少一者不同。

根据该一次性尿布,能够将第一区域的伸缩力设定成比第二区域的伸缩力低。

一次性尿布的特征在于不在所述第一区域配置所述弹性构件。

根据该一次性尿布,进一步防止了第一区域的聚集,因此第一区域会与穿着者的皮肤柔软地接触,从而改善了舒适感。

一次性尿布的特征在于所述吸收性主体至少包括透液性片和不透液性片,所述腹侧腰身部至少包括供所述弹性构件固定的片,在所述第一区域层叠的片的数量比在所述第二区域层叠的片的数量少。

根据该一次性尿布,降低了第一区域的刚性,因此第一区域会与穿着者的皮肤柔软地接触,尿布是舒适的。同时,第二区域中存在大量的片,并且还存在不透液性片,因此抑制了排泄物的泄漏。

一次性尿布的特征在于所述吸收性主体的所述纵向上的上端是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之间的分界。

根据该一次性尿布,能够将层叠在第一区域中的片的数量设定成比层叠在第二区域中的片的数量少。

一次性尿布的特征在于对于穿着时的伸缩力、每所述纵向上的单位宽度的伸缩力在所述腹侧腰身部的位于所述缺欠部的所述横向上的两外侧的部位比在所述第二区域小。

根据该一次性尿布,腹侧腰身部的上端部不会聚集,因此会与穿着者的皮肤柔软地接触,尿布是舒适的。

一次性尿布的特征在于在所述腹侧腰身部中,在一对片之间配置所述弹性构件,并且利用粘接剂使所述一对片和所述弹性构件接合,在所述腹侧腰身部中,不在沿着所述缺欠部的外缘的缘部中的至少一部分区域设置用于使所述一对片彼此接合的粘接剂和用于使所述一对片与所述弹性构件接合的粘接剂中的至少一者。

根据该一次性尿布,防止了缺欠部的沿着外缘延伸的缘部因粘接剂而变硬。因此,缺欠部的缘部会与穿着者的皮肤柔软地接触,从而改善了舒适感。另外,弹性构件的位于缺欠部侧的端部会收缩,因而防止了弹性构件在缺欠部露出。

一次性尿布的特征在于配置在比所述第二区域靠所述纵向上的下侧的区域的弹性构件位于从所述腹侧腰身部的所述横向上的两端部中的一者到另一者的范围,但在所述吸收性芯上包括不连续部分。

根据该一次性尿布,防止了吸收性芯的收缩,因而能够使吸收性芯与穿着者的身体紧密接触,从而抑制了排泄物的泄漏。

一次性尿布的特征在于所述缺欠部的所述横向上的两侧部配置有所述弹性构件,在所述横向上所述缺欠部的宽度比所述吸收性芯的最大宽度小。

根据该一次性尿布,能够防止一次性尿布与新生儿的湿润肚脐等接触。另外,缺欠部的横向宽度不会比必要程度大,因而能够确保配置在缺欠部的两侧部中的弹性构件的长度,从而能够允许腹侧腰身部与穿着者的腰部相称。

以下将借助于主要由新生儿穿着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的示例说明根据本发明的一次性尿布的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尿布1的基本构造>

图1是一次性尿布1(以下称作尿布)的立体图。图2是处于展开状态的尿布1的平面图。图3是处于展开状态的尿布1的横向中央部的截面图。注意,图2是尿布1的弹性构件已经被伸长直到不再能够看到形成在尿布1中的褶皱为止的展开图。尿布1具有彼此交叉的纵向、横向和厚度方向。另外,尿布1是所谓的“三片”式尿布,并且具有:吸收性主体10,其抵着穿着者的裆部地放置并吸收诸如尿等的排泄物;背侧腰身部20,其覆盖穿着者的背侧部;和腹侧腰身部30,其覆盖穿着者的腹侧部。

在图2所示的展开状态下,背侧腰身部20的长度方向和腹侧腰身部30的长度方向与尿布1的横向相一致,并且在背侧腰身部20与腹侧腰身部30在尿布1的纵向上间隔开配置的状态下,吸收性主体10跨接这两部20和30。吸收性主体10的其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部位于背侧腰身部20的横向上的中央部,吸收性主体10的其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部位于腹侧腰身部30的横向上的中央部。另外,背侧腰身部20和腹侧腰身部30接合于吸收性主体10的厚度方向上的非皮肤侧表面。然后将该状态下的吸收性主体10在其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处对折,使得在纵向上背侧腰身部20的上端20a与腹侧腰身部30的上端30a彼此齐平,然后使背侧腰身部20与腹侧腰身部30彼此接合,如此获得内裤型尿布1。具体地,在横向上使背侧腰身部20的两端部20b与腹侧腰身部30的两端部30b彼此接合。以这种方式,在尿布1中形成了腰部开口1a和一对腿部开口1b。

吸收性主体10具有透液性的正面片11(例如,无纺布)、吸收体12、不透液性的背面片13(例如,由聚乙烯或聚丙烯制成的片)、外装片14(例如,无纺布)和一对侧面片15(例如,不透液性无纺布)。

吸收体12具有吸收性芯121和覆盖吸收性芯121的透液性的芯包裹物(未示出;例如,无纺布或棉纸(tissue)),其中吸收性芯121是通过使液体吸收性材料(例如,浆粕纤维或高吸收性聚合物)层叠而获得的。注意,不要求用芯包裹物覆盖吸收性芯121。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吸收性芯121在平面图中是大致沙漏状,并且其横向宽度w1在吸收性芯121的纵向上的端部121a处最大。

一对侧面片15分别设置在吸收性主体10的横向上的两侧部。侧面片15的横向上的外侧端部设置有能够沿纵向伸缩的弹性构件151(例如,弹性线或伸缩性片)。因此,吸收性主体10的横向上的两侧部构成所谓的腿部褶锏lg并与穿着者的腿相称。另一方面,侧面片15的横向上的内侧端部朝向横向上的外侧折叠,并且折叠部位中设置有能够沿纵向伸缩的弹性构件(未示出)。因此,侧面片15的横向上的内侧端部构成能够在厚度方向上在穿着者的皮肤侧立起的所谓的立体褶锏lsg。通过立体褶锏lsg密封排泄物。

背侧腰身部20在平面图中是矩形的,并且具有:内层片21(例如,无纺布),其位于厚度方向上的皮肤侧;外层片22(例如,无纺布),其位于非皮肤侧;和多个弹性构件23,其能够沿横向伸缩并被配置成沿着横向延伸。多个弹性构件23配置在内层片21与外层片22之间、在纵向上间隔开地配置,并且在伸长状态下固定于内层片21和外层片22。在本实施方式中,给出弹性线作为弹性构件23的示例,以下还将弹性构件23称作背侧弹性线23。

腹侧腰身部30在平面图中是矩形的,并且具有:内层片31(例如,无纺布),其位于厚度方向上的皮肤侧;外层片32(例如,无纺布),其位于非皮肤侧;和多个弹性构件33,其能够沿横向伸缩并被配置成沿着横向延伸。多个弹性构件33配置在内层片31与外层片32之间、在纵向上间隔开地配置,并且在伸长状态下固定于内层片31和外层片32。在本实施方式中,给出弹性线作为弹性构件33的示例,以下还将弹性构件33称作腹侧弹性线23。

归因于背侧弹性线23和腹侧弹性线33,尿布1绕着穿着者的腰部相称。注意,设置在背侧腰身部20和腹侧腰身部30中的弹性构件23和33不限于弹性线,可以是丝状聚氨酯伸缩性纤维等,或者可以是片状弹性构件。

<缺欠部40>

新生儿的肚脐是湿润的。还存在将用于防止流血等的夹子安装到新生儿的肚脐的情况。鉴于此,在尿布1中,腹侧腰身部30的纵向上的上端30a、腹侧腰身部30的横向中央部设置有缺欠部40(缺口)。本实施方式的缺欠部40被成形为向下突出的圆弧形状。缺欠部40使得能够防止穿着者的肚脐或安装于肚脐的夹子与尿布1接触。还能够避免如下情形:进行尿布1穿着的人(母亲等)担心尿布1与肚脐等之间的接触,因此不会将尿布1拉得足够高。这能够避免排泄物泄漏。

缺欠部40的横向上的宽度w2(例如,85mm)比吸收性芯121的最大宽度w1(例如,120mm)小。另外,缺欠部40的横向上的两侧部设置有腹侧弹性线33(以下还称作缺欠部围绕弹性线33a)。为此,不使缺欠部40的横向宽度比必要程度宽,从而能够确保缺欠部围绕弹性线33a的特定长度。因此,尿布1(腹侧腰身部30)与穿着者的腰部相称。注意,在腹侧腰身部30伸长的状态下,也就是说,在腹侧腰身部30伸长到不再能够看到形成在腹侧腰身部30中的褶皱的程度的状态下,沿横向测量缺欠部40的宽度和吸收性芯121的最大宽度。

另外,缺欠部40的深度(纵向上的深度)为大约15mm,不将深度设定成比必要程度大允许尿布1与穿着者的腰部相称。另外,缺欠部40不限于具有圆弧形状,可以是例如矩形。如果缺欠部40由直线形成,则设计是较容易的。另外,缺欠部40可以是在纵向上具有预定长度的直线状的缝,在这种情况下,利于制造,在制造期间不产生切除部分。当穿着尿布时,缝在横向上开口,因而能够防止穿着者的肚脐或夹子与尿布1接触。另外,不在背侧腰身部20中设置缺欠部。

腹侧腰身部30包括第一区域34和第二区域35。第一区域34是在纵向上从缺欠部40的下端40b所在位置到吸收性主体10的上端10a所在位置的区域。第二区域35是在纵向上从吸收性主体10的上端10a所在位置到吸收性芯121的上端121a所在位置的区域。另外,第一区域34和第二区域35是在腹侧腰身部30的横向上的两端部30b之间沿横向延伸的区域。

<腹侧弹性线33>

图4是示出腹侧弹性线33的直径和伸长倍率的图。腹侧腰身部30具有12根腹侧弹性线33。在这12根腹侧弹性线33中,配置在缺欠部40的横向上的两侧部中的两根腹侧弹性线33叫做缺欠部围绕弹性线33a,配置在第一区域34中的一根腹侧弹性线33叫做第一区域弹性线33b,配置在第二区域35中的三根腹侧弹性线33叫做第二区域弹性线33c,配置在第二区域弹性线33c下方的两根腹侧弹性线33叫做上方吸收体围绕弹性线33d,位于上方吸收体围绕弹性线33d下方的四根腹侧弹性线33叫做下方吸收体围绕弹性线33e。

缺欠部围绕弹性线33a具有从腹侧腰身部30的位于横向上的一侧的端部30b延伸到缺欠部40的位于横向上的另一侧的端部的部分,并且具有从缺欠部40的位于横向上的一侧的端部延伸到腹侧腰身部30的位于横向上的另一侧端部30b的部分。缺欠部围绕弹性线33a具有470dtex的直径和2.6的伸长倍率。注意,弹性线(弹性构件)伸长倍率(n)是通过使当弹性线在伸长状态下固定于片时该弹性线的长度a除以该弹性线在非伸长状态(自然状态)下的长度b所获得的值(n=a/b)。

第一区域弹性线33b和第二区域弹性线33c在腹侧腰身部30的横向上的两端部30b之间延伸,并且不具有不连续部分。第一区域弹性线33b具有470dtex的直径和3.2的伸长倍率。第二区域弹性线33c具有940dtex的直径和3.2的伸长倍率。

上方吸收体围绕弹性线33d具有940dtex的直径和3.6的伸长倍率。下方吸收体围绕弹性线33e具有470dtex的直径和3.4的伸长倍率。另外,上方吸收体围绕弹性线33d和下方吸收体围绕弹性线33e具有从腹侧腰身部30的位于横向上的一侧的端部30b延伸到吸收性芯121的位于横向上的另一侧的端部的部分,并且具有从吸收性芯121的位于横向上的一侧的端部延伸到腹侧腰身部30的位于横向上的另一侧的端部30b的部分。换言之,配置在比第二区域35靠纵向上的下侧的区域中的上方吸收体围绕弹性线33d和下方吸收体围绕弹性线33e从腹侧腰身部30的横向上的两端部30b中的一端部30b延伸到另一端部30b,但是在吸收性芯121中具有不连续部分。通过使弹性线33在吸收性芯121不连续,能够防止吸收性芯121收缩,并且能够允许吸收性芯121与穿着者的身体紧密接触而不形成间隙。因而抑制了排泄物的泄漏。

如上所述,缺欠部围绕弹性线33a、上方吸收体围绕弹性线33d和下方吸收体围绕弹性线33e包括不连续部分。为此,第一区域弹性线33b和第二区域弹性线33c在腹侧腰身部30的横向上的两端部30b之间连续地延伸并且不包括不连续部分。根据该构造,能够允许腹侧腰身部30的横向中央部与穿着者的身体紧密接触,因而抑制了排泄物的泄漏。

<形成在尿布1中的褶皱>

图5a是图示形成在腹侧腰身部30中的褶皱的图,图5b是图示形成在第一区域34中的褶皱341和形成在第二区域35中的褶皱351的厚度方向上的截面的图。如前所述,腹侧腰身部30包括:第一区域34,其在纵向上在缺欠部40的下端40b与吸收性芯121的上端121a之间沿着横向延伸;和第二区域35,其位于比第一区域34靠纵向上的下侧的位置并沿着横向延伸。归因于配置在腹侧腰身部30中的腹侧弹性线33的收缩,在第一区域34和第二区域35中形成了褶皱,并且在横向上至少包括设置有缺欠部40的位置的范围中,形成在第一区域34中的褶皱341的数量比形成在第二区域35中的褶皱351的数量少。

为此,在位于缺欠部40附近的第一区域34中,构成腹侧腰身部30的内层片31和外层片32不聚集在一起,第一区域34会与穿着者的皮肤柔软接触,因而改善了尿布1的舒适性。另一方面,在位于吸收性芯121附近的第二区域35中,内层片31和外层片32聚集在一起,使得不容易形成间隙,因而抑制了排泄物的泄漏。归因于排泄物的泄漏是在第二区域35中停止,即使在第一区域34中形成了比第二区域35大的间隙,也不存在对排泄物泄漏的担心。另外,在仅设置有缺欠部的尿布的情况下,用于抑制排泄物泄漏的区域,也就是说,具有许多褶皱且与穿着者的身体紧密接触的部分位于缺欠部40的外缘40a(切口端)处。根据该构造,片被聚集的硬区域将与肚脐周围的细嫩皮肤区域接触并将使该皮肤受损。为此,如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在缺欠部40的下端40b与第二区域35之间设置具有较少褶皱数量的第一区域34是有利的。根据该构造,片不被聚集的软的第一区域34位于缺欠部40的外缘40a处,因而能够防止穿着者的皮肤受伤。

注意,在横向上至少包括设置有缺欠部40的位置的区域的一个示例是具有宽度w2且从缺欠部40的位于最靠横向上的一侧的端40c延伸到位于最靠另一侧的端40d的区域。注意,不限于此,范围可以是包括比缺欠部40靠横向外侧的位置的范围,或者可以是包括设置有缺欠部40的位置的一部分的范围。另外,可以通过数例如在尿布1平放的状态下出现的,或者在尿布1沿横向伸长到褶皱不消失的程度的状态下出现的褶皱的凸部和凹部的数量,来测量形成在第一区域34中的褶皱341和形成在第二区域35中的褶皱351的数量。例如,当从皮肤侧观察尿布1时,朝向皮肤侧突出的部分是凸部,远离皮肤侧突出的部分是凹部。

另外,在尿布1中,第一区域34的横向上的长度和第二区域35的横向上的长度彼此相等。为此,如图5b所示,在横向上至少包括设置有缺欠部40的位置的范围中,在腹侧腰身部30的厚度方向上第一区域34的褶皱341的凹凸的高度比第二区域35的褶皱的凹凸的高度大。因此,第一区域34中的间隙较大,第一区域34会与穿着者的皮肤柔软地接触,因而改善了尿布1的舒适性。同时,第二区域35中的间隙较小,因而抑制了排泄物的泄漏。反之,第一区域34的褶皱341的凹凸的高度比第二区域35的褶皱351的凹凸的高度大,因而能够将第一区域34中的褶皱341的数量设定成比第二区域35中的褶皱351的数量少。

注意,通过例如在尿布1平放的状态下或者在尿布1沿横向伸长到褶皱没有消失的程度的状态下测量从一个凸部的顶到与该凸部邻接的凹部的底的厚度方向长度来获得褶皱的凹凸的高度。另外,在横向上至少包括设置有缺欠部40的位置的范围中,可以使第一区域34中的所有褶皱341与第二区域35中的所有褶皱351进行比较,或者可以仅比较一部分褶皱。另外,可以使用平均值比较或可以单独比较褶皱的凹凸的高度。

另外,优选的是,除了褶皱的凹凸的高度以外,在横向上第一区域34的褶皱341的宽度(凸部和凹部的宽度)比第二区域35的褶皱351的宽度大。根据该构造,第一区域34的褶皱341的凸部与穿着者的身体面接触,从而能够防止褶皱341的凸部以局部的方式与穿着者的身体接触。因此,改善了尿布1的舒适性。

另外,如图4所示,第一区域弹性线33b的伸长倍率和第二区域弹性线33c的伸长倍率彼此相等,但是第一区域弹性线33b的数量比第二区域弹性线33c的数量少,第一区域弹性线33b的直径(伸缩力)比第二区域弹性线33c的直径(伸缩力)小。为此,尿布1的在被穿着时的、每纵向上的单位宽度的横向上的伸缩力在第一区域34中比在第二区域35中小,从而能够将第一区域34中的褶皱341的数量设定成比第二区域35中的褶皱351的数量少。

注意,不限于以上说明,第一区域34与第二区域35两方的腹侧弹性线33的数量、腹侧弹性线33的直径(伸缩力)和腹侧弹性线33的伸长倍率中的至少一者被设定为不同,使得每纵向上的单位宽度的伸缩力在第一区域34中比在第二区域35中小。具体地,将第一区域腹侧弹性线33b的数量设定成比第二区域腹侧弹性线33b的数量少、将第一区域腹侧弹性线33b的直径(伸缩力)设定成比第二区域腹侧弹性线33c的直径(伸缩力)小或将第一区域腹侧弹性线33b的伸长倍率设定成比第二区域腹侧弹性线33c的伸长倍率低。

注意,尿布被穿着时的伸缩力的一个示例是当尿布1的腰部开口1a伸长到作为尿布1的穿着对象的新生儿的平均腰部尺寸(假想平均腰部尺寸)时的伸缩力。换言之,当尿布1的腰部开口1a已经伸长在自然状态(非伸长状态)下周长的大约30%时,使第一区域34中的伸缩力与第二区域35中的伸缩力进行比较。

另外,如图4所示,缺欠部围绕弹性线33a的数量比第二区域弹性线33c的数量少,前者的直径(伸缩力)比后者的直径(伸缩力)小,前者的伸长倍率比后者的伸长倍率小。因此,尿布1的在被穿着时的、每纵向上的单位宽度的横向上的伸缩力在腹侧腰身部30的位于缺欠部40的在横向上的两外侧的部位36(以下称作缺欠部的两侧部)中比在第二区域35中小。为此,形成在缺欠部的两侧部36中的褶皱的数量比形成在第二区域35中的褶皱的数量少。以这种方式,优选的是,在尿布1的横向上的预定范围(例如,从腹侧腰身部30的位于横向上的一侧的端到缺欠部40的位于横向上的一侧的端的范围)中,形成在缺欠部的两侧部36中的褶皱的数量比形成在第二区域35中的褶皱的数量少。根据该构造,即使在缺欠部的两侧部36中,与第一区域34中同样,片不会聚集,因此改善了尿布1的舒适性。另外,腹侧腰身部30的上端30a(切口端)变得柔软,因而能够防止穿着者的皮肤受伤。

注意,通过使缺欠部的两侧部36与第二区域35两方的腹侧弹性线33的数量、腹侧弹性线33的伸缩力(直径)和腹侧弹性线33的伸长倍率中的至少一者被设定为不同,将缺欠部的两侧部36的伸缩力设定成比第二区域35的伸缩力小。

另外,优选的是,在腹侧腰身部30的厚度方向上缺欠部的两侧部36的褶皱的凹凸的高度比第二区域35的褶皱351的凹凸的高度大。根据该构造,形成在缺欠部的两侧部36中的间隙较大,缺欠部的两侧部36会与穿着者的皮肤柔软地接触,因此改善了尿布1的舒适性。

通过如上所述地将第一区域34的伸缩力和缺欠部的两侧部36、也就是说腹侧腰身部30的上端部的伸缩力设定成比第二区域35的伸缩力小,当给穿着者穿上尿布1时腹侧腰身部30的上端部较容易变宽,因而能够顺利地穿上尿布1。还能够防止当尿布1由腰部鼓出的婴儿穿着时腰部过紧地收缩。

此外,如图2和图3所示,在尿布1中,在纵向上吸收性主体10的上端10a没有到达缺欠部40的下端40b。另外,吸收性主体10的上端10a是第一区域34与第二区域35之间的边界。为此,沿厚度方向层叠在第一区域34中的片的数量是两片(腹侧腰身部30的内层片31和外层片32),沿厚度方向层叠在第二区域35中的片的数量是五片(腹侧腰身部30的内层片31和外层片32以及吸收性主体10的透液性片11、不透液性片13和外装片14)。换言之,层叠在第一区域34中的片的数量比层叠在第二区域35中的片的数量少。

为此,第一区域34的刚性较低,第一区域34会与穿着者的皮肤柔软地接触,从而改善了舒适性。还能够防止穿着者的皮肤因缺欠部40的外缘40a(第一区域34)而受伤。另一方面,在第二区域35中存在较多的片,还存在不透液性背面片13,因而抑制了排泄物的泄漏。

图6是图示缺欠部40附近的涂布粘接剂的区域的图。在腹侧腰身部30中,腹侧弹性线33配置在内层片31与外层片32之间,粘接剂用于使内层片31、外层片32和腹侧弹性线33彼此接合。注意,不向缺欠部40的沿着外缘40a延伸的缘部41涂布粘接剂。具体地,不在缺欠部40的缘部41中设置使内层片31与外层片32(一对片)彼此接合的粘接剂,也不设置使内层片31和外层片32(一对片)与腹侧弹性线33接合的粘接剂。该构造防止缺欠部40的缘部41因粘接剂而变硬,使得缺欠部40的缘部41与穿着者的皮肤柔软地接触,因此改善了舒适性。注意,在缺欠部40的横向宽度w2为例如85mm的情况下,将缘部41的宽度设定在2mm至15mm的范围。

另外,假设将缺欠部围绕弹性线33a在腹侧腰身部30的横向上的两端部30b之间连续伸长的状态下固定到内层片31和外层片32,随后切断缺欠部40。在这种情况下,归因于不向缺欠部40的缘部41涂布粘接剂,缺欠部围绕弹性线33a的与缺欠部40邻接的端部能够收缩直到缺欠部40的缘部41,从而能够防止该端部从缺欠部40露出。因此,能够改善尿布1的外观,能够防止缺欠部围绕弹性线33a的端部与穿着者的皮肤接触。

注意,如下构造是可能的:在缺欠部40的缘部41的一部分中设置粘接剂,或者在缺欠部40的缘部41中设置用于使一对片彼此接合的粘结剂或设置用于使一对片与腹侧弹性线33接合的粘接剂。另外,尽管本实施方式的腹侧腰身部30由内层片31和外层片32构成,但是不限于此,可以在内层片31与外层片32之间设置具有预定颜色或形成有图像的设计片。在这种情况下,设计片与内层片31或外层片32形成一对片。另外,优选的是,不在缺欠部40的缘部41中设置用于使彼此之间未设置腹侧弹性线33的片接合在一起的粘接剂。

===第二实施方式===

图7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展开状态的平面图。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不在第一区域34中设置腹侧弹性线33,在第二区域35中设置四根腹侧弹性线33(第二区域弹性线33c)。除了腹侧弹性线33的配置以外,构成元件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相同,因此将省略其说明。注意,图7是展开图,其中尿布1的弹性构件已经伸长直到不再能够看到形成在尿布1中的褶皱为止。

即使不在第一区域34中设置腹侧弹性线33,第一区域34也会因缺欠部围绕弹性线33a和第二区域弹性线33c的收缩而收缩,从而会在第一区域34中形成褶皱。应当注意,不在第一区域34中设置腹侧弹性线33的情况下,形成在第一区域34中的褶皱的数量比在第一区域34中设置腹侧弹性线33的情况少。为此,构成腹侧腰身部30的内层片31和外层片32更少地聚集,第一区域34会与穿着者的皮肤更柔软地接触,因而改善了尿布1的舒适性。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在第一区域34中,尿布的被穿着时的、每纵向上的单位宽度的伸缩力为零。为此,第一区域34中的伸缩力比第二区域35中的伸缩力小。

另外,如下构造是可能的:不在第一区域34中设置腹侧弹性线33,也不在缺欠部的两侧部36中设置腹侧弹性线33。还在这种情况下,归因于第二区域弹性线33c的收缩,会在第一区域34和缺欠部的两侧部36中形成褶皱。在第一区域34和缺欠部的两侧部36中形成了较少的褶皱。因此,位于穿着者的肚脐周围的第一区域34和缺欠部的两侧部36会与穿着者的皮肤更柔软地接触。注意,如下构造是可能的:在第一区域34中设置腹侧弹性线33,不在缺欠部的两侧部36中设置腹侧弹性线33。还在这种情况下,会在第一区域34和缺欠部的两侧部36中形成较少的褶皱,第一区域34和缺欠部的两侧部36会与穿着者的皮肤更柔软地接触。

===伸缩力的测量方法===

图8是说明用于测量伸缩力的样品的条件的图,图9是说明伸缩力的测量结果的图。以下说明用于测量第一区域34和第二区域35中的伸缩力(尿布1的横向上的伸缩力)的方法和实际的测量结果。以下示出了采用拉伸试验机的测量方法的示例,但是可以使用其它测量方法。另外,同样地测量缺欠部的两侧部36中的伸缩力并与第二区域35中的伸缩力进行比较。

首先,作为测量对象,样品1(腹侧腰身部30)是沿着尿布1的横向(腹侧弹性线33的伸缩方向)从尿布1的第一区域34切出的,样品2(腹侧腰身部30和吸收性主体10)是沿着尿布1的横向从第二区域35切出的。这里例示的样品1具有一根腹侧弹性线33,所设置的腹侧弹性线33具有470dtex的直径和2.3的伸长倍率,尿布1的纵向上的宽度为10mm。样品2具有三根腹侧弹性线33,所设置的腹侧弹性线33具有470dtex的直径和2.3的伸长倍率,尿布1的纵向上的宽度为20mm。

接下来,用拉伸试验机的上下卡盘夹住样品1或样品2的拉伸方向(尿布1的横向)上的两端部。注意,在这里,拉伸方向上的初始卡盘分离距离,也就是说,拉伸方向上的初始大小为117.5mm。为此,样品1和样品2的在尿布1的横向上的切出宽度大于或等于117.5mm。另外,将当用上卡盘夹住样品1和样品2时拉伸试验机的测量值设定为零,当用下卡盘夹住样品1和样品2时不执行该设定。

接下来,将卡盘分离距离从初始大小(117.5mm)改变到通过使初始大小的大约110%(130mm)与初始大小相加所获得的长度(247.5mm),也就是说,样品1和样品2伸长,并且测量各种长度下的拉伸应力(n)。注意,拉伸速度为例如100mm/min。然后将测量结果(n)转换成尿布1的每纵向上的单位宽度(10mm)的值。然后将算出的值视作尿布1的每纵向上的单位宽度的第一区域34中的伸缩力和第二区域35中的伸缩力(n/10mm)。

如上所述,对于尿布1被穿着时的伸缩力所能够给出的一个示例是当尿布1的腰部开口1a伸长了自然状态下的周长的大约30%时的伸缩力。因此,在该测量方法的情况下,假设当卡盘分离距离为初始大小(117.5mm)时尿布1处于自然状态,比较当卡盘分离距离增大了初始大小的大约30%时(152.5mm≈117.5×1.3)所获得的测量结果。根据图9的测量结果,当卡盘分离距离为152.5mm时每纵向上的单位宽度的伸缩力在第一区域34中是0.0679(n/10mm),在第二区域35中是0.0885(n/10mm)。换言之,所获得的结果是:第一区域34中的伸缩力比第二区域35中的伸缩力小。

注意,在这里执行当卡盘分离距离从初始大小增大时所获得的测量结果之间的比较(伸长时的测量结果的比较),但是不限于此,可以执行当卡盘分离距离从最大状态变成初始大小时所获得的测量结果之间的比较(收缩时的测量结果的比较),或者可以使用伸长时的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和收缩时的测量结果的平均值来执行测量。另外,可以执行在除了当卡盘分离距离增大了初始大小的大约30%时以外的状态下所获得的测量结果之间的比较。

===其它实施方式===

以上实施方式是为了利于理解本发明,不是为了以限制的方式解释本发明。能够在不超出本发明的主旨的情况下对本发明进行变型和改进,无需赘述,本发明的等同方案包含在本发明内。

尽管在以上实施方式中,第一区域34与第二区域35两方的腹侧弹性线33的条件(数量、直径、伸长倍率)和层叠片的数量两者均被设定为不同,但是尿布1可以具有这两者中的仅一者被仅设定为不同的构造。注意,即使第一区域34与第二区域35两方仅将层叠片的数量设定为不同的情况下,尿布1的被穿着时的每纵向上的单位宽度的伸缩力也倾向于在第一区域34中比在第二区域35中低。

尽管在以上实施方式中给出了内裤型尿布作为一次性尿布的示例,但是不限于此,尿布可以是带型(tapetype)尿布。另外,尽管在以上实施方式中给出了被分割成三个组成部件的尿布的示例,但是不限于此,尿布可以具有如下构造:背侧腰身部20和腹侧腰身部30形成为一体,或者背侧腰身部20、腹侧腰身部30和吸收性主体10形成为一体。另外,尽管在以上实施方式中尿布1由新生儿穿着,但是尿布1也可以由年龄大的婴儿或诸如老人等的成人穿着。

附图标记说明

1尿布(一次性尿布)、10吸收性主体、11正面片(透液性片)、12吸收体、121吸收性芯、13背面片(不透液性片)、14外装片、15侧面片,20背侧腰身部、21内层片、22外层片、23背侧弹性线、30腹侧腰身部、31内层片(一对片)、32外层片(一对片)、33腹侧弹性线(弹性构件)、33a缺欠部围绕弹性线、33b第一区域弹性线、33c第二区域弹性线、33d上方吸收体围绕弹性线、33e下方吸收体围绕弹性线、34第一区域、341褶皱、35第二区域、351褶皱、36缺欠部的两侧部、40缺欠部、40a外缘、40b下端、41缘部、lg腿部褶裥、lsg立体褶裥。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